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裡父親去世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不孤單;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二、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講究,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穿好殮衣,不能讓死者光著身子而去。所以舊時,老人們在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兒孫們往往就要在閏月年為其准備壽衣,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壽衣的件數、質地是很有講究的。件數要單數,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凶禍再次降臨;材質上則忌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而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還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為獸類。
三、入殮時候的忌諱
1、入殮的時候忌諱淚灑屍身。在入殮的時候,親人們要暫時忍住悲傷,控制住眼淚,以免淚灑屍身。
2、入殮前後忌諱貓、狗接近屍體,認為會引起死者驟然挺立或成僵屍。
3、棺材忌諱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為佳,禁用柳木。因為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恐會絕後。
四、報喪的禁忌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白布、白紙,讓人們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確定了葬禮的日期後,孝子要去親戚家報喪。報喪時講究孝子未進屋,先跪在室外行禮,向親戚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禮的時間。
五、葬禮日期、墓地的選擇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是不會一下子走遠的,死亡會涉及很多事項,所以古人尤其重視葬禮日期的選擇,以免引發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選擇自古以來都十分講究。俗以為墓地好壞直接關系後代的貧富吉凶。舊時,關於墓地的選擇禁忌,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因此,要請專業人士選擇葬禮的日期、好風水的墓地。
六、下葬後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後,送葬的人要繞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則忌回頭觀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隨活人回家。
七、服喪期間忌諱走親訪友
子女服孝期間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俗語有「身穿熱孝,不登鄰宅。」
八、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色彩鮮艷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
⑵ 爸爸昨天過世,在家擺放靈台有什麼講究,怎麼帶孝具體怎麼操作請知道的朋友告知下,謝謝!
你爸爸在家過世的話,把靈床搭在外屋(堂屋、客廳),頭朝外,靈床前放一小桌,擺放父親生前放大的照片,祭品和點燃的蠟燭。桌子前放燒紙的泥盆。大門口左面掛挑錢紙,左面貼上恕報不周字樣的安撫告示。
老人倒頭安排就緒,就要穿孝衣,戴孝帽,女家眷戴箍條,圍在老人遺體旁嚎啕大哭,掌握好時間停止,就安排給親屬送信,買棺材,吃飯等等事宜。
最好的辦法是請當地的大了或白事一條龍服務,他們會為你們的喪事安排井井有條,順利安葬。這只是簡單的描述,其實事情很復雜。就聽大了的吧!
⑶ 在喪葬的儀式上,都有哪些特別的規矩
在喪葬的儀式上,特別的規矩可能在不同的地區也會有著不同的差異,比如在一些地方,在喪葬之時應該要戴孝帽,不能出門去別人家,同時迎接時,應該跪謝親朋好友的到來,死者入棺之後,家人要守護、睡卧在棺旁,這叫"守靈"。其實還有著很多不同地方特殊的儀葬規矩。
一般來說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歸去之後,後人理當跪恩,同時設靈堂是把遠親近鄰敘集一起,一起對死者生前一功一過,一是一非的盡術,啟發靈前各位思想,這是對整個社會有好處的,留芳百世,披麻戴孝只是最基本的本分,這個時候其實心真誠就是最大的孝敬,人死後你做得再好,父母也已經不能享受,生前好好盡孝才是最應該的。
⑷ 靈堂有什麼講究
1、指路 ——人死後要舉行宗教事儀、指路,在此期間,同時舉行系列的活動,讓死者到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2、喪服——死者一般都穿藍褲、白布衫。人們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棉衣。兒女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將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對死者進行告別,但有些區域根據死者的生辰,讓當地的「先生」選適合的日期進行追悼會。
