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為什麼要威脅恐嚇子女

父母為什麼要威脅恐嚇子女

發布時間:2022-12-29 11:06:19

A. 為什麼專家建議父母不要用警察、醫生、老師等來恐嚇和威脅孩子有何危害

恐嚇和威脅是傳統教育中的一個慣用手段,當父母無法管住孩子時,利用嚇唬的方式,讓孩子害怕,藉此達到管教的目的。

在當時的場景,表面上會讓孩子「聽話」,但這樣的教育卻讓孩子內心感到不安,對孩子的認知產生誤導和破壞,影響孩子快樂地成長,甚至成年後都會留下陰影。

恐嚇、威脅的教育,是傳統的家教方式,似乎是教育的最後一招,看起來頗為有效,不僅僅傷害到了孩子,而且顯示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匱乏。

教育不應該靠「害怕」來實現,「管用」和「慣用」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當爸爸媽媽試圖通過嚇唬來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應該發掘孩子背後的真實需求,而不是利用「害怕」來壓制孩子,把孩子的需求包裹起來。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難以在成長中揮灑童年的天性,不能自由自在地暢玩於天地之間。

 

B. 父母育兒時經常用恐嚇的方法,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候不注意管道方法,喜歡用恐嚇式的管道來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想加深孩子的印象,從而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但是這樣也容易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陰影,而這種恐嚇式的育兒在傳統教育中非常常見,我認為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需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其次也不能對孩子進行打擊。

「威脅是教育」是教育管道中最低級的一種,恐嚇和威脅未必能讓孩子心服口服,而是他們暫時的服從,如果長期如此,家長只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已,而且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家長要知道養育一個孩子最主要的就是保留他的天性,如果父母嚴格的按照自己的管道去培養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喪失自我。

C. 家長習慣用言語威脅孩子,對孩子的傷害都有哪些

「我數到三,再不過來,晚上別想吃飯了!」

「不聽話,你沒什麼好果子吃!」

「再不回家,以後就別想回家了!」

「再亂跑,警察要來抓你了!」

「不睡覺,馬上大灰狼就來抓你!」

以上這些威脅孩子的話,父母幾乎都曾說過。

因為這招有時候真的很好用,他能讓調皮搗蛋的孩子,立馬乖乖聽話。

實際上,威脅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一、威脅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威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有位家長留言,每次孩子不吃飯,奶奶就會說:「你吃不吃?不吃,馬上奶奶叫醫生過來給你打針。」

孩子一聽這話就急得哭,然後邊哭邊吃。奶奶很滿意,每次不聽話,都拿這個威脅他。

副作用是孩子現在特別恐懼醫生,看見白大褂就發怵。

像這樣的威脅,往往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很多孩子對一些人和事的恐懼,如警察、醫生、鬼怪、黑夜、陌生人,往往都是這樣被嚇出來。

曾經引起討論的美國虎媽蔡美兒也曾遇到過這樣的難題。

有天她陪孩子練琴,女兒不配合,一邊生氣一邊亂敲打琴鍵。

為了讓女兒聽話,她威脅道:「你看外面下雪多麼冷,你再亂叫,我就把你丟到外面去!」

原以為這一招能讓女兒乖乖就範,可沒想到女兒真的打開門,穿著單薄的衣裳就出去了。

面對這一舉動,媽媽慌了神。因為她根本不忍心看著孩子在外面受凍,她跑去讓女兒進來,可孩子堅決不肯,最後她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把女兒哄進了屋裡。

對於不吃父母威脅這套的孩子,最後的結果是父母在退讓。

並且他們在孩子心中變成了「紙老虎」,立下的規則也就形同虛設,對孩子的管教只會越來越難。

三、給孩子可行的後果

不可否認,孩子不配合時候,真的很讓人頭疼。

但是除了威脅,還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孩子不肯聽你的,你可以警告他或者跟他說清楚後果,只不過這個後果一定要是可行的,而不是那些根本做不到的威脅。

