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母愛的散文、詩歌、格言、名篇名作
《母愛如粥》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每天都和她的兒子聊天,她給他講一些他小時侯的故事:光著屁股在小河裡游泳被蝦刺傷了屁股赤著腳丫躥到樹上吃桑葚被毛毛蟲咬得渾身疙瘩,林林總總,他都已經忘了的事情,她總是記憶猶心,如數家珍。
她每天總是會利用一大部分時間來給他熬粥。用那種最長最大、顆粒飽滿、質地晶瑩、略帶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顆一顆精心挑選。如果偶爾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兩顆,她會將它們重新放進米堆,重新挑選。她把那些米們洗得純粹而有潔凈,然後放進一隻棕色瓦罐,倒上沉澱過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則粥會受熱不均勻。她把火兒侍侯得溫順而精緻,宛若一位恬靜嫻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費兩個半小時。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進一隻花瓷碗,一邊晃著腦袋,一邊對著粥吹氣,吹到自己呼吸困難,粥也變涼了。她微笑著用湯匙喂給兒子吃,可是兒子閉著眼睛,漠然地拒絕了她。她並不生氣,微笑如昔。
第二天,繼續揀米,熬粥,吹冷,並且接受拒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的手指已經變得粗糙而又遲鈍,她搖晃的腦袋已經白法叢生,她的力氣也大不如從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時便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必須藉助扇子來完成下一半的降溫。可是兒子依然冷漠著拒絕她。她一直微笑著,始終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這種熱情與冷漠的對峙持續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他兒子講著他小時侯的故事,兒子突然睜開眼睛,不大清晰的說了聲:「媽媽,我要和粥。」她頓時淚如雨下——那是他自從醫生宣布腦死亡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醫生說,像他這樣的情況,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兒子那天吃到了母親熬的粥,粥其實並不像她描述的那樣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還帶有咸鹹的眼淚味道。可想而知,母親是多麼不平靜。
故事到這里並沒有結束。三個月之後,就在兒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時,母親撒手人間。臨走時,握著兒子的手。笑容安詳而從容。兒子在清理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母親的病歷,其實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兒子昏睡後的一年多之後,不幸又一次降臨了這個家庭——母親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是什麼信念可以支撐一位肝癌晚期晚期的女人與病魔對抗了七年?醫生說這是個奇跡。兒子知道,創造奇跡的正是——那可憐而尊貴、平凡卻偉大的母親!
㈡ 關於親情的名家散文
1、《背影》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2、《孝心無價 》
《孝心無價 》是著名作家畢淑敏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在文章開始舉了兩個關於「孝」的例子:一種是求學的苦孩子,一種是離家的遊子,作者並不認可他們的「孝」,由此引發出行孝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話題。
作者相信天下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但作者更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時間的流逝,將會帶走行孝的機會。因為人生是短暫的,父母可能在我們想行孝之時已離開人世。
3、《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朴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
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朴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4、《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胡適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自傳體散文,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回憶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關心以及與家人和睦相處的過程,展示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和母親善良、寬容、有剛氣的性格特徵,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該文沒有花哨的文字,沒有華麗的比喻,語言簡潔流暢,舉重若輕,顯示了白話文的美感與魅力。
胡適的母親對胡適的教育嚴而有寬,寬容不縱容。這種方法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讓胡適有了是非意識,學會擔當。有了過失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
胡適的母親沒有直接灌輸給胡適多少知識,但她重德垂範,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始終勉勵兒子一心向學,鞭策兒子學有所成。該篇文章經改動後收進中國中學語文課文。
5、《回憶我的母親》
《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早起創作的記敘性散文,記敘了作者母親的生平,為母親而寫下的散文集。選自《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親的回憶性散文,文中的母親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是美的典型。
㈢ 至少20篇關於中國古代散文名篇的作者,時代,篇名
李斯,復秦,《諫逐制客書》
賈誼,西漢,《過秦論》
屈原,戰國楚,《離騷》
曹植,三國魏,《白馬篇》
劉義慶,南北朝,《世說新語》
江淹,南北朝,《別賦》
陶淵明,東晉,《歸去來兮辭》
歐陽修,宋,《醉翁亭記》
蘇軾,宋,《前赤壁賦》
蘇軾,宋,《後赤壁賦》
蘇軾,宋,《颶風賦》
揚雄,西漢,《甘泉賦》
揚雄,西漢,《河東賦》
司馬相如,西漢,《子虛賦》
司馬相如,西漢,《上林賦》
司馬相如,西漢,《大人賦》
王褒,西漢,《僮約》
陳子昂,唐,《修竹篇序》
王勃,唐,《滕王閣序》
范仲淹,宋,《岳陽樓記》
柳宗元,唐,《小石潭記》
㈣ 歷史上有哪些散文名作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內不專記人記容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國別」有《國語》《戰國策》,「編年」有《春秋》與《左傳》、《資治通鑒》,「紀傳」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㈤ 推薦幾篇名作家寫的關於成長的散文!
