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讓父母學會有邊界感

如何讓父母學會有邊界感

發布時間:2022-09-25 14:49:08

㈠ 父母要學會及時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該如何給親子關系一份「邊界感」

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其實我們父母需要學會的是及時從孩子的生活當中退出,給親子關系一份邊界感。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就要求我們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再次,耐心陪伴。
另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家長需要做到的就是耐心陪伴。在耐心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過度的束縛孩子,我們要給他足夠的自由,當然要選擇尊重和寬容的孩。並且我們要明白一點,孩子是在不斷的犯錯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只要我們做好耐心陪伴,正確指導,我們就一定會發現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㈡ 父母要怎麼建立孩子的「邊界感」,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承載著父母的基因血濃於水。很多父母都預想把孩子寵成這個世界最幸福的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可是,這種溺愛,有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放假的時候,舅舅家的小表妹總是喜歡來我家玩。剛開始,小表妹很乖巧懂事、嘴巴又甜,很受大家的喜愛。但是,漸漸的相處,卻發現小表妹有些過分。有一次,小表妹吵著和弟弟玩,但是弟弟在玩游戲並不理她,結果小表妹竟然把弟弟的手機拿起來往地上一甩,整個手機都差點摔壞了。氣憤的我找舅舅說理,一向疼愛小表妹的舅舅卻一句小孩子不懂事搪塞我們。最後,小表妹一句道歉都沒有說,繼續特別猖狂。

孩子的過錯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缺失的邊界感,讓父母一味任由孩子的胡鬧撒潑。這種愛根本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的一生。被這種父母寵愛的孩子,早晚會在社會吃虧。

俗話說,父母沒有教育的孩子,自然有人幫你教育他!

㈢ 作為家長在生活中,該如何有邊界地愛孩子不放縱,也不控制呢

作為家長在愛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有邊界,家長千萬不要越過這個邊界,不然很有可能變成溺愛。家長對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不要一一的滿足,特別是孩子已經學會威脅家長的時候,一定要合理的處理這種問題。

在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信任的。他們也會把自己發生的所有事情告訴自己的父母。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也要開始覺得原來父母並不是萬能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適當的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嘗試和孩子做個朋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上給孩子提出一個更合理的要求,不要覺得孩子是自己人生的附屬品。

㈣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邊界感三點建議

1、父母有清晰的邊界

一個孩子邊界感的建立,離不開父母擁有良好的邊界感。

但很多父母依舊沿襲了上一代的養育模式,不斷入侵孩子的邊界。

媽媽做飯當然是希望娃能喜歡、能多吃啊。

但很多時候,女兒並不買賬「媽媽,我不喜歡吃這個」、「媽媽,不太好吃」……

看著女兒那雙筷子扒拉來扒拉去,就是沒有丁點大快朵頤的樣子,我還是挺火大的。

心想,老娘好不容易給你們變著花樣做頓飯,浪費了我整整一上午的時間誒,怎麼這么不領情呢?

但是,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這個思想越界了——親子之間那條界限是什麼?

媽媽的邊界是:給孩子准備飯是我的責任,不管我投入了多大的心力、付出了多少時間,我的初衷是自願的,沒人逼著我干吧?那最後喜不喜歡,愛不愛吃,應該是孩子的權利。

孩子的邊界是:媽媽做了飯,應該感激,但對不喜歡的飯菜有說不喜歡的權利,甚至也有不吃的權利。

找到這個邊界,我就知道,孩子不該背負更多邊界以外的的期待。

如果今天為了不得罪媽媽、讓媽媽開心,強行吃下我的飯、強顏歡笑說好吃。

明天,就可能為了不得罪朋友、同事、渣男,為了他們開心,也勉強自己做很多事。

所以,我想告訴孩子,我願意為你付出,是我的事,與你無關。

如此,她以後與人交往就能守住自己的界限,比如找個男朋友,至少不會因為無法回報對方的好,勉強接受一個不合適的人。

越是在親密關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我們的愛,而不是我們的想法。

父母應該釐清:哪些是養育的責任,哪些是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情感綁架。

哪些是在給孩子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和關愛,哪些是仗著父母的權利在否定孩子的想法,貶低孩子的行為和人格。

2、父母示範作用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清晰的邊界,是因為在他小時候,父母沒有讓孩子認識到清晰的邊界。

