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是孩子的什麼
班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名女同學李某的手機(學校不允許學生有手機)借給班上要好的一名同學張某。後來歸還,有同學作證。但手機不見了,該女同學家長就來學校威脅張某,天天來學校要手機,形成了不好的影響。家長的行為目前的後果:1、李某在班上很少有朋友,大家都怕遇到這樣的事。造成李某尷尬。2、本來很好的朋友反目,不再說一句話。3、嚴重影響李某、張某的學習。成績一度下降等等。當然這樣的問題老師都一一解決了,但值得我想的是家長的行為對我們的孩子是怎樣的榜樣呢?他們是否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和主要任務。完成這個任務的主要途徑是靠熏陶和情感的滲透,使孩子理解和領會,也不是靠說教和強制性灌輸。1、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孩子從哇哇落地來到這個世界開始,父母從孩子的呀呀學語,教他說第一句話,叫他做第一個動作,讓他懂得第一個道理,教孩子什麼是美,什麼丑,什麼樣的行為是文明禮貌的,什麼樣的行為是粗野魯莽的......如此等等。2、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榜樣是一種示範教育。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形象是很重要的。這是家裡最有權威的教育手段,它比教訓孩子更有力得多。當你同孩子上街時,孩子隨手將紙扔在地上。此刻作父母親的沒言語,而是把自己手中的紙送進了果皮箱,孩子見了,忙拾起他扔的那疊紙,也投入了果皮箱。諸如此類的無聲身教似乎比言教更能生效。孩子的行為舉止大多是模仿而來的,是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為此,父母要特別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人父母;其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位家長不管自覺與否,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給子女上課,教子女怎樣做人:怎樣處世,怎樣對待生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會深刻影響孩子,會潛移默化。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潛江鳳,那首先我們自己得做好潛江表率,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道德標准,符合做人的准則,必須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和美德。在孩子面前,盡量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優秀的一面,文雅的一面。家庭矛盾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環境,一雙通情達理潛江、母賢父勤的父母形象。你可以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你必須有高尚的人格,善良的人性。你可以不漂亮、不時尚,但你必須通情理、懂嫻熟。你應該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別被時代淘汰,別讓孩子失望。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你應當和孩子溝通,教給他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不是教育孩子以武力征服。當孩子在家裡犯錯潛江接受父母一方的教育的時候,你不要和對方唱反調,一味心疼和維護。
②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都充當著什麼角色
引言:家長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太多壓力,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要整天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一個家長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到,孩子也不會進行照做。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都充當著什麼角色。
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孩子都想成為跟父母一樣的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好言傳身教,做孩子的引路人,做孩子榜樣的示範者,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家長不要一味的跟孩子發生沖突,發生沖突,孩子對父母就會進行不理解產生叛逆的行為。家長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孩子,不要讓孩子來改變自己,兩個人需要共同的努力去完成目標。
③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什麼
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這是基本的概念
孩子的家的定義,永遠都會是父母這里
④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什麼
不知道上輩子有多大的緣分,這輩子才能夠擁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又正好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關系。因為人人都說,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是一點也不自私的,對子女的好也是那種從來不求任何回報的。社會這么復雜,能遇到真正對你好又不求任何回報的人真的是太少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女更加需要對自己的父母好,不會再有人比你的父母還愛你。也許有時候會覺得身邊的人都可能會離開,但是父母絕對不會隨便放棄你,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從中國傳承的孝文化來看,子女對於父母的意義就是「為父母服務」,很多父母對於生兒育女的安全感也是來源於「養兒防老」,這在某種程度上說的是同一個意義——子女是沒有自我的,是圍繞父母周轉的一條生命體。
