1. 九九重陽節散文一千字左右
村莊(一)
詩人李風清先生逝世十周年了。他走的時候才五十三歲。那一年正趕上嫩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他走的便有些凄涼的色彩。其實生與死,這概念並不是字面意義上可以涵蓋的。在藏克家先生那裡早已有了辯證的解釋。對於詩人李風清而言雖死猶生。時間並未使往事如煙,它賦予了某個人生歷史階段不可磨滅的意義。時間使它凸現出一種毫無虛榮的原則,這原則來自一種沉鬱堅實的生活。他的追求,生命中的一切快樂和痛苦,激情和靈感,都與這個原則息息相關_______這個原則就是詩人的村莊。
在我還是個蹣跚學步的文學青年,李風清先生已經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鄉土詩人了。在報社副刊部任職。漸漸的我在他的詩行里認識了他的村莊。他的村莊帶著聲音、色彩、和季節的呼喚,盪漾著一股清新純朴的生活熱情,把高尚和尊嚴,美好和莊重,情感和沉思,如「松嫩平原上的悠揚笛聲」(重慶朱美雲語),讓人們嗅到一股北方芬芳的泥土氣息,感覺到一種人生跋涉者的真誠渴求的心靈震顫。我想那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啊,讓詩人如此牽腸掛肚?
有一天我同詩人之子談到了那個偏僻的遙遠的小村莊。然後我知道了那些美妙詩篇背後的故事。因了愛詩,因了心愛的詩作見諸報端,他在即將邁入大學校門之際,斷然從城市回到村莊。他在河北有個叫劉章的詩友高中畢業回鄉務農,走出了一條鄉土詩人的路。他想自己為什麼不呢?於是沿著鄉村那條泥土路,選擇了他的藝術理想____村莊。一座低矮的狹窄的茅屋,三代同室的南北大炕,白天在田裡勞作,夜晚,在老人孩子們的酣聲中,伏在煤油燈下,與這個世界情人般的交談。煤油不夠用柴油(這還是朋友為他東討西要的)。冬天,屋裡水缸結冰(為了省火),他穿著棉大衣喝酒禦寒。做代課教師的妻子,看他寫得辛苦,給孩子們批改完作業,就幫他謄寫詩稿。兩人經常是一寫就寫到午夜。十幾年後,他也是一個著名的鄉土詩人了,詩又把他帶回到城市的報社。我就是這時有幸結識了李老師。他不僅編稿和寫詩,還要帶領年輕的後來者。他發起並於同仁開創了明月島詩會。一時桃李芬芳,詩壇若市。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振興一方文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我在他辦的副刊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丁香花開了》,他大加贊賞,他說大手筆是不斷努力寫出來的。他相信天道酬勤。承蒙李老師懇切的激勵,使我有了這珍貴的起步。使我不會寫詩也有了讀詩的興趣。
現在詩人李風清彷彿已經沉入了文學史,是已經過去的那個需要記憶的人物,把一個遙遠的小村莊留給了今天和明天的明天。詩人稱這個村莊是「音河畔一座荒僻的小村莊」。我決定把對詩人的紀念,做一次旅行,去看看他的村莊。這個村莊距平坦的柏油公路大約要八里路,距城市大約要二十里路,而走起來,在空間感覺上卻要遙遠得多。盛夏驕陽當空,無邊的青紗帳,炎熱使它分外的寂靜。土路,雨天翻漿留下的車轍,搓板一樣,豎著彎曲的土棱。乾燥的塵土,在所有的輪子下歡呼,在所有的腳下起舞。在人們眼前揚起一片塵霧。詩人卻深情的告訴人們:「沿著鄉道那深深的車轍,呼吸著路旁馬蓮花的清香。」 塵埃落定的鄉道是詩情畫意。他請人們看「故鄉小村的柴煙,天天吻著白雲。」他的村莊真是有說不盡的好。我還要告訴人們,如果在這個季節恰巧走上了這條鄉土路,還常常會看到羊群俯在車轍邊,吮吸積存在裡面的雨水。牧羊人會指著來路,說那裡就是李風清曾住過的小村莊,他還有親戚留在村子裡。詩人的村莊以婉轉和坎坷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村口立一塊方形石碑,像一位敦厚的禮儀先生,對所有的人宣布:烏立斯克村。在周邊青紗帳歡快鮮亮的繁茂中,村莊顯得小、平靜而淡然。人們會想詩人的村莊原來是這個樣子,詩人隱匿在他的村莊里。村莊是自然界中的一行青青的歲月,是詩人一串串鄉情鄉水鄉土的歌。
