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家長對於孩子會有攀比心理
因為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
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卻要求孩子出人頭地,是一件極為不公平的事。父母不必飛黃騰達,卻要具備樂觀的生活態度,用你的誠實、勤奮,影響孩子的人生。
Ⅱ 為什麼家長老是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
老生常談的通病了,往往會適得其反。
1.
多數父母的心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入頭地,各方面部優秀。讓孩子通過比較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知恥而後勇」,以此來激勵孩子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還有就是虛榮心,無形中就會有攀比之心,延伸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爭氣就覺得很丟臉。這種焦慮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2.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得退貨。我們一般不會拿自己家孩子的優點去跟別人家孩子的缺點比,多數情況下部會拿自己家孩子的缺點比其他孩子的優點,甚至誇大自己孩子的缺點,神化其他孩子的優點。這樣比較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越是指責孩子,孩子的毛病越是難以消除。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使年幼的孩子喪失安全感,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慌。這會使孩子一生都生活在自卑和恐懼的陰影里,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更不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可怕的是嫉妒會讓人不擇手段地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比較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感。
3.端正態度,認識到孩子之間的差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質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認識並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眼睛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可以採用正強化的方法,引導孩子發揚自己的長處,幫助孩子取長補短。
4.認識到差異不等於差距,孩子之間的差異只是個性形成的開始,這種差異更需要我們去保護。如何才能做到不橫比呢?和其他孩子比較叫「橫比」,和自己本身比較叫「縱比」。
5.我們要改變策略,把「橫比」變成「縱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過去和現在比,現在和將來比。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和希望,內心充滿前進的動力。這是最好的比較。
6.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部及時表揚,強化孩子的優點,這樣就會淡化孩子的缺點。我們要學會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不要將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Ⅲ 不管年少還是長大,為何父母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我比較
因為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著特別大的期望,基本上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都希望孩子是十全十美。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對比,一是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和同齡孩子之間是否有很大差距,二是父母經過與別人家孩子對比後能在某些方面滿足家長自身的好勝心。
父母的這種對比無形之中就是在加重孩子心理負擔和身上壓力。而且總是喜歡拿自己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對比的父母,一般是因為他們可能自己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滿意,從而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來滿足自己虛榮心。但這種行為就是在不斷打壓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
Ⅳ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對比
因為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想讓自己家的孩子向別人學習。其實在一些父母的心裡,他們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通過在與其他家優秀的孩子進行比較過程中,給自己樹立好一個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別人家的孩子,更多承擔的是榜樣的力量。
這樣的出發點本來是好的,但父母在實施過程中,總是忽略了一些事情,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定的隔閡。在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時,父母的做法可能也要斟酌一下吧。
我們為什麼要和別人比呢?這樣活著多累,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進步就好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都活成一個樣,那不就太可怕了。我特別討厭父母把他們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討厭他們拿我和別人比。
Ⅳ 為什麼家長總是喜歡對比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家的孩子好?當然不是,我們的絕大多數家長之所以會這樣說,是處於刺激鼓勵,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知恥而後勇”,有出息,出人頭地,獨領風騷。不過這種刺激鼓勵方式我想沒有幾個孩子會喜歡吧。而且說多了,不但會讓孩子自卑,甚至有可能因厭惡而產生逆反對立情緒。
任何別的孩子成功案例僅供參考,決不能試圖拿來復制,不要再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你孩子的 “宿敵”。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應當謹記人和人是不同的,如果真的要比較,父母應該多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比較”――以正面鼓勵為主,少橫向比較,多縱向比較,拿孩子這次成績和上次比,比較孩子的新優點和改掉的壞習慣,將孩子的現在和過去相比,看到孩子的成長和優點,這樣更實際。
Ⅵ 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因為每一個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十全十美的,他們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進行對比,可以知道自己孩子和同齡人是否有差距,同時也能在一些方面滿足家長自己的好勝心。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質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認識並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眼睛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可以採用正強化的方法,引導孩子發揚自己的長處,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我們還要認識到差異不等於差距,孩子之間的差異只是個性形成的開始,這種差異更需要我們去保護。
