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劉恆孝順的事例500字

劉恆孝順的事例500字

發布時間:2020-12-31 16:04:30

⑴ 為何說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帝王

自從孔子當時倡導「仁孝治國」以來,後世的帝王無不以「孝道」當幌子,但是,真相是,作秀的多,真孝的少,在孝順的皇帝中,漢文帝劉恆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了,因為他做的哪些事情,足以能夠證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順。

一、母有病親奉湯葯。劉恆母子遠離皇城,踏踏實實過起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猶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漢文帝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漢文帝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漢文帝劉恆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最為一國之君,漢文帝劉恆卻不讓太監和宮女前來伺候,說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順。


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在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作為萬民之王,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節儉敦樸,厚養薄葬,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所以受,漢文帝劉恆真的是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⑵ 劉恆孝心的感悟自然

漢孝文帝侍母至孝,其母病他親嘗葯湯喂母服下,可謂令人感動,身為九五之尊奴專婢成結集隊。那用是皇屬帝親喂親嘗。連平常百姓也未必做到何況君王。此舉不能不令人感慨。當然如果世人都能有仁愛之心相信社會風氣會煥然一新。

⑶ 關於孝敬父母撫助老人的名人名言

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內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容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己亥日,劉恆病死於長安未央宮。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文帝。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閱讀此文,再結合劉恆的特殊地位和時代,他親嘗湯葯,是時時刻刻在預防母親被謀害。宮廷內部的復雜性,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學習劉恆的孝道是要學習他「奉養母親薄太後,從不怠慢。母親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恆卻能做到日復一日。

⑷ 贊美劉恆的孝心的句子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文帝當政之初,就運用母親教給他的黃老之術治理天下,與民休息,惠及百姓。他登基後連發兩道詔書,表示要做親民的皇帝,大力發展經濟。當時管理民政的中央機關發布通告:凡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到當地政府領取米、肉、酒等;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棉絮等。通告還要求:賜給90歲以上老人的慰問品,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親自送達。文帝提倡節儉,並要求官員不得以任何形式擾民。在他繼位的第二年,他就責成審計部門清點長安的公用馬匹,將多餘的畜力劃撥到驛站。他自己則身體力行,厲行節約,宮殿是舊的,不再裝修;苑林很小,不再擴建。當時的宴遊之所,地方不夠用,需要再建一個露台,但他一看預算,需用「百金」,眉頭就皺了起來,說:「這等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太奢侈了,不建了。」文帝非常有孝心,母親重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須親口嘗過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在漢代帝王中,他是最勤勉、最節儉的一位,他要求皇後親事蠶桑;他寵愛的嬪妃,衣裙上連刺綉都沒有。而他自己呢,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影響了不少官員,他們也基本能夠做到勤政和節儉,這對當時經濟的恢復,尤其是農業的發展頗有好處。文帝對農業非常重視,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為了勸農耕種,他在春日親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還採納晁錯的建議,允許天下人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者用糧食來贖罪,大幅度減輕徭役,並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農民的賦稅,贏得萬民稱頌。

⑸ 有關漢文帝劉恆孝的故事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版180年)即帝位。他權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為母親親嘗湯葯的故事,是古時候24孝之一,流傳很廣。

⑹ 歷史上孝順的君王有哪些,每一個都是現在人學習的榜樣

孝順的君王有好多,比如康熙、劉恆、嘉慶、嘉靖等等的君王。他們都是現在人學習的榜樣。

孔子提倡「仁孝治國」後,「孝道」成為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標准,對於君王來說這樣的事情更為重要,需要做給天下人去看,去學習。

薄姬生病後劉恆都會親子煎葯、喂葯等等,把薄姬伺候得非常周到,讓薄姬的晚年生活沒有留有遺憾。劉恆不僅對自己的母親孝順,他還廢除殘忍的肉刑,以此來成全天下所有有孝心的人們。

劉恆的感動事跡被寫入二十四孝裡面,他也是唯一一個寫入二十四孝裡面的人物。由此來看劉恆在歷史上是多麼的孝順,多麼被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不論那個君王只要他是孝順的,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⑺ 對於劉恆孝順的感受

