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名教育家馮友蘭一生有多少個子女
馮友蘭與妻子段掘任坤握虧核喜結良緣,任坤為馮友蘭共生下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兒子、兩個女兒。
馮友蘭的大兒子馮鍾遼,小兒子馮鍾越。大兒子馮鍾遼畢業於西南聯大院校,在畢業之後加入國民黨,參加抗日戰爭,在戰爭中任翻譯官,最終定居美國,加入美籍,成為美籍華人。小兒子馮鍾越,是科學界有名之士,可以說馮鍾越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科學,致力於飛機結構的研究,為我國的航空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成為我國航空事業的先驅者。
馮友蘭有兩個女兒,大女兒馮鍾璉,小女兒馮宗璞。大女兒馮鍾璉的一生是很普通的,但同時也是很偉大的,她畢業於西南聯大的外語系,後期空塵從事教師職業,為祖國的未來培育了大量的翻譯人才。小女兒馮宗璞,這可以說是馮友蘭最為有名的子女,因為只有小女兒繼承了馮友蘭的遺志,徜徉在文學家的殿堂,為我國的文化界的一顆新星瑰麗之人才,在她的手上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名著。
❷ 馮友蘭的女兒是宗璞,兒子是馮鍾越,他還有其他孩子嗎
宗璞的父母馮友蘭、任載坤生育了二子二女:長女察旦馮鍾璉殲顫、長子馮鍾遼、次女馮鍾氏沒敗璞(宗璞)、次子馮鍾越。馮鍾越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被宗璞稱為「小弟」
❸ 馮友蘭人生經歷
你好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現在的河南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手友森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學者馮友蘭的彩照[1]
《中國哲學簡史》享譽全國,《人生的境界》《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被編入中學教材。1915年畢業後考上北京大學,畢業後,在開封一個中等學校教書,不久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國後,在燕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曾出其手。曾長期任教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及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清華校務委員主席,對現代中國哲學研究有重要貢獻。一生為了治學,收藏有中外圖書數萬冊,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圖書。尤對中外哲學史料的收藏較為系統,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其親屬遵照先生遺願,將其藏書捐贈給清華大學收藏,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有《馮友蘭文庫》。文庫主要收藏馮友蘭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資料,現有7 000餘冊圖書。著《新理學》、《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論文集》、《四十年的回顧》、《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中國現代哲學史》等數十種。[2]
中學時期
馮友蘭照片集(20張)
馮友蘭,字芝生,告逗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
祖籍山西高平縣,清康熙55年(1716年)先祖馮泰來河南唐河祁儀鎮經商,遂定居於此,百餘年間,繁衍為當地望族。祖父名玉文,字聖征,一生無意於功名,善作詩,有《梅村詩稿》。父親馮台異,字樹侯, 號復齋。生於清同治5年(1866年),光緒15年(1889年)中舉人,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試位居三甲榜尾,賜同進士出身,至湖廣總督張之洞幕下幫辦洋務,曾任武昌方言學堂會計庶務委員,後任湖北崇陽縣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於任所。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復吟誦。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松,馮友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識。約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回老家唐河,並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書籍。兩年後,遵其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第五中學。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第二中學的高中預科班。當時的上海第二中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如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大學時期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當時的北京大學,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一個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武昌中華學校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二位先生年輕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畢畝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系啟迪甚深。
婚姻生活
馮友蘭北大畢業後回到開封,第一件事是結婚成家,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馮友蘭的婚姻同這位哲學家的哲學創作一樣,都帶有近代啟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還是在1914年,馮友蘭在上海第二中學讀書時,經同學介紹,與他的同鄉河南新蔡人任坤訂婚。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輩任芝銘先生的第三個女兒,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婦女解放,並先後將包括任坤在內的三個女兒送到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接受現代教育。馮友蘭與任坤訂婚時,正是任坤在女子師范讀書的時候,於是兩家相約:在任坤畢業後方能結婚。1918年夏天,馮友蘭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恰好任坤也讀完了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全部課程。二人雙雙拿到了兩所高等學府的畢業文憑,並一同回開封結婚。此時馮友蘭23歲,任坤24歲。
