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巨人楊振寧如今97歲,至今生育3個子女,現狀如何
楊振寧是科學巨匠,諾貝爾獎得主,他在物理學方面做出的貢獻非常的巨大,大家敬佩他的成就的同時,也願意津津樂道的談起他娶了28歲的妻子翁帆一事。楊振寧和病逝的妻子一共生育了三個子女,大兒子楊光諾現在美國做計算機工程師,二兒子楊光宇從事科研工作,小女兒楊又禮成為了一名醫護人員。
如今,楊振寧教授也是97歲高齡的老人了,讓我們一起祝他健康長壽吧。祝福他的三個子女生活的幸福,繼承他們父母對他們的願望,過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最幸福的事。
⑵ 楊振寧的母親叫什麼
羅夢華
⑶ 關於楊振寧的資料.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後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⑷ 楊振寧父親什麼來頭
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楊武之(1896— 1973)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父親。 楊武之,原名楊克純,武之是他的號。1896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楊武之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數論研究,尤其以華林(Waring)問題的工作著稱。楊武之一生從事數學教育,特別是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執教並主持系務時期,培養和造就了兩代數學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的貢獻很大。
楊武之大事年表如下:
楊武之,安徽鳳陽人。
1896年4月14日 出生於安徽合肥(今屬肥西縣)。
1914年 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二中學。
1914—1918年 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預科和數學系本科。
1918—1922年 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學及安徽省安慶中學教師。
1923—1928年 赴美國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28—1929年 任廈門大學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37—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49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50—1952年 任同濟大學教授。
1950—1973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1973年5月12日 在上海逝世。
⑸ 楊振寧的爸爸叫什麼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回到國內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
⑹ 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楊振寧之父,為何臨終都不原諒兒子
後來楊振寧宣布加入美國國籍,這對楊武之來說就是當頭一棒,他一輩子愛國敬國,腦子里想的都是為國家做貢獻。但自己的兒子卻選擇放棄中國國籍,成為美籍華人,這對他來說是沉痛無比的打擊。因此父子兩人之間出現了很多問題,關系變得疏遠了很多,直到楊武之去世之前他都說自己不能原諒兒子加入了美國國籍。
直到2017年,楊振寧突然宣布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人認為楊振寧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七十多年,已經完全適應了那裡的生活,為什麼現在會放棄美國國籍。後來楊振寧說自己的身體里流淌的是跟父親一樣的血液,他是一個中國人,所以最終選擇了加入中國國籍。這對他來說也算是落葉歸根,更重要的是彌補了對父親的遺憾。
⑺ 97歲楊振寧的3個兒女現狀如何
年僅26歲,楊振寧20歲時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22歲時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並獲得穆藕初獎學金去美留學,1948年他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現在,楊振寧的三個子女都留在美國,在各自的領域里發著光,也都有了自己的家,不僅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有自己的孫子,與自己的父親楊振寧的交往也比較多。
杜致禮於2003年10月去世,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翁帆再婚,這引起許多人的議論,雖然兩人並未決定要孩子,但翁帆一直陪伴在楊振寧身邊,2014年,楊振寧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我不在,翁帆一個人帶一兩個孩子,那就很難了。」現在楊振寧已經97歲了,他心中唯一無法放下的就是翁帆,他對翁帆說:「我同意你死後再婚。」雖然二人之間沒有太多的爭論,但近16年來,兩人都是相伴不離的,而且都很感動。
⑻ 楊振寧的祖父叫什麼
祖父楊邦盛(字慕唐)1877年任滿回原籍,途經合肥,為朋友挽留定居於此。