每對父母其實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跟剛畢業新上崗的員工狀況差不多,然而心態卻截然不同,新員工會覺得自己初來乍到,應該多多學習爭取進步;然而新做父母卻有一種天然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覺得「反正這是我生的」,潛台詞就是我想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我想怎麼養就怎麼養。
這樣導致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也是國內最常見的一種父母與子女的模式,就是一對男女一旦成為了父母,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這種失去自我有幾種表現,我們來列舉一下。
首先,開始變得不懂得認錯。
在長期教育孩子的途中,父母會不知不覺陷入一個不知名的誤區—— 「想要帶領孩子往正確的方向上走,我就必須得是正確的」。
這樣誤區的後果在孩子12歲之前表現並不算很明顯,然而孩子一旦到了叛逆初期,就會成為爭端的最銳處。
此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不再覺得父母無所不能,如果父母還是強行想將自己所有的行為都說成是對的,孩子就算表面不說,內在也會開始抵觸,無形中對父母形成「常有理」的新認知,孩子心底存在的那種對父母的天然認同感會發生動搖。
其次,將自己實現不了的期望付諸在孩子身上。
人的能動性是有限的,我們終其一生能夠實現的願望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東西,剩下那些實現不了的就叫做遺憾。
有人的人生沒有遺憾,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在活著的時候,我們需要跟自己的遺憾和解,明白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卻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這樣反而能令我們心態健康,生活積極。
普通人一般都能做到去調整這樣的心態,然而可怕的是,這些普通人一旦做了父母,原本好端端的男人和女人,就會開始將自己的夢想或信仰嫁接到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都會以「為你好」之名來綁架要求。
再者,失去了營造快樂氛圍的能力。
每對婚姻中的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都會有自己性格的格調,有討人喜歡的魅力,哪怕是相親結婚的那種,在兩個人決定和對方成為夫妻時,肯定也是因為喜歡對方身上的某一點,是奔著愉悅而去,沒有人結婚是立志要給自己人生添堵的。
但是很多時候,一旦成為了父母之後,卻很容易失去自己原本處理事情的方式,在溝通中會變成教導,變成命令,甚至變成無休止的指責。這樣的狀況對於子女來說,家庭失去了內心獨有的那種歸宿感和安全感。
每對做父母的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的模仿祖輩,而我們祖輩總會將孩子當作「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全家的希望」。
這種思想無形中對孩子的一切抱有巨大的期待和掌控欲——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一個外在器官,跟自己的胳膊腿兒一樣,期望孩子指哪兒打哪兒。
他們並不能承認孩子是存在於世上的獨立個體。從孩子一出生,就戴著定製的框架去認識孩子、去期待孩子、去想像孩子,這樣潛意識推動下的父母會陷入一個迷局,而這個迷局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試圖控制孩子。
成為了父母,是人生多了一個新的角色,是責任重量的真正體現,但是並不意味著人生劃上終點,所以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系是共同成長,從哺育和反哺之間來彼此支持實現自己人生所想。
而作為子女,愛父母最好的方法,我認為是有讓自己有脫離他們之後也能在這個世界上過的很好的本領。愛護自己的身體,有事做,有人愛,養得活自己,對社會有用。這是他們最最想看到的吧,畢竟父母生養我們,極少少是純屬為了養老。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的人,一輩子爹娘都要擔驚受怕。當然,關心自己爹娘,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良知。多多電話咯,耐心聽他們嘮叨,把工作中遇到的事分享給他們。過節日買買禮物。媽媽再老,女人就是女人,永遠愛美的。給她買衣服化妝品帶她去做頭發什麼的,開心的不得了。關心他們身體,逼他們去做身體檢查。把出去玩的照片給他們看,(他們幾乎會一天看一遍)。分享身邊一個故事,我朋友每次出去玩就把照片批量上傳空間,完全不論質量。。。後來問她為什麼,她說這樣爸媽就可以在家裡有海量照片看了。愛自己,愛父母。差不多就這樣了,如果是妻子或丈夫,愛自己父母,別忘了對方的父母。
共同成長吧!
⑤ 很多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為什麼這么說呢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的說法,父母的這個角色其實在孩子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在生活學習各方面都是起到很好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他們的模仿能力沒那麼強,所以往往在孩子面前總是不避諱。雖然孩子年齡還小,但是,他們會把所有一切記在心裡,從而形成特寫的記憶,平時父母的一些好的習慣和一些壞的習慣,都會時刻的影響著孩子。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種說法確實沒錯,很多時候父母的教育是老師無法代替的
⑥ 父母是什麼東西
父母 fù mǔ
(1) parents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
"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4) 我們的第一位老師
簡介含義
動物界,一個雌雄相異的物種里,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兩個個體,就被稱作父母。他們是這個新生命的父母,並且永遠擁有這父母的身份。
對人類而言,父母 包含了更多的含義。
將一個人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兩個人,是他\她的親生父母,
養育這個人的可能是其他人,被稱作他\她的養父母。當然養父母不局限於兩個人,也沒有性別的限制。
也許他\她並不是由人養育(比如狼孩),它\它們仍然可以被稱作他\她的養父母。
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父母有了一種法律上的身份。
在他\她未成年時,父母有對他\她的監護權。
在他\她成年以後,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在法律上養父母和養男,養女之間的關系可以斷絕,但是血親關系卻是無法斷絕的。
