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融是因為不孝順才被曹操處死的嗎
歷史上,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獲得家族的一片贊譽,絕對的高情商、高智商,但是他竟然最後因為“不孝”之名被曹操所殺。那麼,孔融真的不孝嗎,還有曹操為何一定要對孔融趕盡殺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孔融被殺的真正原因。
孔融是一個聰明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他沒有選擇投靠勢大的曹操,而選擇了忠於漢室。於是,他就處處跟曹操作對,尤其他提出要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這一旦漢獻帝按照孔融的提議實施,曹操封王的計劃就落空了,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大業,曹操必須要消滅孔融這塊絆腳石。於是,曹操就讓手下搜集和羅列孔融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的結果是孔融被曹操羅列了種種罪名,不僅是搞死孔融,更要以“不孝”之名搞臭孔融,並且還株連全家,可見曹操對孔融有多恨呀!
2.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最後被曹操殺的理由是「不孝」
孔融讓梨的故事,表達了他謙讓的品德,但拋棄孔融的身份,來談這種品德,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有,只是沒人會去記錄罷了。
謙讓,也不等於「孝順」。
這個想當然耳,換言之,便是孔融在罵曹操破壞規矩,胡鬧!
長此以往,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早已讓曹操憋了一肚子火,所以郗慮告狀時,算是給了曹操一個正當殺孔融的借口,兩人一拍即合。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3. 孔融為什麼貶斥當時的孝道,說父親有啥可孝敬這種話
孔融貶斥當時的孝道,說父親有啥可孝敬這種話的初衷,並非他不遵孝道,只是在和當時同樣很有名聲的禰衡討論時,想嘩眾取寵,博得眼球,不成想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最終丟掉了卿卿性命。
孔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首,足可以想到他的才華。
但是命運也給他開了個玩笑,也就是他的死去。當時曹操和他本來就有政治間的不合,曹操便以此為機會以不遵孝道的罪名便把他殺害了。
4. 除了24孝的孝敬故事 要短的 越短越好 最好有10個 好的我再給20分啊啊啊 急~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古時,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3.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劉邦建立了西漢公元前202年,政權。劉邦的三兒子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薄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4.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6.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7.從前在日本美濃國〈現在的日本歧埠縣〉有一位非常孝順的年輕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過世了,長久以來與父親倆人相依為命.他們的生活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
父親很愛喝酒,可是連買米的錢都沒有,哪來的錢買酒喝呢年輕人知道父親一直想喝酒,每天出門的時候總會對父親說:「爸爸,我一定會努力工作,給您買些酒回來,請您多忍耐!」,可是,砍了一整天的木柴所賣的錢也只能買一頓飯菜回來,一想到父親有酒喝時高興的樣子,年輕人忍不住難過起來,一步一步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做父親的實在也不忍心看著兒子每天從早到晚工作卻吃不飽一頓飯還要顧慮他有沒有酒喝,看兒子滿臉憂戚的樣子,他趕緊安慰兒子:「別煩惱了,我的好兒子啊,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酒不喝沒什麼關系的.」,聽到父親反過來安慰他,年輕人更難過,心想:「明天,明天我一定要買酒回來給父親喝.」
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年輕人便出門往山裡頭去,從清早到黃昏,年輕人拚命砍柴,得到的數量也比平常多,「這樣應該夠買一壺酒了.」年輕人很滿意地看著今天努力的成績,然後背起捆好的木柴准備下山去賣,不過,天色已晚,年輕人又太慌忙,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掉進山谷里去了!
當他朦朦朧朧醒來時,聽到附近有流水聲,口渴的年輕人撐起摔疼的身體往流水聲的方向走去,發現就在附近的懸崖上有一條小瀑布,而且水質非常清澈.他彎下腰來掬起水嘗了一口,「哇!真好喝!」......「咦,這水好像有酒味 」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便再喝一口,「這是真的酒吧嗯,是酒沒錯.還是上等美味的酒呢!」,年輕人試了好幾次,最後他肯定這條小瀑布的水就是酒,便將系在腰間的空葫蘆取下來用來裝瀑布的酒水,想要帶回家去給父親喝.
