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歷史上出名孝順的姓王的有誰

歷史上出名孝順的姓王的有誰

發布時間:2020-12-28 08:31:23

❶ 歷史上孝順的人有誰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

❷ 中國歷史上以孝出名的都有誰

曾參

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1、王詡

鬼穀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常入山修煉,深諳道法,神妙莫測。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鬼穀子主要作品有《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天髓靈文》等。其著作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2、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3、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❹ 姓王的古代著名人物有哪些

王倪:伏羲和黃帝曾與王倪論道.王倪是嚙缺的老師,王倪論道. 道及天邊,智達宇際。
王子成父:齊國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恆公手下一員大將。因敗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賜姓王氏。為琅琊王氏開祖。
王子喬:被奉為「王氏的始祖。」王子喬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又名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師曠見太子晉後,對其稱善不已。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聞名於世。
王斗:齊人,稷下先生,約活動於齊宣王時期。齊宣王以為賢,於是舉薦賢士五人做官,齊國大治。
王綰:戰國末年,秦國的丞相。
王齕: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戰國著名軍事家,秦大將軍,始皇師之,因功著晉封武成侯,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賁:王翦之子,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著名哲學家。
王符:(約公元85~162年),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 鎮原縣)人,東漢著名思想家。
王粲 :(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平:(公元?~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有謀略,是蜀漢後期名將。
王肅:(公元195~256年),字子雍,東海郡郯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
王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弘農湖縣人,西晉著名軍事家,曾指揮伐吳的戰爭,大勝。
王叔和:(公元210~280年),名熙,山東鄒城人。晉朝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
王祥:(公元185年~269年),字休徵,祖籍琅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
王導:(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祖籍琅琊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謚號:「文獻」
王廙:(公元276~322年),字世將。祖籍琅邪臨沂人。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屈指可數的音樂家。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大書法家。與其子王獻之在書法上,稱:「二王」
王徽之:(公元338~386年),字子猷。祖籍琅邪臨沂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書法家、詩人,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王珣:(公元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祖籍琅琊臨沂人,晉代書法家,著作《伯遠貼》。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字簡穆,祖籍琅琊臨沂,南北朝時期人,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大儒,卒謚「文中子」。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傑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王冰:(公元710~804年),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著名醫學家。
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歷博士,著名數學家,著作《緝古算經》。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顯政:五代時期著名孝子,蒲城義門王氏先祖,家有資財,樂善好施。
王全斌:(公元908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將領。並州太原人。曾在後唐、後晉、後周為將。
王旦:(公元957~1017年),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官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天禧元年九月,王旦病逝,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仁宗即位後,為其立碑,並親筆御書「全德元老之碑」。歐陽修奉旨為其撰寫碑文,蘇軾為王氏宗祠撰寫了《三槐堂銘》。
王曾:(公元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
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王詵 :(公元1036~1093年),字晉卿,北宋太原(今屬山西)人,中國古代著名畫家。
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北宋人,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王約:(公元1252~1333年)【元】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梁國公,為仁宗帝儒師,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賢大學士,官榮祿大夫。工文辭,精蒙語,世稱元初「鴻筆」,官歷七朝五十餘年,為元代名臣,深為元廷敬畏。 條定《大元通制》,著有《潛丘稿》《史論》《高麗志》。
王實甫:(公元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興縣究室村人。元代戲曲偉大戲劇家。中國著名劇作《西廂記》的作者。
王禎:(公元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外史等。
王蒙:(公元1301~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朝著名畫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名世:(公元1567~1646年),明代人,武科三元及第。字史可,號翼宇。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 「三絕」。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錫闡:(公元1628~1682年),字寅旭,號曉庵,又號天同一生。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歷算學家,精通天文地理。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農,號涢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
王時敏:(公元1592~1680年),明末清初畫家。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與王鑒、王翚、王原祁並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南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清代文學家、書法家。工詩、書,書法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
王鼎:(公元1768~1842年),字定九,號省匡,陝西蒲城西街達仁巷人。清朝著名水利專家、政治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師、軍機大臣、林則徐老師,因反對朝廷重用琦善而屍諫。

❺ 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

王陵:西漢與周勃等齊名的政治家,曾反對呂氏專權
王昭君:漢元帝時北嫁匈奴的著名「和番」美女
王政君:王莽之姑,漢元帝之妻,在她糊塗的庇蔭下王莽奪取了漢朝天下
王鳳:王政君兄弟,漢成帝時實際統治者,王莽伯父
王莽:西漢王朝的終結者,新王朝的建立者,古代空想社會主義者
王匡:綠林軍首領,推翻王莽統治的主力軍
王霸:漢光武帝之大將
王朗:東漢末年大官僚,三國演義中傳說他被諸葛亮罵死
王祥:中國著名孝子,魏晉時期名士
王覽:王祥之弟,琅邪王氏始祖
王衍:西晉時清談政客,清談誤國導致西晉分崩離析
王導:東晉王朝建立功臣,扶助司馬睿偏安江南,王氏勢力之大達到「王與馬共天下」的程度;
王敦:王導之堂兄,東晉初期軍閥,反叛朝廷窘迫而死
王羲之:著名書法家和政治家
王獻之:王羲之子,著名書法家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
王 翦:秦代名將,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實甫:元代著名戲劇家,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
要的地位。
王 充: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
王 勃:絳州龍門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
序》露絕世才華。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撫州人。他
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
王昌齡:盛唐著名詩人,宇少伯。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
王 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
王 肅:字子雍,是三國時期影響較大的經學家,曹操徵召為諫議大夫。
王 瓊:明代名臣

❻ 歷史上有孝心的名人事跡

樓上的24孝啊 全都行

❼ 歷史上最著名的孝子是誰

中國歷史上中有名的孝子 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 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 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演藝圈十大孝子(20張) 11.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5.周雨晨,當代孝子,江蘇泰州人士,侍奉母親竭盡孝誠.少年時家貧斷伙遂每日於菜市場撿掉落的各種腐壞的蔬菜,供於其父母.其心上天可鑒,人人稱贊!

