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佛問疑
把父母比作在家佛,是要你像尊敬佛一樣的去尊敬去孝養父母。因為父母版給了我們生命把我權們撫養長大,這就是最大的恩德。並不是說父母就等同於佛了。父母畢竟還是凡夫,很多想法和做法可能都不如法,父母叫你做的是錯誤的事這時候就不能去做。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巧方便去化解。
❷ 與其天天燒香拜佛,不如
與其形式上的燒香拜佛,不如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順父母,恭敬三寶,便是最好的祈福。來源出處:
網友:給剛出生寶寶買的長命鎖,可以到您寺院尋得加持開光嗎?
學誠法師:龍泉寺沒有「開光」業務。從小教導孩子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便是最好的祈福開光。
妙祥法師: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供養父母
佛講有八種福田,包括有佛、僧人,還有羅漢,這都為福田。還有什麼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為福田,所以說「善能事父母」,奉養父與母這為福田,因為從父母身上我們能獲得吉祥。
《善生經》雲:「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需要以五種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就是你供養父母,不使他們缺乏生活物資。比如說父母沒有能力了,供養點油鹽米醋,這些東西不讓它缺乏,讓他們生活無憂。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得到福報。
第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說,就是說有什麼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個是對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歲數大,生活經驗豐富,會給我們提出很多建議,所以有什麼事情要先跟父母說。
第一個供養父母,在物質上的供養,這個很主要。供養父母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說我能供養父母,買一袋米我放那兒了;我買一袋面給父母了,這就叫供養父母。實際上這個只能說是把父母養起來了,但是並沒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麼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不是養活,像養活一個什麼東西似的,能有吃的,餓不死就完事了,這叫養,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裡面,特別是對父母的供奉,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裡。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要能這樣做,就會獲福。
講個例子,這也是咱們附近一個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腳,碰到一個女居士,她跟我說這么個問題。她說她公公得病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她又想照顧公公。但她向周圍的人借錢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說人家已經不愛借給她了。這個老人也有其他的兒女,但是他們供養的程度,和對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養父母,她說:「你看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特別是沒有錢,不能給父母去治病這個問題,但我還想這么做,怎麼辦?」
這是零三年的事。後來我給她說那麼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還住著房子呢嗎?你可以賣房子啊!當時她聽完了生起極大的歡喜,她說太對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後,就准備在別的地方搭個小茅棚住,要把這個房子賣掉,賣掉自己唯一的財產——房子,要供養她的公公。她這么一努力,一賣房子,最後把所有的人都感動了。包括她原先的親屬,不借錢的也借錢了,公公那面也感動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兒女也都被感動了。最後房子也沒賣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療。
就是說這個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捨去自己唯一的財產去供奉,必然獲福。必須有恭敬心才可以獲福,如果沒有恭敬心能不能獲福呢?獲福很少,甚至還有過失,因為父母你不供養是有過失的。必須得供養,無條件地供養,不管你們關系好壞都得做到。我過去曾經聽老人講過這么個故事。就是說有個要飯的母子倆,兒子要飯去了,要了兩個火燒(一種燒餅),想帶給母親吃,走到半道的時候,去上廁所,火燒一下就掉到糞坑裡了。因為沒加小心,掉糞坑裡去了,他就趕緊撈上來,把火燒的皮給扒下去,那瓤就拿給母親吃。那時候要飯也比較難,好不容易要兩個火燒。當這兩個火燒給他母親吃的時候,天就打雷了,開始下雨,這個雷就圍著這個兒子頭上打。後來兒子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跪下就跟他母親說這個事。他母親是個瞎子,他就跟母親說:「雷老圍著我頭頂打,我可能做錯一件事情。」就把這個經過說了一下。他母親說:「孩子你不要怕,你背著我,你到院子里跪著。」他就背著母親到院子里跪著。這雷圍著他頭頂轉一會兒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這里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雖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於他確實有一個恭敬心和懺悔心,背著母親懺悔——因為父母都愛兒女,最後解除了他的災難。(中略)
供養父母,這個供不是一般地給點東西就可以了,必須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凈的,以恭敬心奉上,這才可以。使他們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應該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說你盡心盡力去做,這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福報不夠?就因為其中一條,供養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們養大,念上書,念完書了回來對父母一點貢獻也沒做,就要結婚生子。還得讓父母做勞工,給操持家務、看護孩子,甚至因為個人的利益嫌棄父母,這都會失去福報。
所以我們想獲福,首先應該這么供養父母。為什麼這么做能獲福呢?因為這些本來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沒做,所以說福報就沒了。為什麼叫獲福呢?不是通過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來就有這個福,是你因為不做而失去了。因為你做了,又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這叫獲福。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為有錯誤失去了福報。那我們講《吉祥經》是什麼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該做的,稱贊你應該做的。知道你應該做的,再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這叫獲福。這是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第一個應該供奉父母,使物質無乏。這個供奉一定要記住了。