4、出殯——出殯時,親屬批麻帶孝,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均按火化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人壇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牛,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血祭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在西方國家,則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後死者以重疊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時需將先下葬者挖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習俗為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參照最古老的習俗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間常用百年好合來祝福婚姻永恆,但對逝者所指人生的歸宿——永恆的安祥)
8、焚燒——人們傳統焚燒錫箔、黃紙、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等);早時蒙古族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焚燒錫箔等是受漢族的影響。
9、服喪——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室韋傳)載: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設靈堂、祭百日、周年。服喪期間,穿素服、食素食。
⑸ 父親去世後要注意什麼
1、守孝穿戴:
家中有人去世,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2、守靈時間:
守靈基本上以三天為限,有在住宅內的靈棚、靈堂內守靈的,也有在殯儀館內租禮廳守夜的。在郊縣現在還有「擱三朝」之舉。
3、守孝三年: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喪事常識
死者入斂後,孝子拉著掃帚,拿託命紙及死者先前舊衣,端著靈牌,前往五道廟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樂,所有吊喪者均繞廟3周,呼死者上車,後將命紙、舊衣放入紙車中焚燒,孝子大哭,親友北面行禮,孝子答禮,謂之「送行」,俗稱「接喪」。
出殯前,親友在靈前行禮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門口外。吹鼓手奏著哀樂,長子或其他繼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桿,長媳抱罐,其它子女及親友緊隨其後,走向墓地。
⑹ 在大連白事如何操辦,有哪些講究
大連地區漢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時,都要在街門旁邊掛串燒紙,稱為「歲頭紙」。為什麼叫歲頭紙呢?因為它是根據死者的年齡做的,所以叫歲頭紙。
它的做法是一歲一張紙,按序夾在一條繩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規矩掛在街門旁邊。
親鄰看見了歲頭紙,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還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歲數。於是就拿燒紙等祭品到死者家裡去弔唁慰問。
子女給逝世老人掛歲頭紙,除表示衷心哀悼外,還能對親鄰起個訃告作用。
歲頭紙在老人咽氣後就掛出去,出殯時摘下來放在哭喪盆里燒掉。
掛歲頭紙這個習俗,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不詳,直至今日,有的人家辦喪事時還在掛它。
老人咽氣後,穿好壽衣,在正間屋裡架起板床,鋪好穀草和褥子,將屍體頭南腳北的放在床上,手裡放根約二寸長的白面棒,稱為「打狗棒」(給死者到陰間過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時用),然後用紅布單將屍體蓋好。古禮規定父死停屍堂屋裡,稱為「壽終正寢」,女死停屍卧室里,稱為「壽終內寢」。民國以後,父母死後都在堂屋裡停屍,不再分停了。屍體床下放個裝滿五穀雜糧的小草囤,在囤里點個油燈碗,稱為「照屍燈」。
屍體頭前放張矮桌,擺上香碗和蠟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還放個泥瓦盆,長子要在盆里給死者燒三個包袱(包袱紙上要寫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這個行動稱為「燒倒頭包袱」。接著就拿起擀麵杖敲打正屋的門框說:「一打天門開,二打地門開,三打廟門開」。射門的用意是讓死者的靈魂好到那裡去。接著幫忙人(幫著處理喪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擔當),提著燈籠,拿著香紙和鎖頭,攙扶長子到村頭山神廟(有時土地廟前)去,讓他站在廟門口把鎖頭打開,讓死者的靈魂進廟,等待上西天極樂世界去。
開鎖回來,幫忙人立即組織長子帶領家人到山神廟去,給死者報「倒頭廟」。
回來後,全家人按照長幼輩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兒子、孫子、女婿、外甥、親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還用紅布包綹青麻縫在帽頂上,帽外還要扎條白帶子,腰間捆條麻繩子,鞋幫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兒媳、姑娘、孫女、外甥、親侄媳、侄女頭上都扎白布帶(稱為孝扎頭),外罩尖式孝帽,帽夾上也縫綹青麻,腰間捆麻繩,鞔白鞋趿拉走。這樣做是表示給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結婚的兒媳婦和未結婚的女婿來服孝時,都要內穿紅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幫要鞔紅白二色布,區別於結婚者。
本族男女來服孝時,孝帽孝服都自帶,幫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裡都得給孝戴,給孝帽、孝帶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氣後,就請人到遠處親鄰家裡去報喪。親鄰知信後都來吊喪,有的送香紙,有的給現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後,一般在家停屍三天,然後才能出殯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點以後逝世,也按停屍一天計算。