親侍母病
自孔夫子倡導「仁孝治國」以來,後世的帝王無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聖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作秀的多,真孝的少,漢文帝劉恆可算是「孝」皇帝之冠。憑什麼說劉恆是中國歷史上最孝的皇帝呢?劉恆大孝之名並非空穴來風,他扎扎實實做了幾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孝事。
母有病親奉湯葯
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她的命貴在哪呢?就貴在她與劉邦曾相識後來又生了劉恆,從此雖不受劉邦的寵愛,但所謂「福兮禍兮」,因不受劉邦的寵愛而躲過了嫉妒成狂呂後的迫害。劉恆母子遠離皇城來到被封的代地,踏踏實實過起了雖貧寒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有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劉恆的學識修養大多受其母的影響。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他只要發一道聖旨,不知有多少太監、宮女前來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顯示出他孝的真心。俗語說:「忠臣孝子人人敬,佞黨奸賊留罵名」。劉恆的做法得到了眾多臣子由衷的擁戴,輔佐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大孝天下惠蒼生
劉恆的孝,並非只針對他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個皇帝,他對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什麼兩樣,但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定振
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則是很多皇帝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表達了劉恆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恆可說是首開先河。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成全孝道廢酷刑
劉恆本身是大孝之人,對孝子賢孫自然是惺惺相惜。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說的就是劉恆的事。漢文帝時,有個讀書人叫淳於意,此人剛直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僚為伍,辭去太倉令的官職做起了普濟天下的醫生,在一次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他被告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或臉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意愁的了不得,這時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自告奮勇要解救父難。她隨父到長安受刑,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聽說奏章系一個小姑娘所寫,卻也非常重視,最後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動,召集大臣發布命令,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救父美名揚,劉恆的仁德也隨之傳於四海。
中華歷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國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儉敦樸、厚養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彪炳史冊也就成了必然。

⑻ 歷史人物中的孝敬故事

1、孝感動天舜

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賣身葬父董永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借錢,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

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

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3、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

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劉恆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5、魯迅孝敬父母

魯迅一生剛正不阿,他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地屈從別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對母親妥協過。魯迅二十多歲時,母親做主給他定了親,並於1906年夏把他從日本召回來,逼他結婚。

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雖極為不滿,但又不願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只好屈從了。魯迅曾說:「當時正處在革命時代,以為自己死無定期,母親願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了。」

魯迅工作以後,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與母親同住期間,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平時,魯迅在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裡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⑼ 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屬漢文帝劉恆了;其他的還有康熙、乾隆了。
如: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後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後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他每日「親詣太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
乾隆:有一次太後(前熹貴妃)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

至於瞬這個故事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雖然他沒有稱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裡,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⑽ 歷史上最孝順的一位大人物是誰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圖之一

劉恆大孝之名並非空穴來風,他扎扎實實做了幾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孝事。 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她的命貴在哪呢?就貴在她與劉邦曾相識後來又生了劉恆,從此雖不受劉邦的寵愛,但所謂「福兮禍兮」,因不受劉邦的寵愛而躲過了嫉妒成狂呂後的迫害。劉恆母子遠離皇城來到被封的領地,踏踏實實過起了雖貧寒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有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劉恆的學識修養大多受其母的影響。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他只要發一道聖旨,不知有多少太監、宮女前來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顯示出他的真心。 大孝天下惠蒼生。劉恆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個皇帝,他對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什麼兩樣。但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則是很多皇帝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表達了劉恆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對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90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恆可說是首開先河。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成全孝道廢酷刑。劉恆本身是大孝之人,對孝子賢孫自然是惺惺相惜。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說的就是劉恆的事。漢文帝時,有個讀書人叫淳於意,此人剛直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僚為伍,辭去太倉令的官職做起了普濟天下的醫生。在一次治病時,他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告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或臉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意愁得了不得,這時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自告奮勇要解救父難。她隨父到長安受刑,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聽說奏章系一個小姑娘所寫,也非常重視,最後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動,召集大臣發布命令,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救父美名揚,劉恆的仁德也隨之傳於四海。 中華歷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國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儉敦樸、厚養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彪炳史冊也就成了必然

閱讀全文

與劉恆孝順的事例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