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尊敬的感覺真好作文800字
尊重猶如開在生命之樹上的花兒。如果說花開花落方顯生命本色專,那麼尊不尊重別人更顯你是屬否具有人格的魅力。
尊重如一滴枝頭上的露珠,它是如此晶瑩剔透,靈動可愛。在這川流不息、豐富多採的大千世界,彼此認識似乎很難,但我們不應忘記,我們都有著黃皮膚、黑眼睛,和那長城魂鑄的肩膀,面對陌生的面孔,我們應學會用心靈去溝通,在彼此的世界裡,我們應學會尊重。也許我不認識你,但我了解你,因為你的眼睛告訴了我所有,因為我有一雙和你一樣的眼睛。學會尊重別人,你會發現彼此的眼睛裡閃爍著真誠的光芒,你會發現生命的真善美就在你身旁。
尊重如黑夜裡的星星,是它給了我們新的希望,燃起生活的信念。漆黑大地,蒼茫一片,失敗深淵,無力自拔。是尊重、是星星為我們點燈加油,面對道路上的荊棘,我們互相尊重,同甘苦,共患難。如果說黑夜給了我們所有,星星點燈,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星星閃爍長空,亮出尊重的光芒,有了這束光芒的牽引。
② 那些反對孝順父母的人能駁倒我嗎
孝順是漢語詞語,讀作xiào shùn,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不顧事實,盲目順從,陷父母於不義,是為不孝。
基本信息
詞目:孝順
拼音:xiào shùn
基本解釋:[filial piety] 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1]
詞義
孝順:為舅舅遮陽
1.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
2.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3.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4.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5.指東漢孝順帝劉保。
反義詞:不孝忤逆
同義詞:孝敬「」、孝心、孝道、孝義、孝情、孝悌。
引證解釋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這 張主管 是個本分之人,況又是個孝順的,聽見娘說,便不往鋪里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水滸傳》第九四回:「﹝ 何才 ﹞與本州庫吏最密,當下探知此事,他便攛掇庫吏,把信賞錢大半孝順州官,其餘侵來入己。」
《紅樓夢》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長安 節度 雲老爺 和府上相好,怎麼求太太和老爺說說,寫一封書子,求 雲老爺 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張 家那怕傾家孝順,也是情願的。」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師父宣了這一回卷,也該我唱個曲兒孝順。』」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凡做賊的見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貓兒,見形便伏;做公的見了做賊的,就是仙鶴遇了蛇洞,聞氣即知。所以這兩項人每每私自相通,時常要些孝順,叫做『打業錢』。」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明史·李邦華傳》:「是時 神宗 好貨,中官有所進奉,名為孝順。疏中刺及之。」
孝敬&孝順
編輯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和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於什麼時候該順,什麼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藉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因此用孝順是不是准確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會更好點。
孝的歷史
編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准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准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所說的什麼「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認識到這一點的子女,會在成長歷程中一直處於深深的隨時會被殺死的恐懼之中。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3.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鄰居家經常打罵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簡訊、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4.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同志傷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傾向並非個人的選擇,也不是犯錯的行為。如果你因為去搶銀行被抓住,這時你確實傷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來是男是女一樣。假如社會歧視矮個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視,是誰傷害了他們?是偏見與歧視,並不是你。
社會意義
編輯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漢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孝廉)。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因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其能奴顏婢膝乞憐於權貴者,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梁啟超。
從孔丘的「父母在不遠游」,到戶籍制度、暫住證制度;從孟軻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再到《黨啊親愛的媽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孝」從家庭人倫上出發來約束漢民族社會行為的一貫手段。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涵之一是:「孝」是中華民族及受漢文化影響地區所特有的,內涵二:」美德」也是自己標榜的。絕不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普世價值。西方社會中的道德規很多源於《聖經》,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但西方的「filial piety」絕對不是漢文化意義里的「孝順」。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統的典著也幾乎沒有,沒有什麼地方以「孝」而聞名,而引以為榮,他們的「孝」( filial piety)僅僅體現一種 敬重而不是順從。所以西方沒有東方漢文化意義裡面的「孝」。
漢文化中「孝」的一個特色是: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已經被無形中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導致百姓錯誤的認為人一旦分娩就要虧欠父母,一旦成人就要虧欠統治者;導致百姓認為人權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父母和主子賜予的。
漢文化裡面的「孝」文化給每一個剛出生的天真孩子設定了一個必須的、高於道德之上的、無法迴避的「義務」——養老,甚至有立法來規定必須養老,這是和西方顯著不同的。
漢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報的族群文化!漢族父母在聊天中常用於子女的一句話是「指不上,指得上」,「指不上」(can not support me)定義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感情、精力、財力,的付出不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說漢文化影響下的民眾對於子女贍養自己,包括養老送終的期待是比西方人高的,他們喜歡子女不要遠走、遠嫁他鄉,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養老送終,他們希望子女當大官娶美女以衣錦還鄉,光耀自己和祖宗,他們甚至動用法律手段強制要求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的老人,因為這也被當成前期投資的一種情感回報,西方民眾往往把收養非親生子女或殘疾兒童當成一種善行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漢文化拐賣兒童或收養孩子往往是給自己傳宗接代養老送終!這點與西方差距很大。我們拐賣兒童案件高發其本質原因是孩子成為了投資工具!用於物質上的養老和心理上的傳代。
因為西方的家庭代際關系中,家庭是單向撫養模式的,即父母只需撫育子女,子女卻不用供養父母。因為西方比較注重個體獨立,所以每個人的獨立意識都比較強,子女不願過多地依賴父母,父母也不願過多地依賴子女,他們愛好自立生活,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的事,在西方,人們通常都不會問及別人的年齡,這比較私密,許多老年人不像中國人那樣認為「老來是福」,更不會「倚老賣老」,在平等、民主、自由與自我獨立,的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對於這種純粹的中國「孝」文化幾乎難以理解,更沒有漢文化裡面所謂的「孝文化」。
中國的孝文化包含贍養的義務,而西方孝文化中並不包含贍養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不起來的根本原因,中國老人認為去養老院是一種被拋棄!
