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記得父母的年紀

如何記得父母的年紀

發布時間:2023-05-08 02:29:27

㈠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具體年齡

我知道我父母的具體年齡。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關心父母,所以不清楚父母的具體年齡。可是這樣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自己的父母會特別的傷心。所以在我們的工作之餘。可以記錄一下父母的具體年齡,父母的生日在每年父母的生日時給她們買一個生日蛋糕,他們會特別的感動。

㈡ 為什麼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年齡牢記心頭

這位知友,為什麼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年齡牢記心頭,是因為,子曰:內「父母之年容,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頭。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喜則點歌祝壽做生日,懼則湯葯侍候問寒暖。

孝子之心就這樣體現。

尤其是在當今經濟日漸發達的時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贍養.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還是各立門戶分開生活,平時盡孝的地方較古人已少了許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

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做子女的還有什麼理由連父母的年紀都不放在心上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難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捫心自問,你是不是這樣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趕快去記住你父母的年紀吧。

㈢ 23歲的人怎麼算父親的年齡

這個只能大概估計的吧,
這個年齡段的父母相差應該是在20歲以上,
大多數都是在50歲開外吧,
晚婚的還是比較多一點。

㈣ 你還記得父母的年齡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歲,不可不常記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歡喜,又是憂懼。」

我們先來看,知,猶識也。常記在心之義,父母的年齡要常常記在心上。記得父母的年歲,有這么重要嗎?「不可不知」,就是一定要知。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也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呀,為什麼孔老夫子還要這么鄭重其事地講出來呢?劉開《論語補注》曰:「人子於父母之年,無時不當知,無日可以忽者也。」對於父母的年紀,子女必須熟記於心,沒有片刻不記在心的時候,更不能有一天疏忽忘記的。說起來真是讓人感嘆,現在很多人可以記住愛人、孩子,甚至是領導、同學、朋友的生日,卻記不住父母的生日。大家此刻可以問問自己,父母的屬相是什麼?生日哪一天,今年多大歲數了?2012年由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共同發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動標准中,第二孝就是記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齡。古人的二十四孝都是天下頭一等的大孝子們主動自發所為,今人的二十四孝都成了明文規定要求。即便是列入條文規定,又有多少人能准確地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

我們為什麼要時時記得父母之年呢?李炳南老先生曰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據統計2020年我國人均壽命77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現在十八歲舉辦成人禮。當一個人從上大學、讀研讀博、結婚、生子,開始逐漸走上獨立步入自己人生的過程當中,你有沒有意識到父母也在撫養、為我們創造更好生活條件的過程中漸漸老去?有的人總想等自己經濟條件好了,或者等自己掙錢了,買豪車,住大房子了,再給父母創造更好的條件孝敬他們。事實上,孝敬父母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當然好,沒有的話,就不能孝敬了嗎?孔子的弟子子路當年家窮,常常要到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侍奉雙親。後來子路學成做了官,家裡僕人吃穿得都很好,但子路心裡非常難過,因為父母已經離世,雖然自己享受著厚祿,卻遠沒有了當年能夠為父母去背米的那種開心。所以,趁父母健在,「要事之愈當謹也」,侍奉父母要更加謹慎,更加用心。張居正《論語直解》中註:「若知道這一件可喜,又有這一件可懼,時常記念在心,則愛日之誠,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盡矣!所以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這一件事情既喜又怕,常常放在心上,想想這樣的日子並不是永久恆常不變,因此對父母的愛敬之心愈來愈真誠懇切,無法控制自己,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敦倫盡分,知恩報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最樸素的情感歸屬,記住父母的年齡。

那麼,父母之年常常銘記在心有何意義呢?「一則以喜」?喜的是什麼?《論語講要》中說:「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父母長壽,做兒女的能承歡膝下,這是值得歡喜的事。古人所謂君子「三樂」,其中的第一樂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在堂,每日我們能夠承歡奉養,還能時時得到父母的疼愛,這是做兒女的福分。父母把全部精神放在兒女的身上,我的老師說:「通常我們人都有個習慣,就是特別關注自己,不關注別人。我們喜歡別人都來照顧我,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就是父母,不論你的年齡多大,只要父母活著,他覺得你仍然是個孩子,他們全部的精神就放在你身上。有這樣一個人,她一生全部的精神都在你身上,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你喜不喜啊?」有一則根據真實事情改編的廣告《母親的勇氣——蔡鶯妹的旅程》。一位母親用堅韌、勇敢、愛,第一次在不會英文、沒人陪伴、一個人的情況下獨自飛行三天,三個國家,三萬兩千公里,去照顧遠在委內瑞拉快臨產的女兒,為了給她煲雞湯喝。她食不果腹,還因葯材被海關誤會,偏執而無畏地走完了這一段望女之路。 「母親」——平凡大眾中最不平凡的角色,永遠不計回報,永遠義無反顧。觀看過程中令人數次落淚,如果能用母親對我們的十分之一來對待母親,這個世界到處都會是天倫之樂的天堂。

那「一則以懼」懼的又是什麼?《論語註疏》曰:」一則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見其衰老則憂懼也。」 為懼其衰老來臨的太快,所以對父母的愛,對父母的孝日益誠敬,父母活到八九十歲,是一種福報。年壽愈高,在世之日則越來越少,尤其是看到父母蹣跚的腳步,顫抖的雙手,子女內心對此應有深深的恐懼。錢穆先生《論語新解》:「喜懼一時並集,不分先後。此章描寫孝子心情,甚當玩味。惟其憂樂之情深,故喜懼之心篤。」喜的是父母長壽,怕的是來日無多。兩種感情交織,不分先後,一時間讓子女百感交集。這一章把孝子的心理刻劃得入木三分。正因為對父母懷著深深地恩情,所以喜懼之心更加真切。江謙《補注》說:「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親愛別離,無能免者,安得不懼?」知道父母恩情深重,生死之事如此重大,親愛之人必定別離,沒有人能夠倖免,哪能不感到懼怕呢?

