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寒:父母管教很嚴厲
在楊瀾的那期韓寒訪談中,楊瀾曾很敏銳地問起韓寒和父母的關系。韓寒隨即承認,現在自己租房子,住在外邊。一個禮拜回家去一兩次。因為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現在和父母的關系反而更好了,主要是因為見得少了,如果見得多了,估計還得吵架什麼的。這說的2006年年底的情況。實際上韓寒很早以前,在2000年退學後不久,就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
韓寒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呢?要知道當時他才17歲,對於一個那個年齡的少年來說,生活要完全自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
從種種跡象來看,韓寒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的,以及恐怕畢生也不會完全消弭的強烈叛逆個性,是和家教有著密切關系的。盡管今天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有人也許會覺得韓寒所以能成為今天的韓寒,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他的特立獨行的強烈個性,但從一般青少年個性成長的普遍規律看,我們顯然不能輕易對韓寒父母的教養方式給予完全的肯定
根據《兒子韓寒》所反映的情況,韓寒在退學後一度離家單獨居住的主要原因是韓寒及其父母都不能及時「適應新的生活」。 [1] 但這種說法也反映出韓寒並不認可父母一向嚴厲的管教。韓寒的父母從小就對韓寒有較高的道德人格素質要求,例如韓寒3歲時,有一次沒經人家允許,去鄰居家草莓地吃了幾個草莓,就被罰跪了很長一段時間。 [2] 「從初中開始,由於學業的問題,韓寒和家人的關系逐漸顯露出緊張的一面」,當時韓家經常演出這樣的大戲:「考砸了的時候,他在前面逃跑,韓仁均在後面追,鄰居在後頭拉。」 [3] 韓寒的散文《來自海邊》和韓父的《兒子韓寒》,都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第二次讀高一時,韓寒在跟語文老師爭吵後,回家因被父母訓斥,以致離家出走、露宿石化海邊的往事。韓寒在周立波訪談節目中,則承認父母在他小時候經常打他:「爸打,媽也打。……其實我爸媽還是挺疼我的,他們一開始打我頭……後來覺得可能會打傻掉,就擰屁股」。 [4]
雖說「棍棒出孝子」的古語,現在已經在韓寒身上再次驗證了其正確性,但客觀地說,韓寒父母當時對於韓寒的棍棒教育未免缺乏策略,韓寒或多或少所存在的叛逆性格,與韓寒父母在他青少年時期對他的不恰當管教方式是有關系的。研究者認為:「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寄予厚望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就急功近利對孩子採取兇狠高壓,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它不僅使孩子長期生活在一種恐怖壓抑的氣氛中,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還會使孩子的個性畸形發展,使孩子在高壓下要麼成為唯唯諾諾的低能兒,要麼物極必反,像家長一樣脾氣殘暴、充滿叛逆性格,甚至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的高危人群。」 [5]
韓寒在各種場合都很少提及他的父母,這顯然不是避免給自己的父母造成傷害所能解釋得了的。韓寒筆下人物的父母也基本上是很少出現的,這其實也不能完全用情節不需要來解釋。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作者的生活經驗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人際關系,往往也會被作者不知不覺地以不同程度移植於小說中。這簡直是無法避免的。曹雪芹家族的曹家和《紅樓夢》中的賈家,巴金家族的李家和《家》、《春》、《秋》中的高家,勞倫斯和母親的關系和《兒子與情人》中人物的母子關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對應移植關系。韓寒小說中父母形象的罕見,除了反映了他小小年紀就離家獨立生活的背景,也反映了他自己對於父母關系的迴避,贊美父母長輩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體驗和心理,諷刺或控訴他們又會傷害父母,為了避免對號入座,所以在《三重門》之後韓寒很少寫父母,甚至塑造出《長安亂》中釋然這樣無父無母本然自由無根的形象。
不過在繼續分析相關問題前,需要明確三個前提:第一、韓寒對於青少年時期他與父母關系的不協調不應負責。當時韓寒還是不能完全對自己思想和行為負責的孩子,甚至當他相當程度地獲得個人獨立時,由於他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是以往經驗的產物,仍舊不能對一些行為負責。第二、責怪韓寒父母對韓寒教育的失職也是缺乏同情心的。任何個人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會的悲劇。韓寒的父母即使曾經對韓寒有過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也並非空穴來風,他們也生活在社會和傳統中、受社會文化影響。在此嘗試還原真實的歷史,目的僅僅在於增進大家對韓寒的理解。第三、韓寒的父母盡管在對青少年時期韓寒的教養方式存在問題,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愛韓寒,愛變成傷害的事太多了;韓寒對父母的叛逆和不滿,甚至在《三重門》中對家長的諷刺和調侃也不代表韓寒的不孝、不尊重和不理解。
就韓寒的父親韓仁均來說,他對韓寒負面影響與其說是言傳,不如說更多的是以身教的形式實現的。前面我們曾提到過韓寒青少年時期家境的困難,這種困難,在現有的主要由男性承擔養家責任的社會環境中,在很大程度上將被當成是韓父無能的結果,從而極大地削弱父親在家庭中的威信。
