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南懷瑾開示人如何孝順

南懷瑾開示人如何孝順

發布時間:2020-12-27 10:34:52

Ⅰ 南懷瑾老師說,人在臨終的時候怎麼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臨終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夾雜懷疑、不夾雜妄念就是真心。

「又何為至心?《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什公是鳩摩羅什大師,他說的這個譬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余念」。這也可能是有人向羅什大師請教,什麼是至心?什麼是一念?羅什大師就舉了這個比喻,譬如有人遇到強盜,旅行的時候遇到強盜,這個強盜非常凶惡,一定要殺人。這就逃命逃到一個河邊,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念頭,怎麼過河?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別的念頭,這個一念就叫一念。為什麼?不雜余念。我們念佛也要用這個方法,什麼叫至心?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雜念夾在其中,這個時候就叫一心、一念、至心,這意思都相同。

「行者亦爾」,行者就是念佛的人、修行的人,也是這樣的。「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都可以,念佛名是持名念佛,念佛相好那是觀想念佛,都可以要緊的是「無間念佛」,這個念頭不能停,為什麼?一停就有夾雜進來,有念是妄念,無念是無明,都不能成就。妄想不能夾雜,無明也不能夾雜,無明是愚痴,妄想是貪瞋痴慢,都是障礙自性,都是破壞你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一念到十念,這是講臨命終時他決定得生。「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這個句子十分肯定,一絲毫疑慮都沒有,真正是如善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乃至一念」,臨終的時候十念時間來不及,他馬上就斷氣了,他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這一剎那他肯定見佛。如果最後這一念見佛,一念相應一念佛,他來不及了,就是沒有時間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了,我跟佛去了。說這句話的時間都沒有,如果是十念他有時間,有時間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最後只有這一念,他來不及,他真看到佛來接引,那就真往生了。

這個意思,《念佛三昧寶王論》裡面有說到,「念心純固」,純是不雜,固是堅固,這個信心非常純、非常堅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兩句話說得太好,這是說什麼?臨終那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不夾雜懷疑、不夾雜妄念就是真心。大乘教里佛常說「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你真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暗合道妙。道是什麼?道是自性。妙是什麼?妙是妙用,它起作用太妙了。臨命終時最後這一念跟性德的體用相應,這還得了嗎?這個品位可高了。巧入無生,這個巧是形容緣分太殊勝,哪有這么巧的事情!一輩子用妄心,臨終一念是真心,太難得、太難得了。入無生就是入常寂光,就是契入自性,自性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他說了五句,第二句就講「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講得真好。

「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他要是真有畏懼之心,這個時候把他的妄念都嚇跑掉,只有一念,要是提醒他「阿彌陀佛」,他就接受這一念,這一念里頭沒有懷疑,這一念裡面沒有夾雜,那他是什麼品位?豈不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臨終遇到這樣殊勝的緣,肯定上輩往生。真誠到極處是上品上生,真誠裡面差一等,上中品、上下品,上輩往生。我們知道,上輩往生是生實報庄嚴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下輩生凡聖同居土,果報太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佛在《般若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樁真實。「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這種成就,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成就。「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我們這一生能感得這樣殊勝的緣,不能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恩德。我們真正修學,修學成就了,這是真正的報恩;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報恩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是決定得生,要想決定得生,那你就決定要放下。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永遠不再搞輪回;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世界生實報庄嚴土。所以關鍵,確確實實能不能放下,能不能徹底放下。這么多年來,我們在這個地方細心的思惟、觀察,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是因為沒看破,也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打成問號,疑惑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信心非常不堅定,搖擺不定,過失就出在這個地方。

摘自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20集(凈空法師)

Ⅱ 南懷瑾語錄: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凈空法師---父母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後,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馬上化身來度,這叫真正孝順!

1 我們學了佛,有幸遇到凈土法門,我們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只有樂沒有苦,只有自在沒有憂愁。我們拿這個法門勸家人,他們聽了不相信,不相信不奇怪,不相信我們也不要煩惱,為什麼?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

2 我們要想幫他忙也幫不上,不但我們幫不上忙,一切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善根要靠自己修,福德也要靠自己修,別人幫不上!佛只能把方法教給我們,至於做還得要自己去做,佛菩薩不能代我們做,這一點總是要知道。

3 福德不夠,他沒這個福份,我們要生憐憫心;有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成就他,實際狀況,我們總要了解清楚,才不會受動搖。我們勸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肯聽、不肯學,我們也沒有法子!只要我們盡到自己心力,就圓滿了。

4 父母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後,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麼時候能夠接受,你馬上化身來度,這叫真正孝順! 你現在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裡煩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沒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這個可惜,這是愚痴到了極處!