❸ 數息觀的修行方法
首先開始調身、調息、調心,這三條是一致的。
我們先調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小時的話呢,你可以上雙跏趺。在單跏趺的基礎上把右腿從下面拉上來。接著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疊起來,放在小腹之前。
次正頭。平面正坐,頭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然後閉口,唇齒相拄,舌向上齶。接著就是閉眼睛。眼睛微微閉上。有的人喜歡半睜半閉也行。這樣就是調身。保持身體的不寬不急。
接著就是調息。息有四相:風、喘、氣、息。什麼是風相呢?就是坐的時候,鼻中氣息出入覺得有聲音。這就是風相,這是不調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時候,息雖然沒有聲音,但是它被節制了、不暢快,叫做喘相。第三種情況就是氣相。氣相,在坐的時候,這個息雖然沒有聲音,而且出入也不節制,但是不夠細。
風、喘、氣這三種情況都是不調相。第四種,息相,是調相。什麼是息相呢?呼吸既沒有聲音,而且很通暢,不節制,而且很細、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情況就是息相。
在數息時達到息調相才能入定,守息則定。前面的不調相時,你要是呼吸聲音很大,那麼數息時會「觀風則散」,你的心則定不下來;「觀喘則結」,「觀氣則勞」,這個氣要是很粗的話,還不能觀,只能數。到了這個息相現前的時候才能夠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調息的這四種情況給大家講了一遍。現在身調好了,怎麼去調息呢?熱氣起心,當我們的心很細的時候,這個息也就細了。息調好後,眾犯不生,息心亦定。
調的方法有三種:一個是安心,就是將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臍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間,就是肚臍稍微下一點,先把心安在這個地方。接著全身放鬆,放寬胸心,然後觀想,氣息遍入毛孔,出入無障。
這三種情況做好後,你不要著急,氣息自然慢慢地就調勻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
這個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制呼吸,調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體放鬆,全身心放鬆;當然也不能太松,太松容易瞌睡。
身體不能垮下來,要自然挺起,然後觀想氣從遍身的毛孔出入無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樣,只是「就像」,這是「像這樣」,這是你的「觀想」。這樣你的心就會漸漸細下來,這就是調息。
調身和調息、調心是一致的,在講話中稍微有一點次第,但其實是一致的,是同時的。我們調心時,這個心要寬急得所,不要太放鬆,心要是太放鬆的話,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進的話,容易緊張。心既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鬆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寬不急,這是心調相。
這樣,就把調身、調息講完了。
我講到這里你就基本調好了。就按剛才的辦法開始數,從一數到十,返過來再數,周而復始。心粗的人數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夠守住就行。
有的人數到三、數到五就雜亂,那又返回來,很多人數不到十就返回來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經修過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從一數到十不會跑的人,你這樣數上十來次之後都不跑,這樣你可以觀息就行,不用數,看著它就行,這樣心就細了。
好,我們現在就正式地坐半個小時,下面就止靜。半個小時以後開靜。
(止靜)
(開靜)
我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講一下,別著急,以後不允許這樣子一開靜馬上就下座。當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沒定住,是不要緊的。一旦定下來,太倉促出定的話,容易出問題。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熱麻脹、大小輕重等種種禪定過程中的感受都收回來,或者觀想從毛孔放出去也可以。這樣身體內部細的氣氛就會收聚,或者散出,都沒關系。
然後再徐徐地、慢慢搖動身體,漸漸適應出定的環境。然後搓手,把兩個手心搓熱浴面,然後再徐徐睜目。看看周圍,了解我現在在哪,回到當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為一個系統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今天數息觀要作一堂課講的話,它是一個系列。
首先講修禪基本要求的資糧,其次講修禪的外方便,然後才能進入到內方便開始修了,其次講下座出定的辦法,再講下座以後保任的方法。這才是一個系統講授。
禪修的資糧有五條:
一、廣行布施。廣行布施能夠積聚你的福報,有了福報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於生活沒時間修。
二、嚴持凈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凈,或者你不持戒、沒受戒,往往為這些惡孽和障緣障礙我們修行,沒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凈。
三、恭敬三寶。有三寶的庇護才能排除很多空見的障緣。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順師長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會不幹擾你。
五、讀誦聽學。你應該懂得修禪定很多的知識。
這是我們修禪要有的五種資糧。
藕益大師講到禪修的外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息五蓋,調五事,修五法。
這是一個系統。具五緣,是哪五個因緣呢?
一、持戒清凈。有的人違犯戒律,犯之後懺悔清凈才行,否則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講的有點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這個條件去修。
三、要得閑居靜處,不受雜事干擾。
四、息諸緣務,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來、處理好。
五、近善知識。
具五緣和剛才講的五種資糧基本上是一類的。
訶五欲。因為修禪人貪欲太重也不能修。
他講到的五欲有:
一、色慾,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二、聲欲,耳朵聽到的美妙之聲,這兩者都會生起攀緣之心。
三、香欲,聞到的香味。
四、味欲,就是口味,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等等,這叫味欲。
五、觸欲,這個主要指的是男女身體的輕柔細滑這類的感觸。
這五種慾望,要訶斥它、遠離它。