父親的威信不足,在家庭教育中對兒童的影響是很嚴重的,首先,兒童會錯誤地認為反抗和叛逆永遠是正確的而且必然獲勝,缺乏對權威和規則的認同感;其次,當他們將這種經驗運用到社會上時,由於不再可能享受父母所給予他們的寵愛,多半會遭遇挫折,從而有可能因此導致心理問題;第三,在他走上社會上時,不得不經常假設自己是孤身一個人,假設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是缺乏後盾和支持的,這也會造成缺乏安全感等負面的心理問題;最後,對於男孩子還有一種額外的影響,那就是使他們無法從家庭生活中學會怎樣做一個男子漢,如何保持男性氣質。
當然,我們還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父親缺乏足夠的權威並不意味著他就一定是一隻綿羊,相對於青少年來說,成年人永遠是相對有力的強者。事實是,缺乏足夠威信的父親,在家庭中往往傾向於使用暴力來控制其妻子和家人。魯迅的父親因魯迅祖父的科場作弊案發,被剝奪仕進的權力,一輩子沒有功名、鬱郁不得志,在家中就不時表現出極其暴虐的一面,而且對少年魯迅要求極為嚴格苛刻。自然,一個缺乏實際權力的父親的暴虐,隨著兒子的逐漸長大,只能造成父子關系的不斷惡化,尤其是當他們身邊還有一個相對強勢的母親不時參與進來玩三國演義時。
相對於韓寒父親的威信不足,韓寒的母親周巧蓉卻是一位個性十分要強的女士。如韓寒母親特別喜歡清潔,而青少年時期的韓寒小孩心性,對此卻又特別隨意,母子倆經常因此產生一些矛盾。 [6] 韓寒曾說自己內心深處是一個有潔癖的人,這一點恐怕就是韓母給他的影響。韓寒在第二次讀高一時離家出走、露宿石化海邊,主要就是因被韓母斥罵「滾出去」。 [7] 《三重門》中的林雨翔處處有韓寒的影子,類推起來,林雨翔的母親應該也有韓寒母親的影子。關於這一點,韓寒自己也是承認的。 [8] 《三重門》中一段描寫林母的詼諧文字,多少可以為我們理解韓寒的母親做一參考:
林母以前在大專里修文科,理應前途光明,不慎犯了個才女們最易犯的錯誤,嫁給一個比她更有才的男人。家庭就像一座山,雙方都要拚命往上爬,而山頂只容一個人站住腳。說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難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須要惡斗以分軒輊。通常男人用學術之外的比如拳腳來解決爭端,所以說,一個失敗的女人背後大多會有一個成功的男人。林父林母以前常鬧矛盾,幾欲離婚,幸虧武松誕生。林雨翔天資可愛聰穎,倆人把對對方的恨轉變成對孩子的愛,加上林母興趣轉移——完成了一個女人最崇高的使命後,老天賞給她搓麻將的才華,她每天晚出早歸搓麻將。這樣也好,夫妻口角竟少了許多。 [9]
此外,林雨翔通過關系花錢進入市南三中,也是靠的母親的人際關系。
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意見,「如果父親脾氣非常暴躁,而且想駕馭家庭的其他分子,則男孩們對男性應有的作風會培養出錯誤的觀點。……假使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家裡的其他人嘮叨,這種情勢會倒轉過來。……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拘謹。」 [10] 這段議論實際上為我們理解韓寒所表現出的雙重人格提供了線索。韓寒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成長環境的雙重特殊性是:父親缺乏威信但畢竟是強大的一家之主,而母親盡管在家庭中有主導地位但畢竟是弱質女子。
根據學者的研究,魯迅、汪曾祺和余華的父親,年輕時都很有才華,卻因各種原因無法施展抱負,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地都將精力投射到培養兒子上來,期望兒子能代替自己圓夢,以至於不無變態地對孩子做非常嚴格的要求。 [11] 韓寒的父親早年曾考上華東師范大學,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與華東師大失之交臂。上世紀80年代讀華東師大就意味著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我們不難想像,曾與成功如此親密接觸的韓仁均先生,會因此多麼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替自己夢圓大學!理解韓仁均對韓寒的嚴格早教情況,我們可以參考《三重門》中林父對於小林雨翔進行早教的相關情況。
韓寒的父親為了韓寒的成才,對小學階段的韓寒的學習督導甚為嚴厲,這種情況到韓寒初中以後開始有所改變,一方面韓寒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開始不服管教,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韓父限於自己的教育經歷,開始無力輔導韓寒有關。過於嚴厲的早期教育一方面可能為天才少年的誕生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孩子對教育和權威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尤其是當兒童花費較多時間和書本呆在一起時,其社會交往能力有可能受到影響,或者至少使其顯得較為內向。
總之,家庭中的不健康人際關系、不恰當的早期教育,搬遷經歷所帶來地理陌生、人際關系隔閡,以及因家境貧寒所造成的焦慮心理等因素作用在一起,構成韓寒青少年時期相對缺乏安全感性格的產生基礎。韓寒性格中既謙虛靦腆富於陰柔一面,又高傲凌厲富於陽剛一面的復雜性格,正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吊詭的是,這種性格多面甚至矛盾分裂的特點,恰恰可能是天才藝術家、作家出發的原點。
美國作家尼克·麥克唐奈曾在他的小說《不存在的兄弟》中,借人物之口說:青少年時期不幸的家庭生活,是培養作家的最好環境。從這個意義來說,韓寒確實是天生的作家。韓寒時而內向多思,時而多愁善感,時而嘻嘻哈哈,時而憤世嫉俗的多重復雜性格,固然是不適合於一般謀生和生活的,但是卻非常有利於他成為一個以書寫心靈為己任的作家,他有很多感受要說。
★ 韓寒小貼士:
做父母外行絕對會誤己子弟,不知不覺的身教,尤其對小孩的人格成長影響巨大。所以有朝一日我們做父母,必須注意彼此之間的,以及跟孩子的交往方式。首先應盡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盡量不讓他們過早地承擔家庭的經濟壓力,使他們不會在同齡的青少年中產生自己家裡不如別人家、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同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應互相維護對方的威信,不要在青少年面前爭吵、打架,使青少年學會對權威、規則的尊重,學會正確的交流方式;而且尤其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打罵代替教育,使得孩子越來越皮,產生叛逆、桀驁不馴的個性。
[1] 韓仁均:《第一次出遠門》,《兒子韓寒》,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69—71頁。
[2] 王帆:《韓寒H檔案》,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頁。
[3] 陳鳴:《<三重門>見證者憶韓寒:高中他這樣走過低谷與輝煌》,《南方周末》2012年2月17日。
[4] 周立波:《壹周立波秀·韓寒》,東方衛視2010年2月16日。
[5] 李振斌、李洋任:《中國「問題孩子」調查》,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42頁。
[6] 韓仁均:《第一次出遠門》,《兒子韓寒》,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70頁。
[7] 韓仁均:《從留級到退學》,《兒子韓寒》,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60頁。
[8] 孟慶偉:《大話韓寒》,華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頁。
[9] 韓寒:《三重門》,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頁。
[10] 阿德勒:《超越自卑》,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31頁。
[11] 夏永為:《無法完成的使命——魯迅、汪曾祺和余華復仇主題小說研究》,《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第1期。
ault\":�����9�
②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對父母厭惡至極
1、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於嚴厲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便開始成為嚴厲的代表,在孩子面前成為了一個無所不能、霸道強勢、做什麼都是對的人。似乎全天下的父母都一致認為孩子聽話乖巧才算是自己教導有方,因此孩子必須要言聽計從,否則面對的不是一臉怒容就是打罵。當然,孩子在無知懵懂的年齡時父母教導的話字字句句都十分有道理,不認真聽取的確會犯錯吃虧,自然在心中認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強大的值得崇拜。
其實,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完全可以抽出時間去主動跟孩子聊天,聽聽孩子說一說每天經歷了什麼事情,也與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創造親子時光和尋找共同話題。同時盡量不要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只會責備和訓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把心裡話說出來。
每個人都是從一個無知懵懂、無比依賴父母的孩子漸漸長大成一個各方面都比較獨立的大人,我們很多人都聽到過自己父母的抱怨,抱怨我們長大後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然而大多數父母很少去認真思考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期望著每一位父母都能知道自己種下的因,及時補救莫讓孩子與自己疏遠。
③ 女兒怨恨父親從小管教太嚴,一直怨恨,在她心裡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該怎麼辦
管教不只有嚴厲,適當給點獎勵。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就要看你怎麼把握。去了解女兒的心思,跟她做朋友。不要想著「父親就是父親」,你是他的引路人不是把他培養成下一個你。
④ 還敢溺愛嗎,對父母不尊重的星座有哪幾個
水瓶座很有反叛精神,年少時的水瓶座全是反叛的,他的法律案例通常沒道理不論是應當叛逆的觀念,還是要遵循的觀念,她們一貫都是會選用叛逆心態,父母的話雖然有點都睜尺是沒有道理的老意識,太過傳統式,但很多家長實際上講出來這個道理是經得起反復推敲的真理。水瓶座一直獨樹一幟,從不思索爸爸媽媽的說辭對不對?一上來就採用叛逆的心態,自然也不會尊重父母了,總會嫌棄父母的觀念太俗套,跟不上潮流,假如遵從了爸媽的建議,我也就無法保證不同尋常,為追求所謂不同尋常,非常容易傷到了寶爸寶媽的心。即然不學會尊重爸爸媽媽,自己其實並不值得我們爸爸媽媽寵溺。
⑤ 父母對孩子過度嚴厲的管教,這會對孩子身心發展會有哪些影響
出現這樣情況主要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什麼都管,孩子做的沒達到父母的預期,自然就會不停的嘮叨,其結果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生活中什麼都管,沒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會成長和應對生活中的瑣事,反而大包大攬,自然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自理能力太差,遇上點難事,就不知所措,自怨自艾,挫折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