比如,你和孩子去逛超市,那在去之前就和孩子商量好,這次能不能買玩具?買幾個?如果這次你不打算給孩子買,那就和孩子說清楚原因。

告訴孩子,如果在超市裡看見玩具就哭鬧,我們馬上回家,而且這個月都不能帶你再逛超市或者再買玩具了,並且說到做到。

設定合理的後果,遠比威脅更有用。

父母對孩子說那些惡狠狠的威脅,不僅僅是一時的情緒管理失敗,也是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期望過高,就忍不住按照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乖、聽話、講道理,看到他身上的問題就忍不住生氣暴躁。

然而,每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且復雜的過程,越心急,結果可能越糟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請一定將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當做前提。

D.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採用「恐嚇」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教育孩子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並且在現在的教育過程當中,“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採用“恐嚇”的方式,只會帶給孩子成長不利的影響,甚至會產生我們無法想像到的後果,所以家長們要學會與孩子相處。

首先,“恐嚇”會讓孩子自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家長總是覺得自己是家長,想要用自己的威嚴來控制孩子,這樣得來的結果反而會使得孩子變得自卑。因為家長如果總是恐嚇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眼裡總是看到的是自己的缺點,家長總是抓著自己的小辮子不放。這樣一來,孩子自己也會覺得自己在家長眼裡一無是處,慢慢的,孩子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沒有了自信。

孩子就像是一個棵小樹苗一樣,需要的是陽光雨露的滋養,而這些需要家長給予孩子。如果家長總是恐嚇孩子,孩子就會變得膽怯自卑,甚至叛逆,最後遠離家長。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對待,尊重他們,信任他們。

E. 家長教育孩子時,為何總喜歡「恐嚇」孩子

孩子們不聽話是令人頭痛的事。無論你說什麼或如何說得通,他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你的話充耳不聞,所以你開始擴大這個把戲:“如果你再惹麻煩,就不要你了!”究竟為什麼父母要採用恐嚇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呢?

把孩子們害怕的東西搬走。當父母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孩子時,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使用更虛幻的“強大的力量”,比如報警、請醫生、賣給別人或者當乞丐上街。在孩子們的印象中,這些角色很可怕。盡管孩子們會立即服從,但他們內心其實是恐懼和不安的。他們會給警察和醫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將來,孩子們遇到困難時會拒絕他們的幫助。此外,如果他們長時間處於這種教育氛圍中,他們的性格會變得軟弱,將來也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此外,當父母管教他們的孩子時,當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情緒處於爆發的邊緣時,他們應該走開並避開他們,等到他們平靜下來後再教育他們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和鏡子,所以父母應該用他們的愛和理智來幫助孩子在犯錯時養成好習慣。畢竟,對我們來說,讓孩子獨立、理智、樂觀地生活是最終目標。

F. 父母恐嚇,威脅的行為

很多父母喜歡用「恐嚇」、「威脅」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比如嚇唬孩子說「再不聽話,爸媽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覺,醫生就來打針了」,還有直接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去「自首」的。我們先不談到底能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只說父母的這種行為所傳遞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會讓孩子怎麼看待父母、看待親子關系、看待這個世界。

1、爸媽是個習慣說謊和欺騙的人。因為孩子會發現,他不聽話、不睡覺,你並沒有遺棄他、沒有護士來打針。他去了派出所,沒有坐牢。

2、父母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如果爸媽為了管教孩子可以說謊和欺騙,那麼孩子為了逃避爸媽的管教自然也可以說謊、欺騙。

4、父母恐嚇我、威脅我,還是這是愛我,是為我好。那麼我也可以恐嚇父母、威脅父母,因為我也愛爸媽,我會用他們愛我的方式愛他們。媽媽,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寫作業。爸爸,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跳樓給你看。

