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說:不孝順父母會怎樣
第一、佛陀告訴你: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資財、辦事、長壽、個子高、健康、人緣、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報),要從孝順供養父母里修。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訴你:
工作不順、姻緣不順、資財不順、辦事不順、抑鬱多病不好, 因為我有這些方面的惡業。
惡業,就是傷害眾生
傷害眾生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輕賤。
我一定是先輕賤眾生, 然後才去傷害眾生。
所以要止一切惡,改一切命,就是治我這個輕賤病
要治這個輕賤病,就要恭敬、孝順眾生——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輕賤,我還有哪一個眾生不輕賤?
如果我連父母師長都不恭敬孝順,我可能孝順哪一個眾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從孝順父母師長開始。
改得了抵觸頂撞父母師長,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訴你:
父母、長輩、上司是什麼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長輩、上司,長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順父母師長,抵觸頂撞父母師長,沒有父母師長生助你,自己無法強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欺辱——連你的孩子都會辱你,讓你憂愁煩惱。.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觀察一下——
孝順父母的人,他絕對不會被戀人、對象、上司輕賤玩弄侮辱,
因為他受父母師長生助強大,無人敢輕,無人敢辱。
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師長,恭敬這個世界,他的個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觀察是不是這么回事。
佛說:
「我以孝順供養父母的福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成為三界特尊,都是因為這個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萬億年)的時間,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軀的肉來養父母,這樣都不能報答父母對我一天的恩。
孝養父母,這和供養佛的福德是一樣,沒有差別的。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考試、財富、美貌、尊貴)的時候,要從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有四種恩最難報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來恩,四是法師恩。所以供養這四種人,會得到無量福報。
有八種人,你要毫不猶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用衣服飲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為這樣孝順供養父母的因緣,自致成佛。
凡人有兩種方法積大福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種是供養父母,一種是供養幫助大家的人。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種人,福報是無盡的,這三種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因為我孝順父母。而想去阿彌陀佛世界的人,必須做到孝順供養父母師長。
少許供養父母,得到的福報是無量的,而少許抵觸頂撞父母,困苦也無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惡就是不孝。
供養父母師長和三寶,雖然在生死輪回中,但是不壞善根。
從地面上積珍寶積到二十八天那麼高,用這個布施別人,也不如供養父母。
一個人供養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萬億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順用一丁點小東西供養父母的千萬分之一,而一個人抵觸頂撞父母,他會立刻墮落三惡道(生活中各種不順)」。
⑵ 佛教的觀點看孝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明朝時大學者楊黼曾告別親人去四川找無際大師學佛。半路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說見無際大師不如見佛。老楊十分高興,忙問佛他老人家在哪?和尚說,你原路返回,看到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就是佛啦。老楊見他一本正經像個高僧模樣,值得信賴,便掉頭回去,一路上輕易都不敢眨眼,生怕與佛錯過。結果這天深夜走到家門口也沒見到佛,心中遂大呼上當。想想也是,哪有佛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難道是濟公活佛?邊想邊叫門,裡面的老娘早已睡下,突然聽見兒子叫門的聲音,連忙出來開門。家門一開,楊黼呆住了,眼前急急忙忙來開門的母親正披著被子倒穿拖鞋。原來找了一路的佛正在家裡。
世上披衾倒履的父母到處都是,而悟得父母如佛的子女不知有幾個。由此可知雙親是在世活佛,因此我們要拜佛、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先從凈業三福中的「孝養父母」做起,才有可能成就道業!
佛教勸孝偈雲:
堂上有佛二尊,
惱恨世人不識;
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
若能誠敬得他,
何用別求功德。
⑶ 聖嚴法師答: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聖嚴法師答: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寧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並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捲四也說:
『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為大』的結果罷!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為大』的人們所能了解。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布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迴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⑷ 宣化上人開示:怎樣做才叫孝順父母 佛緣網站 佛教網
這個在《佛說父母恩難報經》里說的清清楚楚了:
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版隱權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等等,上述都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的內容。
⑸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3 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聽到,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4 佛經里常講「佛度有緣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你有緣,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會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學好,才能影響他們,所以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有耐心,要堅持到底,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接受的。
7 如果你認真努力地修持,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你學佛之後,變得特別孝順,對他們特別好,他們生歡喜心,對佛就會有好感。
8 萬萬不可以看到父母沒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說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聽到你這個話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他就會很樂意地接受。
⑹ 佛教如何定義孝順父母
第一個是講"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批註裡面注得很多,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我們這個批註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大家細細去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為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孝道、師道都不講了。常常聽佛經,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師道,常常勸我們修學,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雖有印象,這印象不深刻,何以說不深刻?你的修行沒有進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出家了。
有很多人問我,出家怎樣孝養父母?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你沒有修好,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你對你父母對不起,叫大不孝。所以這個孝養里頭,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生活起居要照顧到,這是物質生活;除物質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父母心裡有憂慮,不快樂,這個不孝。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歡喜;兄弟不和,父母傷心、憂慮;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頭痛。換句話說,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歡喜、才開心,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你踏進社會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這父母又傷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這又麻煩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和諧,天下要太平,這父母高興。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哪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是從事相上說,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不進則退。退,父母就又牽掛,就又有憂慮。這些統統都在孝道里頭。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過去未來,這才是全部,真的!