流逝的青春
我想一個人心中是有四季的,一路走來,經歷的每一個春夏秋冬都想年輪留在那裡.當我們追溯流逝的時光,象翻看著累積起來的一片片黃葉,一粒粒的悲傷粘附在最底層,瞬間化作可愛的蜂蛹,四處尋找把它變成蝴蝶的人.
初中畢業,經過一點事情我還是讀了高中.高一,我對學校還有點新鮮感,畢竟第一次在學校住讀.和室友關系很好,但是和班上的關系不怎麼樣,可能是因為陌生,可能是因為我不會言語.我一直覺得我是個不善於言辭的人,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該怎麼哄別人開心,當別人傷心的時候,我想唯一我可以做到的就是在她身邊陪著她.當那個室友陷入愛情的沉淪時,我最終沒有把她拉出來.
當時班上有個男生長的有點小帥,後來老師把他安排和我一起坐."哇,金童玉女."同學都這樣叫著.他不好意思,臉紅的就象蘋果,但我沒覺得我臉發燒,不過他們還是說我臉紅了.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老師都喜歡安排我和男生一起坐,初中從男生堆里出來,現在又開始鑽進男生堆.(這個小帥的男生被人叫的不好意思要我坐後一排,就這樣前面唯一的一個女生也變成男生了).不過我已經習慣了,因為我本來身上有男生性格的女孩子.和他們一起坐和很快樂,每天有看不完的報子,我有什麼不懂,他們都耐心的告訴我.
上體育課的時候, 我很喜歡打羽毛球,准確的說我喜歡和高手過招,被高手大力殺球時的感覺,白色羽毛球夾著風從眼前風速閃過,你可以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無能為力.我想我喜歡的是這樣鮮血淋淋的快感.
後來舉行籃球賽,我們班拿到全年級第一,我們歡呼著,品嘗著來之不易的冠軍給我們帶給我們的喜悅,永遠難忘那個夏天,我們的汗水和成功.
高一快要結束了,可隨便慣了我根本就沒有形成高中的學習方法.那種醒目最多也是曇花一現,那種醒目並沒有拯救我的高中一年.
高二分了文理班,我最後還是選了文科,因為我知道不論我怎麼補理科也不會有多大進展,我覺得不是學理科的料,那樣學起來也會很辛苦.我知道爸爸很希望我學理科,但是我還選了文科,爸爸沒有發表一句意見,我知道他尊重我的決定.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理科成績很好,什麼都會,但是他毫不憂郁的選擇了文科,這讓很多人不理解.他說數理化他都會,沒什麼好學的,人要學就要學自己不會的東西.我想是這樣的,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什麼都不會.
