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關於重陽節尊老敬老的資料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⑵ 怎麼寫關於重陽節(敬老)的作文怎麼寫
重陽盡孝心楓紅愛更濃
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再過幾天就到重陽佳節了。可能還有同學不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吧?重陽節就是農歷九月初九,為什麼會是九月初九呢?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為最大數,故有長久、長壽之意,故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獲的黃金季節,其寓意就深遠了。1989年起,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被國家定為敬老節,成為人們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盡孝道表孝心、弘揚傳統美德的節日。
老師們、同學們!普天之下的每一位慈母嚴父,都值得尊敬,值得愛戴。當歲月的痕跡悄悄爬上那嬌美的容顏,當山一樣偉岸挺拔的腰身漸漸佝僂,當曾經火紅的青春悄然離他們遠去,他們卻沒有絲毫遺憾,沒有任何抱怨。他們用那無私的奉獻和深沉的愛心,撫育著我們成長,包容著我們的錯誤。我們的平安,我們的健康,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幸福……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取得的點點滴滴的成績,都包含著慈母嚴父那沉甸甸的愛!可是,我們又給與了父母什麼?我們的父母一生都在毫無保留地付出,卻從沒想過要得到任何回報!在這個重陽節,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父母做些什麼嗎?來吧,用最樸素的方式獻給父母一份孝心;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幾句感恩的話語;舉起你的手,為父母捶兩下背、揉幾下腰、洗一下腳;拿起你的相機,給父母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只要我們真心的做了,你就能得到一筆珍貴的財富!
老師們、同學們!快行動起來吧!關愛老人,始於足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心做起!
⑶ 重陽節敬老詩詞
1、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譯文: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在世亦復如此,豈能不勞累呢?萬物變遷,自古皆有滅亡,想念起來心中有如焦焚。
2、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文森《九日》
譯文: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獨看不到故鄉的蹤影。
3、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後》
譯文:剛剛過了重陽節,天氣漸漸冷了,庭院里秋風瑟瑟。落葉紛紛。
4、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台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評。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發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譯文: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游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著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台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戚。面對著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積郁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著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重陽節朝廷傳賜下一枝紫萸,有誰的夢魂曾到故國園陵?任憑著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斑白的華發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呵涕淚交進。
5、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譯文:歸雁橫越秋空,睏倦遊子思念故家。
⑷ 重陽節如何敬老尊老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方法
常回家看看。老人或許真的不需要我們為他帶來多少好處。老人只希望我們過得好然後抽時間回家看看。有時老人編許多理由要我們回家,這時我們會覺得父母怎麼變得跟小孩一樣啊,無理取鬧。其實老人是太孤獨了,只想找個人說說話。因此,有時間多回家看看老人家吧。
關心老人。如果父母生病了,要主動帶老人看病。對於患有老年痴呆的老年人,作為兒女要多多用心,盡量關照下老人。不要以自己工作忙為由找借口。畢竟父母把我們養大,我們也有老的時候。
多哄老人開心。很多老人可能和小孩一樣,無理取鬧,這是我們不要太計較,要順著老人的心思。比如說老人一會想吃這,一會想吃那。你就滿足他,哄著她,當他是老小孩就是了。學會哄老人也是一門學問。
不要啃老。許多年輕人有能力養自己,卻要靠父母,已經具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不但沒有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反而要讓父母養著自己。這種人何談孝
多與老人溝通。如果你有什麼煩惱的事,一定要是說出來,當父母看到你憂心忡忡的時候,特們心裡很不是滋味。與其讓他們胡思亂想,倒不如坦白的告訴老人家,好讓他們覺得你願意與他們溝通,想聽聽談們的建議。讓老人覺得自己還能給兒女做些事情,不是一無是處。
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如今許多家庭因為一點家產鬧得不可開交,最終傷了父母的心,讓他們過早的離開了這個世界。老人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如果做到了這點,他們一定會很開心的。
⑸ 重陽節敬老的名人名言
1、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2、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佚名
4、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茹貝爾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6、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7、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8、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馬克思
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10、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佚名
11、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佚名
1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4、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15、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16、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17、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18、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19、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20、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佚名
2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22、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23、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⑹ 關於重陽節敬老詩詞
1、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5、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6、九日(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7、醉花蔭(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8、沉醉東風 重九(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9、九日(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10.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11.九日登高【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12.九日登高【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13.九日登巴台【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4.九日題塗溪【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15.九日醉吟【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16.閏九月九日獨飲【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17.九日登山【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18.重九日宴江陰【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⑺ 為什麼重陽節要敬老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
⑻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重陽節有什麼敬老愛老的活動
重陽節不能只是9月9日這一天來孝敬老人,愛護老人,要堅持每天,每時每刻孝敬老人。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孝為大嗎,所以,所有人都要有一份孝心,要堅持始終。
⑼ 重陽節敬老愛老的優美句子
重陽節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尊敬老人,平常的時候我們應該跟尊敬老人,老人應該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