5 所以,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親眷屬,可以說早晚的事情,沒有不成佛的。因為他過去跟你有這個緣分,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緣分很深,到他回心轉意的時候,智慧現前,業障少一點的時候,你一說他就會聽、就會接受。

6 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這一生的事情,來生來世還可以,問題就是我們家人要有一個人真的往生。只要有一個人往生,我們都有救,早晚都有救;一個人都沒有,這就很困難!我們墮在六道里頭,誰來度我們?

7 所以,緣分很重要!跟我們沒有這個關系的人,也就是說,跟我們沒有緣分的人,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接受;有緣的人,你一說,他就聽、就相信,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有這個經驗。

8 我在最初接觸佛法,很多法師跟我講佛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跟我講佛法,我一聽就相信——他講一句我信一句;講兩句我信兩句,緣分不一樣!

Ⅲ 家風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課 南懷瑾對孩子們的人生態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父親南懷瑾的離世,對所有人來說都超乎想像地早。不論是子女還是學生,每個人都懷著尊崇,期盼這盞燈能長明,讓自己在為人處世上不致迷茫。 父親常教導我們,人貴自立。以他老人家為例,他從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回報,也從不要求子女參與他對國家和社會的工作。父親對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為而不有」的原則,父親的出生地地團葉故居的捐贈如是,金溫鐵路的建設亦如是。父親為了保護子女免受爭名奪利的無妄之災,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參與任何他做的事。我們似乎也天生與他有著觀念上的契合,從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親開過口。我們從小就學習著「放下」,對名利權情,對世俗世事,對物質慾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親的朋友圈亦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從小接觸的都是才華橫溢的長者,像王鳳嶠先生、劉大鏞先生。每次這些朋友來的時候,我們小孩子也很高興地跟著大人「吃喝玩樂」,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門口當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鬧。父親跟朋友聊天時,我們小孩也會旁聽,那些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詩詞典故,在我耳中如雅樂般動聽。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時刻是多麼幸福。 雖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台灣出生的長子,所以父親對我還是懷有期望的。很小的時候,他就讓我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觀止》《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指定一段文辭讓我背,傍晚回來的時候考我。現在回想,當年父親每天要求我背誦的內容不過一百來字,沒有太多任務,也沒有逼迫太緊。當時背得深惡痛絕,如今卻深入骨髓,雖不能說這樣就把我的國學基礎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興趣。 從我會看書起,父親就讓我隨意進出他的書房。我喜歡不時地看看父親在讀什麼書。他讀完的書,如果不是太過艱澀難讀,就會成為我讀的下一本書。父親讀書,時常會做點評,有時就在書頁空白處寫下些心得或是評語;對他喜歡的字句,也會在旁邊加以圈點,有如古人讀書的習慣。後來我也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喜歡的書總有些地方讓我畫花了。 長大的孩子,會懷念小時候父母的督導,我就是這樣。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遺憾父親在我小時候沒有再督導我多一點。好在我喜歡讀書,已經養成和父親一樣廣博的閱讀興趣。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往往是開放式、啟發性的。除了最初對我讀的書有所要求外,之後給我的只是一個環境,一個靠自己去學習的環境。 赴美前,雖然能帶的行李有限,我還是從父親的書架上拿了許多書。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義》,從小讀到大,看了幾遍,實在捨不得離身,也被我帶來了。每次看到書架上的書,都會感念父親和我分享他的藏書。這些書,還有父親的教誨,會隨著我的足跡而延續、存在,這是我對父親永遠的懷念。

Ⅳ 南懷瑾說佛為心,道為本,儒為表,原文是怎樣說的

【南懷瑾參悟人生】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Ⅳ 南懷瑾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說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處世哲學佛為心,應該是說佛家的豁達和大度是一個人

佛為心,意為要懷善良慈悲之心,
儒為表,以儒家道德行為為表率,
道為骨,人應無傲氣,但應有傲骨,正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