曾祖父楊家駒(字越千)曾任安徽省太湖縣的都司。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他。楊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
⑼ 楊振寧父親是誰
楊武之,數學家、教育家,原名楊克純,武之是他的號。1896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合肥。長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父親。 楊武之的父親楊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一直在私塾教書。後來去天津,在段芝貴的幕府中司「筆札」,做類似文書之類的事。1907年,因段芝貴失勢,回家賦閑。次年,想到沈陽去謀職,不幸在旅社中染上鼠疫,竟而去世。楊武之的母親姓王,在他9歲時(1905)也早故。所以,楊邦盛夫婦對楊武之的照料不多,生活多由叔父楊邦瑞安排。 1914年,楊武之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學畢業。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為楊武之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預科,為期一年,後入數理部本科。規定修業3年,於1918年畢業。這一學歷,在當時的師范教育中屬於最高的層次,各地爭相聘用。最後,楊武之決心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擔任教員兼舍監(訓育主任)。年少氣盛的楊武之,在學校里施行嚴格的紀律,對一批紈絝子弟嚴加管束。學校規定,夜晚10時,關閉校門,使一批在外尋歡作樂而遲歸的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進的學生,對舍監楊武之大為不滿,以至尋釁鬧事,准備動武報復。鬧事之後,因學生家長袒護鬧事學生,希圖不了了之。楊武之遂憤而辭職,轉往安慶中學教書。這一事件對他刺激頗深,覺得一介書生,難以和腐敗的政府及土豪劣紳相周旋。楊武之因此萌生「科學救國」的意念,希望以出國留學,振興中華科學,發揚中華文明來改變中國的黑暗現實。在安慶教書期間,積極准備參加留學考試。 楊武之由父母作主,在幼年時即和同鄉羅竹全之女羅孟華訂親,並於1919年完婚。羅孟華的文化不高,一直操持家務。他們夫婦之間感情甚篤,終身不渝。1922年,長子楊振寧出生。楊武之的備考也到了緊張階段。 1923年春,楊武之順利地通過安徽省的公費出國留學考試。隨即離別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兒子,隻身赴美國留學。他先到美國西部的斯坦福大學讀了三個學季的大學課程,取得學士學位。然後於1924年秋天轉往芝加哥大學繼續攻讀。當時的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已臻美國第一流水平,楊武之師從名家L.E.迪克森(Dickson),研究代數學和數論。1926年以《雙線性型的不變數》一文獲得碩士學位。兩年之後,又以《華林問題的各種推廣》,使楊武之成為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 1928年秋,楊武之學成歸國,先在廈門大學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華大學聘為數學系教授。此後,楊武之一直在清華大學(包括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到解放。1950年之後,留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數學教授。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楊武之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數論研究,尤其以華林(Waring)問題的工作著稱。中國的數論研究淵遠流長。孫子定理,中國剩餘定理,秦九韶的不定方程理論,都是享譽世界的名篇。但到明清之際,數論研究已遠遠落後於歐洲,到本世紀20年代,能研究現代的數論而發表創造性論文的中國人,當以楊武之為第一人。 楊武之一生從事數學教育,特別是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執教並主持系務時期,培養和造就了兩代數學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的貢獻很大。1928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改制為清華大學。鄭之蕃、熊慶來先期來清華大學任教。1928年和1929年,孫光遠與楊武之亦先後到校。這4位教授,加上唐培經、周鴻經兩位教員,陣容極一時之盛。1930年,陳省身跟孫光遠學幾何。次年,華羅庚又來校跟楊武之研習數論。隨後的學生又有許寶騄、柯召等人的到來。30年代的上半期,清華大學已成為國內最強的數學中心。楊武之在清華大學講授過很多代數課程,特別是30年代初開設的群論課,影響了大批的後學者。 抗戰以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並為西南聯合大學。楊武之又擔任數學系的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數學研究生部的主任。戰時的生活十分艱苦,但是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的學術生活並不貧乏,科學水平節節上升,這和楊武之的組織與領導是分不開的。 楊武之與華羅庚 華羅庚自學成才,踏進清華園的傳奇故事已是盡人皆知,但是究竟清華園內的數學圈內怎樣發現華羅庚的細節,現在已很難查考。應該說,唐培經、楊武之,熊慶來等先生都為華羅庚來清華大學作出過努力,而系主任熊慶來的支持,則是關鍵的一著。 華羅庚來到清華大學以後,選擇數論為研究方向,而且集中研究華林問題,顯然是受到楊武之的直接影響。華羅庚在1980年寫給香港《廣角鏡》周刊的一封信說:「引我走上數論道路的是楊武之教授。」 