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九月九都是誰的生日,在佛教或者道教中,這四個日子是四個重大人物的生日,誰知
三月三
北極佑聖真君聖壽、王母娘娘聖壽、薺菜花神誕、蟠桃會、專上巳節、麻姑獻壽日、觀音洗屬目日、龍神朝星斗、盪邪齋、斗降
六月六
護國西齊王崔鈺聖壽、護國顯應公聖壽、崇寧真君聖壽、清水祖師聖壽、楊四將軍聖壽、大禹聖壽、黃陵祭、田祖祀、清暑齋、雷齋、曬袍會、觀音洗目日、廁鬼巡日
八月八
瑤池大會、南斗降、北斗降、龍神交會、四天王巡行
九月九
九皇大帝聖壽、斗母星君聖壽、酆都大帝聖壽、重陽帝君聖壽、三奶李奶夫人聖壽、蒿里真人聖壽、壽春梅福真人聖壽、中壇元帥聖壽、費長房先生聖壽、玄天上帝飛升、上真東岳夫人飛升、重陽節、延算齋、九皇齋第九日
B. 道家九月初九什麼日子
九月初九:九皇齋第九日
九皇大帝聖壽、酆都大帝聖壽、中壇元帥聖壽、斗姆星君聖壽、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重陽節、火神爺誕、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蘇軾言「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唐)邵大震言「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同時,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聖誕,同樣也是九皇大帝誕辰、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九皇會」
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聖誕,道觀都舉行齋醮慶賀聖壽,稱之為「九皇會」,若有眾生虔誠禮拜斗真,則可以消災解厄,延年益壽。
1
北斗九皇大帝聖壽
九皇寶誥
志心皈命禮
紫光毓秀,皇極分元。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御萬靈。至道至尊,大明大德。中天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帝君,大聖興福助善天尊。
關於北斗九皇大帝的來歷,相傳,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於蓮池中沐浴,忽感蓮花九朵化
C. 中國傳統節日及意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里,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合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3)重陽節和那個道教有關擴展閱讀:
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
1、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
2、清明節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重陽節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4、元宵(正月十五)
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D. 陰歷九月九是道家祖師爺生日嗎
農歷九月初九是到家,朱先生也得生日嗎?你要是知道了,那就是的,你也不知道,那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這都是到家作業的生日,早上香去上海了,往後
E. 重陽節與佛教有什麼關系與仙家有什麼關系求大神幫助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所以與仙家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F. 『走進道教』九月初九和道教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抄重陽節的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而之所以命名重陽節,卻是和道教三玄經典中《周易》有關,「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道教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6)重陽節和那個道教有關擴展閱讀: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G. 為什麼農歷七月七稱為鬼節
農歷七月七不是鬼節,農歷七月七日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民間傳說農歷七專月七日屬是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七夕節也有乞巧節的別稱。七夕包括乞情、乞巧、乞福。因為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所以就把七夕也有了七夕情人節之稱。
七夕節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
穿針乞巧: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投針驗巧: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喜蛛應巧:於晚上穿針乞巧。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H. 九九又重陽,與重陽節有關的道教文化有哪些(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復、重九節、九月九制、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樣也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斗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I.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嗎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登高」 , 也與道教九月九日「 升天成仙」 也有內在的聯系。因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 先民們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 意圖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 升人天宮, 這種對升天的渴望, 溯其源頭, 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太清諸草木方》日「 九月九日, 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 令人不老。」 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葯, 還是苦練修行, 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 能長生不老, 而長生不老, 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 只有升上九天, 才能與日月同壽, 而九月九日重陽節,『兩陽相重, 是升夭的最好時機, 故在道家的觀念體系中, 九九重陽升天成為一種傳統, 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 這種九九重陽「 升天」 , 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
道教選擇登高作為升天的手段, 這與中國古代的神靈世界有關。在現在已經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大型祭祀遺址多建築在山顛、山樑等處, 在平原地區, 甚至人工堆築成山用於祭祀良諸文化遺址多有稱為「 山」 或「 墩」 的人工堆築的高台, 如著名的「 反山」 、「 福泉山」 、「 草鞋山」 、「 張陵山」等, 歷經數千年風雨, 不少「 山」 或「 墩」 現乃高出地面米以上, 高者有的達到余米。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 泰山、昆侖山、華山、滋山等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被視為神山。這種高山情結源於天國神靈觀念的出現。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這些神山是人們登天之處。而且, 這些神山越到高處越神奇。在山巔或堆築成山以祭祀的現象, 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於成仙的強烈嚮往。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 成仙, 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 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 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在意象上, 重陽登高, 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 所以從魏晉開始, 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系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 說「 至於芳菊, 紛然獨榮, 非夫含乾坤之純和, 體芬芳之椒氣, 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 思食秋菊之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