藕益大師講到的第三個是棄五蓋,摒棄五種濃垢、障礙、妨礙我們清凈心的五種障礙,我們要去除掉。
第一個,棄貪欲,這指的是男女的貪欲,慾火燒身啊,身體都能燒掉,何況你的善法呢,都被燒掉了。所以要遠離,棄舍貪欲。
第二個,棄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樂的冤敵,要有嗔恚的話,禪定修不起來的。
第三個,棄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這可不行。
第四個,棄掉悔。掉就是散亂的意思,悔就是憂惱覆心。你的心很散亂,就沒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憂惱,憂惱覆蓋著你的心,這就是悔,悔心如劍,這樣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個,棄疑蓋,棄疑惑,疑自,疑師,疑法,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蓋我們心的障礙,不能得定。
藕益大師講的第四類就是調五事。
第一個調飲食。飲食不能過飢,不能過飽,過飽的話身體內感到很脹,氣流不暢。太飢的話也不行,身體虛弱、心懸,也不能修行得定。調飲食要以身安為主。
第二個調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虛。這都不能修,要適當。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凈。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
這五調就是「調五事」。你把這五事調好以後,這才能夠上座。
藕益大師也講到「行五法」,這就是修禪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罷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
五法中,第一個是要有自願得禪定的慾望,要有這種心態。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禪定的慾望,還要發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來,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
第三個是要念,念什麼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凈、無我,念禪可貴,你才能夠不厭煩修禪。第四個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個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觀息,下座也是這樣的。
曾經有一個人,他是農民,白天幹活。他就在數,一、二、三,邊幹活邊數,顧不得想其他事。回來晚上沒事他就數息、觀息,時間一長以後不用數,無論在干什麼,走路、說話、辦事、睡覺,他都能瞭然觀察到自己的呼吸,這樣他的心就很細了,已經得到充分的定的狀態,他行住坐卧都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當然這個人應該是上個世紀的人,遺憾我們現在見不到了。
修行要一心,一心專注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禪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裡面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裡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
你在家裡好辦,但是你在家禪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沉,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後面稍墊高二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後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掛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乾的什麼事干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掛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三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懺悔、發願,以便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出現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後也要活動活動。
修習數息觀有六種方式,稱為六息念或六妙門。即︰
(1)數(梵gan!ana^,藏bgran%-ba)︰指繫心緣入出之息,不作加行,放捨身心,唯憶持其息,數一至十,不增不滅。若於二謂一,或於一謂二,或於入謂出,於出謂入,皆不稱為正數,故須離此等過失。又若於十之中心散亂者,應重新自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
(2)隨(梵anugama,藏nan%- shugs-pa)︰又名隨行、隨順、相隨、隨息。指繫心緣入出之息,息入時,念隨彼息入行至身中的喉、心、臍、髖、髀、脛乃至足指;息出時,念亦恆隨彼息所至處。
(3)止(梵stha^na,藏gnas-pa)︰又名止住、安。指繫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
(4)觀(梵upalaks!an!a^,藏n~c-bar mtshan-pa)︰又名觀相、占相。指觀察息風之後,復觀與息俱有的大種造色,以及依色而住之心、心所,具觀五蘊以為境界。
(5)轉(梵vivartana^,藏rnam-par sgyur-ba)︰又名轉還、還。指移轉緣息風之覺,安置於念住等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
(6)凈(梵paris/uddhi,藏yon%s-su dag-pa)︰又名清凈、快凈。指其覺更升進而入見道等境界。
又,《大安般守意經》卷上將前三相稱為外,後三相稱為內。《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六妙門〉條則名前三相為定,後三相為慧。另外,《修行道地經》卷五〈數息品〉將『止』和『觀』合為止觀,『還』(轉)和『凈』合為還凈,認為唯有四事。
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所載,此觀法有算數修習、悟入諸蘊修習、悟入緣起修習、悟入聖諦修習、十六勝行(又稱十六特勝、十六行)修習等五種修習。其中,前四類可永斷見道所斷的煩惱,最後的十六勝行則斷修道所斷的煩惱。十六勝行之說最早見於《阿含經》,其他經論亦有記載,然有關其內容細目、順序及解釋,諸經論頗有異說。茲依《成實論》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謂行者心中若躁疾散亂,則呼吸短促。(2)念息長︰謂行者若心細,則呼吸細長。(3)念息遍身︰謂行者信解肉身是空,而觀想氣息遍滿全身。(4)除身行︰謂行者得境界力,則心安穩,粗雜之氣息滅。(5)覺喜︰謂心生歡喜。(6)覺樂︰謂心得喜,身則調適,得猗樂。(7)覺心行︰謂知道喜會生貪的過患。(8)除心行︰謂除滅貪心、粗雜之受,心則安穩。(9)覺心︰謂行者除受味,故見心寂滅,不沈不浮。(10)令心喜︰謂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攝︰謂心浮則將之攝持於靜。(12)令心解脫︰謂舍離心之浮沉而解脫。(13)無常行︰謂知心寂靜,一切無常。(14)斷行︰謂以無常行斷諸煩惱。(15)離行︰謂煩惱斷,故心生厭離。(16)滅行︰謂心厭離故得一切滅。
