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用一個字來稱呼
我覺得應該是輩
Ⅱ 稱謂父母的古雅的詞是些什麼
根據構成父親稱呼短語的結構,特對父親的稱呼方式做了以下整理。
一、 以「阿」、「家」、「老」和「先」等字為前綴的稱呼方式
(一)以「阿」為前綴的叫法,有以下幾種
1、阿父` 《南史·謝誨傳》:「女為彭城王義康妃,……(誨誅,)誨女被發徒跣與誨訣曰:『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對父親的方言俗稱。《南史·顏延之傳》:「(顏延之)嘗與何偃同從上南郊,偃於路中遙呼延之曰:『顏公!』延之以其輕脫,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對父親的一種口語稱呼。清人梁章鉅《稱謂錄·一·方言·稱父》:「吳俗稱父為阿伯」。
4、阿耶 《樂府詩集·二五·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清代著名小學家錢大昕《恆言錄·三·稱父曰爺》條雲:「古人只用耶字。……《木蘭詩》『阿爺無長男』、『卷卷有爺名』,本當作『耶』字。杜子美《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雲:『《古樂府》不聞耶娘哭子聲,但聞黃河之水流濺濺。』即是引《木蘭詩》,初不作爺可證。木蘭詩『爺』字,乃後人所改。又杜《北征詩》:『見耶背面啼』,亦不作『爺』。」今耶則作爺。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學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稱謂》中有這樣的話:「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稱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說有失允當,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詩中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陸游自指,而非稱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續古文苑·二十·漢·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孥子之靈。」《水滸傳》第一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那後生那裡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7、阿媽 這是女真人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在看清代特別是滿洲人的小說或者電視劇里,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叫法。《元曲選·缺名·貨郎旦·三》:「阿媽有甚話,對你孩兒說呵,怕做甚麼!」
(二)以「家」為前綴的稱呼方式。這類稱呼主要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有自謙的意味。有以下幾種
1、家父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太平御覽·三四六·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這里的「家父」,是曹植對其父親曹操的稱呼。
2、 家君 既用做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世說新語·德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唐朝王勃《滕王閣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3、 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里每一篇的開首 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 家大人」,即王引之稱呼自己的父親王念孫。
4、 家嚴 金庸《天龍八部》:「甘寶寶問道:『令尊可好?』段譽道:『家嚴身體康健,托賴諸事平安。』」「家嚴」,是段譽對甘寶寶講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段正淳。
5、 家翁 《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6、 家尊 稱呼別人的父親。《世說新語·品藻》:「謝公(就是謝安)問王子敬(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家尊」,在這里是謝安對王獻之父親王羲之的稱呼。
7、 家公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後漢書·二七·王丹傳》:「(侯霸)遣子昱候於道,昱迎拜車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交,何為見拜?』」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孔叢子·執節》:「申叔問子順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論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三)以「先」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有下面的幾種
1、 先父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左傳·成九年》:「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這是自己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也可以用來稱呼別人死去的父親,《晉書·鳩摩羅什傳》:「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這里的「先父」,指的是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水滸傳》第一回:「王進笑道:『……為因新任一個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
