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兒子欠錢,父親有法律責任還嗎
沒有。
首先,我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依法確定、變更和廢止民事法律關系,並承擔其後果。
其次,我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規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
案例分析
現年35歲的王某是東高地社區的居民,兩年前,王某因做生意,找好友孫某借了五萬塊錢。後來生意失敗,王某又因為過失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孫某遂拿著王某當初給他寫的借條向王某的父親討債。
王某的父親告訴孫某,自己年事已高,且無多餘積蓄,無力替兒子償還欠款。但孫某不聽解釋,隔三差五拿著欠條來王家「串門」。那麼,王某父親是否應當替王某償還債務呢?
律師告訴王某父親,他完全可以不替兒子還債。
因為王某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時其所借款項的用途與父親無關,那麼,他與孫某的借貸民事法律關系僅對王、孫兩人有約束力。也就是說,只有借債的人,才有還債的法定義務,與其他人無關,所以王某的父親可以不替兒子償還債務。
同時,律師還告訴王某父親,如果孫某不聽勸告,在被下「逐客令」之後還賴著不走,其行為就已經觸犯了法律,王某父親可以主動撥打110報警電話,請民警處理此事。
(1)子女欠債父母有責任償還嗎會判多少刑擴展閱讀
「父債子償」情況
父母與子女是獨立的民事主體,不因血緣關系的存在而混同。父債就是父親作為主體與他人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與其子無關。
在父母死亡後,按照我國繼承法的有關規定,繼承遺產應償還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債務,但應以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出部分,繼承人不負償還義務。
子女作為繼承人當然要受上述規定約束,以遺產實際價值為限償還被繼承人所欠債務,也不能說是「父債子還」。繼承法還規定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債務超出遺產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少子女自願替父母還債,作為一種優良傳統應予支持、提倡,但在法律上,子女其實沒有還債的義務。
Ⅱ 子女欠債父母有責任償還嗎
法律分析:子女欠債父母沒有義務償還。成年子女是完全行為能力人,自己承擔責任。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錢,債權人只能讓這個成年子女還,不能要求其父母還錢。如果父母繼承孩子的遺產,那麼孩子欠下的債務父母有義務償還,但賠償的數額是在子女的遺產實際價值范圍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條
繼承人以所得遺產實際價值為限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清償責任。
Ⅲ 成年子女欠債父母有責任償還嗎
法律分析:成年子女欠債的情況下,父母是沒有責任償還的。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此對於其個人債務應該自己來進行承擔,是要對自己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和相應後果的,當然父母如果是自願代為償還的,法律予以准許,這屬於個人的自願行為。或者是存在連帶擔保的情況下,那麼父母才有責任來進行承擔。如果有債務的子女死亡,父母作為合法繼承人,在繼承完畢死者遺產之後,也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條 分割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但是,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
Ⅳ 子女欠債父母有責任償還嗎
子女欠債父母並沒有責任償還。
子女個人負有的債務應由其個人承擔。但是存在父母償還子女債務的情形,即繼承了子女遺產的父母需在繼承的范圍內承擔債務。
實踐中,欠款人無力償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一種是暫時無力償還。如屬於這種情況,由欠款人分期償還。
另一種是永久無力償還。如果是永久無力清償的話,則只能就欠款人的個人現有財產來清償了,這就要經過法院審理、作出判決,再付諸執行,也就是說欠款人有多少個人財產可供執行,出借人就拿多少。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第一款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條 繼承人以所得遺產實際價值為限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清償責任。
Ⅳ 子女欠債父母有義務還嗎
子女欠債父母是沒有義務還的。鑒於是父子母子關系,如果父母有錢的話,當然,可以為子女還部分債務;如果父母沒有錢的話,子女只有自己承擔了。
Ⅵ 子女欠貸,無力償還,父母有義務替其還款嗎
債務自己承擔
父母自願除外
Ⅶ 兒女欠債父母有義務償還嗎
對於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子女欠付的債務,父母是沒有償還責任的,除非父母是子女債務的保證人,需要對債務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如果子女死亡,父母繼承了子女的遺產,那麼對於子女生前欠付的債務,父母有償還責任。但是該償還責任以其繼承所得的財產價值為限。超出部分,不需承擔償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條 既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遺贈的,由法定繼承人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法定繼承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以所得遺產清償。
Ⅷ 子女的債務父母有義務償還嗎
子女的債務父母是否有義務償還根據以下情況而定:
1、兒子已滿十八歲欠的債務不需要父母償還;
2、如果兒子是未成年人,那麼父母就應當替其還債,因為父母是其法定監護人。
父母有義務歸還子女債款的情況,如果有債務的子女死亡,父母作為合法繼承人,在繼承完畢死者遺產之後,也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但是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子女無民事行為能力時,即智力或者精神上有缺陷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債務也由父母承擔。
債權是得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民法上權利。本於權利義務相對原則,相對於債權者為債務,即必須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民法上義務。因此債之關系本質上即為一司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和債務都不能單獨存在,否則即失去意義。債權人也就是通常叫的債主,債主是指借出錢財收取利息的人即放債的人,是債的關系中有權利要求另一方(債務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當事人。在債的關系中,債權人是特定的,只有該特定的權利主體才有權要求義務主體履行約定的義務。負有履行義務的人如不履行義務,債權人有權請求司法機構強制其履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Ⅸ 兒子欠錢父母有責任還嗎
父債子償是自古的慣例,我們也知道在孩子沒有成年之前,父母對孩子有監護權,但是子女成年後即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種情況下,孩子欠錢父母有責任還嗎?下面小編為您詳細講解此問題,供您參考。
年滿18周歲,欠債必須自己還
法律規定,一個年滿18周歲,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就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對於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以,只要子女健康、正常且年滿18周歲,他們在外面借錢時,父母沒有給他們做過擔保人,他們都應該自己償還,父母沒有義務替他們償還。
華律網
父母要替子女還債也有前提條件
就算父母願意替子女償還債務,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必須獲得子女的債權人的同意,可以將債務轉移由父母來償還。
債務轉移是指在不改變債的內容的前提下,債務人將合同債務全部或部分轉移給第三人。如果合同的成立須登記、批準的,轉移時也要經過登記、批准。
父母為子女做擔保先要搞清擔保責任
當子女要求父母為自己的借貸行為進行擔保時,建議老年人先要搞清楚是哪種擔保,要量力而為。
擔保人分為一般擔保和連帶擔保。
「一般擔保」是指當子女因欠債被債權人起訴到法院,經過法院執行程序,子女依然還不出錢時,為子女進行一般擔保的父母就要替子女還債。
「連帶擔保」則是雖然錢是子女借的,如果父母為他們做了連帶擔保,那麼債權人既可以要求子女償還,也可以直接要求父母償還,或者要求子女和父母一起償還。
父母生前欠債子女繼承遺產先還債
第一、當父母還在世的時候,父母的債務不需要子女償還。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承擔自己的法律責任。
第二、如果父母去世,子女在繼承父母的遺產時,必須在遺產范圍內優先清償債務。如果子女認為需要償還的債務大於所繼承的遺產,子女可以選擇放棄遺產繼承,那麼同時也就不需要清償債務了。
丈夫去世妻子要還債嗎?
如果借債用於夫妻共同生活,這屬於夫妻共同負債,那麼在世一方配偶依然有還款義務。如果借債是被繼承人個人債務,則由他遺產中個人財產部分進行清償。
聲明:該作品系作者結合法律法規、政府官網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投訴通道】
該頁面已經被訪問過9761次,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