《大乘義章》卷十六(本)謂此十六勝行中,初四者稱為身念處,次四者稱為受念處,再次四者稱為心念處,末四者稱為法念處。若依四禪加以分別,則覺喜與令心喜皆居初、二禪;無常行、斷行、離行、滅行四者遍於諸禪。其餘之息短在初禪;息長在二禪;遍身、覺樂、令心攝在三禪;除身、覺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脫在四禪。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十六特勝門〉將最初五者配於身念處,次三者配於受念處,再次三者配於心念處,末五者配於法念處。另外,《法華經玄義》卷四(上)將十六勝行擬配於三界九地,其文雲(大正33·719a)︰
『若知息長短對欲界定,知息遍身對未到地,除諸身行對初禪覺觀支,受喜對喜支,受樂對樂支,受諸心行對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禪,心作攝即二禪一心支,心作解脫即三禪樂,觀無常即四禪不動,觀出散即空處,觀離欲即識處,觀滅即對無所有處,觀棄舍對非想非非想處,觀棄舍時,即便獲得三乘涅槃,若橫論觀慧即對四念處。』
又,在密教之四種念誦中,第一心想念誦亦立出入命息,即行者入字輪觀中觀字輪圓明時,想像字從本尊之心中源源流入己身,猶如入息。再從自己之身心中源源流入本尊之心,猶如出息。如此出入之息流注身心而凈諸垢識,乃得以使諸根逐漸清凈。
數息觀之功效
佛為多散眾生,教數息觀。謂心多散亂之人,當用數息觀治之。數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數出息,或數入息,端心正念,從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復始,令心不散亂也。又《地持論》曰︰惡覺多者,教修數息觀。所謂惡覺,有八種名︰邪心思想,名之為覺。覺違正理,故稱為惡。惡覺八名︰(一)欲覺,(二)嗔覺,(三)害覺,(四)親里覺,(五)國土覺,(六)不死覺,(七)族姓覺,(八)輕侮覺。思量世間可貪之事而起欲心,名為欲覺。思量世間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為嗔覺,亦名恚覺。念知打罵,乃至奪命,名為害覺,亦名惱覺。追憶親戚,名親里覺。念世安危,名國土覺。謂身不死,為積眾具,名不死覺。又積眾具,資身令活,亦名不死覺。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姓覺。念陵他人,名輕侮覺,侮猶慢也。此八猶是修道四使︰欲親國土,是貪分攝。嗔害二覺,是嗔分攝。不死覺者,是痴分攝。族姓輕侮,是慢分攝。修數息觀,為對治八種覺觀,以凡夫起念,覺觀不出三毒故。
修數息觀者,觀出入息,用求止故,令心定住。得止已後,分二種人︰(1)凡夫人,(2)佛弟子。凡夫得止以後,令心止住,除五陰蓋(色受想行識)。止令不行,獲得第一禪定,久後能得五神通。佛弟子者,求得止後,欲得溫和。何故求溫和?欲致頂法。見五蘊空,悉非我所,是謂頂法。以見四諦,順向法忍,欲得世間最上之法。不得妄向他人宣說,若向他說,即失境界,唯除知法教授之師。何謂佛弟子數出入息而得止觀?其修行者,坐於寂靜無人之處,斂心不散,閉口轉精,觀出入息。息從鼻還,轉至咽喉,遂到臍中,從臍還鼻,當省察之,出息有異,入息不同,令意隨息,順而出入,使心不亂。因是數息,心定得止,於是中間,永無他想,唯念佛法聖眾之德,進入四諦之理。
《坐禪三昧經》雲︰『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念與息同,制心一處,數隨止觀,轉觀清凈。心繫一處,斷諸貪嗔煩惱等各種粗惑思覺。粗細思覺除卻,心厭世間,得無漏道,方得清凈。
《大般若經》雲︰學禪波羅蜜本業,能過欲界,除斷五蓋,成就五支,於四神足,游戲神通,見佛聞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凈智菩薩,初修禪定,於一切出入息相,繫心緣念。以不亂心,出息入息。隨入息觸心,彼息觸心者,名之為覺。隨出息觸心,隨出息觸心者,名之為觀。乃至喜樂,一心不亂,將出欲界,離於覺觀,斷除貪欲,及嗔恚蓋,伏一切惡法,得初禪有覺有觀。
既得初禪觀,彼時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動,充遍於身。若菩薩增上勇猛,繫念專住,彼時便能滅除覺觀,喜樂一心,得第二禪。
既得二禪,為除喜樂,精勤不止,既滅喜已,得第三禪。菩薩爾時,其身適樂,猶如暖乳以灌身體,得希有樂,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勝樂,於三寶中,得增上信心。復作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勤修禪定,我今應捨身樂。彼菩薩止出入息,舍攀緣心,系意鼻端,於出入息,住心觀察;又觀彼心,剎那散壞,知生知滅。又知彼心,剎那相應,散壞無主,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陽焰,如露,如電,心意識三,生滅不停。棄捨身樂,入第四禪。
功到四禪,即有如是相起︰雖復閉目,如大日光,照見明了,復作是念,以此攀緣光明相故,一切眾生陰界入等不斷增長,我當止住攀緣光明。彼復於此,以滅方便,舍受想思觸憶集生滅,入勝清凈善寂滅場,止住身口意業。彼菩薩還從定起,取出入息相,觀觸念相,還入空定。從空定起,復觀出入息生滅攀緣相,便入無願三昧。從無願三昧起,見出入息寂滅,住無相定。如是則能修滿四念處,及三解脫門。
彼菩薩以觀出入息生滅,觀於生滅故,修四正勤滿足。
彼菩薩以觀出入息出沒相,便能具修滿四神足。
彼觀出入息故,即能散壞其身,猶如窗塵,爾時即得修滿五力。
彼以除出入息受想方便,觀察寂滅,如是修七菩提分滿足。
彼以出入息風方便念,散亂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無余。彼無有相,無有語言,無有相貌,無有假名,三行寂靜,極寂靜故,得無緣三昧;名游戲禪定禪波羅蜜本業,共一切聲聞辟支佛禪本業。
若彼菩薩,堅固精進,大慈悲心顧念一切眾生無量福德智慧聚,為之疲勞,彼菩薩於禪本業,游戲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聲聞決聚中,不舍禪定本業大鎧,是名滿足禪波羅蜜,具足圓滿六波羅蜜。
數息觀之對治
《楞嚴經》雲︰『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多諸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數息觀法,為出生死,多諸魔事』。《禪門口訣》雲︰初坐之中,其外種種變形,或作父母師僧國王美女形像,師子虎狼,如是魔鬼,行者當假想,心作金剛刀,擬之即去。又有病五種;(1)身作病,(2)鬼作病,(3)魔作病,(4)不調息成病,(5)業障病。
(1)身作病者,坐時其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體,背脊骨欲疼痛,名曰注病。治法,用息從頭流氣向背脊,歷骨節邊注下,須好用心方瘥耳。
(2)鬼作病者,其人坐時,心念種種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羅鬼來入其身,種種變現,或見吉凶事,或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國土中吉凶善惡等;或似聖人,此非聖也。並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殺人!
(3)魔作病者,其人坐時,心念利養,魔即現其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而供養之,具應識之,若覺急須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難治。
(4)不調息成病者,其人坐時,不解調息,令身體枯閉而羸瘦,此人無罪易治。治法用遍息,即正用心息。謂以心住息,從頭溜氣,遍滿四肢,從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息遍滿故,身即平復。復可用止息,雲何名止息?平心直往不動,是名為止息。
(5)業障病者,舉身腫滿,顏色虛肥而黃,此人障重難治,應須懺悔,治法用焦息息。雲何名焦二息?即提焦等物,來著身中;還用心息,想作焦二息,從頭至足,及溜氣四肢通遍,令使腫滿得消;還用心息,平心直往,息得平復,唯須懺悔!