Ⅵ 讀《少年南懷謹》有感

南懷瑾,從小身體很弱,別人兩歲左右就斷奶了,他卻吃奶一直吃到六歲,甚至已經在村裡上小學了下課還要跑回家吃奶。村小讀完到鄉裡面的師熟讀書時考試曾經考過倒數第一名,但他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而是選擇努力的堅持下去。直到最後成為了一代宗師。
小時候的南懷瑾是嬌弱的,少年時期的南懷瑾則是沉著、穩重、有思想有抱負的。他在杭州上學時晚上睡覺前都會把當天所學的功課復習一遍,他不但把每天老師要求的課程完成,還自己有一個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每天嚴格按日程表執行,晚上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經常警示自己「人非有品,不能閑」
南懷瑾是非常孝順的。他在家的時候父親對他非常嚴厲,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事父親就會教訓他,對於父親的教訓南懷瑾從來也不會頂嘴,總是認真虛心的聆聽著,聽完之後就會認真的改正。
南懷瑾是非常善良的。他經常會去幫助別人,有一次因為太好心幫助了跟本不需要幫助的人,後來他知道是被騙了,可是他從來都沒有因為怕被又被騙而減少對別人的幫助。
南懷瑾也是非常沉著、冷靜而且非常愛國的。在他聽到村子被海盜搶劫,父親被日本人打傷,他沒有因為自己身懷絕技,擁有一身武功而沖出去跟敵人正面的決斗,而是拜訪各地名師,用一生的時間苦心的研究、傳播、重振中國傳統文化大業,從思想上與日本人斗爭。
南懷瑾最後成為了一代宗師,是因為他早早的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的孝順、善良、沉著、穩重都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目標,有思有抱負。
讀了這本書,我有如下感受:我現在還是一名小學生,從目前來看,我是一點也不如小時候的南懷瑾,首先跟父母不頂嘴我就做不到,不管對錯父母如果批評我幾句,我首先做的肯定是辯解。其次沉著穩重我也是做不到的。至於有思想有抱負吧,對於學習上面我是有一些思想抱負的,我也會去爭取的,但是遠大理想好象還真沒有,看來我是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了。雖然我們不一定都能成為一代宗師,但是我們對凡事都要有計劃有目標,小到一天的學習,一個學期學習,整個小學時期的學習,大到長大了我們想幹些什麼都應該制定相應的目標,並且跟據這些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一步一步的朝著目標前進。

Ⅶ 南懷瑾: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

南懷瑾:何謂真正的孝?盡心力就是孝
這幾句話,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做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後,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做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後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後天的性呢?以後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做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麼提到「竭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

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二年,有個年輕人基於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於這樣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裡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裡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專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君」字是什麼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字的古寫是「丮」。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裡拿一根拐杖,下面一個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問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於指揮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後來才轉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生「某某君」,如果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文化,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幫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盡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結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既然答應了,講做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於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盡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願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裡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做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還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據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對朋友答應了的事做不到,心裡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這樣,「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盡管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這人有真學問。

Ⅷ 出家人如何孝順父母

念佛,為父母迴向,累劫的父母師長迴向,為一切眾生迴向!