高二高三同學一直沒換,可能和同學交往時間長了,都熟悉了很多.理所當然我還是和男生一起坐,不過好點是旁邊還有女生陪我,我們這些人瘋瘋鬧鬧一直很開心.可快樂永遠是短暫的,一個女孩永遠被疾病帶走的全部的夢想.一個身邊朝夕相處的人就這么沒有徵兆,沒有一點餘地的離開.而一慣自認為堅強的我也為之哭泣.並覺得生命是如此的反復無常與脆弱.上進心被傷心碾碎得甚至找不到粉末的蹤影.當她的最要好的男性朋友在回答老師問題時也不勁掉下眼淚的時候,我們知道櫻的離開把大家的心情跌入到了地獄,一個聲音甜的象蜜一樣的女孩遠遠走開了.
那段時間還記憶猶新,開始拚命自學幾乎是一片空白的高一的東西,還必須跟上老師的進度,開始習慣將自己的大腦麻醉在咖啡濃香里,等待著清新的來臨後繼續工作.曾經為學習哭泣,為學習而瘋狂的我如今卻不知道什麼叫學習,這是不是因為我們太多叛逆了?不能拒絕學習就象不能拒絕剛出爐的麵包似的.燕姿曾唱道:誰不曾感到失望,就算會彷徨,也還要闖.或許,因可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試失敗,我早已失去向前闖的耐心了.
我行走在校園的時候我總是<在想,我要的是怎麼樣的一種 生活.而那句很哀傷的話,被我寫下來放在<相框里:過了這個六月一切都會好的,一切都會有的.那天在雜志上看到一句話:畢業於我是一窗玻璃,用身體撞碎了之後不躲不避檫著凌厲的碎片走過去,一窗一窗地走過去.回頭看到卻只時橫流一地的碎片,看不清楚,拾不起來.皇後有句歌詞,我聽了很感慨:"當我有天,我長大了."我總是重復這句話,然後想下面該說的話.最後,我想:當有一天我長大了,我希望回頭看我成長的時候,回首又見它--我的那些閃耀的年華,然後可以對他們說,遇見你們,我很高興.
我想我大多時間處於一種迷茫狀態.從不去羨慕成績好的同學,因為我深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沒有付出汗水,我決不期望有傲人的成績.很疑惑為什麼每年的高考狀元在談自己的學習生活時,總要加上一句"其實我也很貪玩,"把自己的汗水一筆代過,擺出一副很輕松的神情.
我收了3個弟弟,有個弟弟可能是因為家庭的壓力和學習的壓力,心情一直都不怎麼好,是個很憂傷的男孩子.每次我都會寫些東西試著安慰他.大多數人認為我是個沒有憂傷的孩子,手中握著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時候不懂的珍惜而肆意的揮霍.他們看到我明郎的一面,當然我也希望自己明朗的一面被人看到,,而憂傷這不.憂傷是嵌在新里的不可名狀的灼熱,不可言說.能說出來的就不叫做憂傷了.有時候我試圖告訴別人我內心的恐慌,可往往是張著口卻不知道怎麼講,最後只是擺擺手,說句"你不會明白"收場.
雖然高三的生活象一隻不成熟的柿子,澀澀的,但是我喜歡,因為有一群可愛的朋友陪伴,他們都象我愛吃的橘子,酸酸甜甜的.<未完>
給你看吧!
