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地重陽節的習俗
1、陝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作為老年節,並於2013年7月1日起實施。因此重陽節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
㈡ 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關於重陽節的主要風俗匯總如下
1、賞菊
重陽節古來又稱「菊花節」
菊花是長壽之花
又是文人筆下凌霜不屈的象徵
農歷九月,菊花盛開
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2、飲菊酒
菊花酒
一直被看作
重陽必飲、祛病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菊花酒
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所釀
九月九日這天
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
和糧食一起釀造
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3、登高望遠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
此時登高望遠
心曠神怡,健身祛病
此外
「登高」也有「高升」「高壽」之意
因此為人們所推崇
4、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香味濃
有祛寒、止痛、驅蟲等功效
重陽之時,茱萸開始成熟
為辟惡氣,抵禦初寒
古時,人們有
「折其房以插頭」的習俗
5、放風箏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
紙鷂就是現在的風箏
廣東、福建等地
一直保留著重陽放風箏的習俗
6、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
製作起來較隨意
沒有固定的方法
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
用「吃糕」來代替「登高」
7、歸寧父母
舊時,重陽節也叫「女兒節」
凡有女兒已經出嫁的人家
都會准備名酒和糕點
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娘家
這便是「歸寧父母」
8、敬老
1989年
我國將重陽節正式定為
「老人節」「敬老節」
傳統的重陽節
被賦予了新的涵義
㈢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3、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㈣ 徐州文化的行業習俗
供奉祖師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帶手工業者流行供奉祖師的習俗。木工瓦工供奉魯班;鐵匠供奉李老君;釀酒業供奉杜康;染坊業供奉葛仙翁;制筆業供奉蒙恬;製鞋業供奉孫臏。對祖師的供奉,有的掛畫像,有的塑雕像,有的僅供奉牌位。供奉的時間也有不同,極講究的長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節期間和舉行收徒、拜師儀式及其它重大行業性活動時供奉。
供奉祖師的儀式,各行業大致相同。以染坊業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張紅紙,上寫「葛仙翁之神位」字樣,貼在放染缸的室內。牌位兩旁掛上用紙箔糊制的元寶,神位前大香幾上放香燭。此外,在踩布室、染鍋等處也供奉香燭元寶,曬布架上也掛滿紙元寶。供奉期間,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須沐浴凈身。叩拜時由師父領頭,以下依次叩拜。
拜師
(一)儀式 拜師者必須有親友作介紹人。師傅認可後,便邀請同行中師兄弟輩與學徒的家長、介紹人一道舉行拜師儀式。一般在作坊處擺上香案,供上本行業師祖的牌位(或畫像、塑像)。師傅燃燭上香後,學徒上前,先拜祖師,繼拜師傅,然後拜師伯、師叔、師兄,師兄一般攔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寫紙(訂契約)學徒拜師後,師傅、師伯叔、家長、介紹人等均落座。學徒本人由大師兄陪同,侍立在師傅旁邊,聆聽師傅、師伯叔們的訓導。而後,把事先預備好的《學徒契約》從香案上取下來,交由介紹人宣讀。契約讀完後,學徒的家長、介紹人都在契約上畫一「十」字做押,寫上日期,交給師傅保存,以為憑證,俗稱「寫紙」。待學徒出師時,再退還給家長。
(三)出師 學徒學藝期滿,要舉行隆重的出師儀式。儀式大多在飯館擺筵舉行。凡本行業有師祖廟的,往往借廟會期在師祖廟舉行(筵席照舊)。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魯班祠堂(原址在今徐州師范學校後院,今廢);銅匠、鐵匠、錫匠等在老君廟(今廢,原址在雲龍山北麓),剃頭匠在羅祖廟(老君廟南)。
舉行出師儀式時,除參加拜師收徒儀式時的全班人外,還要請本行業有名望的前輩。
儀式開始時,先燃燭、上香、鳴放鞭炮,出師者上前對祖師像(或牌位)三叩頭,然後再向參加儀式的前輩們叩頭。叩頭時由師傅一一介紹認識,並說些「請前輩們多關照」的話,這時,前輩們多對出師者說些勉勵的話,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然後,家長出面向介紹人、師傅、師兄致謝。謝畢即入席,學徒在席前侍立,斟酒點煙,恭敬侍候。
對出師者來說,這場儀式是其一生中的榮典之一。此後,出師者才被認同為「本行業」中人,否則不被承認,稱之為「穭的」,也就是野的,手藝再高,也無人邀請做工。即使自己找到活做,行業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師傅的子弟輩,從其父、兄學藝,不必有「出師」名義,稱為「家傳」,俗稱「門里出身,不會也懂三分」,照樣為同行承認。
學徒出師後,必須幫師1—2年,這期間有較微薄的工錢。幫師期滿後,或自立門戶,或另擇僱主,工錢就高了。如與原師傅關系極好,自願繼續留下,工錢也要提高。
師徒關系。俗諺稱「師徒如父子」,「三年為師,終身若父」。不但平時要敬重師傅,遇年節要給師傅送禮。在徐州,師傅、徒弟各被稱為「師父」、「徒兒」。師傅或師娘去世,徒兒們必須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喪棒。
