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即使再難,父母也要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呢
朋友圈一寶媽,經常曬跟朋友聚會、旅遊的照片,平時也曬一下跟女兒的甜蜜瞬間,這讓我很是羨慕和驚訝,怎麼可以如此悠閑自由,還有閑暇時間出去玩耍。
有育兒話語權
一位朋友因工作忙把孩子交給奶奶帶,當把孩子接回身邊時,朋友跟孩子相處時覺得有些尷尬,在教育孩子時,孩子的奶奶會出來維護孩子,甚至說「這孩子從小就不是你在帶,以前你都沒怎麼管他,現在也輪不到你來管,我孫子怎麼做我會教育......」這讓那位朋友很是苦惱。
沒有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時間長了也就失去教育孩子的話語權,所以不管有多難,都要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為了孩子必然是要放棄一些東西的,例如時間、職位的晉升等,但這些在等你教育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之後,回過頭來看都會覺得再苦都是值得的。
2.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非常大,首先孩子不如同齡人自信,大環境中沒有安全感,不夠大膽,性格上的問題對孩子今後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觀察我們身旁,但凡有些小成就的人,有個共性,不管是自負也好,自信也罷,不怯,膽大,畢竟佔了上風。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了什麼?知識?錯了,知識大部分是老師和學校給予她的,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影響,所謂的情商,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環境,這個環境,除了學校,更多的是父母給予的。希望可以幫到你!我是一個媽媽,正在參與孩子成長!
父母陪孩子長大,孩子陪父母變老。願中華傳統美德一尊老愛幼落到實處。
3. 有本事的子女,離父母很遠。照顧不到父母。無能的子女在父母身邊。還需要父母照顧
你說的這個確實是現實問題,有本事的兒女都在外發展,一方面離家遠,另一方面工作或者生意比較忙,照顧老人也就不太方便了,想見上一面也不容易!而離家近的兒女呢,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孝敬,寧願留在父母身邊,可能因此失去了更好的前途,發展受限,掙得錢也會少很多!可能就感覺囊中羞澀,有些時候就讓人感覺沒能耐,還得依靠父母!但是人往往就是這樣!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古忠孝難兩全!想掙錢,就不能時時陪伴家人,想陪在家人身邊,就要犧牲工作的時間!還有一方面就是遠的香近的臭!離家遠的,因為見不到,所以會想念,而天天在身邊的兒女就會覺得看到很多缺點,而產生反感的心裡!這個做兒女的也應該正確看待這個問題,找到一個盡量折中的辦法,有錢的就多用錢盡盡孝,也是一種彌補的方式,但也要找機會多陪陪父母,而在父母身邊的兒女,就要辛苦一點,老人老了也像孩子一樣,有點小脾氣,小任性,要遷就他們,理解他們一點,適當的給彼此留點空間,老人身體還好的情況下,時長關心一下,但不用時時刻刻都在一起,畢竟沒有舌頭不碰牙的,有時候也會有沖突,會反感!給自己留點空間和時間去努力工作,畢竟任何一種關系都離不開錢!無論親情,愛情和友情!我的回答,您還滿意嗎?如果滿意請給我一個認可,謝謝!祝您幸福!
4. 孩子不在身邊關系緊張
孩子不在身邊關系緊張
孩子不在身邊關系緊張,有很多農村的父母們外出打工,很多時候就只剩下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久了以後不僅孩子和自己疏遠了關系也變得緊張了,孩子不在身邊關系緊張怎麼辦。
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來說,要維系和孩子的關系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優質的陪伴時光,仍然可以在不得已離開孩子的情況之下,保持親密和健康的互動。
因為社會型態的轉變,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孩子交給遠方的父母或家人照顧。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對於幼兒來說,會造成什麼影響呢?父母又該如何維系與孩子的感情呢?