2、 先君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曰:「先君(即指孫堅)與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如《魏書·穆紹傳》:「老身二十年侍中,與卿先君亟連職事。」
3、 先府君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蘇洵《嘉佑集·十四·送石昌言使北引》:「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兒子給父親寫行狀,一般也用這樣的稱呼,如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寫有《先府君行狀》。
4、 先考 這種說法不用於口語,一般在祭文、靈位或者碑文中出現,《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唐朝張九齡《曲江集·十七·追贈祭文》:「謹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於先考先妣之靈。」這是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也用於稱呼別人死去的父親,北魏《元誘妻薛伯徽墓誌》:「先考授以禮經。」
5、 先人 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左傳·宣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這里的「先人」,指的是魏顆已經死去的父親魏武子。
6、 先子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國語·魯語下》:「文伯之母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韋昭註:「先子,先舅季悼子也。」「舅」字解釋如下。
7、 先舅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則曰……沒則曰先舅、先姑。」
8、 先君子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宋邵伯溫《聞見前錄》自序雲:「伯溫早以先君子之故,親接前輩。」
9、 先夫子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清朝錢謙益《重修素心堂記》:「吳江張益之先生,余之先友也。余兒時聞諸先夫子:益之世居越來溪水。」
10、先公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晉朝陸雲《答兄平原書》:「先公克構,乃崇斯堂。」清朝黃宗羲《移史館先妣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聲酸苦。」
11、先帝 現在皇帝對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稱呼。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12、先卿 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宋史·理宗紀》:「工部侍郎朱在進對,奏人主學問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詳,朕讀之不釋手,恨不與同時。』」顧炎武《日知錄·先卿》:「稱其臣為卿,亦可稱其臣之父為先卿。」
13、先嚴 對死去父親的敬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兄弟襁褓時,先嚴、慈便相繼棄養,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
(四)以「老」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子女稱呼父親,表示一種親昵。有下面幾種
1、 老爺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老舍《駱駝祥子》:「『也不是我說,老爺子,』她撇著點嘴說,『要是有兒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錯投了胎。』」
2、 老公 此說見於《南北史續世說》。原文為:「高昂兄弟並劫略。其父次同語人曰:『吾四子皆兇狠,我死後有人與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對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壓,竟知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對他父親高次同的稱呼,相當於現在的「老頭」。
3、 老太爺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尊稱別人的父親(也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或公公、岳父)。」
4、 老爺子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對人稱自己的或對方的年老的父親。」
5、 老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一》:「予在南鄭,見西陲俚俗,謂父曰老子,雖年十八歲,有子,亦稱老子。乃悟西人所謂大范老子、小范老子,蓋尊之以為父也。」《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寶玉笑道:『我老子再不為這個捶我。』」
6、 老爺 封建社會大家族裡對自己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寶玉一面登著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爺和他坐著就罷了,回回定要見我!』」
7、 老爹 兒媳婦對公公的方言稱呼。
8、 老大人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聽掃這里,因為署院說的是他老大人,一齊肅然起敬。」
9、 老太公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元朝人穀子敬《城南柳》第二折:「當日死了你那老太公,怎麼生下你這個小業種。」
