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說「百孝善為先」
是百孝善為先。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1)古代的忠臣為什麼要先對父母孝擴展閱讀:
關於百孝善為先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㈡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應把孝放在第一位,為什麼
LZ的這個是個偽命題。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說法來自傳統儒家思想。
這種說法是指: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應該先考慮盡忠。
儒家思想來源於宗法制。「孝」孝順的是小家之家長(父母),「忠」忠於的是大家的家長(君皇)。當小家的利益與大家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大家的利益。
㈢ 為何,百事孝為先。
應該是「百善孝為先」。
中國歷代皇帝都是「以孝治天下」。
曹操說:「求忠臣必於孝子之家。」
毛澤東說:「你不孝順父母,怎麼能為人民服務?」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人豈能不如禽獸乎?
孝,不只是供養父母衣食。最重要的給與愉快的心情、經常陪伴他們。故孔子說:「色難!」
我家的祖訓:「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
㈣ 是先忠後孝還是先孝後忠為什麼
按照儒家價值觀,當官的人必須忠高於孝,平民百姓可以孝高於忠。
舉例來說,漢晉以來大臣一般父喪不用服喪三年,這是為忠放棄孝。陳情表那種自己還沒做官的,可以選擇不去就職,為孝放棄忠。
另外忠優先於孝只能是放棄孝順的機會,而不能是為了忠就去弒父什麼的。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背叛父母。大義滅親只能是父滅子,不能是子滅父。父親做錯事,孩子只能苦苦哀求,不能勉強之。
至於孝優先於忠,可以允許背叛君主國家(比如伍子胥那種鞭屍平王的)。
最後,孝是為了報答生養育之恩。對沒有這些恩情的親戚(包括祖父、叔伯),就不能有孝超越忠的說法(陳情表也強調了祖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古代殺人有時候殺兒子留孫子,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