停屍期間,早晚三餐,都要到村頭山神廟去,給死者的靈魂送飯吃,這個行動稱為「報廟」。報廟的行進隊伍排列是:幫忙人提著燈籠,拐著漿水桶在前面帶路,吹鼓手在後邊吹大喇叭奏哀樂,接著是長子在幫忙人的攙扶下扛著引魂幡,拖著哭喪棒(高糧桔桿纏上白紙穗頭),次子、侄子、孫子等男性親屬跟在後邊。長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摻扶下,懷抱漿水罐,拖著哭喪棒帶領著次子媳、姑娘、侄媳婦、孫女、外甥女等女性親屬,來到村頭山神廟前跪下。長子媳用線香挑塊小紙片伸到廟門里去,一邊搖動一邊說:「爹(媽)你扯住紙錢……」紙片能貼在廟門的磚牆上,就認為死者的靈魂還在廟里(這是迷信),把漿水罐里的飯拔到廟里去。幫忙人帶來的漿水都潑到廟的周圍去,給那些無家無後的野鬼吃。燒完香紙,孝子孝婦們叩頭起來,就在哀樂聲中一直哭到家裡。
辦喪事時,都要在院里搭個靈棚,棚分前後兩室,前室行祭,後室停靈。死者使用的棺材規格不同,底厚一寸,幫厚二寸,蓋厚三寸的稱為么二三棺材。經濟條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後的第二天,將棺材抬進靈棚里,棺里鋪好穀草和褥子後,就將屍體從堂屋裡抬出來放進去,孝子孝婦在哀樂聲中為死者整容裝棺,木匠師傅釘好棺材蓋,孝子孝婦就開始哭靈,這個行動稱為「入殮」。
第二天的午後,舉行接旌儀式。旌是用紅緞子布做的,寬一幅布,長約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畫個起脊樓蓋,兩側分別畫韓鍾離(拿芭蕉扇)、呂洞賓(背寶劍)、張國老(拿竽鼓)、鐵拐李(背葫蘆)、曹國舅(吹笛子)、欒采和(拿陰陽板)、韓湘子(拿花籃)、何仙姑(拿荷花)八個神仙,稱為「陰八仙」。只畫扇子等工具不畫神像的稱為「暗八仙」。旌的中間部分,只寫死者的姓名和年齡,再無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錢買,兒子負責全部喪葬費。
接旌的行進隊伍是這們排列的:前頭有兩人鳴鑼開道,接著是四個扛紅彩旗的,旗後是拿幡的。幡的種類很多,有條幡、扇子幡、葫蘆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對,扎六對的也有但是為數不多。幡的後邊是吹喇叭的音樂隊,抬供桌和抬旌樓子的。旌樓子是在高桌的寬面上綁兩根細木桿,頂部用高糧秸扎個樓蓋,蒙上包袱皮,兩桿的中間用白布編成花格,樓的兩側用白布或白紙扎花做飄帶。孝子孝婦和親友等走在旌樓的後邊,在管弦樂聲中來到街頭廣場。這時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出來觀禮。
隊伍停住後,孝子和孝婦齊跪旌樓前,長子頭頂銘旌來到旌樓前,幫忙人將旌掛在旌樓上,讓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經去世,亨壽多少年。孝子孝婦和親友都向銘旌叩頭,奏樂放鞭炮。回家後,將旌掛在靈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婦分別在靈的左右兩側。女婿親友齊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頭。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禮,具體做法是在旌桌的前邊,再放張高桌,行禮者先在第一張桌前作個揖叩三頭,起來到旌桌前作個揖叩三個頭,然後轉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頭。不會行三拜九叩禮的,在旌前作揖叩頭就行了。客人叩頭時,孝子孝婦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頭表示謝意。
接旌這天的上午,靈棚、房門、街門都要貼上白紙對聯。由於年齡等原因,對聯的詞句也不同,如高壽老人去世時,橫批可寫「吊者大悅」、「老成凋謝」等,對聯一般都寫「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惟望白雲飛」等。有的親友在接旌這天要給死者送帳子或額子,就是用金紙或銀紙做字,寫的是「駕鶴西遊」、「勞績常存」等歌頌詞,縫在約六七尺長的綢緞布上掛在靈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儀式結束後,姑娘和女婿要給吹鼓手、抬旌樓、打旌、拿幡的人賞錢,錢數多少當眾宣布,受賞者要喊出謝字。
接旌這天晚間,死者家裡要設宴招待親友和幫忙的等全體人員。
飯後,在靈前放口鐵鍋,孝子孝婦等,都要給死者在鍋里燒夜紙,還要搞夜祭,請廚師給死者上祭菜給賞錢。同時還要請人讀祭文,歌頌死者一生的功績和美德。沒條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婦在哭訴中,把死者養兒育女等優良美德說出來給兒孫和親友們聽。
燒完夜紙就給死者送「盤纏」(路費),參加接旌時的全體人員,在哀樂聲中抬著紙人和紙車馬來到山神廟,將車馬面向西方向擺好,周圍撒滿燒紙,在車的旁邊放張矮桌,將燒夜紙時剩在鍋里的紙灰撒在桌面上。長子媳拿香挑塊紙片,從廟里把死者的靈魂引出來,附在死者的紅紙牌位上,由長子頂著送到車里去,看桌面的紙灰上有腳印時,就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上車了。這時還要當眾宣讀,復州城隍爺發給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證)。封建社會出版的老《黃歷》上,每年都有登載「路引」的寫法,讓老百姓照辦。讀完「路引」就燒車馬,孝子孝婦們向西南方向,一邊叩頭一邊喊「爹(媽)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話。燒完車馬停止奏樂,全體人員離廟回家,不準回頭說話。
一般人家能給父親送「盤纏」,都扎一個侍者一個車夫,兩匹白馬一輛轎車。母親去世時,除上述幾件外,姑娘還要給媽媽扎條老黃牛,到陰間去好幫媽媽喝生前積贊下來的臟水。
第三天早晨,幫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攙扶長子一人在哀樂聲中到山神廟去「辭廟」(就是給死者幾天來的住廟錢)。
辭廟的同時,幫忙人要打掃死者生前住的炕,將他用過的枕頭等遺物拿到村頭燒掉。
