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應當如何和孩子正確相處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尤其重要,那麼父母和孩子該如何相處呢?希望下面幾點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也不是聖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學無止境,父母也要學會去充電,不斷充實自己,影響孩子。在言行上,以身作則,父母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打架,你們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⑵ 怎樣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
一、不要應付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提問是家長經常會面臨的問題,有時候會很無理,有時候會很滑稽,也有時候會很荒謬。但是,尋求答案的過程,正是孩子探索未知的開端;拒絕和敷衍孩子,就等於無形中將孩子的好奇心給扼殺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更多的就是多一點耐心,而不是不耐煩;記錄下問題,約個時間一起去搜索資料也不錯。這樣,孩子將會一直保持著好奇心,保持的探索的興趣。
二、要與孩子保持平等地位
在傳統的教育裡面父與子是有著嚴格的界限的,孔老夫子也這么認為。父親在兒子面前,有絕對的權威,不容置疑的權威。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其實,和孩子之間,除了做父母的身份,還可以做朋友,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可以是平等的。
三、要說話算數
對於父母的承諾,孩子是記得一清二楚,媽媽說過下周末去公園,孩子一定會在那一天早早做好准備的。或許父母可以以一個理由不去,但不能不兌現對孩子的承諾。父母的推脫和各種理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說過的話不算數,這樣不僅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能會使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不負責的人。
四、陪孩子的時候不要只顧玩手機
父母對於孩子的照顧可以無微不至,但決不能溺愛。對孩子的愛要體現在「用心」上,比如:孩子在玩沙時,自己不會自顧自個兒的聊天,在家裡的時候,不會只顧玩手機。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要主動參與,要作為一個玩伴,而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能夠全身心陪孩子確實比較困難,但是在下班後,多給孩子一起親子時間,陪他一起玩游戲會讓一家人更加的和諧友愛。設想一下,你嫌煩,只顧自己玩手機,那麼,孩子該會多孤單。
五、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常被貼上「無理取鬧」的標簽,而事實上孩子發脾氣並非無理取鬧,大多數都是他發泄情緒的一種表現。我們父母所要做的只是陪著他,傾聽他,脾氣發完後他還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了。
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療傷的一個過程,有的時候他會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傷心的哭泣,這個時候,他傷心的已不是這個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當時沒有發泄出來,現在正在自我療傷,在康復過程中。
⑶ 父母與孩子如何融洽相處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處於主導地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起表率帶頭作用。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所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橫加干涉,粗暴對待才好。
孩子畢竟幼小,經驗不足,許多常識需要父母耐心教導,以防出現不應該出的錯誤。
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此時孩子要培養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從小到大對自己的關照愛護,並力所能及的幫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也可以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學會感恩,做文明有教養的人。
父慈子孝,母柔女順,願天下父母與兒女都能和樂融洽相處。
⑷ 如何跟孩子相處的技巧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並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為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很貧乏。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⑸ 怎樣正確的與孩子相處呢
與孩子正確相處,重點是拉近與孩子距離,讓孩子覺得你是他的一個朋友,而不單純的是他一個能力,這樣孩子跟你交朋友更願意以後有什麼事情和你去交流,你能夠更及時的了解到孩子的動向,有問題及時幫助他,沒問題及時引導他。
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但也不是說毫無底線的做朋友,因為父母應該是一個好的朋友,但也得有自己嚴厲的一面,傳統的家庭結構之中就是有一個比較嚴厲,有一個比較仁慈,比較寬容,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壓力熟悉的點,並且有一個人能夠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至於以後毫無約束,這也算是傳統家庭結構之中比較正確的一面吧。
⑹ 父母如何和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處
好多父母都希望和孩子做朋友,這個是個美好的目標,但事實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間,連最起碼的愉快聊天都很難做得到。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的對話都是這樣的:今天上學都幹啥了?上課。有什麼好玩的事情沒有?沒有。一問一答,再無下午。更有好多爸爸媽媽的困擾於,孩子從幼兒園,學校放學回來,什麼都不說怎麼辦呢?青春期的孩子,特別不耐煩父母說話怎麼辦?孩子看起來不開心,但怎麼也問不出來原因怎麼辦?孩子和同學聊天聊的很歡,和父母就沒話說怎麼辦?
⑺ 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技巧
今天和家長分享親子相處中17個正確批評孩子的技巧,不僅避免和孩子沖突,還會讓你和孩子更貼心!