G. 父母經常威脅和恐嚇孩子好嗎

我小時候有過一次被爸爸打過,那個時候主要是因為特別調皮,去河裡玩耍差點被淹,所以回來之後就被爸爸打了,特別厲害,那個時候形成了我孤僻的性格

這種大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對孩子來說是不好的

第一、會出現叛逆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是用說服教育耐心的與他交談,而是採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時間長了他在心裏面會產生逆反的心理。
會排斥父母的教育而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正換來的就是一頓打。所以他們會隱藏自己的內心,時間長了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有可能會出現傷害自己的現象。
有些孩子在解不開一道題的時候,就會用力捶打自己的頭,其實這都是和父母平時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是有關系的。更有甚者孩子會把這種暴力傾向加註到別人身上。
再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而是用武力的方式去面對問題,甚至會傷害別人。
第二、願意討好別人。
在父母嚇唬下長大的孩子,就容易願意看別人的臉色討好別人,別人說什麼他都會遵從不確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小心翼翼的說話,他們會放低自己的姿態。
因為害怕別人會不喜歡她,害怕不和他一起玩耍,處處想著討好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沒有自己獨立的性格,容易人雲亦雲,遇到困難之後本能的向後退縮,所以他們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第三,孩子會變得非常膽小.
長期生活在父母嚇唬大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會變得非常懦弱和膽小,因為在面對兇狠的父母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只會躲在背後偷偷的觀察父母的臉色,討好父母。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變得不勇於承擔問題和責任,逃避和推卸責任認為一切都和他無關,因為他在印象中只要承擔了這樣的錯誤,那麼接受的就會是一頓暴力的毒打。

第四、孩子會喪失對家長的信任.
如果在家庭里家長經常進行威脅恐嚇的教育,當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家長說的這些話都是假的,都是嚇唬他們的。
但是等到孩子大的時候,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意識和判斷力,他們就會知道父母在欺騙自己,那麼他們會越來越不信任父母,當他們真正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想對父母說。

H. 父母為什麼會恐嚇孩子恐嚇孩子的危害有哪些呢

因為很多父母覺得恐嚇孩子可以讓孩子聽話,讓孩子變得更加乖巧。恐嚇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也會導致孩子討厭父母,孩子內心也會特別敏感,孩子性格會變得特別內向,會變得非常自卑。

I. 怎樣看待有的父母對孩子威脅式教育

引言:父母對孩子的威脅教育小編覺得非常的沒有必要,而且這種威脅式的教育其實也是語言暴力沒有辦法達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大家要找到正確的方式而不是威脅的方式。

一、不要對孩子採用威脅教育,這種也是語言暴力,會給帶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
有些家長說如果不威脅他的話,他根本都不會去做那些事情,客人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去做是因為符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或者說這個東西難度是不是太大了,孩子覺得做的比較困難,有些時候孩子想的就是自己不會,但是家長總是在威脅他的話,有時候也會激起他的叛逆心理,而且要知道這種威脅教育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語言暴力,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的小編平時並不是很建議大家用這種威脅的教育,真的想讓孩子了解到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那麼就用正面的語言去引導他,而不是這種負面的語言去刺激他,要知道這種在小編看來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二、一定要學會共情,提高表達能力,還有溝通能力
孩子現在小的時候他們威脅的效果越明顯,而且這種方式非常的簡單方便,但是在小編看來,這樣的方式就非常的不專業,也是父母主動放棄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權利,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用危險的方式去教育他,最後導致他們和孩子兩敗俱傷,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就會發現家長的威脅,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兌現威脅式教育,他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家長為什麼會去預威脅孩子呢?主要就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超出了父母給他的話的界限,讓家長感覺到了威脅,真的想要教育孩子的話,那麼一定要共情,要提高表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 ,要學會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J. 孩子不聽話,多少父母只會威脅恐嚇孩子這不是「管」,而是操控

近年來有一句話特別流行,叫作「我從小被嚇大的」,常用作年輕人的自我解嘲。細想起來此言不虛,身邊很多人的成長過程,都難免伴隨著家長各種嚇唬和威脅。

雖然我們知道,家長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已,以便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可以說絕無半點惡意,然而心理學研究卻證明, 這種以愛之名的操控,實際上對幼年孩子心理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遠遠超出成年人的預料,甚至將持續影響他們一生。

我們周圍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樂觀開朗,廣交朋友,有的人沉默孤僻,形單影只,有的人婚姻美滿,幸福一生,有的人深陷感情的糾葛,無法自拔。