本篇從幼兒的需求、照顧者的角色,以及父母應做及不應做的哪些事來詳細說明,給予幼兒的童年時光更完整的關愛。
足夠的安全感,減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在0?4歲這個階段,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是否會對幼兒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專家表示,這個具體要看孩子的年齡和個性,以及與照顧者的關系而定。
如果孩子年紀很小,還處於不會認人的階段,分離對寶寶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和影響;但如果開始認人,孩子要與父母分開就會越來越有難度。建立安全感的依附關系,對幼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寶寶和照顧者的關系不錯,他的安全感有獲得滿足,即使不常和父母在一起,只要父母定期頻繁的探視,分離對孩子造成的焦慮就會減低。
但要注意的是,盡可能不要讓分開的時間超過3歲,因為3歲以後,孩子會開始對父母沒有在身邊的事感到敏感,覺得「是不是因為爸媽不要我了,所以把我放在這里」這洋的想法。
若加上和照顧者的關系不愉快,安全感沒有被滿足,就會加深他們希望與父母在一起的渴望,而且如果超過3歲以後,父母才將帶他回來自己照顧,要修復關系或重新建立關系都會比較困難。
★當寶寶問:為什麼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專家建議,當孩子問起爸媽不在身邊的原因,照顧者要誠實的讓他們知道,例如:爸爸媽媽要工作,不能照顧你……等等。
即使要說很多次,或孩子也許無法理解,都還是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要避而不談。免得孩子以為是自己不好,造成父母不在身邊,在幼小的心靈留下沒有解答的疑惑。
★當寶寶面對父母要離開?
每一次父母要離開,應如何幫助孩子接受?專家建議,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親口跟孩子說:「我要離開了,但是我會再回來看你的。」
即使每次都會有拉扯和不舍,孩子也許不明白或聽不進去,還是要告訴他,千萬不能什麼都不說就離開了。
另一半不在,「5要2不要」經營關系秘訣!
如果另外一半因為外出求學、工作、離婚等原因,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如何不讓孩子的成長受到影響?又該如何維系和孩子的關系呢?
5要
1、要盡早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有時間適應。
2、要誠實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讓孩子了解日後生活可能產生的變化,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型式:如果父母面臨離婚的情況,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爸媽本來是好朋友,但是不適合,所以要分開了。」然後盡可能保持孩子原有的生活方式,例如:不要轉學等,避免孩子同時要適應太多的改變。
3、要向孩子保證父母不變的愛,可鼓勵孩子多和另一方來往:不要讓孩子以為是自己做錯事情,所以造成父母吵架而離婚。無論另外一方因為什麼原因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的這一方應製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和另一方互動。
4、要留時間陪孩子:特別是在離婚的狀況下,孩子會有不穩定和不安的情緒,更要多留時間陪孩子,以安慰孩子幼小心靈。
5、要與學校老師多溝通聯絡:多讓一些社會資源介入,可以平衡另一半不在的缺憾,也可以適時調整。
2不要
1、不要讓孩子介入婚姻的戰場中:特別是離婚的情況,父母雙方會有很多的情緒沖突在當中,要小心避免讓孩子夾在中間,或是感受到情緒的傷害。
2、不要向孩子訴苦或批評另一方:父母之間要維持良好的溝通,若是不行也不要把自己的不滿和抱怨傳達給孩子,而影響了另一方與孩子的關系。
如果經常不在孩子身邊,如何去協調好與孩子的關系
不要錯過孩子需要陪伴的年齡
感情是需要一個建立的時間,從小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不言而喻,一般在孩子上了學之後,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會逐漸減少。
在孩子三歲之前,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最強,在孩子三歲之後再想修復感情,就比較難了。
如果兩個人能商量好,留一個人在家陪著孩子到上學之前再好不過了,也可以就近原則,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盡量多陪陪孩子。
如果兩個人長年在外上班,難得回一次,也要把時間空出來,帶孩子出去吃喝玩樂,讓孩子體驗親子時光,有利於避免孩子與父母的感情破滅。
不要在感情淡薄的時候,對孩子非打即罵