客師
作坊內缺乏技藝高的主事師傅時,往往請外面的師傅來主持,俗稱「客師」。客師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
長期客師:在作坊內至少主事一年,並代為教導徒弟。店中對客師「供食不供宿」。任「客師」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請,也不準「跳槽」,否則行業公會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師:作坊因限時趕做大批工件時,臨時請的師傅叫短期客師。活幹完便辭退,再有事再請,重作協商。
守夜
每年重陽節始,各作坊均開始加夜班。因為這時秋收剛過,農閑已到,辦事人多,活計也多,而白天時間卻越來越短。所以,老闆在這一天要特別擺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們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點,俗稱「喝了重陽酒,便把夜來守」。 稱呼與職責
(一)掌櫃即店主,平時也在店內坐鎮,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過問業務工作。
(二)經理店主僱傭的主要管理人員。業務管理、經營往來,都由經理主持。此外,業務研究會,對練習生業務知識的傳授和指導,均由經理負責。有些店由店主親自擔任經理,主持一切。
(三)司帳俗稱「先生」。是店主僱傭的財會及金庫管理人員。規模大些的店,有內帳和外帳之分。內帳登記進貨、帳目往來、倉庫及分類、總帳;外帳專司門市銷售和批發業務。
(四)幫帳司帳的後備人,主要幫內帳工作,一般從做事精細、懂點計算常識的練習生中挑選。
(五)夥友店主僱傭的業務人員。負責營業、洽談業務,與經理協商進貨,逢年過節催收外欠帳目等。練習生們一般稱其為「×爺」。
(六)練習生 俗稱『『學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稱為「x相公」。三年後可升為「小夥友」。練習生的職責為:下店門、灑掃衛生,替值夜班的夥友倒尿盆、打洗臉水、整理床被、
站櫃台。夥友與顧客談交易時,在旁侍聽、敬煙茶f交易成功時,替客人包裝貨物;晚上在櫃台上練習算盤。晚10時,上店門閉市,灑掃內外,整理貨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煙袋,打紙煤,侍候值班夥友入睡後,再打地鋪(無床)就寢。
練習生學習期為3年,學習期內無薪金,僅供食宿、剃頭、洗澡。如在學習期表現較精明強乾的,兩年內即可定薪。
標幟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為木製,白油漆鋪底,繪有花邊;幌子系紡織品製成,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記」外,另寫有經營項目。京貨店多寫「哈拉、嗶嘰」、「綢緞、布邊」;廣貨(百貨)店多寫「申江廣貨」、「磁錫銅器」I醬園店多寫「秋油、陳醋」、「伏醬、腐乳」;毛煙店多寫「瑞雲超塵」、「蘭花留香」;果子店(即食品店,徐州習稱糕點為果子)多寫「南北果品」、「蜜餞糕點」。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詞語,除標明經營項目外,又頗有廣告意味,讀來恢諧有趣。茶樓上多寫『『無揚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絲躥餚」;酒店的招牌(幌子)最為醒目,多寫「太白遺風」或「糟丘精華」;中葯店的招牌較大,高約2米,寬約30厘米,上寫「道地葯材,遵古炮製」。
除上述木製、紡織品製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濕粉抹在店門左右牆上(略高於門的上端)繪上花邊,寫上字代替招牌。
客棧多寫「任官行台」、「安離客商」,另在門上端寫「賓至如歸」;菜館多寫「包辦筵席」、「隨意小吃」;糧行多寫「匯集百穀」、「代客買賣」。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門口懸掛某種物件使顧客易於識別的。
油漆店掛豬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紙坊掛彩色紙穗一大束f估衣店掛衣服一件;香燭.店掛大紅臘燭模型一個;帽店掛破氈帽一個;浴池掛燈一盞,太陽落山後即點亮。
營業習俗
開業: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正式開業,直至年終。開業具體日期,一般由商會擇定吉期,印刷在紅箋上分送各店。開業前一天晚上,商店內好象過除夕:貼對聯、放鞭炮、敬財神,店主互相拜訪、祝賀發財,店員則聚賭或敲鑼打鼓娛樂通宵。次日即正式開業。
徐州的規俗,正式營業前,允許臨時性營業。
記帳暗碼:商店記帳均用大寫,計算多用暗碼(又名蘇州碼),從1至4分別寫為:「l、 Il、lIl、×」。
歇業:商店歇業時,必須在店門上貼「歇業招揭」條。
其它習俗
練習生的衣服上不準釘衣袋,以防偷竊。食品店的果品,允許隨意吃些,但不準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兩天,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營業時間必須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後上門、敬財神,同進夜餐。店主、經理介紹當年營業贏虧情況和來年打算,除向店員們一年的辛苦致謝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員的名單,並婉言辭退。被辭退者,往往稱這頓飯為「打鍋飯」。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員們必須到店主、經理處拜年,練習生還要到夥友家拜年。被宣布辭退的人,如想復工,往往利用這個時機,託人說情,俗稱「鋦鍋」。
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終,為商店討欠債期,委派專人持清單去各地討還欠帳。
每有新商店(行、棧)開業,親友或同行中人必定來賀,並送牌匾。匾為該店字型大小,牌則不同,多寫些吉祥的話語。京貨店牌寫:「天孫雲錦」;廣貨店牌寫:「琳琅滿目」;雜貨店牌寫:「匯集南北」;行棧牌寫:「賓至如歸」。此外,宴請地點也有設在本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