對於人們的個性差異,傳統看法普遍認為人的性格是天生形成的,然而現代心理學研究卻表明,人的性格,包括與他人互動的模式,絕大部分決定於父母後天的養育方式,和隨之形成的依戀關系模式。

依戀是指個體在生活中與重要他人之間,通過親密互動而形成的緊密的 情感 聯系 。作為形影不離的看護者,父母自然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早的依戀對象, 因此兒童時期與父母互動的方式,也就深刻影響著孩子成年之後的依戀關系模式。

國外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通過觀察一些幼兒與父母的互動表現,再追蹤他們成年後的人際關系,得出重要結論:幼年時期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的人,成年後更能合理表達自身情緒,更好地理解他人,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

而幼年時期與養育者形成不安全依戀的人,成年後將在人際交往及親密關系中缺乏安全感,進而產生更多擔憂與困擾,難以全身心投入與他人的關系中,甚至一部分人會因此選擇拒絕婚姻。 那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是如何產生的呢?怎樣才能形成安全依戀關系呢?

大約從半歲開始,幼兒便進入了依戀模式形成的敏感時期,如果此時父母能夠充分回應孩子各方面的生理需求,接納和安撫其情緒,就能使孩子獲得足以受益一生的安全感,進而發展出安全依戀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依戀關系模式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並沒有確切的終點。當孩子漸漸長大,思維和心智趨於完善,在充滿挑戰的 探索 世界過程中,他們更需要父母始終如一的 情感 支持,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形成這樣一種信念:無論發生什麼,父母總會在身後支持我,而絕不會拋棄我。

只有如此,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才能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感知和參與外部世界,從中鍛煉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發揚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經歷。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 育兒 知識的欠缺,很多家長無意的語言暴力,卻在破壞著孩子的安全感,使之陷入焦慮的陰霾中,形成與父母間的不安全依戀。

好動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大問題,尤其在公共場合,到處亂跑東躲西藏的孩子,不僅讓家長丟臉,還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這時如果實在想不出其他馴服孩子的招數,很多家長只能動用殺手鐧,憑借自己成年人見識上的權威優勢,以欺騙威脅的方式來使孩子聽話。

不久前,我又在商場中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大概覺得排隊太無聊,鑽進貨架和媽媽玩起了捉迷藏,起初媽媽只是反復命令說不要亂跑,但小男孩此時正沉浸於自己的 游戲 之中,根本不予理會。

眾目睽睽之下,媽媽愈發感到尷尬丟人,就大聲喊話: 「現在我數到三,你再不過來好好站著,我就走了不要你了,你永遠待在這里吧! 」沒想到這招果然管用,只見小男孩聽了這話,馬上像一隻馴服的綿羊,乖乖地站到媽媽身旁,眼神間充滿畏懼。

比起類似「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威脅,還有一種威脅似乎更具有殺傷力。我小時候有一個朋友小帆被管得很嚴,出門和夥伴玩必須先徵得父母同意,還只允許在小區范圍內活動。

有一天經不住小夥伴們鼓動,小帆跟著我們來到小區外的街邊溜達,正巧讓下班回家的父親抓了個正著,父親不由分說地當眾嚴厲批評了他,還說了一句讓他現在回想起還膽戰心驚的話: 「以後你再不聽話亂跑,就讓壞人把你拐走,我也不會管你了!」

父母的言語威脅,使小帆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如果不聽話,自己就會被拋棄,落入壞人的魔掌。作為一同長大的夥伴,我很了解小帆的痛苦,後來由於多年來累積的心理負擔,他在上高二時患上焦慮症,伴有嚴重的社交恐懼。

雖然小帆父母的做法或許有些極端,但我通過與周圍人溝通發現,很多人小時候都曾遭遇過同樣的威脅,被本應該給與安全感的父母,藉助保護之名而冷冷地傷害。

作為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小帆的慘痛經歷,讓我真切體會到用嚇唬和威脅管教孩子的錯誤之處,每當聽到有父母對子女說出「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想上前勸說制止,可是回應我的,卻是家長疑惑的眼神,「我家孩子跟他好好說根本不聽,只有嚇唬才管用,除了這樣還能怎麼辦?」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給與獎賞,其次是適當懲罰,最不可取的是身體或語言暴力,而通過威脅收回愛的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很容易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因此要改變孩子,家長不妨試試下面幾個有效方法:

1、制定清晰的獎賞規則,兌現獎勵要說到做到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天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變得更好。如果家長給與適當的獎賞,就更能激發孩子自我完善的動力,可是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很多家長獎勵孩子往往看心情,甚至言而無信,這樣反而使孩子喪失興趣。

要想達到最好效果,制定一套清晰明確的規則必不可少。 比如孩子作業潦草,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如果從明天開始,能認真整潔完成作業的話,每次獎勵20分鍾使用電子產品的權利,時間可以累積,並且允許孩子自由兌換。

除了物質方面的獎勵, 情感 獎勵起到同樣的作用,當孩子在某件事上有了出色表現,父母一個飽滿的微笑,一句真誠的贊揚,就能帶來無窮的動力。

2、控制孩子的享樂活動,保證懲罰效果

與獎勵相對,懲罰也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但家長可以使用的懲罰措施只限於剝奪孩子的享樂活動,絕不包括體罰和語言攻擊,並且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在一定限度內進行。

就像前面那個在商場內捉迷藏的男孩,媽媽正確的做法,是先平息自己的怒火,再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不聽話的懲罰後果,比如兩天內不許看電視,並且說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家長首先要適當控制孩子的享樂活動,對每天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都嚴格限制,只有這樣在進行懲罰時,孩子才會感受到壓力,而無法輕易用其他享樂方法代替。

3、就事論事避免長篇大論,用簡潔語言真誠溝通

雖然獎勵和懲罰作為具體可行的手段,能夠有效規范孩子的行為,可是要想讓孩子發自內心接受家長的建議,懂得如何科學溝通至關重要。

通常情況下,之所以孩子不聽話,並不是他們故意表現出對抗,而是家長習慣用情緒化的語言,或者喜歡長篇大論,恨不得一口氣指出所有缺點,使孩子應接不暇,無法准確理解家長的意思。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能有所改變,就應該抓住一個點反復提醒,而對於其他缺點暫且忽視,要真誠地幫孩子分析前因後果,讓他發自內心理解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減少他的抵觸情緒。

比如孩子愛說臟話,家長們可以先互相商量好,約定在一個月時間內只針對孩子說臟話這件事反復提醒,而對諸如吃飯不專心之類就先視而不見,並且每次提醒時語言要簡潔,客觀而不帶指責地告訴孩子:「愛說臟話會被別人認為缺乏教養,是不討人喜歡的行為,媽媽希望你能慢慢注意改掉這個壞習慣。」

總之,孩子的心靈相比於成人,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時也是天真而渴望進步的, 育兒 先育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摒棄威脅和嚇唬,改掉無意的語言暴力,用真誠的溝通和科學的管教,給孩子真正的愛的教育。

閱讀全文

與父母為什麼要威脅恐嚇子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古詩句子 瀏覽:33
陽泉市養老保險管理服務中心 瀏覽:769
父母健康就是對兒女最好的什麼 瀏覽:499
人失蹤了養老保險 瀏覽:710
教師退休金一年多少 瀏覽:263
老年大學同行 瀏覽:875
企業退休金上調3803 瀏覽:932
對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應注意什麼 瀏覽:567
老年人骨質不疏鬆能治好嗎 瀏覽:270
漢唐足體養生會所怎麼樣 瀏覽:182
山東個人交養老保險 瀏覽:721
反映老年大學生活的小品 瀏覽:289
與老人吵架對方全責怎麼辦 瀏覽:141
零就業人員養老金補助 瀏覽:647
大豆如何養生 瀏覽:228
養老保險是退休工資嗎 瀏覽:904
鄉政府聘用人員退休年齡 瀏覽:395
南昌青山湖區老年大學老師 瀏覽:551
如何問父母要身份證號碼 瀏覽:851
重陽節的資料300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