馮友蘭作為一位哲學家,他頭腦中經常思考的是社會、人生和哲學。而家庭生活的重擔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任坤身上。因此馮友蘭的成就與這位賢妻良母式的女性實在不能分割。正因有這樣一位賢妻良母,才使馮友蘭「不相累以庶務」,專心從事創作。在「文革」期間,馮友蘭屢遭抄家,備受欺凌,又多虧任載坤的多方護佑方使得馮友蘭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也正是在「四人幫」倒台,馮友蘭又遭批判之際,任載坤因患肺癌醫治無效而溘然長逝,她帶著千般無奈和萬般凄涼離開了人世。從1918年夏至1977年秋,這對真正可以稱得上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共同走過了五十九年的漫長道路。五十九年前,馮友蘭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有如此結局的。因為對於這位哲學家來說,愛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樣,雖然都有一個過程,但其本質是穩定的。在馮友蘭這位哲學家心目中,「愛的本體」,生活的本體,早已與他生命的本體融在一處而成為一種永恆,那還會有什麼牽掛呢!二人生女兒作家宗璞。
創辦刊物
1918年6月,馮友蘭從北京大學畢業,回到開封,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志之宗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三松堂自序》)。《心聲》成為當時河南省宣傳新文化運動之獨一無二的刊物。引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沖突、交戰最激烈的時期之一。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並經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的大力宣傳、介紹而廣為傳播;而杜威、羅素等人的訪華講學,再加上胡適、丁文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實用主義、馬赫主義、新實在論的影響擴大,成為一時顯學。與此同時,其他各種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亦紛紛湧入。面對如潮水般湧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舊派亦樹起復古的旗幟,固守本土文化,拒斥外來思想。一時之間,風雲際會,蔚為壯觀,各種思想、流派之間展開了正面的交鋒、沖突,中西文化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較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以空前尖銳的形式被提出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家都在探索中尋求答案。
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華學校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斗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怎樣處理這個斗爭,以及我在這個斗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面解決和回答的問題。」《《三松堂學術文集》自序)縱觀馮友蘭一生的哲學史研究及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莫不是圍繞著中西文化問題這一中心來展開的。
赴美考察正是帶著對這一問題尋找答案的想法,馮友蘭於1919年赴美考察,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由於當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風行一時,因此馮友蘭對此派哲學也比較感興趣,並專門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同時,他還運用柏格森的哲學觀點寫成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近代科學,並非是中國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中國傳統注重人是什麼,即人的品性和修養,而不注重人有什麼,即知識和權力;中國哲學向內追求,以達人性的完滿為目的;而西方哲學則向外探尋,以認識自然、征服外在世界為最終目的。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並導致中國無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在美考察期間,馮友蘭還有幸拜會了蒞美訪問、講學的印度學者泰戈爾,共同探討了東西文化的若干問題,並將談話記錄整理成《與印度泰戈爾談話》(東西文明之比較)一文,發表在國內《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時,他對國內學術界亦頗為關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認為中西文化之爭絕非古今之爭,而是作為文化產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展開了對東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較研究。馮友蘭當時對此書觀點頗多契合,並立即用英文寫成《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向美國學術界介紹梁的著作和思想。
學成回國
