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為什麼父母越催還是越懶

為什麼父母越催還是越懶

發布時間:2023-05-24 04:53:22

㈠ 為什麼父母越催孩子,反而越「懶」呢

「超限效應」踩坑誤區

1. 反復催促孩子做事情

孩子放學回家後,媽媽的工作開始了......

媽媽:

「你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

「你到底要玩到什麼時候才肯去寫作業?」

「能不能給我快點去寫作業,等下又寫不完?」等等。那有父母就會說了,我不催促他,他就不去寫作業,不催促他,他那裡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我想說的是,媽媽們這樣做不但沒效果,還會起反作用。

那如何在不引發「超前效應」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去做好他做該做的事呢?

第一點:提醒1-2次。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還有事情沒做」。

比如孩子學習、寫作業、睡覺、起床等歸屬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過度替代,當我們為他的事情著急的時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著急了,因為他作業寫不完,父母會比他更著急;他晚上再晚睡,會有父母陪著他;早上起床起不來,父母就會催他,如果還是起不來,父母也不得不幫他請假......

當有一天孩子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的學習和身體 健康 毫不在乎的時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訝異,也不用覺得委屈和無辜,因為孩子這個模樣,正是父母自己一筆一劃勾出來的。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成那樣,那麼從現在開始,停止替代、停止包辦。

孩子放學回家沒有主動學習怎麼辦?提醒他一次:「孩子,我覺得你現在可以去寫會作業,早點完成的話,你就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戚純當然,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這個提醒不單是「這個時間你該寫作業」,更是「你有權利決定你的事情」。

那如果提醒一次孩子還是繼續做自己的事情該怎麼辦?提醒第二次:「孩子,現在X點鍾了,你是不是應神慧該去寫作業了呢?」

如果這個孩子從小沒有被過度替代和包辦教育,那麼提醒兩次足矣。如果提醒2次之後孩子依舊沒有去做,那麼父母就不要再提醒了,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孩子想要去寫作業,提醒2次他就早該去寫了;如果他不想做,父母還繼續提醒催促,孩子則會心生煩躁,更加不願意去寫作業,高瞎咐或者在父母的壓迫下不情不願地敷衍了事。

後者這種情況,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他不再怕父母的壓迫了,到時候無論父母怎麼說,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說破了,孩子也不會去做;等孩子考上大學,他就開始放飛自己了,在大學裡面掛科甚至留級,最後連畢業證都拿不了。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為,而是要去正確塑造孩子的思維。

第二點: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容易「由點到面」把話題不斷擴散開來。比如說有個家長看到孩子衣服沒疊好,便開始說,從衣服沒疊好,不愛干凈,房間亂七八糟不收拾,一直說到孩子做事不認真,學習態度不佳。

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沒有疊好,那麼父母就引導孩子將衣服收拾干凈即可,但是這個媽媽卻不斷將事情擴大化,說了一大堆,結果引發了「超限效應」,最後孩子門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學習。」可想而知,孩子在這樣極度不耐煩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會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間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時,不要將話題不斷延伸開來,更不要不停地指責孩子這里不好,那裡也不好,啥都沒做好。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父母說的問題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從今天起,學會放手,放下對孩子的掌控,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去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的復製品。

㈡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些原因在作祟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潑開朗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做事比較慢,這就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每天早上催他們起床上學都需要好多遍,長此以往誰都會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性子慢,多催催就好了,可是 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橡嫌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家長需要了解這背後的真正原因。

我兒子就屬於 天生的慢性子 ,這點可能是隨他爸,因為我正好與他性格相反。為了從小改變他的慢性子我花了不少功夫,可都不見成效。之所以想要幫他改變,主要是因為孩子做事慢吞吞嚴重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在他三年級的時候我給兒子報了課後補習班,目的就是輔導他的家庭作業,這能給我省不少事,也可以讓他接受專業的指導。 可每次別的孩子在補習班都能把作業快速寫完,只有我兒子總是做的很慢,導致他只能最後一個回家 有時候寫不完還要帶回家做 。後來我便開始重視起他做事磨蹭的問題,並且有意識的督促其改正。

每次做事我都會在一旁不斷的提醒孩子加快節奏,但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法反而會讓他做的更慢。有次吃早飯孩子依舊磨蹭,我瞬間壓制不住內心的怒火朝他大吼道: "再吃這么慢就別吃飯了!" 兒子被嚇得呆住了,而後委屈的大哭 。"媽媽,我錯了你別生氣,可是你越催我越不會做。"

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內心很委屈,那時起我便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現了問題,也決定不再強迫他了。我能預感到,再這樣下去孩子與我的關系也會受到影響。