10、 老太爺 對別人或者自己父親的敬稱。《紅樓夢》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兒承錯愛 還孽債迎女返真元》:「這塊玉還是祖爺爺給我們老太爺,老太爺疼我,臨出嫁的時候叫了我去,親手遞給我的。」
11、 老父 對人稱呼自己的父親。《水滸傳》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不孝逆子,做下非為,老父身亡,不能盡人子之道,畜生何異!」
12、 老公公 女子對丈夫父親的方言稱呼。
13、 老兒 父親的俗語稱呼。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第二卷:「今人呼父曰爹,語人則曰老兒。」
14、 老爺 子女對父親的一種稱呼。元朝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老爺休道一樁事,就是十樁事,你孩兒也依的。」
15、 老尊 父親的別稱。《醒世恆言》第 卷《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原來父母雖亡,他的老尊原是務實生理的人,卻也有寫田房遺下。」
16、 老漢 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含有輕蔑的意味。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豬與雞》:「等你老漢兒回來,老子再跟你算帳。」
17、 老頭兒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有親昵的意味。元朝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我正在教場耍子,老頭兒呼喚,須緊走一遭。」
18、 老頭子 對父親的一種稱呼。王躍文《國畫》:「皮傑越是喝酒,話就越多,嗓門也越高:『兄弟們,我在外面自己闖天下,沾不了老頭子的光,靠的就是些難兄難弟。搭幫兄弟們啊,老弟我才萬難混了碗飯吃。老頭子,他不端掉我的飯碗就算開恩了。……』」
(五)以「令」為前綴的稱呼。該種稱呼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別人的父親。
令尊 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以「令」字為前綴稱呼,也是一種固定的結構,如「令堂」、「令愛」、「令弟」……
(六)以「尊」為前綴的稱呼,此類稱呼大多用於稱呼別人的父親。
1、 尊大君 《晉書·謝鯤傳》:「溫嶠嘗謂鯤子尚曰:『尊大君豈惟識量淹遠,至於神鑒沈深,雖諸葛瑾之喻孫權,不過也。』」
2、 尊大人 也是對父親的一種稱呼方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父子天性,豈能終絕……郎君先回,求親友於尊大人面前勸解和順,然後攜妾於歸,彼此安妥。」
3、 尊公 《三國志·魏志·袁尚傳》「十月至黎陽」句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劉表遺譚書:『天篤降害,禍難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
4、 尊府 韓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鹽鐵。」
5、 尊侯 干寶《搜神記》第十八卷:「後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雲:『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父大怒。」
6、 尊翁 《盪寇志》第九十五回:「尊翁歸天,我還不曾來弔唁。」
7、 尊君 《世說新語》中卷上《方正》第五:「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8、 尊人 古代指稱父母,近代多用做對方父親的專用敬稱。葉聖陶《北上日記·三月二十七日》:「其尊人方患氣管炎,年已八十有二歲,頗為可慮。」
二、單字稱呼 即以一字成詞來稱呼父親的詞彙,有如下幾種
1、大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山東省聊城市的一些縣市有這種方言叫法,如茌平縣的趙官屯鄉。
2、爹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廣雅·釋親》:「爹,父也。」《梁書·始興王儋傳》:「民為之歌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紅樓夢》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劉姥姥)說著,又推板兒道:『你爹在家怎麼教你的?……』」這是很多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方式。現在由於普通話的普及,小孩子一般都用「爸爸」來稱呼父親了;在農村,「爹」這個詞還用做兒媳婦對自己丈夫父親的稱呼。
3、爺 《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之水鳴濺濺」。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4、伯 (讀bê) 對父親的一種方言稱呼。山東省寧津縣中東部一些鄉鎮有這樣的叫法。一般是稱呼對方的父親,在大曹等西部三個鄉鎮里,只保留了一句罵訾語。按《說文·人部》:「伯,長也。」段註:「凡為長者皆曰伯。」在宗法社會里,父親是整個家庭的首腦人物,稱父曰伯,或源於此。
5、哥 這種稱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時期、某些人物曾經如此叫過,並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曰:『四哥仁孝』。」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 。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
6、父 對父親的書面稱呼。《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易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7、爸 這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而產生的對父親的單音節叫法。在現在的父親稱呼利用率上和它的雙音節結構「爸爸」相差無幾。