1923年,馮友蘭在杜威等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在此文中,馮友蘭將世界上的哲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損道;第二類是益道;第三類是中道。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他認為,人類所經驗之事物、無非兩類:一是「天然」,一是「人為」。「自生自滅,無待於人,是天然的事物。人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於人,與天然的恰相反對」,有的哲學家有見於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為境界,是為損道派,如中國古代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之老莊即是典型;有的哲學家有見於人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為益道派,如主張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學和「人力勝天行」之中國墨家學派即屬於此類;而有的哲學家則持調和折中的態度,主張兼收天然和人為的益處,是為中道派,此派當以主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為代表。對此三派,馮主張採取寬容的態度,讓其各行其道,並行不悖,但對儒家思想的偏愛,又使他明顯地偏向於中道派的儒家哲學。馮友蘭這種中西哲學之比較觀,與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雖說法有異,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這不能不說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論的影響。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為人類的最後歸宿,馮則以儒家文化為歸趨,並隨著研究的深入,馮友蘭最終還是超越了這一觀點。1923年,馮友蘭考察回國。
1925年講授中國哲學史,同時還給美國人辦的一所華語學校講授《莊子》。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著作是1926年出版《人生哲學》。此書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的中譯本,後半部分《一種人生觀》是他根據1923年冬在山東曹州省立六中演講人生哲學的講稿整理擴充而成。馮友蘭在後來回憶說:「在我的哲學思想中,先是實用主義占優勢,後來是新實在論占優勢」(《三松堂自序》),他的這種由實用主義到新實在論的思想轉變,在《人生哲學》中就已明顯地體現出來。在這本書中,他自稱持新實在主義觀點,並力圖把新實在主義同中國傳統哲學結合起來,這一思想在他後來建構的新理學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928年,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1927—1937年),是馮友蘭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出版問世。該書是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又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書後來還被馮的美國學生卜德譯成英文,成為現今西方人系統了解中國哲學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在這部巨著中,他自稱為「釋古派」而與胡適的「疑古派」相區別。他著力論證了儒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這為他後來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積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出席哲學會議
馮友蘭曾於1934年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他又通過申請獲准訪問蘇聯。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和探究事實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蘇聯的國土。馮先生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關於蘇聯革命後的情況,有人把它說成是天國樂園,有人把它說成是人間地獄,我想親自去看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通過耳聞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結論:「蘇聯既不是人間地獄,也不是天國樂園,它不過是一個在變化中的人類社會,這種社會可能通向天國樂園,但眼前還不是。」(《三松堂自序》)馮生先的這種印象是比較真實而不帶任何偏見的。他還通過橫向比較,得出了另外一種結論:封建社會「貴貴」,資本主義社會「尊富」,社會主義社會「尚賢」。
被捕審訊
回國後,馮先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作了兩次正式演講。一次是漫談蘇聯見聞;另一次是以「秦漢歷史哲學」為題,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某些思想為基本要素的「新三統五德論」,集中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觀點,這次講演引起了官方的懷疑與不滿。次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國民黨政府警方視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審訊。國民黨此舉引起全國嘩然,人們紛紛提出抗議。迫於全國的民主勢力,馮在被關押、審查數天後,遂被釋放。對於這次事件,魯迅先生曾在一封書信中憤然說到:「安分守己如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魯迅書信集》)這次事件對馮的震動也頗大,但他並未因此而與國民黨決裂,而是選擇了更加謹小慎微的道路。
創制新理學體系
1937年至1946年,是馮友蘭學術生涯的關鍵十年,其新理學體系即在此間創制而成。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展開,馮友蘭雖身處後方,卻心系國事,常為中華民族之存亡而憂心如焚,感慨凄涼。在暫避長沙時,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二賢祠里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游南嶽耳,江山半壁太凄涼。」其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1946年5月 西南聯大的使命結束,馮友蘭為聯大紀念碑撰寫了碑文。碑文氣勢磅礴,旨正意遠,文采橫溢,旅美史學家何炳棣稱其為二十世紀的一篇雄文。馮友蘭自己也很看重此文,晚年回憶說:「文為餘三十年前舊作。以今觀之,此文有見識,有感情,有氣勢,有詞藻,有音節,寓六朝之儷句於唐宋之古文。余中年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則其選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有蘊於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讀,感慨系之矣。」
望採納!