華羅庚於1936年赴英國,追隨G.H.哈代(Hardy)學習解析數論,成績卓著。楊武之為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而高興非凡。1938年華羅庚回國後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擔任系主任的楊武之,不顧學校里的各種反對意見,向校方提出破格提升華羅庚的職務,即越過講師、副教授直升正教授。起初校方以華羅庚未在英國拿博士學位而拒絕,後經楊武之力爭,最終才得到同意。所以,華羅庚在上述給《廣角鏡》的信中也寫道:「從英國回國,未經講師、副教授,直接提我為正教授的又是楊武之教授。」 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期,楊武之和華羅庚曾同住於昆明西北郊的大塘子村。兩家過往很密。當年,華羅庚曾有一信給楊武之,內稱:「古人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我之鮑叔即楊師也。」 楊武之所師法的迪克森學派,在本世紀初的美國影響很大。後來由於英國、蘇聯等國的解析數論的興起而漸漸式微。所以,楊武之的數論研究雖曾起過啟蒙和推動的作用,可惜由於迪克森學派的衰落而未能發揮重大影響。中國數論學派,在華羅庚的領導下,獲得了重大的發展。飲水思源,人們將會緬懷楊武之在早期所發揮的前驅作用。 晚年生活 楊武之於1948年底,搭機從北平返回南京,轉赴昆明接家眷到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清華大學沒有續聘楊武之,他遂留在上海,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的解聘,對楊武之打擊甚大。50年代,他還在復旦大學講過幾門課,以後因患糖尿病,休養在家。 1957年,楊武之的長子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楊武之十分興奮。他曾於1957、1960和1964年三度去日內瓦小住,與楊振寧歡聚,也會見了在海外的故友和學生,如陳省身等。這幾次聚會,使楊振寧對新中國多了一些了解,直接影響他於1971年夏決定回大陸探親,楊振寧遂成為最早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外知名學者之一。 楊武之晚年身體很差,很少出門。他喜愛傳統文化,尤精圍棋。他的詩作不多,有一首是寫給陳省身的。詩曰: 沖破烏煙闊壯游,果然捷足占鰲頭。 昔賢今聖遑多讓,獨步遙登百丈樓。 漢堡巴黎訪大師,藝林學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傳高奇,疇史新添一健兒。 楊武之常說很喜歡自己名字中的「純」字,確實,他為人的純正寬厚,已成數學圈中人的口碑 簡歷 1896年4月14日 出生於安徽合肥。 1914年 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二中學。 1914—1918年 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預科和數學系本科。 1918—1922年 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學及安徽省安慶中學教師。 1923—1928年 赴美國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28—1929年 任廈門大學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37—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6—1949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 1950—1973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1973年5月12日 在上海逝世。 主要論著 1 Yang Ko-Chuen.The invariants of billinear forms,a dissertation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Chicago,1926. 2 Yang Ko-Chuen.Various generalization of Waring,s pro bl em.Ch i c a go ,1928(Thesis,Chicago,1928). 3 K.C.Yang.Representation of Positive integer by Pyramidal numbers,….Science Report of Tsing Hua Univ.,1931,A1:9—15. 4 K.c.Yang.Quadratic field with out Euclid』s algorithm.Science Reportof the Tsing Hua Univ.1935,A1:261-264. 5 楊武之.關於同餘式的一個定理.清華學報,1935,6(2):107.
⑽ 楊振寧的父親是誰
楊武之(1896— 1973)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父親。 楊武之,原名楊克純,武之是他的號。1896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楊武之的主要學術貢獻是數論研究,尤其以華林(Waring)問題的工作著稱。楊武之一生從事數學教育,特別是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執教並主持系務時期,培養和造就了兩代數學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的貢獻很大。
資料來源:http://ke..com/subview/251213/251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