父母常年在外,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平時溝通也不到位,一回家,看到孩子哪哪不順眼,或者聽別人說孩子哪裡不好,很多父母都怕孩子學壞,一上來就開始教育孩子,非打即罵。
父母這樣做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孩子心裡就是這樣想的:「你們都不管我,憑什麼管我,有什麼資格管我」。
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淡薄,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反感,並對父母失望,沒有感受過關愛,憑什麼要受指責呢。
這也是很多孩子性格會變得偏激、叛逆,最後發展成社會犯罪分子的原因。
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對待孩子更要做到察言觀色,首先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父母的關愛,還是陪伴。
不妨給孩子講點有趣的事情,引用案例來引出大道理,側面切入孩子的問題,這不僅不會令孩子反感,還能讓孩子知道更多。
電子時代發達,多與孩子聯系很簡單
還記得那個2歲女孩通過攝像頭,喊爸爸媽媽,你們快回家吧,這個視頻嗎。
發達的電子時代,想要與孩子聯系、關注孩子還是特別容易,如果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大概是時時關心吧。
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和關愛的時候,就算與父母沒有時常見面,通過一些視頻、電話常聯系,也能讓孩子很高興。
做好爺爺奶奶的思想工作
一部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生疏,甚至會有一些排斥心理,一部分原因在於家裡的老人家。
老人家隔代親,對孩子較為寵溺,但同時關於教育這方面的知識淺薄,並且不想自己養大的孩子,隨著父母的回來就把自己丟在一旁。經常會在孩子耳邊說:「你從小到大都是我帶的,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長期給孩子灌輸這種不良、負面的思想,父母沒有及時引導糾正,孩子就會潛意識一直這樣想,導致父母想要管教孩子時,孩子特別反感叛逆。
想要把孩子交給老人家帶,最好確定老人家的思想是正面的,平時也要做好老人家的思想,讓老人家懂得一些教育知識。
勸一些年輕人,對老人家的待遇好一些,畢竟帶一個小孩並不容易,年輕人待老人家好了,老人家就會念著年輕人的好,常在孩子耳邊念叨,父母的言傳身教,能讓母慈子孝的優良傳統傳遞下去。
三個關系緊張家庭的育兒方法
一、家庭發生變故不能影響對孩子的愛
不管家長關系如何,是離婚也好,是吵鬧也好,孩子沒有錯誤,應當給孩子愛。如果家中父母離異,家道中落,家長突然去世,監護孩子的人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由於家庭關系的緊張,孩子遇到麻煩想在家中找個人傾訴就困難。長期的積累,導致這類孩子一般不會輕易向其他人敞開心扉,但內心卻嚮往溝通的快樂。不取笑孩子,聽他訴說時,請真誠凝望著他的眼睛,最好膝蓋對著膝蓋,並適當重復重要的問答,加深他的理解,同時也是對他的尊重和認可,讓孩子感覺到:不管家裡有什麼變故,家長依然愛你,重視你。
對這種孩子教師應該及時關心。所以教師對學生家中發生的大事,要盡可能知道。
二、家庭中避免偏見
有的家長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一些重組家庭的孩子不被重視,老人帶大的孩子和父母關系冷漠,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問題。他們長大後對人生的態度悲觀,遇到稍微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引發他們對自己不幸的聯想,感覺生活毫無意義。
要避免將來悲劇的發生,家長從現在起就要重視孩子,愛他們,同時重視他們,給孩子鼓勵和安慰。多與孩子溝通,必要的時候要對孩子解釋家長的想法,讓孩子也理解家長的心,並要從此對孩子好,溫暖他們的心。
教師如果發現學生與家長關系極其緊張,要十分注意。最好問清矛盾所在,適當介入其中加以調節。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家長有問題,主觀生硬,嘮叨沒完,或者家庭暴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生活,有時會覺得活著很沒意思。如果家長剛愎自用,拒絕反思自我,也可以考慮讓孩子暫住親戚家,脫離接觸。否則每天白刃戰,有些孩子實在受不了,也有輕生的可能。
三、教會孩子求助
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的最弱者,面對家庭中的種種矛盾、沖突,孩子無能為力,此時,要教會孩子尋求幫助,如學校老師,親戚,朋友,得到暫時的安慰和庇護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當事態嚴重的時候,可以向婦聯、政府和公安局尋求幫助,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從而在無望的生活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