數息靜處,念定安般;若諸鬼神,為亂道故,化作鼠形,或黑或赤,剝行者心,搔行者腳;或作鳥聲,或作鬼吟,或復竊語;或有狐魅,作新婦形,庄嚴其身,為於行者,按摩調身,說於非法。或現作狗,號哭無度,或作雕鷲,作各種聲,或作小兒,或十或五,作鬧音聲,或現虻蠅,蟲蟶蛇蚖,或入耳中,如蜂王鳴,作諸亂事,如此現相,應當至心念過去七佛。稱彼佛名已,應誦《七佛陀羅尼》︰『阿彌阿彌,迦梨酸地,利腹棄覓,翅偷涕,他偷涕他,摩訶迦樓尼,迦彌多羅,菩提薩埵。』
誦此咒已,各各調伏,終不惱亂數息行者。若坐禪時,兩眼兩耳,骨節疼痛等境,當觀葯王葯上二菩薩像,手持金瓶,持水灌之,白水流入,潤身毛孔,即得安慰,身體清安。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雲︰『觀世音菩薩,以此數息心定力故,如駛水流,疾得菩提。』又雲︰徐數從一至十,成就息念,無分散意,使氣不粗不澀不滑,如嬰兒飲乳,吸氣數之,調和得中,以數息念誦六字真言,消除無數劫中業障。摩訶迦葉,數千比丘,數息靜處,有一弟子,鬼魅所著,見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兩口,舉面放光,以手擊擽,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輪,似掣電光,或起或滅,令於行者,心不安所,若見此者,當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來時,一心閉眼,陰而罵之︰『我今識汝,知汝是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汝為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序。若在家人,應誦三歸、五戒、八戒,鬼便卻行,匍匐而去。
故《楞嚴經》雲︰汝輩修禪,諸天魔等,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日銷殞。如上所述,數息觀法,及對治魔事法,皆由自心之明悟,諸魔不得其便也。
結論
數息觀法,是三世諸佛,修道之初門,能令現生之中,身心安樂,增長法身慧命,故《正理論》曰︰『美妙飲食長養身體;無如方便調入出息。』又《五事毗婆沙論》雲︰『入佛法有二甘露門,(一)不凈觀,(二)持息念。依不凈觀入佛法者,觀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觀能造風。』南嶽曰︰『數息觀成熟,上下縱橫氣息,一時出入無礙,常念己身作空想,舍粗重想,──自見己身,猶如虛空,遠離色相,獲得神通,飛行無礙。』由此可悉數息觀法,是禪波羅蜜之根本,成就無上菩提之徑路也。
[參考資料]《增一阿含經》卷二;《修行道地經》卷五;《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八〈第一義諦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五分律》卷二。
❹ 求韓愈的《諫佛骨表》及翻譯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嘗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
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翻譯沒找到
❺ 要想孝敬父母必須有錢嗎
夫為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❻ 佛說孝道 偉大佛陀說善生經, 教導為人兒女盡孝。 彰顯孝為德善之本, 謹遵聖教恪盡孝道! 當以五事
凡事都在演變,以不變應萬變,
❼ 事親之道什麼意思
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孝道。
佛教認為事親之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的奉養,使其無缺,而不是一時的情緒喜惡。《長阿含經》說,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1.供奉能使無乏;2.凡有所為,先白父母;3.父母所為,恭順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違背;5.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心地觀經》也說:「孝養父母之福與供佛同等,應當孝敬恆在心。」佛教不僅報現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與感恩。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聽聞佛法,圓滿菩提。《分別經》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學道,累劫精進,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盡孝如同學佛一般,不能間斷。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樂,也是孝順的表現。《父母恩重難報經》載:「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無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慳貪,教令好施。」《本事經》及《孝子經》說:「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囑咐比丘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賢愚經》、《睒子經》謂「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無論在家或出家,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且能導其正道,這是無比的重要。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廣義的父母恩還包括「師長恩」,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更進一步來說,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便是「報父母恩」;修行者以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最為上行。《梵網經》說:「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個人懂得孝道,敬愛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惡行,就不會侵犯他人,進而尊重萬物,更能了解同體共生。所以太虛大師將孝道擴大為「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業因、孝順聖教、孝順法性、孝順佛心」。佛教不僅是重視孝道,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與精神發揚光大。
❽ 求數息觀法門
數息觀 大痴法師講述
很高興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禪坐。禪坐,這是一件極為殊勝的因緣。首先祝願大家,在這
七天的夏令營期間能夠獲得殊勝的禪定覺受。
今天晚上咱們講的主題是數息觀。
數息觀,在印度話是安那般那,這是一個古老的法門。在佛教裡面,將數息觀和不凈觀合稱為
二甘露門,這兩個甘露之門可以讓我們獲得禪定,同時,如法的思維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稱
為甘露門。它也是我們漢傳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門。
在東漢時期,安世高法師把講解數息觀的經文翻譯過來,經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經》。到了
三國時期,那時的高僧康僧會,曾經給這一部經寫了一篇序。他在序上講到,修安般守意從一數到
十,然後再回來,重復一、二、三……,一直數到十,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個出入息都很
清楚,周而復始,不相錯亂,就這樣數下去,久久忘緣,即可入定。《安般守意經》對數息的方法
介紹的很清楚。如果要是得定的話,小定能定三天,大定能定七天 , 定的狀態能達到三到七天,這
就是修定。得定以後,如果能自在地入、住、出、定,這些可以自在的話,那就算修成了。
我們人的心念活動很快,一剎那間可以有九百六十個念頭浮起,算起來一天就有十三億個念
頭。這些都是雜念。雜念多,我們定心就定不下來,通過修數息觀可以把這些雜念沉靜下去,才可
以入定。心不散亂,才能定止,這樣既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發起五種神通,又可以深入的觀察次
第、十二因緣、諸法實相,這樣就能夠發起無漏的智慧,能夠超凡入聖,成佛做祖。
我們今天晚上就修這個法。
首先開始調身、調息、調心,這三條是一致的。