中國這個"孝"字,這個字就造得好。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造字是有六個原則,叫六書,它這個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現在世間人講,現在有所謂代溝,代溝是什麼?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才叫盡孝。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成佛才能做到。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還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
所以我們出家了,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盡孝。何況俗語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麼個道理?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他兒孫作佛,他作不了佛,為什麼?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佛有福報。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還得了,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這個便宜。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這惡道里頭閻羅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惡道,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這個天到哪一層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麼?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只有福報。只有福報,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剛才講的未到定,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凈,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沒有功夫,憑福報是到忉利天。這我們俗話講沾光。是這么一回事情。可見得我們世法里頭人情關系,在六道里頭都有,六道里頭都有人情關系。
由此可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這一個范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個什麼?就說一個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范圍,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從這里下手,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始終不離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要把老師所教導的,我們統統做到。事是承事,老師對我們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對於老師的孝敬也跟對父母一樣。現在這些觀念淡薄,事相也見不到。從前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教誨,父母憂慮,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師的要不能把學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沒有盡到孝道。現在跟大家講這些事情,這講故事,從前是這樣,現在沒有了。
⑺ 你是佛教徒,佛教是孝順父母但父母要你和情人分手找另一個否則要脫離父母關系但情人會自殺,怎麼做才對
首先你是否愛你的情人,愛她就和父母說明利害關系,畢竟父母也是愛你的,如果你不愛她也要和她好好溝通,爭取她的理解
⑻ 佛教 父母恩
您的困惑是因為信仰不夠堅定造成的,事實上我們有時都會對什麼因果報應、什麼六道內輪容回感到懷疑,畢竟自己每有天眼,不能親眼見到,所以不能從心理上接受。試想如果真正從心理上接受了的話,即使有人對自己千刀萬剮也不會有一絲怨恨之心,因為我過去也曾這樣對他,早晚是要換的。所以還是不信造成的,是不是這樣呢?因此就一定要對症下葯,真正對佛的言教徹底信服了,知道了他老人家所說的是真正確定的真理,才能解開這個心結,你說是嗎?我為您提供如下方法增加信心:
1.網路視頻+發現疾病因子。
2.網路視頻+生與死的對話
3.網路網頁+「慧海佛光+佛教與科學」
4.網路網頁+配合共修《楞嚴經》了解佛教概念
5.網路網頁+各種各樣的宇宙形態,釋迦牟尼佛祖2500年前就早已知道了(有圖為證)
這五個資料對您理解佛教,增加信心就有巨大的幫助,相信您耐心看完後一定會對佛教有一個從新的認識,希望您的心結能早日打開!!!
⑼ 佛教也講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那為什麼我們對待老祖宗就和對待其他人是有區別的呢這不是分別心嗎
佛說的任何復的話都有一個語言環境或者制前提條件。佛說過的話如果在離開了一定的條件以後,也是不成立的,所以佛說佛的境界是用語言說不清楚的。不要死板硬套。佛說的分別心,是在相同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位置的時候,和你的關系都是同等條件下等等類似的時候。比如父母如果沒有特別情況的時候,和你是同等距離,親朋也是同理,陌生人也是同理。這其中還有好和壞,等等區別。最後要說的就是佛說的話請結合現實完後去自己悟。單靠講解根本沒人能給你講出來。
⑽ 佛法對於孝順父母怎麼講
凡事之物,人之倫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所必需的義務。就像不作不食一樣。
對於父母犯下的錯,應竭力制止和彌補,這也是作為子女必須要背負的對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難用我之心去感化,雖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我們無法勸其回頭,其甘願墮入泥淖,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隨緣。
佛教對凡世人倫綱常並無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為你信了佛就把他們當作學生什麼的,佛教的主張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處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