從廟回來就起靈,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綁好,長子還要摸下四個棺材角,稱為「穩靈」。然後與全體男性服孝人跪在靈前,婦女站在靈後,幫忙人將燒過倒頭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長子頭上擱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沒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當成「聚寶盆」收藏起來。抬靈人看見摔喪盆這個信號,就在鞭炮和哀樂聲中起靈。送殯隊伍與接旌時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殯時,女婿拐大筐,內裝照死燈的草囤,長子媳上廟時拿的漿水罐,還有棗樹枝、苞米面發糕等陪喪品,走在隊伍的前邊,邊走邊撒紙錢稱為買路錢,給死者買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風水先生放羅盤,測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著陰陽先生(亦稱除黑先生,這個行當都是廟里的伏居道士乾的)掐破公雞冠子,用雞血在钁頭板上畫符,口念咒語。在風水先生測定的墓穴處創出三個坑,抬靈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長子在坑裡壘起兩道小土崗,放上棗樹枝和發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孫早發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後,把旌鋪在棺蓋上,把女婿拐來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頭部,最後用葦席把棺材蓋好,抬靈人就在哀樂和鞭炮聲中把棺材埋好,壘起墳墓和墳頭。新採的墓地,還要壘個山神廟,讓山神保衛死者。
帶來的引魂幡、條幡,旌樓架子和哭喪棒以及死者降生時在門上掛的布郎當等都在墓前燒掉,孝子和親屬以及來賓,在墓前上香燒紙叩頭後,哀樂停止,殯葬儀式結束。
婦女送殯只到村頭,將哭喪棒扔在燒死者遺物的火堆上燒掉就回家。這時有位幫忙的老婦人,拿張飯桌放在街門口,桌上放盆清水,水裡放些銅錢,還有一碗干飯、木梳、竹蓖子、斧頭和菜刀。送殯的孝子和孝婦進家時,都要洗手梳頭,拿起斧頭和菜刀在盆沿上各盪幾下,從水盆里撈銅錢,含口乾飯進屋吐在死者生前住過的炕席底下(三日後送到墓地去),銅錢也扔在那裡。
陽陰先生進屋後,口念咒語,還用桃樹枝把公雞打得直蹦亂叫,同時還向屋裡各處撒黑豆和鏵鐵,有的還在牆壁上貼符,驅除惡鬼保佑平安,這個行動稱為「靜宅」。
出殯這天的午後,還要設宴招待親友,孝子們在管樂中挨桌給親友叩頭謝孝。
飯後,鼓樂班送走客人就和風水先生以及陰陽先生領取工資和賞錢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請、雇兩種,請的不給報酬,雇的得給工錢。
出殯的第三天,兒子、侄子、孫子、姑娘、媳婦、孫女以及親屬等,要到墓地去給死者「圓墳」,用高糧秸折個方架,中間拴個帶銅錢的紅布朗當,插在墓的上邊,表示給死者上樑蓋房的意思,然後修整墳墓燒紙叩頭,圓墳儀式就結束了。
出殯後,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寫個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飯,如生前一樣的侍候,直到燒百日時,才將牌位燒掉結束祭拜。
死者入土後,每隔七天,孝子孝婦和親屬都到墓前去燒香紙擺供品,稱為「燒七」。一般都燒七次為止。此外還要燒個「百日」和三個「周年」,每次親友們都來參加儀式,送香紙和饅頭等祭品。送饅頭有規矩,兩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個饅頭,稱為「半份供」。本族人送來的饅頭祭祀完了都帶走,親友送來的最少給他帶走一個,稱為「壓包袱」。
燒百日和周年,死者家裡都要設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當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譜上去,過年時享受子孫們的祭祀和參拜。古禮規定子女要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間,過年時家裡不能懸燈結綵貼紅對聯(可貼紫色對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之意。
燒完三周年,服孝期滿,子女脫孝,恢復以往的正常生活。
⑺ 老人走後為什麼要設靈堂
中國的喪葬文化是傳承得比較完整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出現了斷代的情況,唯有喪葬文化一直保留至今。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對於喪葬非常的重視。
在中國不同的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唯有喪葬這一點是全國統一十分重視的。而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中靈堂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那麼人死後為什麼要布置靈堂?百歲老人告訴你真相,看完突然醒悟。
⑻ 喪葬習俗
1. 指路:親人離世,需要舉行相關儀式」指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舉行相應活動,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沒有灰塵,是享福的。
2. 喪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藍褲。人們認為白色象徵純潔,藍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紋,不穿棉衣。子女親手給逝者穿衣。逝者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燒掉,不能遺留。
3. 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要超過3天,然後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及告別儀式。但部分地區,讓當地的」先生″,根據逝者的生辰八字,測算合適的日子舉行追悼儀式。