我們先調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
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小
時的話呢,你可以上雙跏趺。在單跏趺的基礎上把右腿從下面拉上來。接著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
在右手上重疊起來,放在小腹之前。次正頭。頭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
低。平面正坐。既不要太低頭,也不要太昂頭。然後閉口,口閉上。唇齒相拄,舌向上齶。接著就
是閉眼睛。眼睛微微閉上。有的人喜歡半睜半閉也行。這樣就是調身。保持身體的不寬不急。
接著就是調息。息有四相:風、喘、氣、息。什麼是風相呢?就是坐的時候,鼻中氣息出入覺
得有聲音。這就是風相,這是不調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時候,息雖然沒有聲
音,但是它被節制了、不暢快,叫做喘相。第三種情況就是氣相。氣相,在坐的時候,這個息雖然
沒有聲音,而且出入也不節制,但是不夠細。風、喘、氣這三種情況都是不調相。第四種,息相,
是調相。什麼是息相呢?呼吸既沒有聲音,而且很通暢,不節制,而且很細、不粗,出入綿綿,若
存若亡,這個情況就是息相。
在數息時達到息調相才能入定。守息則定。前面的不調相時,你要是呼吸聲音很大,那麼數息
時會「觀風則散」,你的心則定不下來;「觀喘則結」,「觀氣則勞」,這個氣要是很粗的話,還
不能觀,只能數。到了這個息相現前的時候才能夠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調息的這四種情況給大家講了一遍。現在身調好了,怎麼去調息呢?熱氣起心,當我們
的心很細的時候,這個息也就細了。息調好後,眾犯不生,息心亦定。調的方法有三種:一個是安
心,就是將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臍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間,就是肚臍稍微下一點,先把心安在這
個地方。接著全身放鬆,放寬胸心,然後觀想,氣息遍入毛孔,出入無障。這三種情況做好後,你
不要著急,氣息自然慢慢地就調勻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這個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
制呼吸,調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體放鬆,全身心放鬆;當然也不能太松,太
松容易瞌睡,身體不能垮下來,要自然挺起,然後觀想氣從遍身的毛孔出入無障,你的呼吸就像毛
孔在呼吸一樣,只是「就像」,這是「像這樣」,這是你的「觀想」。這樣你的心就會漸漸細下
來,這就是調息。
調身和調息、調心是一致的,在講話中稍微有一點次第,但其實是一致的,是同時的。我們調
心時,這個心要寬急得所,不要太放鬆,心要是太放鬆的話,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進的
話,容易緊張。心既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鬆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寬不急,這是心調相。
這樣,就把調身、調息講完了。
我講到這里你就基本調好了。就按剛才的辦法開始數,從一數到十,返過來再數,周而復始。
心粗的人數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夠守住就行。有的人數到三、數到五就雜亂,那又返回來,很
多人數不到十就返回來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經修過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從一數到十不會跑的人,你這樣數上十來次之後都不跑,這樣你可以觀息就行,不用數,看著
它就行,這樣心就細了。
好,我們現在就正式地坐半個小時,下面就止靜。半個小時以後開靜。
(止靜)
(開靜)
我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講一下,別著急,以後不允許這樣子一開靜馬上就下座。當然今天在座
的大部分人都沒定住,是不要緊的。一旦定下來,太倉促出定的話,容易出問題。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熱麻脹、大小輕重等種種禪定過程中的感受都收回來,或者觀
想從毛孔放出去也可以。這樣身體內部細的氣氛就會收聚,或者散出,都沒關系。然後再徐徐地、
慢慢搖動身體,漸漸適應出定的環境。然後搓手,把兩個手心搓熱浴面,然後再徐徐睜目。看看周
圍了解我現在在哪,回到當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為一個系統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今天數息觀要作一堂課講的話,它是一個系
列。
首先講修禪基本要求的資糧,其次講修禪的外方便,然後才能進入到內方便開始修了,其次講
下座出定的辦法,再講下座以後保任的方法。這才是一個系統講授。
禪修的資糧有五條:
一、廣行布施。廣行布施能夠積聚你的福報,有了福報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於生活沒時間
修。
二、嚴持凈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凈,或者你不持戒、沒受戒,往往為這些惡孽和障緣障礙我們
修行,沒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凈。
三、恭敬三寶。有三寶的庇護才能排除很多空見的障緣。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順師長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會不幹擾你。
五、讀誦聽學。你應該懂得修禪定很多的知識。
這是我們修禪要有的五種資糧。
藕益大師講到禪修的外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息五蓋,調五事,修五法。
這是一個系統。具五緣,是哪五個因緣呢?一、持戒清凈。有的人違犯戒律,犯之後懺悔清凈
才行,否則不能修。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講的有點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這個條件去修。
三、要得閑居靜處,不受雜事干擾。四、息諸緣務,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來、處理好。五、近善
知識。具五緣和剛才講的五種資糧基本上是一類的。
訶五欲。因為修禪人貪欲太重也不能修。他講到的五欲有,色慾,指眼睛看到的美色;聲欲,
耳朵聽到的美妙之聲,這兩者都會生起攀緣之心。香欲,聞到的香味;味欲,就是口味,喜歡吃這
個,不喜歡吃那個等等,這叫味欲。觸欲,這個主要指的是男女身體的輕柔細滑這類的感觸。這五
種慾望,要訶斥它、遠離它。
藕益大師講到的第三個是棄五蓋,摒棄五種濃垢、障礙、妨礙我們清凈心的五種障礙,我們要
去除掉。
第一個,棄貪欲,這指的是男女的貪欲,慾火燒身啊,身體都能燒掉,何況你的善法呢,都被
燒掉了。所以要遠離,棄舍貪欲。
第二個,棄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樂的冤敵,要有嗔恚的話,禪定修不起來的。
第三個,棄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這可不行。
第四個,棄掉悔。掉就是散亂的意思,悔就是憂惱覆心。你的心很散亂,就沒法修定,另外也
不能心中有憂惱,憂惱覆蓋著你的心,這就是悔,悔心如劍,這樣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個,棄疑蓋,棄疑惑,疑自,疑師,疑法,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蓋我們心的障礙,不能
得定。
藕益大師講的第四類就是調五事。
第一個調飲食。飲食不能過飢,不能過飽,過飽的話身體內感到很脹,氣流不暢。太飢的話也
不行,身體虛弱、心懸,也不能修行得定。調飲食要以身安為主。
第二個調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虛。這都不能修,要適當。要保持神智
清白,心念明凈。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
這五調就是「調五事」。你把這五事調好以後,這才能夠上座。
藕益大師也講到,「行五法」,這就是修禪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罷了,而是每天要
修。上座要上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五法中,第一個是要有自願得禪定的慾望,要有這種心