❹ 馮友蘭生平簡介
馮友蘭出生在一個「詩禮人家」,家境殷富,極重 教育 。早期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鉛空哲學信仰,並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馮友蘭哲學作品為 中國哲學 史的 學科 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馮友蘭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馮友蘭生平簡介
馮友蘭,運哪祖籍乃是我國的河南省南陽市。是我國當代的一代傑出的教育家、哲學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學界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馮友蘭死後,被旁激碼譽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偉大儒學家,聲名響徹國內外。
馮友蘭的生活並不是一番風順的,也是經歷了不少波折的。馮友蘭的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其祖父、其父親都是典型的讀書人,祖父雖無功名傍身,但卻尤其善長作詩,而父親則是取得了進士的功名。馮友蘭的 文化 教育經歷,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經歷了按部就班的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馮友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文學修為,在高中學業結束後,馮友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從此開啟了他的哲學之路。
完成學業之後的馮友蘭與任坤兩人喜結良緣,度過了一段浪漫而平實的日子,任坤作為馮友蘭的賢內助,真是給馮友蘭生活上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在馮友蘭專心研究哲學的時候,家庭生活則全依賴任坤的操持。但在_時期,馮友蘭受到了深深的肉體與精神的折磨,任坤則在這段時期永久的離開了馮友蘭,給予了馮友蘭深沉的打擊。
馮友蘭哲學思想的內容
縱觀馮友蘭的所有文著,其大部分文學著作中,均闡述了一個中心思想,哲學就是求好之學。如何來解析這句話呢?求好的含義其實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其實是說明了哲學的作用,哲學的開展是圍繞著如何確定人生價值觀,確定人生理想這個中心來展開的。
在馮友蘭先生著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對他的哲學思想展開了更為詳盡、更為具體的描述,馮先生圍繞著人生哲學,將一生分為了四個境界,即 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講述了哲學不能違背天理倫常,應該是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切不可逆流而上,這可以說是物質哲學,當將這個整體放入一個大環境之中,與天地能夠融入一體,這樣才能夠有精神層面,才能夠上升到馮友蘭的精神哲學,完成從物質哲學到精神哲學的轉變,這就是馮友蘭的哲學之道,物質是精神的基礎,但精神切不可脫離物質。
如果說以前人們提出的哲學總是帶有批判色彩的,那麼馮友蘭的哲學思想一定是打破了這些常規學派的,打造了中國新派哲學,肯定了哲學中的功利,同時也提出了哲學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人生四境界的介紹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馮友蘭認為萬事萬物皆應該順其自然,切不要因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強求,那樣很有可能將適得其反,與原定目標背道而馳,只有順著萬事萬物自然的發展規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獲。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類有了初步的覺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最終目標,那麼這樣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展開進行。如果失去了這個目標,就可能是出現了另外一個目標,在這個境界層面上,人類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對第二個境界的約束作用,雖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識中,仍然有對錯之分,仍然有可為和不可為的區別,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道德尺度,人們會在道德的范圍內去找尋目標,並且開展合乎道德的行為去完成目標。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這是最後的一個境界,也是最大的一個境界,除卻對自身、對社會、對道德層面的認識,人類的視野將隨之更為廣闊,在這個境界中,人類將圍繞著這個宇宙開展順應宇宙的發展行為。
馮友蘭生平簡介相關文章:
1. 歷史名人馮友蘭簡介
2. 南京簡介閱讀答案
3. 陳寅恪個人事跡介紹
4. 陳寅恪人物簡介
5. 歷史名人秦檜簡介
❺ 馮友蘭的父親是如何得缺
湖北崇陽縣政離任。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是悄帶清光緒年間的進士,考中進士後有2年多的時間沒有合適的空缺職位可以任職,光緒三十三年(1907),湖北崇陽縣政離任,才得以「得行裂缺」署理湖北崇陽縣政,公元1908年,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病逝於湖北崇陽知縣啟前任上。
