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尚出家為什麼得離開父母
出家要在寺廟生活,脊滲和尚的寺院是一般不可能長期收留外人的,而且佛門講究的是六欲清櫻首脊凈,斷絕紅芹讓塵,自然是遠離紅塵的好。
㈡ 學誠法師:出家人不能在母親身邊侍奉,是否為不孝
學誠法師:許多出國讀書的人也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城市,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與父母異地而居。反過來,即使出家了,父母生病或生活困難時,也可以回家照顧。這是在生活層面。在精神層面,出家人心心念念報父母之恩,以一切眾生為父母,是更深廣之孝。
學誠法師:首先,出家並不是逃避贍養責任,當父母生活困難或無法自理時,出家人可以也應該供給衣食所需或親自照料;其次,出家之孝不僅僅停留在衣食奉養方面,更重在利益父母的無限生命,而且不僅面對這一世的父母,更擴大到生生世世的父母,是更深更廣的大孝。
㈢ 出家人可以回家看父母嗎
出家人可以回家看父母的啊,現在的出家人跟普通人基本上沒什麼區別,也是可以結婚生子的
㈣ 出家人還能回家看他的家人嗎
首先,你得明白什麽是出家,出家乃是出世俗的五欲、煩惱之家,而不是說出家了就得和父母一刀兩斷,永不往來。如果這樣理解,則是完全錯誤的!
佛教從一開始就是非常講究孝道的,關於這點,我給你找出原始佛教經典作為依據:
《增壹阿含20.11經》第十一卷」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蓐卧具、病瘦醫葯,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 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藏》第2冊,第600c-601a頁) 「
以上是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的話,那我再給你找篇南傳佛教中的經典:
第一部是巴利《增支部》的《知恩經》。經中講道: 諸比丘,我說有二人恩重難報,哪二人?所謂父母也。若復有人以母著一肩上,以父著另一肩上,如此生活百年、完成百年;若復其人膽養父母,為他們塗油膏、推拿、澡浴、按摩四支;而其父母在其肩上放屎尿,即使如此亦不能報答父母之恩。 比丘當知,若復使父母成為無上的主人,絕對地統領這個充滿七寶的廣大世間,即使如此,亦不能報答父母之恩。這是什麼原因呢?諸比丘,父母為子女所奉獻的太多了:他們把子女養育成人,他們培養照顧子女,他們把子女引入這個世界。
可見,出家人不僅僅是能回家看看父母,還有義務盡到自己作為子女的責任,要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㈤ 出家的人不管父母了嗎
是的,一旦決定出家即是斷了與這個塵世的所有緣分,父母便是陌生人。
㈥ 出家人能和家人常見面嗎
這個不是不可以的。但是,既然出家,就要六根清凈,四大皆空,無事還是少見面的好,以免影響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