Ⅶ 為什麼父母總喜歡拿孩子和別人家攀比
作者:川寧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0491043/answer/167152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什麼會攀比?人頑劣的惡習,因為人的虛榮心迫切需要滿足。人都有身處上游的慾望,當老師和家長認為孩子取得好的成績就是自己能力的體現時,他們便會拿成績來進行攀比。老師之間,家長之間,以致由老師和家長引發的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其實,「攀比」是個惡性詞,用來形容惡性的比較。而家長間和老師間對孩子的脾性,作風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我更教育有方」也是一種比較。只是這樣顯得「真誠」一點而已,性質是一樣的。
有一個孩子到另一個孩子家做客,小客人舉止言談都很能讓大人們喜歡,小主人的家長忍不住就在小主人面前誇獎了這位小客人各個方面,指出小主人各個方面都不如這位小客人。小主人甚至拒絕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小客人玩,以致最後小客人哭著離開了。小主人的媽媽跟我說起這個事情時候還依然很生氣,我想那天晚上小主人的父母應該輪番的給小主人做了不少「教育」,關於「分享」的問題。但是我理解的是,這個事件的背後潛藏著惡性比較而導致的兩個小孩子之間的情感受到了威脅。大人間通過孩子進行的攀比,無論攀比的是成績還是言行舉止,都會助長了「優勢孩子」的優越感,而對「劣勢孩子」除了自信心的打擊和萌生出對「優勢孩子」的妒忌之外,一點好處都沒有。
我並不否定適度比較的方法,因為某些時候確實可以通過「適度比較」來激化孩子上進慾望,但是這個做法需要慎重,不能做長期且經常性的使用,不到萬不得已都不要使用,而且度要把握好,不然同樣會釀成惡性結果。
同理,孩子之間對家長的社會地位和財富進行攀比,這也是人之常情。同樣也是虛榮心的滿足。這里頭有大人的影響,也有社會的影響。如果將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父母的惡習完全歸於父母本身就是個愛攀比和勢利的人,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導致了孩子的這個虛榮惡習的話,未免偏頗;有很多時候,是人身處「社會」中受到社會地位的影響,從而開始分辨出優勢和劣勢,什麼人被「瞧得起」,什麼人被「瞧不起」,這是一個社會影響的自然結果,當你見識到「社會地位」和「財富」直接帶來了優勢時,你便無法無視了。這也是人本性上「惡」的一面。
作為家長,當你意識到孩子出現了這種攀比的苗頭時,首先需要檢討自己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以「社會地位」和「財富」論優勢的習慣,如果存在,而你不希望孩子這樣,那麼你應當克制住自己的言論。劣勢父母不應當表現出因為你的「不如人」而自卑的面目,而優勢父母也不應當表現出因為你的「過人」而得意的情緒;然後,及時對孩子的這種苗頭進行糾正,不要讓他繼續發展為這種無趣的「人生觀」;最重要的是,父母不應該給到孩子任何參與攀比的機會,而應集中更多的精力將這種比較引導到一個有意義的方向。
比較可以,你可以跟優秀的同學競爭,從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榮譽;比較可以,但是你的父母的不是你自己的,你要拿自己的實力去比較,不要拿別人的成就算到自己的頭上。而作為父母和老師間進行比較可以,但是不要光顧著比較而忘卻了你最根本的任務,通過比較你可以總結出自己教育的欠缺和做的好的地方,鼓勵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教育成果」作為炫耀的資本去到處吆喝,當你,和你的孩子都只顧著盲目攀比的那天起,你便失去了最根本的人生意義,因為人往往無法成為常勝將軍,今天是你風光,明天可能就是別人了,那時候你該如何面對自己被比下去時候那自覺窩囊的人生?
Ⅷ 為什麼父母老拿我和別人比較
1.首先,這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這種比較,並且始終不如人的感覺潛移默化給孩子形成一個印象:我是不夠好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久而久之,孩子會有一種我不如人的感覺。抗得起的孩子會越挫越勇,扛不起的孩子可能始終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但是無論他們是不是抗得起,這種長期受挫的心理會讓他們有一種我不如人的感覺。
2.其次,這會疏遠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父母總是拿別的孩子跟自己比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愛我的,不喜歡我的,他們更喜歡XXX。在父母面前,他們會覺得感受不到尊重和平等,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越發跟父母對著干,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久而久之,跟父母的關系疏遠。
3.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的家長,內心深處也有一種害怕自己不如人,於是將孩子當成自己可以去炫耀的資本。這種焦慮本身是屬於家長本身的,如果家長不能意識到,把這種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會在過小的年齡承擔不屬於他的壓力,久而久之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重要的是家長能不能去看到屬於自己孩子的特點,去挖掘才能綻放出光芒,而不是一味去以一個外界的標准來衡量孩子。
Ⅸ 很多父母喜歡拿孩子攀比,他們心裡都是怎麼想的
回顧我的童年,所以我討厭「你看著人xxx」,這句話不僅讓我常常懷疑,我覺得固有的固有,我覺得生活是灰色的。
我也是父母。一方面,我總是提醒自己,比較我的孩子和他人。另一方面,我理解為什麼我的母親就像那樣,事實上,一切都來自於內在的——焦慮。
為什麼父母焦慮?
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互別人的孩子而不是?背後的原因很傷心
每個人的生活都像白點一樣,這很短。優秀不是最重要的,但幸福是最困難的。
Ⅹ 為什麼家長總是喜歡拿自己家孩子和其他家孩子進行比較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毛病,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激勵他們的孩子更加努力學習,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
明白為什麼家長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很多做父母的都喜歡盯著孩子的缺點,放大孩子的缺點。大多數家長的心裡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門在外,面帶微笑。通過對比,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知恥而後勇」,從而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與其它孩子比較時稱「橫比」,與自己比較時稱「縱比」。改變策略,把「橫比」變成「縱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過去和現在比,現在和將來比。這種比較能讓孩子充滿信心和希望,內心有前進的動力。這個比較很恰當。
身為家長,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經常鼓勵孩子,及時表揚孩子的每一個小進步,強化孩子的優點,這樣會淡化孩子的缺點。我們應該學會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而不應該把這種焦慮帶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