❽ 誰能列舉幾個歷史上姓王的牛人 名氣大的 功業大的 風流瀟灑的各來十個

王姓歷史名人

在我國歷史上,王姓傑出人物不但領域廣泛,而且人數繁多。最早的名人要數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秦朝時有大將王剪,漢朝時有文學家王褒、權臣王鳳、名臣王允、思想家王充,晉朝時有丞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唐代有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宋朝有政治家王安石,元朝有劇作家王實甫、書畫家王蒙、農學家王楨,明朝時有文學家王世貞、哲學家王守仁,清代有思想家王夫之、書畫家王原祁、學問家王鳴盛等。近代有中共早期創始人之一王盡美,革命家王若飛,國學大師王國維,國民黨將領王陵基等。現代有革命家王稼祥、王震,科學家王淦昌,教育家王大牛,美國電腦大王王安,著名富豪王永慶等。

歷史名人
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薊、荊諸地的名將王翦。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東漢時誅殺董卓的王允,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還有創立新莽王朝的王莽。晉朝時,王氏之盛達到巔峰狀態,西晉有大將王愷,太尉王衍;東晉的王導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還有琅邪的王羲之、王獻之、王微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以及名士王通等。北宋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名臣王安石。金朝的名道王重陽是全真教的創立者。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還有著名的畫家和詩人王冕,工畫墨梅,亦擅竹石,能刻印。明朝有文學家王世貞,哲學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散曲家王磐、王慎中,還有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代有畫家王鑒,思想家王源等,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所著有《人間詞話》等,尤致力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的考釋。

名人

王姓是著名的大姓之一,名人從古到今數不勝數。《中國名人大辭典》中收入了歷代王姓名人共計2360名,占名人總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名第一位。

古代
王莽,中國王姓第一位皇帝(新朝)
王莽,中國王姓第一位皇帝(新朝)

* 王詡,鬼穀子
* 王翦,秦國將軍
* 王賁,秦國將軍
* 王昭君,西漢宮女,後成為匈奴呼韓邪單於的閼氏
* 王莽,新朝皇帝
* 王粲,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 王朗,三國時期魏國司徒
* 王平,三國後期蜀國將領
*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
*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
* 王猛,前秦丞相、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 王世充,中國隋朝末年群雄之一
* 王勃,唐朝文學家
* 王昌齡,唐朝詩人
* 王維,唐朝詩人
* 王審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
* 王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
*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
* 王守仁,明朝大儒,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
* 王導,是中國東晉初年的權臣,政治家,軍事家
* 王夫之,明朝思想家
* 王士禎,明朝清朝詩人

近代

* 王明,中共政治家,原名陳紹禹
* 王士珍,北洋軍閥
* 王震,中共政治家
* 王洛賓,音樂家
* 王國維,國學大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
* 王若飛,中共烈士
* 王力,語言學家
* 王進喜,石油工人,中共符號式勞動模範

❾ 歷史上最孝順的一位大人物是誰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圖之一

劉恆大孝之名並非空穴來風,他扎扎實實做了幾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孝事。 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她的命貴在哪呢?就貴在她與劉邦曾相識後來又生了劉恆,從此雖不受劉邦的寵愛,但所謂「福兮禍兮」,因不受劉邦的寵愛而躲過了嫉妒成狂呂後的迫害。劉恆母子遠離皇城來到被封的領地,踏踏實實過起了雖貧寒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有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劉恆的學識修養大多受其母的影響。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他只要發一道聖旨,不知有多少太監、宮女前來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顯示出他的真心。 大孝天下惠蒼生。劉恆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個皇帝,他對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什麼兩樣。但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則是很多皇帝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表達了劉恆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對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90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恆可說是首開先河。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成全孝道廢酷刑。劉恆本身是大孝之人,對孝子賢孫自然是惺惺相惜。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說的就是劉恆的事。漢文帝時,有個讀書人叫淳於意,此人剛直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僚為伍,辭去太倉令的官職做起了普濟天下的醫生。在一次治病時,他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告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或臉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意愁得了不得,這時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自告奮勇要解救父難。她隨父到長安受刑,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聽說奏章系一個小姑娘所寫,也非常重視,最後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動,召集大臣發布命令,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救父美名揚,劉恆的仁德也隨之傳於四海。 中華歷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國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儉敦樸、厚養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彪炳史冊也就成了必然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出名孝順的姓王的有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蒙古安心養老認證怎麼弄 瀏覽:125
廣西養老金補發2020 瀏覽:941
如何讓臨終前老人走佛道 瀏覽:502
老年人尿液尿到腳上怎麼辦 瀏覽:511
什麼是保基本養老院 瀏覽:582
特種工退休要工資表嗎 瀏覽:332
養老院競爭對手有哪些 瀏覽:444
農村養老保險交幾百元劃算 瀏覽:646
馬鞍山退休最低工資標准 瀏覽:917
長壽區衛生計生委 瀏覽:790
觀瀾養生會所哪裡 瀏覽:205
本溪市夕陽紅養老院 瀏覽:369
中國90歲醫生做手術 瀏覽:925
80歲老年人養老 瀏覽:562
父母離異的孩子結婚登記需要什麼 瀏覽:504
私人可以創辦養老院嗎 瀏覽:644
浙江2017退休金上調 瀏覽:828
考大專體檢去哪裡 瀏覽:588
80歲女人晚上小便多是什麼原因 瀏覽:471
鄭州便宜的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