1、先聽聽孩子的解釋
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他一個申訴的機會,也讓他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2、讓孩子學會換個立場
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系時,問問孩子「如果是別人,該說什麼」。
3、父母也要自我批評
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近和孩子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
4、批評孩子注意場合
家長批評孩子最好單獨進行,不應該在公開場合,比如公共場所、當著孩子同學或朋友的面、當著眾多親朋好友的面。
5、批評時別翻舊帳
本來一個很小的錯誤,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對你抵抗,甚至不承認錯誤。
6、批評時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掉孩子最後一絲遮羞布,帶她強加罪名無異於火上澆油。
7、批評時不要動手打孩子
不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去反思錯誤,而是一味地打罵,這種急於求成的批評,往往造成反效果。
8、學會暗示和沉默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家長能心平氣和的啟發孩子,孩子自然會很快的明白家長的用意。
9、批評要盡量簡短
盡量使用最簡練的語言,花費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總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感受盡快結束。
10、語音語調不能高
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
11、想批評前可以借鑒他人
父母用他人類似的錯誤行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個錯誤的,這么做,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2、給孩子一點心理安慰
孩子犯錯受批評後情緒往往低落。父母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安慰,讓孩子感到你們依然愛他。
13、父母應該「統一戰線」
父母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尋求庇護。
14、別把壞情緒發泄給孩子
收到壞情緒影響是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就不是客觀公正的,比如:「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等指責很可能激化矛盾。
15、增加身體接觸
摟著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16、批評和鼓勵相結合
批評後加一點鼓勵不僅能促使孩子盡快改正錯誤,還能引導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
17、避免語言傷害
禁忌謾罵、詆毀、嘲笑、蔑視等侮辱性語言。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給予孩子生命的同時,也能懂得如何去愛孩子,讓自己不斷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只是自學會愛,並且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⑻ 如何跟孩子相處大家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的
很多孩子長大後參加工作不自信,追根溯源在於孩子早期在家庭中的環境造成的,父母家人的行為影響,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是孩子有無自信的重要因素,下面這3點,家長要注意了。認可他的長相;孩子從出生的時候,周圍人就開始關注孩子的長相,如果父母嫌棄孩子長相,如嫌棄孩子眼睛小,嬰兒肥,孩子舉手投足都會顯得膽怯和退縮,不大方,所以千萬別拿孩子相貌開玩笑。徵求他的意見;比如周末出去玩,把「你想去哪裡」「想去公園還是兒童樂園?」留出空間讓孩子選擇,讓他確信自己的價值。鍛煉孩子,有觀點就大大方方的拋出來,任由他人評價,從不閃爍其辭,哪怕被否定都不要畏懼。讓他做小主人;買菜時付錢,拿找零錢,洗襪子,哪怕不是很乾凈,做的越多,越有成就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只會自大,很難自信。做任何事情,想好就去干,別怕失敗,就算失敗了,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經常遭到訓斥的孩子,這對孩子來說就會很受傷害。做什麼處處受阻,長此以往,就會削弱孩子的生命力。當然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大大咧咧的,什麼事都不往心裡去,但是敏感的孩子就會在心裡留下烙印。經常遭到否定的孩子,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於是什麼都不敢動,就會在生活中畏手畏腳。沒有了大膽的想法,總是黏著父母,做什麼都要詢問父母的意見。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需要首先尊重孩子,支持孩子的想法。孩子想做什麼鼓勵他去做,一般只要是在安全和道德的基礎上,都可以讓孩子嘗試探索。平靜而堅定地指出問題所在,是很有效果的。這樣既表達事實和感受,又說明孩子該怎麼做。比說「你經常亂扔垃圾,就不能別這樣嗎」效果要好得多。前者只是陳述事實和自己的感受,而後者是在定義孩子是個亂扔垃圾的人,更像是攻擊孩子,那麼想要他改變是很難的。
⑼ 父母和孩子應該怎麼相處
1、學會做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相處不要採取高高在上的態度,有時候可以以他朋友的姿態去相處,因為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喜歡去與朋友交流,說小秘密的。給他這種感覺,會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
2、生活里孩子總有哭鬧的時候,不要輕易生氣,學會去傾聽,了解他們實際的想法。因為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的想法很單純,沒必要想的像我們大人一樣復雜。學會傾聽孩子,也能夠相處的融洽。
3、不要時時刻刻的總是在孩子身邊嘮叨。雖然你是長輩,說的話有道理,但是孩子也反感嘮叨的。對於一件事情,說一倆次即可,不要長時間的去嘮叨,這樣孩子不僅不會聽,反而會出現抵觸心理。
4、學會與孩子換位思考。與人交往的過程我們就要懂得換位思考,與孩子也應該這樣。孩子的生氣、苦惱都是有原因的,站在他們角度去思考,去分析,然後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解決。
5、要懂得經常表揚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一件什麼事情,要懂的去表揚,給予一些贊美的話或者小禮物,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而且能夠努力做好每件事情。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6、適當的強硬。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而且經過反復的勸說也不聽,那就需要給出強硬的態度,但這里的強硬不是去動手打孩子,要採取一些威嚴的方法。譬如,不給他買想要的玩具,不帶他去玩等。讓他認識到錯誤,承認了錯誤,改正了錯誤這才是強硬的目的。
7、孩子不是慣出來的,可以物質上給予他滿足,但是不要一味的去放縱他,犯錯了要及時去制止,並給予批評教育。這樣才能夠有助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