年輕人連跑帶跳地回家,向等候已久的父親致歉:「爸爸對不起我今天回來晚了,因為不小心掉進山谷的緣故,讓您擔心了,請您原諒!」,父親看到兒子滿身污泥又全身是傷,心疼地撫摸兒子的頭發說:「平安回來就好,哪裡摔著了 趕緊擦擦葯吧!」
「爸爸,我沒關系.有件奇怪的事情要告訴您.我在掉進山谷後發現一條小瀑布,瀑布的水簡直是世上罕見!那水是上等的酒啊!您一定要喝喝看.這是做兒子的我送給您的禮物」,年輕人急忙拿下葫蘆並倒出酒來給父親享用.「真的嗎我來喝喝看.」父親驚訝地看著兒子倒出葫蘆里的水,半信半疑地試喝了一口,「啊,真的是酒,而且還是上等的好酒.」父親感動得都掉下淚來.「我的好兒子, 這一定是你的孝心感動上天,才會賜給我們這麼寶貴的禮物.」父親擁抱著兒子淚流滿面.父親不僅有酒可以喝,因為兒子每天都去瀑布取回酒水而天天飲用,長年的駝背竟然變直了!這件事情傳開來後,美濃國的君主也知道了年輕人的孝行,他傳來年輕人當面獎賞他:「你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孩子,為父親所做的一切實在令人欽佩,正符合武士精神,特此封你為美濃國的武士,你要努力唷!」從此以後,人們把那條流著酒水的小瀑布稱為「養老瀑布」.
孝經故事
8.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屍王的軍隊打敗,迦屍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只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它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鋪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它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屍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里,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迦屍王高興極了,立刻派它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9.夏朝王位傳到相的時候,寒浞把帝相殺了,謀奪了江山.而皇後這時已懷孕並逃回了娘家.沒多久便生了太子少康.皇後一手把少康帶大並常常告訴他要光復華夏.
當少康二十歲的時候,少康便遵從母親的教誨.離開了母後對達虞國.虞王見少康後,覺得他能成大業,因此把女兒嫁給他,還把綸縣及一旅的兵力送給他.
只有田一成,兵一旅的少康,勵精圖治,國富民安.相反,在京都安邑,在寒浞的殘暴統治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少康眼見復國時機已到,就聯絡父親之舊臣,一舉攻進京都,光復了國土.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順的人,善於繼承祖先的志願,善於記載祖先的事跡.在這裏,少康做到的,便是繼承祖先的志願.
10.孝順瞎母,得大福報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到處求醫,結果無效。於是他就守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以便隨時起身侍奉。
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母親外出郊遊,或走親訪友,和人們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
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他終身按母親的意願做人。他愛哥哥姐姐,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侄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崔佑甫,成為賢明的宰相。唉!象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世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活得開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她老人家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甚至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面對崔沔這樣的孝心人,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神助孝子,復得杏地
明代的呂升,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他侍奉父親,非常孝順。父親因為年歲很大,夜裡常會起來小便,呂升就與父親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呂升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四五次,照顧年邁的父親小便。
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馬亂,盜匪遍地橫行,呂升就背著父親,逃入山中,在半途中卻遇到了強盜;但是這些強盜,因為對呂升的孝心早有耳聞,受到感動,所以沒有為難他們父子。
呂升的父親,平時很喜歡吃一種滋味香甜的杏子,呂升為此還特別在家裡附近種植了許多杏樹。但是,種植的杏樹的地面,後來卻被鄰居給強佔去了。
呂升無奈,就寫了一篇奏章,稟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譴責強占呂升杏地的鄰居,讓他的家人生病,告諭他說:「你要立刻把強占的杏地,還給孝子呂升!」直到這強占杏地的鄰居,把杏地還給了呂升,神明才讓他們家人的病立即痊癒。
孝子堂前生芝草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親出身貧賤,而他的妻子出身富貴,不願意孝順婆婆;並且還經常罵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親聽起來,心中感到很不快樂。
李迥秀教育妻子,要她變得寬厚賢淑些,但是她做不到。李迥秀就把妻子給休了。有人就問他:「你到底為了什麼緣故,把妻子給休掉了呢?」
他說:「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侍奉母親啊!可是,我的妻子不能夠和顏悅色的對待下人,更不願盡心盡力的侍奉婆婆。那麼,這樣的媳婦,我怎麼可以留她在家呢?」
李迥秀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唐中宗知道了,還特別頒下了詔書,表彰他的孝行。
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縣,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墜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後就跳入江中,經過了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屍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遠近的人看到之後,都感到十分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專門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詔書表彰曹娥的孝行,並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祭拜,敬重。