❻ 馮友蘭的家庭關系
父親:馮台異,曾做過晚清知縣。
母親:吳清芝。
妻子:任載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於清輪銀光緒二十年二月廿缺兄二日(1894年3月28日),時年21 歲,正就讀於北京女子師范學校。
弟弟:馮景蘭是一位地質學家。
妹妹:馮沅君是一代才女,現代作家、學者。馮沅君沒有子女。
堂妹:馮讓蘭是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的夫人。
外孫女:馮鈺,現TOM在線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
長女馮鍾璉:西南聯大外語系畢業,是北京31中優秀臘扮宴的語文教師,1975年去世了。
長子馮鍾遼:遼西南聯大肄業,後去美國留學,在美國成家立業,是鍋爐專家。
次女馮鍾璞(宗璞):中國知名作家。
次子馮鍾越:中國航天工業部主任工程師,飛機強度專家,惜天不假年,齎志以終時才51歲。
❼ 馮友蘭的生平如何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馮友蘭是中國現代的一位哲學大師,他在哲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從而使他成為當時中讓塵粗國影響最坦鎮大的哲學家。馮友蘭在哲學上還有一個貢獻,就是他在1931年、1934年寫作的《中國哲學史》兄物,多年來一直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❽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生平簡介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縣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下面我整理了國學大師國學大師馮友蘭的人物資料,歡迎大家的閱讀!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人物簡介
則猛國學大師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哲學貢獻
1923年夏,國學大師馮友蘭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3]》,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國學大師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國學大師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創立新理學思想體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間國學大師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4]》***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國學大師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國學大師馮友蘭學術孫純橋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國學大師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學術行年簡譜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人物評價
國學大師馮友蘭一生勤勉,著述巨集富。畢生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巨集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如果說,馮氏前期***抗戰以前***的治學旨趣在於整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而直可稱其為哲學史家的話,那麼,他後期***抗戰爆發後,尤其是抗戰期間***的為學進路則重在以「六經注我」的精褲此神,運用西方新實在論哲學重新詮釋、闡發儒家思想,以作為復興中華民族之理論基礎。這一時期寫成的以《新理學》為核心的「貞元六書」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它既是馮氏哲學思想成熟的標志,也是他一生治學的最高成就,並因此而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地位,成為一位繼往開來,具有國際聲譽的一代哲人。
❾ 馮友蘭人生哲學_「爺爺馮友蘭把生命給了哲學」
「爺爺看起來總是很平靜,從不喜形於色」和馮珏的采訪約了很長時間,因為作為TOM副總裁的她有出不完的差,開不完的會。最終采訪約在了她的辦公室附近。剛升格為媽媽的馮珏身材恢復得很好,素雅、修身的連衣裙、淡淡的妝容,女強人馮珏也是IT界著名的美女。
馮珏從小生活在北大燕悉凳園,母親是文學大家宗璞,父親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蔡仲德。一家人都和馮友蘭生活在一起,馮珏也管外公馮友蘭叫「爺爺」。
「記憶中,爺爺一直是很平和的人。他對所有人說話的語氣都是一樣的,我甚至不記得他有任何不高興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馮珏相信,爺爺的內心世界應該很豐富,也很強大。「絕鬧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他經歷了很多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有一個哲學家的完整的內心世界。」
馮友蘭每天的作息都很規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天天如此。他生活節奏即使有改變,也是被迫的改變,比如過節放假了,平時來協助他寫書的助手不來了,那他當日的安排才會有一些變化。起床後會鍛煉一下身體,原來身體好的時候會出去散步、做操,慢慢地改成在院子里散步,再後來就只能在房間里走走了。早上八點半,他便進了書房,直到午飯的時間都在寫書。有時候家人會去敲門,叫他吃飯。」