媽媽在工作,孩子在旁邊央著她陪自己玩桌游。

「寶寶,等一會,媽媽忙完就陪你好不好?」。

孩子不依不饒道「就要現在玩嘛」。

最終,媽媽拗不過孩子,停下工作,陪孩子玩了起來。

但許是心裡想著未完成的工作,內心煩躁,沒一會,媽媽就說「你自己玩一會啊」。

但孩子依舊不願意,開始哭鬧。

媽媽一臉不耐煩「都陪你玩了會了,你還想幹嘛?沒看見媽媽有事嗎?怎麼這么不懂事?」

不知道為什麼大人總是對拒絕孩子有一種愧疚,覺得自己偶爾拒絕孩子就不是一個好媽媽\爸爸。

但又天真的以為,孩子能看透媽媽的委婉與為難,善解人意地體諒你的左右權衡。

其實,這就是父母邊界的缺失,拒絕和同意都是一種表達,本身不含傷害。也和自己是不是好媽媽無關。

所以我們拒絕孩子,守護自己邊界的時候,其實可以更理智氣壯一些。

其實可以直接地告訴他「媽媽現在要工作,不能陪你,但我保證盡快弄完,然後跟你玩,你先自己玩一下或是吃個水果」。

幾次之後孩子一般都不繼續糾纏的。

你理直氣壯地索要你應得的尊重,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他會在與父母相處的點滴中,學會尊重別人,也懵懂得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裡。

但要注意,我們在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時一定是帶著愛和善意的,而不是生硬,甚至帶著憤怒和不滿。

比如,你講了很多遍故事了,不想再講:

「已經講5遍了,我都口乾舌燥了,你怎麼還沒完」,潛意識就是說孩子不體諒你,不知足,不斷挑戰你的底線。

而界限清晰的表達是 「媽媽講了很多遍,嘴巴有點累了,不想再講了」,直接不含敵意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陪孩子玩得正嗨,你突然內急:

「寶寶,媽媽去上個廁所,你等我一會兒好不好?」其實是把父母自己的權利過度讓給孩子。

界限清晰的表達是「媽媽現在要去上廁所,你等我一會」,溫和而堅定的說出自己的需求。

你在孩子面前不斷示範如何守住自己的邊界,孩子自然就能學會在他人面前守住自己的。

3、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聲音

邊界感主要是建在「自我感受」上的,而每個孩子內心的忍受底線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邊界的標准也不一樣。

想要培養孩子清晰的邊界感,就要允許家中說「不」,允許孩子拒絕你、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㈤ 教育要有邊界感,家長該如何把握好分寸

教育要有邊界感,如果要是越過了邊界感,孩子會感覺被家長一直控制,他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我們如何要把握好這個邊界感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呢,其實孩子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長。她呢有著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想,我們呢不能一味的去控制孩子,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然後呢讓彼此有更加獨立的空間。這樣的話對於孩子是比較尊重的,而且他也願意跟父母的加深交流,告訴父母自己的想法。父母呢是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榜樣。所以說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會尊重孩子,這樣的話呢,彼此尊重,保留好這個邊界感。不會產生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能過多的去干預他的一些生活,比如說他在學校裡面是怎麼跟同學相處的。遇到了問題的話,我們不能夠將矛盾擴大化,要告訴孩子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保持很好的一個邊界感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是很很大的幫助的。

把握好了分寸,不幹預孩子一些不應該干預的事情。其實對於孩子的思想方面的發展還有學習成績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過多的干預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過多干預對於孩子沒有什麼好處。

㈥ 做有邊界的父母,培養有邊界感的孩子

帶孩子到別人家裡做客,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個4歲孩子在拿東西之前會詢問能不能拿;

一個10歲孩子卻可能不詢問直接拿。

是10歲的孩子不懂禮貌?這孩子真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為什麼4歲的孩子能表現得更得體呢?

這涉及到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感」。剛初生的嬰兒沒有邊界感,他以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慢慢長大後,幼兒漸漸能感受到,媽媽是媽媽,我是我,媽媽的不是我的,我的不是媽媽的。但是有的人甚至到中年老年,也仍是沒有邊界感的「嬰兒」,或者叫「巨嬰」。

有邊界感的人,知進退,知距離,不冒犯別人,不作踐自己,能在人際交往中給人合適的距離感。沒邊界感的人,不斷試探別人的邊界,隨意窺探別人的隱私。可能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親戚,一張口就是一個月工資多少,找到男朋友了嗎,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

在邊界之內,一個人擁有自主權,包括抽象的擁有和具象的擁有,比如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財產物件等等。

就像兩個果農有兩片果園,一個種李,一個種桃,李農不能隨意到桃園摘下桃子,桃農也不能隨意到李園摘下李子,但是他們可以交流種果心得,可以以果招待對方,達到邊界舒適的狀態。

每個人都有拒絕別人進入自身邊界的權利,有的人敢於維護自己的邊界,有的人卻不能,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登門檻效應」,也稱「得寸進尺效應」,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深諳此效應的人很容易侵入一個沒有防備的人的邊界內。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邊界感,讓孩子長成一個行事有分寸、人際交往順暢的人,避免孩子陷入沒有自信、缺乏主見、沒有自我的泥坑。要怎麼培養呢?

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的孩子更有邊界感,本身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也難培養出有邊界感的孩子。

當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首先要先讓自己有邊界,並在生活中改變以往毫無邊界的做法,讓孩子接受邊界的存在。

以學習為例,有部分家長代替孩子寫作業,這讓孩子以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是媽媽的事,是全家人的事,自己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失去了獲得知識、刷新認知各方面的樂趣。有的孩子甚至嚴重誤會成,自己學習是天大的付出,是全家人欠自己的。試問這種孩子能長成有學習力、懂感恩的人嗎?

