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傳統文化怎樣孝順婆婆
聰明的媳婦會想:沒有她,哪有我的丈夫?她和我娘一樣,含辛茹苦把我丈夫養大,我怎能不感謝她、孝敬她?尤其想到自己是忽然冒出來橫奪她愛兒的闖入者;能不原諒她的排斥與嫉妒嗎?假使能隨時提醒自己,丈夫是自己的「另一半」,那就會由衷地感激她的養育之恩,而不會在乎她的冷言冷語,也能忍受一切委屈了。可喜的是能忍受委屈的媳婦,必然能得到丈夫更多的疼愛,而婆婆的鐵石心腸也沒有不軟化的。所以遇到婆媳不和的問題發生,唯一的解決辦法恐怕只有委屈媳婦在忍耐上下功夫了。
其實這道理誰都明白,只是不容易做到罷了。因此我要建議年輕的媽媽們,如果遇到過分委屈而感到無法忍受時,不妨退一步想想你親愛的娘,她是怎樣批評著自己的媳婦或別人的媳婦呢?
請先回想一下,婚前在家做母親寶貝女兒時,母親是怎樣寵你的?你上班勞累,母親心疼,遇到星期假日一定不忍心叫醒你。你愛睡到中午十二點,母親不但不皺眉頭,還會體貼地說,好好睡個夠吧。而你邊吃點心邊看報紙時,母親拿拖把拖地來了,你不是本能地抬起雙腿,讓母親的拖把從你的腿彎下伸進去擦沙發椅下的地板嗎?可是,如果你聽到她在批評自己的媳婦或某人的媳婦賴床,或抬腳讓婆婆擦地時,那咬牙切齒憤恨交加的可怕表情,你不覺得好笑嗎?
女兒和媳婦,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這是人類的自私天性,有什麼辦法?除非是聖賢,非親生骨肉,誰能真正視同親骨肉呢?所以,認清事實也認清自己吧。好好把握母親節的好機會,要給親娘寄賀卡或送禮物時,別忘了找丈夫商量商量,婆婆喜歡什麼樣的慶祝方式?能討婆婆歡心的女人才是成功的女人。因為婆媳關系直接影響家庭幸福。如果你希望丈夫滿足愉快,希望孩子在和睦的家庭氣氛中開朗活潑地成長,好好表現吧。別忘了母親節你要感恩的,除了親娘疼愛你親情之外,還有賜你一個好丈夫的婆婆的恩情!
『貳』 父母對兒女慈祥,兒女對父母孝順「這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表現之一,那麼
那麼我們很多人都必須要學習怎麼樣對待自己的長輩好。所以父母對自己這么好自己也應該對他們更加好一點。
『叄』 看傳統文化講到孝順父母,確實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應該要孝敬父母。但是實際操作中呢,就是現在的父母
20 看傳統文化講到孝順父母,確實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應該要孝敬父母。但是實際操作中回呢答,就是現在的父母
還要控制你的父母,說明他還把你當孩子看,也或是米處事還不夠成熟,父母始終是父母,可以交換意見,說明父母還沒老,當父母真正老的是那天你才會明白什麼叫歲月不饒人,他們再也幫不幫不了你了,
『肆』 為什麼「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
因為孝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
1、「孝」含四種文化形態 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不僅是一個人對父母、對祖先、對社會的一種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更是一種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它實質上是要求一個人終生修養道德,報效社會,報效國家。
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特點使孝文化的思想從事親、尊敬長輩、厚待親友進一步深化為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責任,「小孝事親,大孝事國」成為孝文化的深層內涵。在古代社會,孝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愛敬的情感,更是每個人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僅用來協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還延伸到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用來協調整個社會當中年輕人與年老人、君主與臣下、上級與下級、地位尊貴的人與身份卑賤的人之間的關系,用來維系和強化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孝對於古代社會、古代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特殊意義。
2、孝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 是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
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使得孝文化變得異常豐富、復雜,以致成為中國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伍』 什麼是「孝心」
孝心是對雙親長輩孝敬的心意,是中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孝心被稱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現在概念已經完全變化了,這個詞誰都可以用,有各式各樣的解讀,但結果各有不同,你說呢?
『陸』 語文微寫作:傳統觀念中,「孝順」是指「孝敬父母、順從父母」請你對此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超過150字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有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的語錄版,一個人是否權孝順父母,也是衡量他的品德是否高尚的一個標准。我認為:孝順父母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從小把我們培養大,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我們應該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其次我認為父母做的對的事,我們可以順從,但父母做的不對的事,我們要改正做法,這才是孝順父母的真正體現。
『柒』 古代一直崇尚「孝義」為先,那在古代都有哪些孝順的人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長存人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是中國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家族長輩的心意,是一種穩定的倫常關系表現。"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
關於這樣的典故還有很多,不得不說「孝」是多麼的偉大,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可以分享關於「孝」的小故事?
『捌』 「丁憂」這種禮俗表現了孝順父母的優良傳統,當今社會為什麼不繼承使用呢
在古代,父母死後,子女必須按禮節守孝三年,這三年內不能婚嫁,否則會被當做對親人的不吉利,任官的人需要辭官守孝,這就是「丁憂」。在漢代更是規定 要是有人在「丁憂」期間作樂、喪期還沒過就求取仕途、娶妻生子、等都會被視為「不孝」,將會受嚴厲的刑律懲罰。古代人是非常重視孝道的,不孝者是要遭受最殘酷的刑罰的。
所以這種丁憂也就成為了要摒棄的文化習俗。並不是說摒棄丁憂,我們就變成了不孝子,其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的孝道並不能通過這些方面來體現出來。並且我們現在講究的是科學社會對於那些封建迷信我們是要不得的。
而且丁憂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人才資源,對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愛情是美好的,它不應該被封建迷信所添加色彩。並且沒有誰的時間是可以浪費的,對現代人來說,時間是最珍貴的東西。
『玖』 留守兒童為什麼具有孝順父母傳統
我倒不覺得,也有很多留守兒童不懂事呢,逃學、上網吧、打架、小偷小摸等等,我覺得不管是孝順的,還是迷失方向的,都是他們心理反應的特定表現。有的很孝順,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一年沒幾天回家跟孩子在一起,而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希望能夠長期依偎在父母身邊,於是,他們會在那麼短短的幾天時間里,表現的非常聽話,其實是希望用這些行動來打動父母,因為他們最害怕的就是被父母拋棄,而且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已經潛意識到了被拋棄;有的孩子的爺爺奶奶會給他們關愛,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被爸爸媽媽拋棄,有的爸爸媽媽會經常跟孩子電話溝通以安慰,讓他們沒有感到這些愛的缺失,這些孩子會比較健康的長大;而有一部分孩子,因為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我上面說到的迷失方向,其實他們內心是不願意那樣做的,而是意識到只有自己輟學了,學壞了,才有可能跟著父母一起去打工的地方,那樣就可以整天跟父母在一起了,可是還沒有到打工的年齡,即使回到父母身邊,也是獨自一個人無所事事然而,而已經染上了的一些壞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於是,就漫無目的地上街、閑逛,而像這樣的孩子絕不是一兩個,物以類聚,他們就會結伴,越來越迷失自己。。。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學家好好的研究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