態。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禪定的慾望,還要發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
來,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第
三個是要念,念什麼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凈、無我,念禪可貴,你才能夠不厭煩修禪。第
四個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個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觀息,下座也是這樣的。曾經有一個
人,他是農民,白天幹活。他就在數,一、二、三,邊幹活邊數,顧不得想其他事。回來晚上沒事
他就數息、觀息,時間一長以後不用數,無論在干什麼,走路、說話、辦事、睡覺,他都能瞭然觀
察到自己的呼吸,這樣他的心就很細了,已經得到充分的定的狀態,他行住坐卧都能夠看到自己的
呼吸。當然這個人應該是上個世紀的人,遺憾我們現在見不到了。修行要一心,一心專注在這個上
面,你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禪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裡面修,不要
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
山洞裡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你在家裡好辦,但是
你在家禪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
沉,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後面稍墊高二
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後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掛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
乾的什麼事干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掛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
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三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懺悔、發願,以便在修定的過程
中不出現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後也要活動活動。
師父們在禪堂里坐禪,都有巡香的,剛才我們有幾個師父手裡面拿著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
就是看有誰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沉。但是剛才,咱們在坐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
人坐不住,不停地換腿,覺得難受,沒有一個打瞌睡的(眾笑)。其實,我告訴你們,在師父的禪
堂里坐禪,打瞌睡的比較多,為什麼啊?因為師父們的腿不痛,用功的時候心一細很容易接近昏
沉。你們想讓你們睡也睡不著的,為什麼?因為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亂啊,心很亂腿很
痛,就沒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夠坐在這個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說,我講修禪,我說好大家
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鍾,你遇到昏沉的狀態,打瞌睡,說明你還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聲)
那真是有工夫啦,你問他疲勞吧?他不疲勞,他不是疲勞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細以後,身上沒有
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容易進入「昏沉」,輕昏狀態,如果突破這個輕昏狀態,不進入那
個輕昏狀態,就很容易得定。我們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亂,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遠,所以在
禪堂裡面必須要警醒昏沉,拿香板打,按規矩呢,這些換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學
嘛,所以換腿就不打了,這些就是上座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情況。
還有這個時候包腿要包好,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點,禪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
包起來,包嚴了,不能著風,後面也不能有風,不能戴帽子,不能把頭捂起來,這些都是打坐的基
本常識,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里。
❾ 妙祥法師: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供養父母
妙祥法師: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供養父母
佛講有八種福田,包括有佛、僧人,還有羅漢,這都為福田。還有什麼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為福田,所以說「善能事父母」,奉養父與母這為福田,因為從父母身上我們能獲得吉祥。
《善生經》雲:「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需要以五種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就是你供養父母,不使他們缺乏生活物資。比如說父母沒有能力了,供養點油鹽米醋,這些東西不讓它缺乏,讓他們生活無憂。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得到福報。
第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說,就是說有什麼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個是對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歲數大,生活經驗豐富,會給我們提出很多建議,所以有什麼事情要先跟父母說。
第一個供養父母,在物質上的供養,這個很主要。供養父母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說我能供養父母,買一袋米我放那兒了;我買一袋面給父母了,這就叫供養父母。實際上這個只能說是把父母養起來了,但是並沒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麼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不是養活,像養活一個什麼東西似的,能有吃的,餓不死就完事了,這叫養,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裡面,特別是對父母的供奉,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裡。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要能這樣做,就會獲福。
講個例子,這也是咱們附近一個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腳,碰到一個女居士,她跟我說這么個問題。她說她公公得病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她又想照顧公公。但她向周圍的人借錢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說人家已經不愛借給她了。這個老人也有其他的兒女,但是他們供養的程度,和對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養父母,她說:「你看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特別是沒有錢,不能給父母去治病這個問題,但我還想這么做,怎麼辦?」
