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與什麼有關
與牛郎織女有關
❷ 菊花和重陽節有什麼關系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❸ 重陽節與動物的故事
愛孩子這是個連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重陽節日的來臨,讓我忽然想起這句話了。
沿著這句話推下去,我們是否可以查問下:孝敬老人,什麼動物做得較好?耳熟能詳的故事似乎也只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了,也有人說黑魚在母魚產仔後會眼睛瞎掉,無法覓食,那些小魚們為了母親能活下去便自動排隊送到母親的嘴裡……
重陽節孝道故事
對這幾個故事,我們稍作分析,便不難看到古人為了孝道的教化,人為地進行了善意的篡改。
羔羊跪乳絕對是因為吃奶的方便,而不是什麼感恩;小黑魚葬身母魚腹中,那是因為剛出生的它們還不具有逃生的能力,圍著母魚尋求安全感時卻不幸成為母魚果腹之物。
只有烏鴉的反哺行為似乎還可說得過去,但據從事動物研究的人員表示,在生物學上,「慈鳥反哺」是沒有依據的,甚至連烏鴉中哪一種是白居易所說的「慈鳥」,都無從考證,所以這個故事肯定也是古人的臆想。
或許有人為此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古人津津樂道用以諄諄訓誡我們的例子就這樣破綻百出。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我們無法從動物中尋求到孝順的楷模,更無法從人類自身加以舉證。
或許有人要用《二十四孝圖》加以反駁,可當我們靜下心來,對二十四孝子一個個仔細分析的時候,卻感覺其中許多都是荒誕不經的,甚至有違人道的。
什麼嘗糞憂心、哭生竹筍、恣蚊飽血、乳姑不怠、埋兒奉母……也有矯揉造作的,如聞雷泣墓、扇枕溫衾……當然如仲由負米、懷橘遺親、扼虎救父之類還比較可信,但也說不上感人。
因為這等事情為父母者做得比兒女出色得多,也司空見慣得多。
但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觀念中一直感覺古時的老人要比今天老人風光得多,威風得多,滋潤得多。
究其原因,與統治者的提倡有太大的關系。
孝敬老人是作為社會統治體系的一部分,如同「君君臣臣」一樣,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如此的問題,不然就違反了社會規則,你就無法被社會相容。
社會把家庭權利交由老人掌管,晚輩對老人的孝順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權勢、金錢的服從。
順從長輩的意願,也就是順從了社會,順從了統治者的管理。
所以老太爺作為一家之長,說一不二的威嚴才能保持幾千年。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人從家庭中坐北向南的崇高地位一下子畏縮到犄角旮旯里了。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老人普遍無社會地位,無經濟能力,由原來的強勢家長成為弱勢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孝順就成為一種自願而非被迫了。
缺乏社會的輿論監督、強制約束,讓孝順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一時間面臨重重困難,所以對愛的呼喚成為當下弘揚人文精神的一個主旋律。
付出=回報,作為對等法則很容易被人接受。
人在權利、金錢蠱惑下很自然萌生出對強者的崇拜之情,如對達官貴人、商界大亨、藝術大腕們的忠誠竭心、諂媚趨炎之愛;生理上的渴望也很容易使兩性之間萌發出愛的情感,如夫妻、情人之愛;種族延續的本能,幾乎讓所有的動物都不自覺地產生舐犢之情,也就是所謂對兒女的愛;而渴望被群體認可、渴望人生價值被證明的高期望值下,也容易產生對宗教、政治信仰的迷愛;當然在思想契合、志趣相同等前提下,朋友知己之愛的產生也是自然的。
唯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似乎無法從中得到人所想要的,心理上就不免產生失衡,於是就逐漸冷淡了父母、老人。
見於此,目前贍養老人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靠傳統道德的約束,已經失去了權利背景,所以無疑會成為空談。
靠法律強制脅迫,似乎缺少了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
解決的方法只有靠個人素養的提高,靠社會輿論的監督,靠對孝道思想多渠道的引導。
一個人本著一顆做人的良心,推己及父母,推己及人,真正地把尊重、把理解作為孝敬父母的內容,這樣才能談及對社會的關愛。
或許這才是重陽節為子女者所應該自省的。
❹ 重陽節和十二生肖有什麼關系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內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容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跟十二生肖沒關系。如果非要扯關系,就是千百年來民俗一起衍生的產物
❺ 重陽節 菊花有什麼關系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專花酒,起源於晉朝屬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❻ 重陽節有什麼動物出現
雞犬牛羊
❼ 端午節和重陽節有關系嗎
端午節和重陽來節之間的區別
1、端午源節和重陽節的時間不同
2、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會放假;重陽節不是法定節假日,不會放假
3、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重陽節是關愛老人的日子
重陽節與端午節的關系
重陽節與端午節之間沒有什麼關系,如果非要說有相同的地方,那便是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樣使用農歷時間為節日時間。
❽ 屈原和重陽節有什麼關系
屈原和重陽節沒有關系,但和端午節有關。
1、端午節就是一個為了祭祀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❾ 重陽節的傳說跟哪個人有關系,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傳說其實和一個皇宮裡面的女子有關。這個女子曾經是劉邦身邊妃子的一個丫鬟,只不過後來這位妃子被劉邦的欺負人給害死了,所以說他就流落到皇宮之外,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女人,但是她依然忘不掉過重陽節的這種愛好,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在民間進行這種重陽節的規矩,久而久之,民間的這些老百姓也紛紛的效仿。
同時又因為重陽節到了這一天是陰歷的9月9日九九歸一,因此在這一天還有著另外的一些習俗,就比如說登高望遠,通過登高來俯看這些底下的景色,同時說出自己心中的願望,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敬老節這一天可以看成是我國原始的一個敬老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對家裡面的老人進行一種感恩儀式,而現在生活中我們一般會到一些敬老院和養老院裡面去進行慰問,總而言之,重陽節的源頭和一個宮女有關,也正是因為這個宮女將重陽節帶出了皇宮,這才讓重陽節能夠在民間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