我們心裡真的懼怕過嗎?與古人相比,每天我們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父母? 我們會有喜懼嗎?蕅益大師說:「喜懼之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歡喜、懼怕的地方,正是應該知曉;不能歡喜、懼怕,便是未能我們心裡真的懼怕過嗎?與古人相比,每天我們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父母? 我們會有喜懼嗎?蕅益大師說:「喜懼之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歡喜、懼怕的地方,正是應該知曉;不能歡喜、懼怕,便是未能知曉。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知」父母之年,如何看待「知」後自己有沒有「喜」和「懼」?即使能「知」並且是真「知」,但仍然屬於淺表層次,而「喜」「懼」才是更深層次。記得父母的年齡並常常懷有喜和懼的反應,這正說明你真有知。如果見到父母年紀一天天衰老,你都沒有反應,這就是不知——不知即是不孝也。多年前,國內曾針對25~50歲的群體做過一項調查: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3天6小時。這真是一道殘忍的親情計算題,你每年能回家幾天?除去吃飯睡覺和應酬的時間,每年你能真正地陪父母幾個小時?如果父母還能健健康康地活30年,這30年間你們還有多少共處的時光?

我的一位摯友經常說,父母活著是給我們盡孝的機會。她說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我親眼目睹了她和父親在一起說話的神情。熱情洋溢、敬中有愛、歡喜無比,完全和平時判若兩人,想法設法讓父親開心,而她的父親也一直面帶微笑目光跟隨著她,慈祥地和她說話。《孝經》:「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朋友完美地給我展示了如何懷著愛、感恩、歡呼雀躍的心與父母相處。

這幾章前後關聯,都在講孝的事情,跟第四篇《里仁》所講的仁的內涵有什麼關系呢?錢穆先生說:「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若以自私之心對父母,處家庭,初視若亦無違孝道,然心不仁,亦將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謂仁孝可有先後之分別。」 我們常講,百善孝為先。孝心即仁心,錢先生特別指出這是一個人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之處。在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比父母之愛更加無私和偉大的情感嗎?如果一個人以自私之心對父母,乍一看好像無違孝道,然而他內心無仁,這就是不孝。因為仁就是孝,孝就是仁,仁孝沒有先後分別。漢文帝劉恆,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為了母親的病情而擔憂,希望母親能平安長壽。

那我們如何培植這種情操呢?首先要跟著師長、父兄學習。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禽獸也要母親帶大,但在部分動物是不知道報恩的。這些道理從哪裡知道?非要通過跟著父兄、師長學習。李謹曰:「願為人兄而不願為人弟,為人兄者事親之日長,為人弟者事親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愛日也。長時間跟著師長父兄學習,熏習久了,自然就會了。《為政》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假如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呢?

其次,常常想著父母的恩德,從知母念恩開始,慈母至少有十大深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凈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可以說,沒有父母的愛,我們不可能活下來,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第三,著眼當下,趁著父母在多盡孝道,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緊時間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就是對父母的關心愛護和尊敬。具體操作時,不仞養父母身,更要養父母心。放下手機,放下手頭的瑣事,坐在父母身邊旁,給他們捶捶背,聊聊他們的過去,規劃一下未來。教父母如何使用手機視頻、微信,陪父母打打牌,散散步。多陪父母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老年集體活動之類的交流,相信這樣的交流、至誠地陪伴,都是父母特別歡喜的。你養我小,我陪你老。

總結本章所學,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看似小事,卻是孝心。孝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時時處處恭敬孝順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志,讓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愛,才是真正的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歿,人生只有歸途。但願「子欲養親不在」的悲劇不要重演,且行且珍惜。

㈤ 一想到父母漸漸變老就非常難受怎麼辦

雖說是自然規律,人都會老去,但是看著父母皺紋,白發確實難過。所以你要更加努力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讓他們放心看到你的成長,看到你的未來不用他們擔心;其次,有時間多陪陪他們,有時間就多握握她的手,一起旅旅遊,帶他們看看人間煙火,享受天倫

㈥ 人生知道父母年齡有何重大意義

意思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編寫的《里仁篇》第21章,是《論語》的第四篇。

節選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記得父母的年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多少人屏蔽掉父母 瀏覽:889
最是孝順 瀏覽:508
重陽節記敘文1500字 瀏覽:767
重陽節吃年糕啥說道 瀏覽:560
養老保險單子怎麼打 瀏覽:652
特別愛父母文言文怎麼說 瀏覽:748
淄博化建醫院養老院 瀏覽:950
體檢結果宮頸nilm什麼意思 瀏覽:598
老年人腿沉怎麼辦 瀏覽:313
小時候被親生父母拋棄了怎麼辦 瀏覽:413
長壽鄉喝什麼飲料好 瀏覽:470
處級女幹部退休年齡文件 瀏覽:290
石家莊市民政局養老院 瀏覽:34
溫暖主題的重陽節文章 瀏覽:336
老年痴呆鎮靜葯物 瀏覽:54
志願者進老年公寓 瀏覽:182
孝敬爸和媽大平演唱 瀏覽:3
小學老師沒有編制退休金多少 瀏覽:139
駕駛證換證體檢色卡怎麼辦理 瀏覽:951
辦理老年長壽卡需要多少錢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