朱宣咸作品《夜》
然而,在人們的心目中,不管有沒有法律的約束,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無法切斷的,即使是養父母。
你可以不承認自己的父母,但是你心裡很清楚: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他們就是你的父母。這是一種情感的約束,面對父母,兒女心存感激,面對兒女,父母滿心疼愛。
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唯一可以不顧一切幫助兒女的人。因為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很僵,甚至會出現十分極端的狀況。但是親情在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已經把父母和兒女牢牢的纏在一起。
"椿萱"是父母的代稱。"椿"為一種喬木,"萱"為一種花,橙紅色或黃紅色。
一般稱父親為"椿庭",稱母親為"萱堂"。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之所以給父愛和母愛這樣崇高的評介,是有道理的。
第一、懷胎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憂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干就濕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第七、洗濯不凈恩。
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
第十、究竟憐愍恩。
第一,母親懷胎的時候對胎兒守衛愛護的恩德;
第二,是臨盆生產受盡苦楚的恩德;
第三,是生下孩子就忘記所有痛苦的恩德;
第四,是自己咽下苦澀,吐出甘甜給與愛兒的恩德;
第五,是回施干凈給與孩兒而自己將就污濕的恩德;
第六,是哺餵乳奶和撫養教育的恩德;
第七,是替孩兒洗濯屎尿不凈的恩德;
第八,是孩兒外出遠行,慈母在家掛心憶念的恩德;
第九,是對孩兒深深加以體諒撫恤的恩德;
第十,是終生直到究竟都沒有窮盡對孩兒憐愛愍念的恩德。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梵網經)
13、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不孝也。(忍辱經)
14、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經)
15、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經)
父母是孩子的朋友
"我一門心思花在兒子身上,現在兒子好容易上了重高實驗班,但他卻一點都不感謝我,平時基本上不和我說話,這是為什麼?"一位家長問。
吳教授說,最優秀的父母親毫無例外都是孩子的朋友。首先是朋友,然後才是家長。
但如今,很多家長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往往對孩子很沒有禮貌;不會與孩子進行愉快的交流;大多數父母居高臨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沒有平等就沒有真正的朋友。平等是否會影響父母的威信?我的體會:沒大沒小,威信猶在。威信不等於板著臉孔教訓人。威信是一個人的實力和人格魅力的體現。
⑦ 爸爸媽媽誰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
其實沒有什麼第一第二,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樣重要的。只是他們的責任不同罷了,對於母親來說,她需要關心孩子成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時時刻刻關心注意,孩子生病了,傷心難過了,或者誤入歧途了,都需要母親注意。而父親對孩子的愛不善表達,他的責任更重大,需要掙錢養家了,要不老婆孩子吃什麼啊???在孩子犯錯時都是父親來用巴掌教育了,哈哈,而母親則在一邊哭泣。總之,母親需要照顧孩子,而父親教育孩子。
⑧ 家長是指哪些人
家長,舊稱一家之主,指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一般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監護人(自然人)。一般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孩子的長輩。
其並非法律術語,學校常見稱呼,但與法律上的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的范疇比較近似,屬於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的一部分。
相關信息:
德國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都有一個神經質的母親。」這話雖然有點刻薄,但不無道理。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混淆教和養的概念。
所以,溺愛型家長總是試圖代替孩子成長,導致孩子無能無情;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自由成長就好,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行為不規范、成績不穩定;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採用高壓政策,導致孩子心態失常等等。
⑨ 父母是孩子的什麼比喻句
1. 父愛像夏季的風,夏風總是那樣恬人,在酷熱難耐之時送來一絲清涼。當我在人生路口徘徊時,爸爸輕輕拍拍我的肩膀,微微一笑,用眼神給我指路,用心靈給我溫暖。
2. 父親的愛,是春天裡的一縷陽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裡的一絲涼風,吹散了我心中的煩熱;是秋日裡的一串串碩果,指引著我走向成功;是冬天裡的一把火,溫暖著我那顆冰冷的心。父親的愛,無處不在!
3. 父愛是音樂,讓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
4. 父愛是寬闊的海洋,即使在我一事無成的時刻,也會包容我,把我納入他溫暖的胸膛。
5. 父愛如山,呵護生命的火;父愛如火,點燃希望的燈;父愛如燈,照亮前行的路;父愛如路,指導我的人生。
6. 父愛是山峰,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著堅定。
7. 父愛像冬日的陽光,在寒冷的冬天,只有那抹陽光讓我感到暇意,當我參加比賽時緊張的心情布滿全身,額頭都是汗珠的時候,爸爸遞給我一絲鼓勵,一塊冰涼的飲料,使我勇敢直沖,取得了好名次。
8. 父愛像秋天的雲,在果實累累的秋季,,雲只是高高地看著這一切,依然那樣恬靜。當我考試失敗的時候,我哭泣著回家,爸爸見此情景卻一言不發,只是靜靜的站立,微笑著看著我,給我力量,讓我立刻精神充沛,讓我明白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