上帝獎賞吳孝婦
宋朝的吳孝婦,她的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侍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且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兒媳成親。
吳孝婦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
吳孝婦為鄰居做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間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得太久,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實際上是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裡面。
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臟的飯洗干凈,蒸熟了以後,自己吃。
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祥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裡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來召吳孝婦晉見。」
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侍奉婆婆,實在是令人尊敬!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
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錢。而且用完之後,床頭就又會出現一千文錢。如此周而復始,延綿不絕!
5. 孔融讓梨嚴格來講算不算孝敬父母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這兩個人談的事,都與「孔融讓梨」有關。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 那咱們做個比,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乾的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爭梨」。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極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事故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
在「約翰爭梨」的故事裡,約翰和他們的兄弟無論年齡多小,都是他們媽媽眼中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驅使安排的「屁孩兒」。「約翰爭梨」,正視人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制定和執行規則,實現了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一。
當然,這種「爭」,是「明爭」,不是「暗鬥」,更不同於搶、奪。它必須在兩個條件下進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認同的規則,二是有「裁判」監督規則的執行。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
育理念,西方學者普遍對此進行了實驗。在傳統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長為了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友愛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任由他們挑選,在挑選的結果出來以後,家長表揚了那位選的最小蘋果的那位孩子,而對那位挑選了大蘋果的孩子進行了批評,其實在挑選的最初,那位選擇小蘋果的孩子也是想選大蘋果,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青睞,從而違背自己最初的意願選擇了小蘋果。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那些受批評的孩子一些啟發,間接導致了孩子們學會了撒謊,過早接觸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終孩子們長大後都走上了違法的道路,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另一個家庭,卻發生了不同結果,家長鼓勵挑選小的蘋果的孩子,贊揚他們的友愛精神,並且表揚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贊他們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顯然這些孩子長大後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並非孔融讓梨就一定能造就一個聖人(這是什麼論調,讓了個梨就成聖人了,古人讓不學無術的今人冤死了)。
網路網頁
http://ke..com/link?url=Azb8dQtPKVeYew0q#3
6. 孔融讓梨是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孔融讓梨故事古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讓梨故事現代文]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給小弟弟吃。」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7. 以下哪個人物是以孝順出名的 A. 陳遺B. 孔融C. 王朗D. 蔡洪
誤人子弟的題!是想大家選B吧。孔融讓梨盡人皆知,孔融也是少時即有孝名。但孔融被處死的罪名卻是謗訕朝廷和不孝,這可咋整?雖說這里有曹操找茬的原因,但其父母無恩的理論也是和孝沒啥關系的。
8.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幾個故事:一、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9. 孔融讓梨說明孝順父母是兒女的基本原則嗎
孔融讓梨是講「悌」的,不是講「孝」的
10.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出自哪裡這個故事是不是把雙刃劍誠實和孝順有哪個更重要之分嗎
這個是故事假的,但當時宣傳出來只是表現孔融從小就孝順,懂得禮儀,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同時也對這個人物有了好的評價。我個人認為 孝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