除了學習方面,家長在家務分配、家庭成員物品歸屬各方面可以與孩子深入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事,作為家庭成員該為家裡付出什麼,別人的物品未經允許不能拿等道理。

邊界感還在 情感 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控制型的、讓步型的、還是引導型的,會給孩子不同的影響。

長期被家長控制的孩子可能懦弱不敢表達,不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任由別人侵犯,若到反抗時候必是魚死網破。

家長長期讓步的話,孩子也會產生盲目自信,自高自大,不懂尊重,隨意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

只有引導型的溝通能讓孩子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看法,知道每個人的想法可以不一樣,可以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捍衛,也可以接受別人的觀點。長期在引導型溝通的孩子情商高,自尊自愛自信。

邊界感沒有具體的范圍,因人因時而異,就像一個安全區守護著孩子成長。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邊界感。

㈦ 母親很強勢,該如何和她相處,怎樣能有邊界感地生活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有一個很堅強的媽媽。 你媽媽總是喜歡控制你。 希望你能按照她的想法做事,理解你的感受,給你一個擁抱。 從你的文字描述來看,主體應該已經覺醒了意識,明白自己生活在母親的控制之下,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如果我們一直聽媽媽的話活著,只能是為了媽媽,我不能為自己而活,如果沒有意見,希望媽媽為自己做主。

其實成長這件事不光是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這個時候的我們應該多一些溝通,互相引導著達成一致的觀念和想法。對母親多一些愛與耐心,幫助父母成為可愛的父母,讓他們距離這個世界的新觀念新技能近一點,發揮自己的能量去反哺,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邊界就會自覺產生,我們要自己去做,要相信自己能做,要依靠自己,這樣你的問題就度可以得到解決。

㈧ 部分父母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控制欲,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該如何掌握邊界感

父母看待孩子不可以控制情緒,導致的直接影響是特別大的,有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出走,乃至丟去生命。孩子犯錯誤正常的,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環節。應對孩子犯的不正確,父母要用細心正確引導她們,給時長她們了解並糾正錯誤。但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會了解錯便會立刻改過掉的,尤其是碰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更為讓父母頭疼,由於它們會知法犯法。

而且孩子在三歲以前和母親有一個相互依存期。在這個共生期限內,孩子還不怎麼會表述,孩子會把父母的全部心態消化吸收到自身的本質。因此也不會管理自己的心態。很多人成長以後就認為自身這一生都沒有碰到哪些很大的困難和艱難,可是便是控制不住自已的性子,禁不住心浮氣躁發火,這極有可能便是跟三歲以前的相互依存期相關,他有可能有一個不可以管理自己心態的母親。

㈨ 教育專家稱「父母要有界限感」,與孩子的界限感應該如何保持

在與孩子的電線桿進行保持的時候,父母就應該不要隨意的侵犯孩子的飲食空間,而且在進入孩子的房間時,也要先學會敲門,多和孩子進行溝通理解,對於孩子的一些隱私問題,不要過多的揣測,也不要隨意的對孩子行為進行批判。

㈩ 初為人父母該如何有邊界地愛孩子不放縱,也不控制呢

為人父母總希望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給孩子,可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卻放縱了孩子,把一切都大包大攬。或者在無形之中掌控的孩子,孩子所有的選擇要聽從自己。為了父母應該如何做到有邊界的愛孩子?
三、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所有的一切大包大攬

我們總是見不得孩子哭鬧,孩子一哭鬧很多時候家長就會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孩子本身是沒有邊界感的,他在不斷的試探家長的底線。當家長不斷的讓步,孩子就知道只要他採取相同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不斷的去試探底線,直到家長沒有底線為止。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父母學會有邊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大深圳醫院入戶體檢多少錢 瀏覽:267
碭山縣城養老院 瀏覽:876
工廠社保交滿15能領多少退休 瀏覽:380
巴中敬老院電話 瀏覽:237
老人腎炎浮腫怎麼辦 瀏覽:166
養老院欺負護工應該怎麼辦 瀏覽:416
劍蘭花怎麼養生 瀏覽:219
今正葯業關愛老年人 瀏覽:208
父母開始存錢說明什麼 瀏覽:703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瀏覽:285
小孩普通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789
腦梗會不會容易老年痴呆 瀏覽:310
父母落戶投奔子女社保怎麼辦 瀏覽:613
按摩店養生項目有什麼 瀏覽:317
好的父母都有哪些特徵 瀏覽:997
因父母無知害多少孩子 瀏覽:850
老年人經典歌曲 瀏覽:596
老人眼角癢是怎麼回事 瀏覽:780
敗家子怎麼對待父母 瀏覽:653
1老年公寓找女護工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