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孝順的名言
關於孝順的名言:
1、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法國莫泊桑《愛》
2、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希臘伊索克拉底《孝》
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現代老舍《老舍選集》
4、不同的人對「孝順」二字的理解,雖然會有些許不同,但對於「孝順」行為的實施,卻是大體相同的。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現代林語堂《林語堂語錄》
5、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國拉法格《聽風的歌》
6、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現代林語堂《林語堂語錄》
7、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英國羅素《羅素語錄》
8、我們對待老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會過度地迎合和討好。在這里,他們得到的是男人般的尊敬。——美國喬治·古斯里《翻轉人生的教育》
9、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現代魯迅《魯迅詩集》
10、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現代巴金《巴金語錄》
1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孟郊《遊子吟》
白話文: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怎能報答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②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這九個字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分別可以用什麼具體的意象來表達
1、「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2、「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3、「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義之邦」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4、「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5、「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6、「恕」:恕道,體諒。一般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的解釋。「恕」,從字面來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每個人通過對自己的「心」的觀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進而據此推斷他人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自己喜歡什麼,而成全別人的喜歡,這就叫「忠」(為其一部分含義),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自己不喜歡什麼,而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什麼,因而不願意將這些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恕」。
7、「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忠於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8、「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對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統一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9、「悌」:敬愛兄長,亦泛指敬重長上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系。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③ 習慣的名句
養成好習慣比改掉壞習慣容易的多,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毛姆
並不是由於決心才正確,應該由於習慣而正確。不僅能做正確的事,而且養成不是正確的事就做不了的習慣。
——華茲華斯
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
——富克蘭林
習慣成自然是個魔術師。它對美麗的東西是殘酷的,但是對醜陋的東西卻是仁慈的。
——威達
我們耐得住習以為常的惡習,我們非難新發現的惡習。
——賽勒欺
對我們的習慣不加節制,在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不會立即顯出它的影響。但是它逐漸消耗這種精力,到衰老時期我們不得不結算賬目,並且償還導致我們破產的債務。
——泰戈爾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培根
你的態度跟這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馬斯洛
人們大半是依據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據他的學問與見識而談話,而其行為卻是依據他們的習慣。
——培根
習慣是我們強有力的偶像,我們都得臣服於它。
——亞蘭
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事實上,習慣有些像天性,因為「經常」和「總是」之間的差別是不大的,天性屬於「總是」的范疇,而習慣則屬於「經常」的范疇。
——亞里士多德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蘇格拉底
習慣十倍於自然。
——威靈頓
良好的習慣,如同一束鮮花。
——派登花特
並不是由於決心才正確、應該由於習慣而正確。不僅能做正確的事,而且養成不是正確的事就做不了的習慣。
——華茲華斯
好的習慣愈多,則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誘的力量也愈強。
——詹姆斯
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加以培養,然後我們才能希望我們的舉止能夠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正確。
——富蘭克林
所有的習慣以不可見的程度積聚起來,如百溪匯於川,百川流於海。
——德萊敦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愛默生
習慣之於靈魂猶如血管與脈絡之於血液,是它流動的道路。
——布希納爾
能夠自由地形成習慣的人,在一生中能夠做更多的事。習慣是技術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
——三木清
●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培根)
●播種一個行為,你就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就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就會收獲一個命運。(普德曼)
●由智慧養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天性。(培根)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約·凱恩斯)
●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艾門斯)
●成功的必要條件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塑造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
●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成習慣(亞里士多德)
●壞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奧維德)
●習慣是在習慣中養成的(普勞圖斯)
●大事使我們驚訝,小事使我們沮喪,久而久之,我們對這二者都會習以為常(拉布呂耶爾)
●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亞里士多德)
●是否真有幸福並非取決於天性,而是取決於人的習慣(愛比克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