中國百姓普遍將「孝」同生兒育女相結合,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也是計劃生育國策所遇到的主要阻力,西方人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獨身。在中國,由於孝文化的原因,「斷子絕孫」是最惡毒的咒語;而在西方,「斷子絕孫」卻沒有這樣的文化含義。正因如此,當「斷子絕孫」被直接翻譯成「sonless」 [`sʌnlɪs]時,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根本無法將其與貶義詞聯系起來。
由於中國古代是宗法專制社會,傳統中國人過於強調集體主義不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所以激化了家庭內部矛盾,使得人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於家庭糾紛中,從而避免了人民干涉政治。群體本位使中國人時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體的一員,提倡集體主義,必然要有某些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家長、族長,壓制來建立集體意志。而西方個體本位使人更加看重個體的價值,認為社會價值在於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上花大量的精力。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從我們尚在襁褓到咿呀學語再到長大成人,是父母用他們的愛將我們撫養成人,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所擁有的現在。父母,付出了他們的時間精力他們的一切,烏鴉尚知反哺
而我們更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曾用他們大半輩子的積蓄,給我們在大城市安個家,現在父母老了
我們可以給父母買套房,或者給老家重新裝修來盡孝心,讓他們安享晚年,買房或者精裝修老房子
孝心最不能等,因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個人都終將老去,可是孝道會成為家風代代相傳。
③ 孝順父母卻被父母認為太賤
這種父母你還孝順 是我絕對不管了 只知道索取 也不在乎你累不累 不配被孝順
④ 當婚姻被孝順「綁架」,家還能和諧嗎
你好,孝順不可怕,可怕的是「愚孝」思想的存在。在婚姻中,一方當事人出於對自己父母的考慮,會一再的要求對方遷就自己、滿足自己甚至自己家人的意願,這是不合適的,夫妻之間首先是夫妻之間的情感需要,對待雙方的父母及家人需要理解,但是不能一味的投其所好,最終受傷害的只能是夫妻的感情與家庭的和睦。----離婚律師柳基偉
⑤ 孝順的孝的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准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准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所說的什麼「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認識到這一點的子女,會在成長歷程中一直處於深深的隨時會被殺死的恐懼之中。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3.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鄰居家經常打罵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簡訊、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4.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同志傷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傾向並非個人的選擇,也不是犯錯的行為。如果你因為去搶銀行被抓住,這時你確實傷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來是男是女一樣。假如社會歧視矮個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視,是誰傷害了他們?是偏見與歧視,並不是你。
⑥ 表揚一個人孝順的句子
1、孝子之養也,來樂其心,不自違其志。
【出自】:《禮記》.戴聖
【釋義】:孝子的孝心體現在讓被孝敬的人快樂,不要做違背他意願的事情。
2、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出自】:《禮記》.戴聖
【釋義】: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尊敬關愛父母。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論語》
【釋義】: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4、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出自】:《莊子內篇》
【釋義】:侍奉自己的親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均可以使親人感覺安定,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出自】:《孟子》.典故
【釋義】: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做到這一點,統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裡轉動東西那樣容易。
⑦ 詩經中的描述尊敬與被尊敬的詩句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⑧ 什麼樣的人真正值得被尊敬
有一些抄樂於助人的人,比如說為社會做貢獻環衛工,警察醫生,還有很多在為人服務服務的崗位上奮斗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嗯,他們都傳遞著正能量去影響很多人,我覺得這樣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去幫助人去正能量的精神。
⑨ 孝的討論:很多中國父母根本不配被孝順嗎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
只能說,中國的一些父母
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對
讓子女在成人後希望盡快的脫離父母
⑩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課題 被撫養-撫養子女 孝敬父母-被孝敬
友誼,愛情,親情等會是你實現你人生目標的一種獎賞,它伴你而來,而你的人版生價值最重要,因而權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其不可或缺的意義,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人在不斷的努力和超越自己。所以,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想不僅是友誼,愛情,親情等情感,還應該加上你的理想與自己最這個社會所認識所被啟發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