㈥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點
1、朱自清《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5、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准備准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㈦ 有關人一定要孝順父母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例如:詩歌,散文,名言,故事,電影,電視劇。
朱自清的《背影》
㈧ 求10篇名家的短篇散文,500字左右,要有作者名,謝謝
雪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㈨ 關於友情的敘事散文 名家名篇
1、少年閏土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
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xíng)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嗎?」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不知道——只是無端地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它不咬人嗎?」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2、范愛農
在東京的客店裡,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 Shiki 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但只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後,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物,正合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6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凈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秘密地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了,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蓀的家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說出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別人關系更密切,心裡更悲憤,做出來就一定更動人。於是又爭起來。
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幹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了,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鍾,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范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發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
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乘了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熟了。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么?」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你自己還記得么?」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出一雙綉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著仔細地看。
我很不滿,心裡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也許就搖了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了三四個。
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裡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了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范愛農,卻直到這一天才想到。
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里,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里,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並運上東京了。
徐伯蓀雖然和他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了陸路了。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回,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回了,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
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我,慷慨地說,「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了。兩天後便看見出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後便見報,開首便罵軍政府和那裡面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了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家裡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了他的錢,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
別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出去。但我還是照常走,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了。
選自《范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3、敬悼許地山先生
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對種種學問好知喜問的態度,以他的對生活各方面感到的趣味,以他的對朋友的提攜輔導的熱誠,以他的對金錢利益的淡薄,他絕不像個短壽的人。
每逢我看見他的笑臉,握住他的柔軟而戴著一個翡翠戒指的手,或聽到他滔滔不斷地講說學問或故事的時候,我總會感到他必能活到八九十歲,而且相信若活到八九十歲,他必定還能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有說有笑,還能那樣說干什麼就干什麼,永不駁回朋友的要求,或給朋友一點難堪。
地山竟自會死了——才將快到五十的邊兒上吧。
他是我的好友。可是,我對於他的身世知道的並不十分詳細。不錯,他確是告訴過我許多關於他自己的事情;可是,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
一來是我的記性不好;二來是當我初次看見他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個朋友」,不必細問他什麼;即使他原來是個強盜,我也只看他可愛;我只知道面前是個可愛的人,就是一點也不曉得他的歷史,也沒有任何關系!況且,我還深信他會活到八九十歲呢。
讓他講那些有趣的故事吧,讓他說些對種種學術的心得與研究方法吧;至於他自己的歷史,忙什麼呢?等他老年的時候再說給我聽,也還不遲啊!
可是,他已經死了!
我知道他是福建人。他的父親做過台灣的知府——說不定他就生在台灣。他有一位舅父,是個很有才而後來做了不十分規矩的和尚的。由這位舅父,他大概自幼就接近了佛說,讀過不少的佛經。還許因為這位舅父的關系,他曾在仰光一帶住過,給了他不少後來寫小說的資料。
他的妻早已死去,留下一個小女孩。他手上的翡翠戒指就是為紀念他的亡妻的。從英國回到北平,他續了弦。這位太太姓周,我曾在北平和青島見到過。
以上這一點:事實恐怕還有說得不十分正確的地方,我的記性實在太壞了!記得我到牛津去訪他的時候,他告訴了我為什麼老戴著那個翡翠戒指;同時,他說了許許多多關於他的舅父的事。
是的,清清楚楚的我記得他由述說這位舅父而談到禪宗的長短,因為他老人家便是禪宗的和尚。可是,除了這一點,我把好些極有趣的事全忘得一干二凈;後悔沒把它們都筆記下來!