馮友蘭的晚年幾乎是耳目失聰,他調侃自己「呆若木雞」。即便如此,85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堅持口述,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
「爺爺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最後幾年,他頻頻住院,躺在病床上或者下午在家不工作的時候就開始背誦杜甫的詩。我母親也是一樣,前段時間我還試著考她,沒想到她真能把《紅樓夢》每一回的題目都背出來。」讓馮珏有些傷感的是,84歲的母親現在也有像爺爺當年那樣「耳目失聰」的趨勢,但還在堅持整理爺爺的資料,同時還要進行自己的小說創作。「遺憾的是我幫不了她。」
在輪椅上度過的幾年,馮友蘭沒有絲毫抱怨。在馮珏看來,爺爺對生活沒有任何超出常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要求。「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所以不在意現實生活中的那些難處。他的衣服特別簡單,永遠是那幾套,到了換季的時候,也都是我母親操持。他的心思幾乎都在學術上,生活上的事一竅不通,也不需要他操心。」
「我常給爺爺讀報,他不評論,只是安靜地聽」
馮友蘭一直會收到很多讀者來信,只要有空,馮友蘭就一定會一一口述回復,讓助手代筆。有時候,助手沒來上班,女兒女婿又都忙,馮友蘭便會讓小馮珏來幫忙。「那時候,我大概才上小學。他很尊重我,會讓我在讀者回信的最後註明孫女馮珏代筆。那個年代的人也很可愛,等再回信的時候,還會說問馮珏同志好。」
馮珏記憶中,爺爺從沒有引導她去讀過什麼書,更不會給她講述哲學問題。對於年少的馮珏而言,那些哲學問題畢竟「過於深奧」。
飯桌上,爺爺總會和父母討論些大的話題,小時候的馮珏基本插不上話。
周末或者寒暑假助手休息的時候,馮珏就負責給爺爺讀報。「當時市面上有的報紙我們家都訂閱了睜宏旅,先給他念一下大標題,他願意聽的就繼續念文章內容。但從不評論,只是安靜地聽。」馮珏告訴記者,其實爺爺也很關心周邊的世界。「我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有親戚來家裡,還和他討論深圳特區的開辟;對國際局勢也一樣,上個世紀 80年代的兩伊戰爭他當時也很關注。」
作為哲學家,他有著超脫世俗的深邃與豁達,但面對家人,他也只是一個疼愛子孫的老人。他對孩子們都非常關心,只是不善於言語上的表達。馮珏記得表哥從美國打電話回來,那時候還沒有無繩電話,他住在離電話最遠的房間,當時行動已經很不方便的他每次都一步步地從房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接孫子的電話。
「他的內心對每一個人都抱著最真摯的情感,不管是對於家人還是對於讀者。他善良到家裡來了騙子都不會轟走。」馮珏還記得她上小學的時候,家裡來了個騙子,自稱是河南的親戚,希望爺爺給他些錢。「爺爺從來就不用錢的,反正是把身上有的幾塊錢全都給了他。那人拿了錢還不走,一直在我家呆著。這種欺騙的事情對於他來說特別陌生。他也不知道怎麼辦。後來我回家,我們一老一小就看著那個騙子,特別有意思。」
在馮珏的成長中,從來不會因為有什麼困擾而去請教爺爺,因為她知道「爺爺做的事情是特別神聖的,絕對不能去打擾他」。有時候,爺爺出去散步,小馮珏會在後面跟著,但也沒有太多的交流。「他可能散步的時候都在想學術問題吧!但一點也不會覺得他嚴肅,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
「生意場上更人文,像爺爺一樣尊重每一個人」
馮珏笑著回憶道:「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書,隨手可及,除了廚房和餐廳。」但小時候,馮珏更喜歡看《格林童話》,再大一些喜歡上了狄更斯的書。
家裡的氛圍特別民主,父母沒有刻意去培養馮珏在文學上的興趣,而是尊重馮珏對建築的興趣,讓她去學了繪畫。「只是我天資實在不夠,但我現在依然覺得建築很美。」馮珏坦言出身於書香門第卻選擇了從商,也只是因為那個年代正好是商業浪潮席捲的年代。
在從商的道路上,馮珏走得一帆風順,成為了光芒四射的成功人士,但背後卻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很殘酷。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拼得很狠,早餐安排個會,上午安排三個會,午餐還有工作會,到了下午還能安排三個工作會,晚餐後還能再見一撥人……年輕的時候身體和精力都很好,也希望能去證明自己,總想著把事情做到更好。」
馮珏堅信,只要肯付出,就很容易出人頭地。在別的女孩逛街看電影的時候,她在忙著打拚,但並不覺得那是犧牲。即便是現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馮珏依然不把工作視為負擔,甚至不覺得忙碌有什麼不好。「最重要的是你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相信的事情。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在某一個機會點,你若錯過了,可能就會倒退很多年。」
「如果要說爺爺對我的影響,我想就是最朴實的那點——對你所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這種影響是不知不覺的,看著爺爺耳目失聰卻堅持寫書,當大學老師的父親從沒有請過一天假,母親到現在還在夜以繼日地整理爺爺的學術遺產、寫作……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應該百分之百地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要說別的影響的話,我想我也從爺爺身上學會了尊重每一個人,認真地聆聽我的團隊成員的每一句話。爺爺會善待每一個生命,就連家裡的貓都和他特別好,貓餓了或者要出門,都會去找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