孩子天生做事慢家長自然會很心急,不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過於急躁,否則反而會起反作用。就像當時的我一樣,不斷的催促也沒有換來孩子的進步,而是給他增加了無形的壓力。父母想幫助到孩子,就應該先知道孩子做事慢的原因,這樣才好對症下葯。

1. 本就是慢性子

做事慢或許並不是一個缺點,有些孩子本來就是這種性格,才導致他們出現這種行為。那麼此時我們想改變其性格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部分孩子還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強制性的手段對他們來說不起作用,建議各位家長可以順冊洞應其性格,循序漸進的給其時間去改變。州如枯

2. 做事不夠專注

孩子小時候自控能力差,他們在做事的時候難免會被周圍的事物吸引,導致其出現做事不夠專注的問題。專注力不足會導致其做事效率下降,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成績。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平時他們專心做事的時候別打擾,就算是玩耍也不該打斷,這樣有助於其專注力的養成。另外,大家要創造個合適學習的環境,避免外界因素對孩子的專注力造成影響。

3. 過度催促引起逆反心理

家長過度催促會讓孩子出現不耐煩的情緒,他們焦躁不安自然無法安心做事。部分孩子還會因此出現叛逆的心理,家長越是催他們越不想做,甚至讓其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催促解決不了問題,家長們應該清楚怎樣的教育方法更適合孩子,根據其性格實施教育才是最可行、有效的方法。

㈢ 不少父母越催幼兒幼兒越懶,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只要興趣班跟上了,孩子的教育也自然不會落後。但是很多父母卻忘了一點,孩子的精力是否能跟上這么多的課外班,或者說有一些是真的有必要是孩子所熱愛和需要的嗎現在條件好了,自然是想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和選擇。這個和家長懶不懶沒有關系。更何況孩子參加興趣班,家長也很辛苦的呀,帶著孩子四處奔波上課,如果需要考級,還要報名去考點比賽等等。

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報各種興趣班,家長根本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和優點,亂報一氣,孩子什麼都學不好。要想孩子學的好,家長要好好了解孩子,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大多數家長一定談此色變,怎麼能讓孩子做家務,在家庭生活中的家務能帶給孩子更多。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的品質都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㈣ 孩子做作業時,為何父母越催促,孩子越墨跡

表姐經常和我抱怨說,孩子越長大就變得越墨跡,不論是學習還是外出,總是拖拖拉拉,半天也進入不了狀態,往往因為孩子的墨跡會耽誤很多事情,為此也經常和孩子發火,可無奈卻從未起到過明顯的效果,孩子墨跡拖沓的毛病反而越來越嚴重。

孩子永遠不會在自己有不滿情緒的情況下,去理解父母的用心,他們只會由心底埋怨父母的不公正,所以別著急催孩子,讓孩子自己感受或者陪著孩子一起,這時候往往孩子更能體會到父母的需求,也會更努力的完成自己的作業和任務。

各位家長,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拖沓墨跡的毛病?你是怎麼解決的?你有過因為這類事對孩子發脾氣嗎?大家評論區互相討論一下吧,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於您和孩子有所幫助,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幫助每一個孩子和家長共同進步!

㈤ 為什麼父母越催,孩子越拖拉這5招勝過催他一萬次,太管用了

文/叮當派好習慣

叮當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干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停課不停學」期間,孩子們在家上網課,說是學習,但效果卻是這樣的:

早上賴床賴到媽媽掀被子,總是以「現在還沒開學」來搪塞家長;

晚飯後先玩游戲,再吃零食,接著看課外書,完全沒有做作業的意思;

終於開始寫作業了,可不一會兒又想想玩游戲了,結果到深夜才終於寫完;

……

不知道各位朋友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呢?

家長碰到這種比樹懶還懶的「神獸」,真心受不了,催促了多次之後終於忍不住發飆了。

可催促+發火,孩子就會做事快一些嗎?