8、叔 這種稱呼范圍不大,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及茌平縣的一些鄉鎮里存在著這樣的叫法,如菜屯、丁塊鄉等地方,自己的父親在家中排行老小的,則對父親如此稱呼,一般是直接面對相稱;這是指的對生身父親而言;稱呼繼父或者養父為叔的則為普遍一些。
9、舅 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在則曰君舅……」唐朝詩人朱慶余詩《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問舅姑。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該詩第二句中的「舅」就是詩中的這位新婚少婦對她丈夫父親的稱呼。此外,在一些保留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形態的少數民族社會里,「舅」,是子女對自己生身父親的稱呼。
10、 《中華小字典》該字條下雲:「吳人呼父也,見《廣韻》,今蘇人呼父為爹,當為 之轉。」
三 雙音節稱呼方式
除帶前綴的雙音節稱呼之外,還有兩種對父親的雙音節稱呼方式,如下
(一)非疊音方式
1、父親 這種方式也可看做後綴稱呼。如還有母親、娘親等稱呼, 中心詞後加「親」而成。這種形式用例頗多,茲不列舉。
2、岳父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妻子的父親。也叫岳丈。」
3、岳丈 見上。
4、泰山 丈夫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水滸傳》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沖執手對丈人說道:『泰山在上……』」
5、丈人 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水滸傳》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只見眾鄰居,並林沖的丈人張教頭,……」也做「老丈人」。
(二)疊音稱呼方式
1、 爸爸 這是在普通話通行之後的普遍稱呼法,作為現代漢語的規范性用語而存在的。
2、 爹爹 父親的方言俗稱。《宋詩一百首·孔平仲·代小子寄翁翁》:「爹爹來密州,再歲的兩子」、「爹爹與奶奶,無日不思爾。」《續傳燈錄·七·歸宗可宣禪師》:「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在傳統的戲劇劇本里還存在著這種稱呼方式。 喜歡看和喜歡聽傳統曲藝節目的人,對於這一稱呼應該是很熟悉的。
3、 哥哥 見於上文單字稱呼中之5「哥」引清梁章鉅《稱謂錄》文。
4、 公公 妻子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秦氏拉著鳳姐兒的手,強笑道:『這都是我沒福:這樣好的人家,公公婆婆當自家女孩似的待……』」
以上是對父親稱呼方式的梳理。由於本人經歷有限,所閱既少,復才疏學淺,故於父親稱呼方式僅知如此。從中演繹推舉,並全其稱呼者,仆所不敏,以俟君子。
一般的有媽媽、娘、母親。稱呼別人母親「令堂」。提到已經去世的母親「先妣」。
「奶子,是重慶部分農村對母親的稱呼。
寧夏涇源等地的回族把母親稱為「婭」。
雲南的基諾族稱母親為「阿媽」。
「額吉」是蒙語對母親的稱呼。
「額娘」是滿族對母親的稱呼。
「阿娜」是維吾爾族對母親的稱呼。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媽」、「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Ⅲ 表示自己父母的詞語有哪些如爸爸,媽媽,家父,家母越
口語稱爸爸、媽媽 、 爹 、 娘、老爸、老媽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Ⅳ 都是中國人,為什麼香港稱呼父母叫爹地和媽咪呢
某些人不懂就不要胡說喔。
筆者就是香港人。香港人稱呼父親為「爸爸」、「爹哋」;稱呼母親為「媽咪」,不能說和英國殖民歷史完全無關,但要說有絕對影響力,又不盡然。
一般來說,在香港,是80後、90後出生的這兩輩人才開始大規模地稱呼父母為「爹哋」、「媽咪」的。
筆者的父母(50後、60後)是稱呼筆者的祖父母、外祖母為「阿爸」、「阿媽」的。那一輩人基本都是這樣稱呼父母,只有特別有錢、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才會稱父母為「爹哋」、「媽咪」的。
眾所周知,香港早在1840年就已經開始割讓給英國了。
但是直到筆者的祖父母那一代人(20後、30後),大部分都是貧窮得沒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只能接受傳統的封建式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目不識丁的。某些人可能有幸上過幾年私姿乎叢墪,但最多就只是這樣了。香港人除非是做洋買辦(也不是人人想做就能做),否則是接觸不到香港上流社會和西方文化的。就算彼時英國人已經統治香港近百年,也沒影響底層華人到改變他們對父母稱呼的地步。
筆者父母的那一代是戰後出生的一代,雖然家境還是貧窮但起碼已經上得起學了。以前香港的中學全都是英語授課的,除中文科、中國歷史科外都沒有用中文的。筆者的父母當時是高中畢業的,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學歷了(彼時大學生如鳳毛麟角,也沒有專科這種玩意兒存在)。這些接受了英語高中教育的50後、60後思想上比他們的父母更西化一些,沒那麼傳統也是很正常的(當然在筆者這一代眼中還是老頑固)。大量香港人因為受過教育而由貧窮階級躍升到中產階級,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也會向有錢的華人更加看齊。到了筆者這一代,基本上所有人隨隨便便都能高中畢業,就算是貧窮階層也對西化無可避免,久而久之,所有香港年輕人都稱呼父親為「爸爸」或「爹哋」;稱呼母親為「媽咪」,不會像上一輩一樣老氣橫秋地稱呼父母為「阿爸」、「阿媽」了。
大部分國人因為平時講的是普通話所以特別看不習慣,其實稱呼父母為「爹哋」、「媽咪」並不是除了「崇洋媚外」之外就一無是處的。
大部分中國人小時候都會親暱地稱父母為「爸爸」、「媽媽」,但到了某個歲數,就會因為同儕影響和外人看法(就是怕羞)而改稱父母為單字的「爸」、「媽」。不少父母都為此感到失落,覺得子女和自己的心理距離因為稱呼的改變而拉遠了。
香港人稱呼父母為「爹哋」、「媽咪」,是可以由小稱呼到大,由大稱呼到老,永遠不用改口的。父母不會因為子女對自己稱呼的改變而產生心理落差。
當然,其實背後有地緣的原因。
