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0一七年四月退休養老金能否上調
2017年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調整4月份不會兌現。
據《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部《關於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預算的說明》,2017年我國繼續調整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增加幅度為上年底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的5.5%。但是,目前國家層面具體方案尚未公布,出台之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還要指定具體調整辦法,還需要一些時日,請耐心等待。
《政府工作報告》
三、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
(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
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穩步提高優撫、社會救助標准,實施好臨時救助制度。調整完善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機制,全部完成去年洪澇災害中倒損民房的恢復重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關心幫助軍烈屬和孤寡老人。全面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縣級政府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切實做好托底工作,使困難群眾心裡有溫暖、生活有奔頭。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鍥而不舍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決不允許他們的辛勤付出得不到應有回報。
財政部
《關於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預算的說明》
一、一般性轉移支付
6.基本養老金轉移支付預算數為5666.17億元,比2016年執行數增加691.47億元,增長13.9%。主要是從2017年1月1日起,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准,以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領取人數增加。
㈡ 養老金上調最新消息 退休金2017新政策出台二0一七年養老金怎麼調
2016年,我國實現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待遇同步調整,按6.5%左右提高企版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權休人員養老金標准,並向退休較早、養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員和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適當傾斜,1億多退休人員因此受益。
提交審查的預算報告也提出,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穩步推動基本養老金保險制度改革,提高覆蓋面。
養老金的科學管理和保值增值受到人們普通關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表示,到2016年底,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已正式啟動。
㈢ 二0一八年退休工資上調多少
2018的調整方案還沒出台,但從最近的重要會議陸續傳出來的信息看,2018年實現十四連漲,已成必然。至於上調比例,最大的可能性是在5%~6%之間。調整的原則也已確定。具體漲多少要看各地和退休人員自身的情況。
我們以北京市2017年具體上調細則詳細分析;
首選我們看一下定額調整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符合規定的退休人員都可以每人每月增加50元;
其次是掛鉤調整部分
北京市掛鉤調整部分還分兩種更具體的調整辦法,分別是按繳費年限調整和按絕對額調整退休金;不同的繳費年限對應增加的金額也是不相同的;
按繳費年限調整退休金具體內容如下:
㈣ 二0一七年江蘇退休金調資方案
您好!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的話肯定是要兌現的。今年養老金的調整范圍涵蓋建國以來從企業、事業、機關、部隊、院校等單位到社會上的所有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退休人員。關於今年養老金調整的幅度,財政部在2017年3月30日公布的2017年中央財政預算中透露,從2017年1月1日起,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准。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養老金調整方案。江蘇省也不例外。具體實施細則,請您關注當地媒體的後續報道。謝謝閱讀!
㈤ 江蘇二0一七年企業退休漲工資按什麼標准漲浮
是會上漲的!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2017年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但調整方案及上漲多少還要等人社部、財政部及江蘇省下發文件。
㈥ 廣東省二0一八企業退休職工上調工資方案
目前只有北京、上海、青海、遼寧、河北、寧夏、江西、湖北、陝西9省市宣布上調養老金方案了,廣東還沒公布,耐心等著吧。
㈦ 河南省二0一九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方案
河南已公布2019退休金調整辦法,注意當地媒體公布的辦法。
㈧ 二0一七年企業退休職工什麼時間漲工資
a.調整原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公民參加社會勞動的時間作為計算和調整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基礎,依據參加社會勞動的單位時間進行均等分配。b.調整范圍:建國以來從企業、事業、機關、部隊、院校等單位到社會上的所有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退休人員。c.調整目的:不以提高待遇水平和平均增加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為目標,以公平合理為要素,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