——不好意思,我家孩子不「屬馬」,催他,他不僅沒有更快,反而更拖拉了。

咳,碰到磨蹭的孩子,家長們有什麼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叮當派好習慣給大家送上5個「秘笈」,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

對於3-8歲孩子來說,大多數普遍缺乏對時間的概念。

雖然幼兒園和小學老師都是有教授相關的內容,有的老師還會帶孩子玩「時鍾游戲」。可是普遍都是課上都記住了,回家還是不能理解「10分鍾」和「60分鍾」有什麼差別,更不知道6點半起床和7點半起床有什麼區別。

要想讓孩子做事不拖拉,家長就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的范圍內製作一張日程表,比如如果孩子認識的字不多時,家長可以用一些符號或者圖案來代替。

再或者家長首鉛還可以仿滾搜照時鍾的24小時,做一個餅狀的時間日程安排圖,掛上時針分針,這樣孩子看起來會更加形象。不管是採取那種形式製作的日程表,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在不同的時間段,應該去做些什麼。

剛開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設計,等孩子大了漸漸也會學會自己規劃時間,變成一個時間管理的小能手。

不少家長很是困擾:孩子明明嘴上答應著,可實際上卻把與家長的約定當做耳旁風。

比如孩子早上想懶床,再睡5分鍾,這事其實很正常,成年人也喜歡睡懶覺,更何況制止力差的小孩,問題在於家長不能任由孩子無節制地「再睡5分鍾」。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想要「自由」,我們可以給他「自由」,讓他們自己制定時間表,問問孩子想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呢?比如有的孩子會說了:我要6點半大芹歷叫孩子起床,7點吃早餐,隨後上網課。

我們還要改變叫起床的方式:反復催改為只叫一次,如果不醒就躺著吧。

但是7點鍾照常開飯,過了早餐飯點就把飯菜撤了,你就餓著吧,等網課下課再吃。

如果網課開始還沒起床,就等著挨老師批評吧!總之,放手讓他們承擔拖延的後果。

也許一些父母會覺得這樣很殘忍,第一天就進行不下去。

然而,只有堅持下去,孩子才能逐漸形成時間觀念,才能把准點起床視為「自己的事」而不是「爸媽要我做的事情」。

只要按時完成了學習任務,孩子就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玩游戲、看電視等)。

他們將更有動力地去提高效率,更願意做到先學後玩、先緊後松。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小小孩子的眼裡,全是父母的身影。

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

如果父母自己也喜歡賴床,經常很遲才起床。或者還有一種情況:答應孩子「周六早上帶你去公園玩」,最後卻因為忙別的拖到了下午,孩子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拖拖拉拉了。

因此,家長們請養成早睡早起、准時就餐的好習慣,答應孩子在某一時段要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兌現。這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的一個理想途徑。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拖拉卻又脾氣急,不夠沉穩。 但實際上,讓孩子變成這樣的,就是父母本身。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經發現, 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具體如下:

2歲-3歲,孩子的時間觀念飛速發展,「過去」「現在」和「未來」能分得清了;

4歲的孩子,可以對爸爸媽媽說「今天老師教我們唱歌」「今天在幼兒園和小明一起玩玩具」,但還不能具體說出在是上午唱歌還是下午唱歌,第幾節課和小明玩得玩具,這一點孩子要到5歲才能做到;

6歲的孩子更進一步,開始喜歡聽故事。但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所以,叮當派好習慣請家長們少些反復嘮叨催促,殊不知,在我們父母大吼大叫時,孩子只能接收到父母不耐煩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妨多些等待,多些鼓勵,更能促使孩子改進,減少磨蹭的情況。

END

㈥ 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孩子,被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是怎麼回事

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孩子,被家長越催薯罩反而越慢,這是怎麼回事?

提到小學孩子寫作業,許多媽媽們也是各種調侃。有母親說,寫作業能二個鍾頭給你寫10個詞,並且都歪歪斜斜。也是有母親說,玩著多用心,寫道工作來如同換了一個人,慢你開始懷疑人生。更具父親說,每一次輔導作業,從低聲細語來逐漸,到怒吼大聲吼叫而完畢,一切都是無法控制狀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父母越催還是越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年內父母雙亡會有什麼運氣 瀏覽:650
交社保和買房子哪個養老好 瀏覽:770
興建新養老機構那個環節最重要 瀏覽:712
養生酒放哪些葯材好 瀏覽:667
全家福孝順的徵文活動 瀏覽:969
海淀區學樂器老年大學 瀏覽:840
孝敬父母我當先的文章 瀏覽:921
河南鄉村醫生退休金 瀏覽:103
連雲港工齡20年退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853
江蘇如何在網上替父母交農村醫保 瀏覽:662
深圳福田離崗體檢在哪裡 瀏覽:847
長壽花春天怎麼分盆 瀏覽:591
利好消息不斷養老金調整機制確立 瀏覽:588
中人退休金為什麼比老人少 瀏覽:75
怎麼樣崇拜父母 瀏覽:622
六十歲老人矮個子衣服怎麼穿 瀏覽:999
70歲老人骨骨折多久能好 瀏覽:44
多功能養生杯哪裡有賣 瀏覽:318
常州省保卡如何領退休工資 瀏覽:392
我是孝順的好孩子作文四百字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