因為香港特殊的政治頃擾地位,大部分香港人都不會選擇離開香港回到內地發展事業(內地工資低,拿回香港不好花。就算自己選擇到內地生活,大部分香港父母還是選擇留在香港養老,那就要為父母在香港花錢。),都會留在香港這個小地方,和父母之間的物理距離很近(很多人乾脆長大了也繼續和父母一起生活),也就能時常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和父母感情自然就好(香港也沒有催婚催育的風氣),稱呼自然也更親暱。
而內地人離鄉背井、穿州過省都是家常便飯,跟父母的物理距離遠了,心理距離就自然更遠了,這個疊字的「爸爸」、「媽媽」自然就叫不出口了(順帶一提,香港人真的不像內地一樣,基本上是完全不在乎無謂人說三道四的!就算是跡櫻成年人向爸爸媽媽撒嬌也不會害羞。)。
Ⅳ 爸爸都有幾種稱呼
爸爸的稱呼繁多,包括父親、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爹爹(來自英語「Dadd也把父親稱為y」的粵語發音)、爺、老子、老竇(源於「三字經」中的竇燕山,常誤寫為老豆,粵語)、老頭、達達、多桑;還有四川重慶一些地方及周邊地區稱父親為老漢(兒)等等。
中國古代又稱爹。已死去的父親胡納被稱為亡父、先父、先嚴、考、先考,皇考;在世的父親為生父,「生父」亦同時可指有血緣關系親生的父親也叫親爸(相對於繼父、養父或後父)。
此外,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較文雅的說法是家父、家嚴,稱、已死去的父親為先考,對別人父親的尊稱是令尊。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時候母親或與有子女男性結婚的女性(繼母)也會用兒女對父親的稱呼(爸爸或孩子他爸)代表她的丈夫。
(5)父母的單字叫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法國語言學和史前人類學研究聯合會的科學家日前對「爸爸」一詞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人類14個主要語系中基本上都存在這個詞,而在7%的被研究語言中,「爸爸」一詞的意思都是父親或者是父親一方的男性親屬。
負責此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對於「爸爸」在各種語言中的統一性可能只有一個解釋:「爸爸」是人類祖先最先會說的一個詞。
此外,一位語言學家說,因為嬰兒很可能將自己會發的第一個音與他們首先認識的人——父母聯系起來,所以各種語言正做閉中「爸爸」一詞的含義都基本相同舉裂。
Ⅵ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6)父母的單字叫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Ⅶ 古時候中國人怎麼叫父母(急!寫論文用,最好是能提供參考文獻,謝謝!)
「阿」類父親稱呼
阿父,《南史·謝誨傳》:「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阿公,對父親的方言俗稱。《南史·顏延之傳》:「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阿伯,對父親的口語稱呼。清梁章鉅《稱謂錄·方言·稱父》:「吳俗稱父為阿伯。」
阿耶,《樂府詩集·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爺」應作「耶」,乃後人所改。如《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古樂府》:「不聞耶娘哭子聲,但聞黃河之水流濺濺。」
阿翁,明代方以智《通雅·十九·稱謂》中有這樣的話:「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
阿爹,《續古文苑·漢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
阿媽,女真人對父親的口語稱呼。特別是滿洲人的小說里,常有這樣的叫法。《元曲選·貨郎旦》:「阿媽有甚話,對你孩兒說呵,怕做甚麼!」這里的「阿媽」,即指父親。
「家「類父親稱呼
家父,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最為常見。
家君,既用作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作對別人父親的稱呼。《世說新語·德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
家嚴,金庸《天龍八部》:「甘寶寶問道:『令尊可好?』段譽道:『家嚴身體康健,托賴諸事平安。』」
家翁,《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家尊,稱呼別人的父親。《世說新語·品藻》:「謝公(謝安)問王子敬(王獻之)『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家尊」,在這里是顫御虛謝安對王獻之父親王羲之的稱呼。
家公,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孔叢子·執節》:「申叔問子順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論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先」類父親稱呼
先父、先人、先考、先舅,較為常見。先父對自己死去父茄燃親的稱呼。先人,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先考,一般在祭文、靈位或者碑文中出現。先舅,古代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還有先嚴、先卿等。先嚴,對死去父親的敬稱。先卿,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
「老」類父親稱呼
老爺子、老爺、老爹、老大人、老公公、老父、老尊等,這些都較為常見。
「令」類父親稱呼
令尊,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
「尊」類父親稱呼
拆虛尊大人、尊公、尊府、尊翁、尊君等,均為古代對父親的稱呼,此類稱呼大多用於稱呼別人的父親。
單字父親稱呼
除爸、爹、大外,舅,曾是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現在某些地方,還有以「相」、「管」稱呼父親的。
疊音父親稱呼
爸爸、爹爹、公公(妻子對丈夫父親的稱呼)而外,更有以「哥哥」稱呼父親。
Ⅷ 「父母」用一個字表達該怎麼說
愛
愛如春雨,可以滋潤別人和自己。
愛如黑暗中的一點明星,可以照亮別人和自己。
愛如蓮花,濯清漣而不妖
愛如籃子,載著我們美好的回憶和收獲....