他的耳朵傾聽著村莊生命的音律:「榆木的轆轤吱呀唱,青石的井台高高壘。」(鄉井水),「月色朦朧的莊稼地,咔吧,咔吧,咔吧......」(大平原)他的雙眼觀察著村莊自然的景象:「一朵葵花,捧起一個金盤,每天都把陽光盛得滿滿。」(葵花開了),「哦,秋風揮動瀟灑的畫筆,塗得遍野的高粱紅了,紅了,」(九月高粱紅);他用心靈抒發著對生活的強烈感受:「鄉情是片星星草,愛情是株野百合。」(音河抒情),「老榆,作不完綠色的夢,乾枯了,化成一張木犁。」(木犁之歌),村莊在詩人的內心世界,讓他的視覺、聽覺、直覺,自由自在徜佯在農家小院里。小村莊在自然的變換中,在莊稼人平凡的日子裡,活動著,熱乎乎的迎著人們走來,從一個井邊或是一件農具,從一片田野或是一株植物,從一個農人或是一輛馬車,平靜的,不喧鬧的,樸厚的,不虛假的,清爽的,不賣弄的,把北方鄉村濃郁的生活情趣,直陳在人們面前。人們會觸到一顆繆斯的心,柔情萬般的纏繞著村莊飛翔,看到那盤旋的姿影是依依的,漸旋漸高漸遠的。遠到人們不由想去尋找這個小村莊了。
2. 重陽節全詩抒發了詩人()的感情.
《過故人庄》表達詩人對農家生活的喜愛和主客間樸素深厚的情誼。
3.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哪位詩人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重陽節不是為了紀念某位詩人,紀念詩人的是端午節。
4. 所有古代詩人《鷓鴣天》重陽節的詩
鷓鴣天·重陽節 雨打深秋催葉黃,凋零墜落亂敲窗。舉杯盡飲菊花回酒,仰目藍天雁影長答。 風瑟瑟,看尋常,誰言別夢總蒼涼。楓紅遍染金英綻,辭賦詩文入錦章。
鷓鴣天·話重陽
天高雲淡菊金黃,秋風攜來陣陣香;
青春韶華已遠走,一年一度又重陽。
老來樂,笑滄桑,萬里蒼穹放眼望;
莫道歲暮年輪轉,人生再續新一章
鷓鴣天①
九日②悲秋不到心。鳳城③歌管有新音。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④深。
初見雁,已聞砧⑤。綺羅叢里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⑥,細捧霞觴⑦灧灧金⑧
誰道他鄉異故鄉。泉江風物似湄湘。釵頭綴糝萸偏紫,杯麵浮金菊倍黃。
今共古,幾重陽。休將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隨分,又得掀髯笑一場。
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感受和所想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雲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一個詞就是思念。
6.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
關於重陽節古詩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龍山歌(唐)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日送別(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杜甫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示大圓洪智(宋)陳與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賦詩。
忽逢重九日,無奈菊花枝。
7. 搜集重陽節和詩人王維的資料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有《王右丞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7)重陽節紀念詩人擴展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8. 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寫下了9月9日憶山東兄弟和這首詩的情感一樣的詩有什麼什麼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什麼,什麼節是為了紀念詩人什麼,到那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來弟》源一詩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千古名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遊子離人的思鄉之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 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