Ⅸ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Ⅹ 南懷瑾老先生開示:人是怎麼死的及死後如何

南師在「南禪七日」中講述人死的過程及死後的情形:
人怎麼死,一個正常死的人,你們大概看死人不曉得多不多,因為我看得很多,為什麼看得多,很多老朋友要走的時候,我都親自去看他一下,有些還等我來斷氣要命的,然後我來,喂……手,喂……一抓住他,碰到我這個也怪人,好多老朋友我手一抓住了,我說你這個時候不要留戀了,你念阿彌陀佛,快走吧,我幫你念,快一點……,還有幾個我念的,站在那裡幫助他,念了一、兩個鍾頭,他還不肯走,我說不拉你了,你走吧,把手一放,他當真跑了,那還很多。人死,我們身體是四大,佛說是四大組合,地、水、火、風叫四大,這個你們年輕都知道,還是你們寫一寫,不要懶,有許多新學的大菩薩、老菩薩、中菩薩,都要寫出來的。四大,地、水、火、風,叫四大。大就是大類,這個慢慢來解釋了,所以我們呼吸都屬於風大,人要死的時候,地大先發生問題,你看到醫院里,快要死的時候,你看到躺在那裡,兩個腳不能動了,所以我們這樣就看到,你讀這個古書的時候,讀到《論語》,你就看到了,孔子的學生曾子,要死以前,啟予足,為什麼叫啟予足,自己兩個腳沒有知覺了,叫學生你幫我腳放放好,啟予手,兩個手也不能動了,你幫我手擺一擺好,而今以後可以免乎,他曉得自己馬上要死了,他說現在起,我很放心,我知道一輩子沒有做錯過事,可以免除了罪過了,因為要走了。所以這個時候,這種情形,人要死的時候,先是地大分散,身體重了,所以我們假使年紀大了,沒有好好用功的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聽自己主張了,走路也不方便了,這個地大都出了問題,告訴你,這是一個信號,要死以前先這個……,然後,要死了,就覺得這個身體,到處不能動,壓得很痛苦,身上好像,要死以前,好像一個山壓下來一樣,大石千斤壓下來,這個時候呢,我們今天在坐的,好幾位大名醫都會救得轉來,只要有個辦法,還有辦法,第二步就沒有辦法了,等到地大分散,跟到第二步來的是什麼呢?水大分散,出冷汗了,一出冷汗,那個人正常的死,身體上一出冷汗,冰的,你要曉得我們做醫生做朋友的,摸摸這個躺在那裡那個病人,一摸到那個手,那個汗出來,身體上粘的,又冰的,對不住,很難辦了,那叫做難辦,真難辦了,很難救了,這個時候要死的人,感覺的時候已經昏迷的狀態來了,自己覺得……好像下大雨,好像在海洋中間漂,幻覺通通來了,同做夢一樣,這是水大分散,然後身上,一顆一顆汗珠就出來,最後呢,上面就哦,哦……,那個痰在里頭打滾,到了肛門一張開了,最後一次大便,也不是大便,最後大腸里的液體一排,前面小便的還有最後一次的精要出掉,這兩個大小便的水大同冷汗一排的時候,完了,很難救了,然後跟到來的,是風大與火大,呼吸,哦……哦……,最後一口氣斷了,我死過的,因為我看過,當然我還沒有自己那麼好的經驗,我在旁邊幫忙他死,我說你快點念佛,走啊,走啊,還有些朋友,念了一輩子告訴我,你們注意喲,我知道,沒有辦法念了,念了一輩子佛,到臨走的時候,我知道沒有辦法念了,你們注意啊,你們大家說念佛,什麼叫念佛,然後我就罵他了,你怎麼搞的,你心裡念到佛,不要「南無阿彌陀佛」,什麼「嘛呢、嘛呢」的都不要了,你只要心裡念到,念就是這個念頭,我說,你念不出來佛,你怎麼會講話,會曉得自己要死呢?那個就是念,大家念佛不懂得是什麼念,以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念,那是佛號啊,這個也慢慢再介紹念佛有念佛法門的,這個時候……氣斷到這里,火大就斷了。我們曉得,你們都上過唯識的課沒有?我問你們出家同學們,都上過了吧?暖、壽、識三位一體的,意識精神還存在,身上的暖氣一定存在,意識還存在,意識一散掉了以後,要死的時候,暖氣就沒有了,意識就離開了,就靈魂離開,所以人死了以後,以佛的這個科學,你看他幾千年怎麼知道,所以講六道輪回,假使這個人,這一輩子的善惡的行為,來生還能夠變人,人中再來的,他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一斷,你把他全身一摸,這是個科學,什麼地方都冷了,最後這里還暖和的(南師手示心臟部位),來生一定變人,人道中再來,善惡兼半,這種人臨死的時候一定,有些人更高級的,很清爽,家裡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後眼淚掉掉,沒有,無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後還溫的,那個是人道中再來,如果有些高血壓的心臟病,全身都冷完了,摸這里還熱的,天道,不過天道里頭或者阿修羅道,他脾氣大,死了以後也是天人,阿修羅變這一種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窩囊兮兮的,那個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壞人,分不清的,阿修羅、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頭頂最後還暖的,往生西方的,不過有時候走了,半路又走到東方來了,這是真的,不是跟你說笑話的,這個中間是科學,我現在大致給你介紹,如果是死了以後,這個人這一輩子惡事、壞事做多了,變畜生