愛如陽光,溫暖你我
愛如桃花,生早春而不媚。
愛如寒梅,長三九而不懼。
愛如康乃馨,溫馨而祥和。
愛如泉水,清澈而甘醇。
Ⅸ 對爸爸和媽媽的稱呼,從古至今都有哪些
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Ⅹ 爸爸的文言文
根據構成父 親稱呼短語的結構,特對父 親的稱呼方式做了以下整理。
一、以「阿」、「家」、「老」和「先」等字為前綴的稱呼方式 (一)以「阿」為前綴的叫法,有以下幾種 1、阿父` 2、阿公 3、阿伯 4、阿爺 5、阿翁6、阿爹 7、阿媽 (二)以「家」為前綴的稱呼方式。這類稱呼主要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有自謙的意味。
有以下幾種 1、家父 2、家君 3、家大人4、家嚴 5、家型帆余翁 6、家公 (三)以「先」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有下面的幾種 1、先父 2、先君 3、先府君4、先考 5、先人6、先子 7、先君子、先公 、8、先嚴 (四)以「老」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子女稱呼父親,表示一種親昵。
有下面幾種 1、老爺子 2、老公3、老太爺 4、老子 5、老爺 6、老父 7、老爺 8、老尊(五)以「令」為前綴的稱呼。該種稱呼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別人的父親。
令尊 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以「令」字為前綴稱呼,也是一種固定的結構,如「令堂」、「令愛」、「令弟」…… (六)以「尊」為前綴的稱呼,此類稱呼大多用於稱呼別人的父親。
二、單字稱呼 即以一字成詞來稱呼父親的詞彙,有如下幾種 1、大 2、爹 3、爺 4、伯 (讀bê)5、父 6、《中華小字典》該字條下雲:「吳人呼父也,見《廣韻》,今蘇人呼父為爹,當為 之轉。」 三 雙音節稱呼方式 除帶前綴的雙音節稱呼之外,還有兩種對父親的雙音節稱呼方式,如下 (一)非疊音方式 1、父親 2、岳父 3、岳丈4、泰山5、丈人 (二)疊音稱呼方式 1、爸爸 2、爹爹。
根據構成父 親稱呼短語的結構,特對父 親的稱呼方式做了以下整理。
一、以「阿」、「家」、「卜滾老」和「先」等字為前綴的稱呼方式 (一)以「阿」為前綴的叫法,有以下幾種 1、阿父` 2、阿公 3、阿伯 4、阿爺 5、阿翁 6、阿爹 7、阿媽 (二)以「家」為前綴的稱呼方式。這類稱呼主要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有自謙的意味。
有以下幾種 1、家父 2、家君 3、家大人 4、家嚴 5、家翁 6、家公 (三)以「先」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有下面的幾種 1、先父 2、先君 3、先府君 4、廠暢班堆直瞪絆缺豹畫 先考 5、先人 6、先子 7、先君子、先公 、8、先嚴 (四)以「老」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子女稱呼父親,表示一種親昵。
有下面幾種 1、老爺子 2、老公 3、老太爺 4、老子 5、老爺 6、老父 7、老爺 8、老尊 (五)以「令」為前綴的稱呼。該種稱呼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別人的父親。
令尊 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以「令」字為前綴稱呼,也是一種固定的結構,如「令堂」、「令愛」、「令弟」…… (六)以「尊」為前綴的稱呼,此類稱呼大多用於稱呼別人的父親。
二、單字稱呼 即以一字成詞來稱呼父親的詞彙,有如下幾種 1、大 2、爹 3、爺 4、伯 (讀bê)5、父 6、《中華小字典》該字條下雲:「吳人呼父也,見《廣韻》,今蘇人呼父為爹,當為轎局 之轉。」 三 雙音節稱呼方式 除帶前綴的雙音節稱呼之外,還有兩種對父親的雙音節稱呼方式,如下 (一)非疊音方式 1、父親 2、岳父 3、岳丈4、泰山5、丈人 (二)疊音稱呼方式 1、爸爸 2、爹爹。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2.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楊氏之子》
3.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馬》
4. 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子疑鄰》
5.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陳元方候袁公》
1.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張孝祥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2.楊氏之子 劉義慶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塞翁失馬 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智子疑鄰 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5.陳元方候袁公 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