這是零三年的事。後來我給她說那麼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還住著房子呢嗎?你可以賣房子啊!當時她聽完了生起極大的歡喜,她說太對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後,就准備在別的地方搭個小茅棚住,要把這個房子賣掉,賣掉自己唯一的財產——房子,要供養她的公公。她這么一努力,一賣房子,最後把所有的人都感動了。包括她原先的親屬,不借錢的也借錢了,公公那面也感動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兒女也都被感動了。最後房子也沒賣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療。
就是說這個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捨去自己唯一的財產去供奉,必然獲福。必須有恭敬心才可以獲福,如果沒有恭敬心能不能獲福呢?獲福很少,甚至還有過失,因為父母你不供養是有過失的。必須得供養,無條件地供養,不管你們關系好壞都得做到。
我過去曾經聽老人講過這么個故事。就是說有個要飯的母子倆,兒子要飯去了,要了兩個火燒(一種燒餅),想帶給母親吃,走到半道的時候,去上廁所,火燒一下就掉到糞坑裡了。因為沒加小心,掉糞坑裡去了,他就趕緊撈上來,把火燒的皮給扒下去,那瓤就拿給母親吃。那時候要飯也比較難,好不容易要兩個火燒。當這兩個火燒給他母親吃的時候,天就打雷了,開始下雨,這個雷就圍著這個兒子頭上打。後來兒子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跪下就跟他母親說這個事。他母親是個瞎子,他就跟母親說:「雷老圍著我頭頂打,我可能做錯一件事情。」就把這個經過說了一下。他母親說:「孩子你不要怕,你背著我,你到院子里跪著。」他就背著母親到院子里跪著。這雷圍著他頭頂轉一會兒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這里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雖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於他確實有一個恭敬心和懺悔心,背著母親懺悔——因為父母都愛兒女,最後解除了他的災難。(中略)
供養父母,這個供不是一般地給點東西就可以了,必須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凈的,以恭敬心奉上,這才可以。使他們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應該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說你盡心盡力去做,這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福報不夠?就因為其中一條,供養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們養大,念上書,念完書了回來對父母一點貢獻也沒做,就要結婚生子。還得讓父母做勞工,給操持家務、看護孩子,甚至因為個人的利益嫌棄父母,這都會失去福報。
所以我們想獲福,首先應該這么供養父母。為什麼這么做能獲福呢?因為這些本來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沒做,所以說福報就沒了。為什麼叫獲福呢?不是通過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來就有這個福,是你因為不做而失去了。因為你做了,又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這叫獲福。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為有錯誤失去了福報。那我們講《吉祥經》是什麼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該做的,稱贊你應該做的。知道你應該做的,再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這叫獲福。這是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第一個應該供奉父母,使物質無乏。這個供奉一定要記住了。
❿ 一篇關於感恩的作文 800字以上
朋友,當你夏日躺在樹蔭下,看到赤日炎炎中揮汗勞作的父親時,你能心安理得嗎?當你冬夜坐在電視前,看到雙手炸裂正編織禦寒毛衣的母親時,你能不為之震撼嗎?當你安然坐在公共汽車上,看到面前站著顫巍巍的老人時,你能無動於衷嗎?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它能使你獲得一種別樣的幸福感覺。
這並非我,在此故作假設,如果你叩心自問,放眼四周,此種不關心父母、不尊重老人、不為家長分擔家務的現象,你是否親身經歷過,或似曾相識吧?
在物質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許多同學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從沒想到過要回報。其實,自然界的一切還都知道感恩。大海給了魚兒一個寬闊的天空,因為感恩,魚兒回報給大海一片生機;天空給了鳥兒飛翔的領空,因為感恩,鳥兒回報給天空一處美麗;大地給了樹木一片沃土,因為感恩,大樹反贈給大地絲絲陰涼。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況我們人呢?
世界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感恩,所以美麗。
我們學過海倫的故事,她自小雙目失明,連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扶著,但是她沒有因此而埋怨上天、埋怨父母沒有給她一副健全的身體,她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給了她生命,用筆寫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學作品回報社會和父母。正因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海倫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是感恩,讓她體會到了人生的快樂。
感恩,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遙不可及,它做起來也很簡單。當他人向你投來美好的目光時,你要回贈一個親切的眼神;當得到他人的幫助時,你要投去一個甜甜的微笑;當受到他人的鼓勵時,你要說聲「我會努力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落葉對根的感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兒子對母親的感恩。
感恩,充實著我們的生活;感恩,塑造著我們的心靈;感恩,是世界變得美麗;感恩,是我們擁有愛心。讓我們懷帶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吧!
常常抱怨命運的不公;常常覺得生命里黯淡無光;常常認為成功離自己太遠;也常常將自己推進痛苦的深淵。
唉!將所有的怨氣全部發出,讓它隨風而逝。但心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絲仍緊緊纏繞著我,久不離去。
清晨,失落的我走進一片茂密的樹林。薄霧籠罩,清風拂面,像走進了如詩如畫的境界。草地上調皮的霧珠打濕了我的鞋子,看著它們在葉子上歡樂地跳著,一股莫名的沖動,想和它們一起嬉耍。樹林里是那樣的幽靜,青青的小草,紅紅的花兒,高高的樹木,一切是那樣的祥和。心中頓時覺得舒暢很多。一縷柔和的陽光灑進樹林,它是那般神聖,用它無私的光輝照耀大地,萬物沐浴其中。在它的撫摸下,我感到有一雙溫暖的手臂,給我慰藉,給我依靠。霎時間,心好像在飛,飛向那蔚藍純潔的天空,遠離喧囂,遠離苦惱,遠離失敗,去追求屬於自己的藍天。
在一條潺潺的小河旁,我停下了腳步。蹲下身來,仔細聆聽那叮當的水聲,讓自己的思緒和著平日的苦悶隨著那連綿的小河,流向蜿蜒的遠古。突然,幾聲清脆的叫聲打破了沉寂,仰頭一看,哦,原來是幾只可愛的小鳥呢!它們在枝頭婉轉的歌唱,將一片樹葉打落,盤旋了兩圈,隨著流水一起去感受更廣闊的生活。此情此景,我完全陶醉其中,心不由自主地跟著一起舞動起來。這時,心中一片開朗,沒有煩惱,也沒有憂傷,有的只是一片靜謐。
突然覺得眼前豁然開朗,我頓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為什麼一定要哀嘆呢?沒有生命,又豈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與失敗,體會一切悲傷與快樂,看到一切喜悅與憂傷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賞賜的呀!既然生命讓我們擁有了這一切,我們就應該無怨無悔。
面對藍的天碧的水綠的葉,我從心裡溢出一句話:真心的感謝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