我認識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時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個教會去幫忙,做些「社會服務」的事情。地山不但常到那裡去,而且有時候住在那裡,因此我認識了他。我呢,只是個中學畢業生,什麼學識也沒有。
可是地山在那時候已經在燕大畢業而留校教書,大家都說他是個很有學問的青年。初一認識他,我幾乎不敢希望能與他為友,他是有學問的人哪!可是,他有學問而沒有架子,他愛說笑話,村的雅的都有;他同我去吃八個銅板十隻的水餃,一邊吃一邊說,不一定說什麼,但總說得有趣。
我不再怕他了。雖然不曉得他有多大的學問,可是的確知道他是個極天真可愛的人了。一來二去,我試著步去問他一些書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訴我,因為我知道有些學者是有這樣脾氣的:他可以和你交往,不管你是怎樣的人;但是一提到學問,他就不肯開口了。
不是他不肯把學問白白送給人,便是不屑於與一個沒學問的人談學問——他的神態表示出來,跟你來往已是降格相從,至於學問之事,哈哈……但是,地山絕對不是這樣的人。他願意把他所知道的告訴人,正如同他願給人講故事。他不因為我向他請教而輕視我,而且也並不板起面孔表示他有學問。
和談笑話似的,他知道什麼便告訴我什麼,沒有矜持,沒有厭倦,教我佩服他的學識,而仍認他為好友。學問並沒有毀壞了他的為人,像那些氣焰千丈的「學者」那樣,他對我如此,對別人也如此;在認識他的人中,我沒有聽到過背地裡指摘他,說他不夠個朋友的。
不錯,朋友們也有時候背地裡講究他;誰能沒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是只使朋友們又氣又笑的那一種,絕無損於他的人格。他不愛寫信。你給他十封信,他也未見得答復一次;偶爾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幾個奇形怪狀的字,寫在一張隨手拾來的破紙上。
我管他的字叫做雞爪體,真是難看。這也許是他不願寫信的原因之一吧?另一毛病是不守時刻。口頭的或書面的通知,何時開會或何時集齊,對他絕不發生作用。只要他在圖書館中坐下,或和友人談起來,就不用再希望他還能看看鍾表。
所以,你設若不親自拉他去赴會就約,那就是你的過錯;他是永遠不記著時刻的。
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倫敦,地山已先我數日來到。他是在美國得了碩士學位,再到牛津繼續研究他的比較宗教學的;還未開學,所以先在倫敦住幾天,我和他住在了一處。
他正用一本中國小商店裡用的粗紙賬本寫小說,那時節,我對文藝還沒有發生什麼興趣,所以就沒大注意他寫的是哪一篇。
幾天的工夫,他帶著我到城裡城外玩耍,把倫敦看了一個大概。地山喜歡歷史,對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對古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由他領著逛倫敦,是多麼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時,他絕對不是「月亮也是外國的好」的那種留學生。說真的,他有時候過火地厭惡外國人。
因為要批判英國人,他甚至於連英國人有禮貌,守秩序,和什麼喝湯不準出響聲,都看成愚蠢可笑的事。因此,我一到倫敦,就借著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許多寶物,也看到它那陰暗的一方面,而不至糊糊塗塗地斷定倫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
不久,他到牛津去入學。暑假寒假中,他必到倫敦來玩幾天。「玩」這個字,在這里,用得很妥當,又不很妥當。當他遇到朋友的時候,他就忘了自己:朋友們說怎樣,他總不駁回。
去到東倫敦買黃花木耳,大家做些中國飯吃?好!去逛動物園?好!玩撲克牌?好!他似乎永遠沒有憂郁,永遠不會說「不」。不過,最好還是請他閑扯。
據我所知道的,除各種宗教的研究而外,他還研究人學、民俗學、文學、考古學;他認識古代錢幣,能鑒別古畫,學過梵文與巴利文。
請他閑扯,他就能——舉個例說——由男女戀愛扯到中古的禁慾主義,再扯到原始時代的男女關系。他的故事多書本上的佐證也豐富。他的話一會兒低降到販夫走卒的俗野,一會兒高飛到學者的深刻高明。他談一整天並不見倦容,大家聽一天也不感疲倦。
不過,你不要讓他獨自溜出去。他獨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圖書館。一進去,他就忘了出來。有一次,在上午八九點鍾,我在東方學院的圖書館樓上發現了他。到吃午飯的時候,我去喚他,他不動。一直到下午五點,他才出來,還是因為圖書館已到關門的時間的緣故。
找到了我,他不住地喊「餓」,是啊,他已餓了十點鍾。在這種時節,「玩」字是用不得的。
牛津不承認他的美國的碩士學位,所以他須花二年的時光再考碩士。他的論文是《法華經》的介紹,在預備這本論文的時候,他還寫了一篇相當長的文章,在世界基督教大會上去宣讀。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介紹道教。
在一般的浮淺傳教士心裡,中國的佛教與道教不過是與非洲黑人或美洲紅人所信的原始宗教差不多。地山這篇文章使他們聞所未聞,而且得到不少宗教學學者的稱贊。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七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語言講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37年,其代表作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問世。1944年開始創作以淪陷了的北平為背景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
4、風箏
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在蘆塘里拔幾根細葦,再找來幾張紙,我們便做起風箏來。做一個蝴蝶樣的吧。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那兒找過了嗎?」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兒呢。」大家說。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風箏》是賈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題為《風箏——孩提記事》。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當代作家。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延河》 《美文》雜志主編。
出版作品有《賈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廢都》 《秦腔》
《古爐》 《高興》 《帶燈》 《老生》 《極花》 《山本》等長篇小說16部。中短篇小說《黑氏》 《美穴地》 《五魁》及散文《丑石》
《商州三錄》 《天氣》等。
作品曾獲得國家級文學獎五次,即「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另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施耐庵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冰心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人民文學獎」等50餘次;
並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香港「紅樓夢·世界華人長篇小說獎」,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法國「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5、飄零
一個秋夜,我和P坐在他的小書房裡,在暈黃的電燈光下,談到W的小說。
他還在河南吧?C大學那邊很好吧?我隨便問著。
不,他上美國去了。
美國?做什麼去?