的呢,全身冷了,肚臍下面還暖的,畜生道中,但是這個沒有啦,你摸不出來的,這種人死相都是凍得很可憐,最後全身冷完,膝蓋頭最後還暖的,餓鬼道中,地獄道是向下走的,這個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老師啊,這個本師他怎麼知道,那個時候拿什麼科學實驗,他怎麼知道,可是真實的哦,這樣叫做地、水、火、風都散光了,就昏迷了,死過去了,你注意啊,人,這是講正常的,我沒有講狗怎麼樣死的,螞蟻怎麼死的,蝦子怎麼死的,都沒有講哦,那都有的,佛學里頭都有,你要去找啊,所以人家講,佛學是浩如煙海,太淵博了,浩如煙海,那麼淵博,那麼高深,這四個字也害死大家,因為煙一樣看不清楚,海一樣我何必去游泳呢,何必去煙里頭鑽呢,所以像你們一樣,不讀書,何必……,就是這個樣子蠻好,何必研究呢,浩如煙海怎麼辦,煙是看不清的,海是那麼深,怎麼去游泳埃真正要死亡,正常的,最後那一剎那是無比的快樂,可是,最後一剎那,這么彈指一聲,什麼叫剎那,剎那是佛經的話,梵文過來的,這么彈指一聲,六十個剎那,剎那多快啊,所以你覺得,完全離開這個肉體,四大分散的時候,覺得很舒服的時候,已經昏迷了,沒有了,不知道了,那個真死亡了大概這個死亡階段,經過二、三十個鍾頭,拿我們人世講,這個暫定的,沒有標准,忽然夢一樣醒過來,普通叫靈魂,這個不是鬼,這里我們普通,佛學沒有叫靈魂的,這叫中有身開始了,也叫中陰身,就是說這個身體死亡了,另一個身體生命還沒有配合攏來,這個階段,中間存在階段叫中有,也叫在陰,這個時候自己好像,一個人睡眠睡過去忽然醒來以後,我好像死了,可是看自己屍體看不到的,中國人兩句老話,生不認魂,你活到自己這個靈魂你也不知道,假使活到能夠知道自己的靈魂,雖然沒有成佛成道也差不多了,有一點基礎了,你們好好打坐,慢慢認得吧,還不知道呢。可是中陰身一醒轉來,那一剎那之間有強烈的光明,這是一個科學的道理,生命的,為什麼,那個光明不是太陽光,也不是月亮光、也不是電發的光,強烈的光明,除了真的平常打坐得定,自己在性光中看清楚了的人,那個時候一定這個光當中這個生死不來了,就請長假了,給這個世間,所以你平常這個光,自己性光都認不得,你到那個時候,中陰身靈魂境界,那個光一來,有時候把你自己靈魂,靈魂也嚇散開了,散開了,又亂七八糟來了,這是科學哦,那是真的哦,所以你真的得定,四禪八定,達到某一個境界,是一片真的性光之中,不是有相的光,也並不是無相的光,那麼你守到一個有相的光也不是無相的,這個再討論,所以這個光一來,中陰身一醒過來以後,這個光一過來以後,一閃就沒有了,前面出現的什麼,你這一輩子的所做的任何一點事,大事、小事,一幕一幕電影一樣很快很快都出來,不止你這一輩子,前輩子、大前輩子、前前輩子,多少輩子所有的好壞事情影子一樣,片斷的都跑過來,因緣,所以佛告訴你四句話,釋迦牟尼佛,「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縱使經百劫,所作的業不會亡,亡,就是不會沒有,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每一個生命轉過來,為什麼這個人壽命有長短,相貌有好看不好看,遭遇有好不好,有些很窮,有些很得意,有些不得意,為什麼都是……,所以佛法的道理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假使佛法對因果輪回的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你是白學佛了,所以我們曉得有一位老法師,現在我不講他名字還活到,他當年學問也好,也當過大方丈,他,人家告訴我,他講了三句話,我拍掌大笑,我說真講得好,他是大法師哦,他說我告訴你啊,告訴大家,居士怕因果,這些學佛的人很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這個輪回,三角的輪回。雖然這個是笑話,學佛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這個道理沒有搞清楚,你是白學了,大小乘的佛法,一切修持的法門基本都建立在這個上面,這是因果定律,就在自然物理科學里頭也是公定的,承認的,至於生命定律里頭統統是因果的道理。

閱讀全文

與南懷瑾開示人如何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聰明的父母有哪些權利 瀏覽:732
冫下崗失業退體養老保險 瀏覽:143
高職單招體檢費多少錢 瀏覽:390
家庭用什麼電器最長壽 瀏覽:643
一般婚前體檢多久出結果 瀏覽:375
濟南退休金大概多少錢 瀏覽:313
爸爸孝順爺爺作文 瀏覽:903
現在養老保險要交多少錢 瀏覽:239
養老院內部醫療機構審批 瀏覽:385
幼兒園重陽節掛飾 瀏覽:601
換駕駛證體檢多久能換證 瀏覽:260
廈門個人健康體檢大概多少錢 瀏覽:609
50歲該繳什麼養老保險才劃算 瀏覽:268
老年人傻了 瀏覽:315
吸脂手術體檢需要查哪些 瀏覽:514
老人胸口潰爛要要用什麼包紮 瀏覽:364
醫院體檢報告單怎麼檢 瀏覽:535
那一次我懂得孝順父母 瀏覽:164
爸媽做50歲生日怎麼安排 瀏覽:760
什麼時候父母退休最好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