你覺得很奇怪吧?--波定謨約翰郝勃金醫院打電報約他做助手去。
哦!就是他研究心理學的地方!他在那邊成績總很好?--這回去他很願意吧?
不見得願意。他動身前到北京來過,我請他在啟新吃飯;
他很不高興的樣子。
這又為什麼呢?
他覺得中國沒有他做事的地方。
他回來才一年呢。C大學那邊沒有錢吧?
不但沒有錢,他們說他是瘋子!
瘋子!
我們默然相對,暫時無話可說。
我想起第一回認識W的名字,是在《新生》雜志上。那時我在P大學讀書,W也在那裡。我在《新生》上看見的是他的小說;但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心理學的書讀得真多;P大學圖書館里所有的,他都讀了。文學書他也讀得不少。他說他是無一刻不讀書的。
我第一次見他的面,是在P大學宿舍的走道上;他正和朋友走著。有人告訴我,這就是W了。微曲的背,小而黑的臉,長頭發和近視眼,這就是W了。以後我常常看他的文字,記起他這樣一個人。
有一回我拿一篇心理學的譯文,托一個朋友請他看看。他逐一給我改正了好幾十條,不曾放鬆一個字。永遠的慚愧和感謝留在我心裡。
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他突然來看我了。他說和P遊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他原是山東人;這回來上海,是要上美國去的。我問起哥侖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哲學,與科學方法》雜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雜志。但他說裡面往往一年沒有一篇好文章,沒有什麼意思。
他說近來各心理學家在英國開了一個會,有幾個人的話有味。他又用鉛筆隨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後面,寫了《哲學的科學》一個書名與其出版處,說是新書,可以看看。他說要走了。我送他到旅館里。見他床上攤著一本《人生與地理》,隨便拿過來翻著。他說這本小書很著名,很好的。
我們在暈黃的電燈光下,默然相對了一會,又問答了幾句簡單的話;我就走了。直到現在,還不曾見過他。
他到美國去後,初時還寫了些文字,後來就沒有了。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裡,已如遠處的雲煙了。我倒還記著他。兩三年以後,才又在《文學日報》上見到他一篇詩,是寫一種清趣的。
我只念過他這一篇詩。他的小說我卻念過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記的是那篇《雨夜》,是寫北京人力車夫的生活的。W是學科學的人,應該很冷靜,但他的小說卻又很熱很熱的。
這就是W了。
選自朱自清散文《飄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代表作《背影》等。
㈩ 關於感恩的名家名作
一、《遊子吟》
1、作者:唐代孟郊
2、全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翻譯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二、《背影》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三、《金色花》
1、作者:泰戈爾
2、全文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四、《紙船》
1、作者:冰心
2、全文
我從不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
母親 ,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
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
她的愛跟悲哀歸去。
五、《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朴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
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朴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