4. 出殯:過去出殯時,親屬披麻戴孝,靈車上遺體腳朝前。現在出殯有所不同,因殯葬改革,遺體需要火化。火化後,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裝入布袋中,最後裝入骨灰盒,一般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過去習俗,死了人,根據窮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獻,大至豬牛,小至雞。逝者如年歲較髙,供品被視為福物,可以分給親屬。祭獻的雞,多留給幫忙送靈下葬的親友出殯回來後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講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輩合葬一起,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部分地區,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時,需要將者骨灰盒請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 朝向:過去都是遺體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區參照過去習俗的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恆的安詳。
8. 焚燒:傳統習俗,是焚燒元寶、黃紙、紙質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空調等);
9. 服喪:古時的守孝習俗,近代更變為祭七(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和周年。服喪期間,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⑼ 家裡死了人孝子有什麼禁忌
人老病死乃是生命的常態,是誰都無法跳出的一個輪回,畢竟生命有開始便一定會有結束,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對於這些生命的法則都是無可奈何的。那麼家裡有人去世的禁忌?有什麼說法?下面讓本期風水知識大全為你解析。
家裡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麼說法
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不孤單;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報喪的禁忌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白布、白紙,讓人們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父母去世,確定了葬禮的日期後,孝子要去親戚家報喪。報喪時講究孝子未進屋,先跪在室外行禮,向親戚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禮的時間。
家裡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麼說法
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
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家裡有人去世的禁忌 有什麼說法
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⑽ 辦白事都要用到哪些東西辦喪事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忌諱
多少少明白點,這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承。這不是封建迷信。是人類世界中的延續……!
喪家操辦喪事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具體事項,也就是說,要辦好喪事並非容易。不少家庭由於事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旦事情發生了,往往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結果使傷心事留下了遺憾。今天老於給朋友們祥細道來……!這知識都學雜啦!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投訴(報喪):家裡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請事戶族長輩協同料理幾日發殯。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遠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過五天。孝子出門報訴,身著孝服,手執喪棒,有一熟悉亡者親屬的人領著前去報訴,孝子每到一家側跪門邊,等被請的人見面,孝子叩頭後再離開。絕對不能進家門。
二、超薦。(做道場、行大禮),道場分僧人道場、陰陽道場兩種。僧、陰陽道場可在同一靈場堂念誦,但須僧念道停,輪換開進行,僧人超薦不破土、不上墳,送葬素齋素食不收報酬,但不是佛門子弟不去念經。陰陽道場有隨堂食、三報食、鐵罐食三種形式。凡家族少、兒孫少、家庭貧寒者多舉行隨堂食吊喪形式;家庭經濟較富裕,亡人生前積恩布德、生財有道、勤儉持家好,眾人尊敬的人家多舉行三報食(報大地、報祖先、報父母養育恩)的吊喪道場;極少數家庭經濟殷富。房舍數院、田地數頃,亡人生前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過「壽喜」(七十歲)眾人尊敬,後輩兒孫又在官場為官的,老人歿後兒孫為亡者「鐵罐食」場面雄偉熱鬧,(有三個高貢,五個道士組成的念經道場)吹、念、紙活、輓聯、出喪都十分講究。
三、香蠟。靈堂要點香,日夜不停,絕對不能斷了香火,蠟燭也一個道理。每天吃飯時間要先敬逝者,把飯盛好放於靈前桌上,筷子要豎插,不能橫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後,亡靈停放靈堂內,吊喪期間家庭婦女(妻、兒媳、出嫁女兒)跪於靈前門外兩側麥草上致哀,有吊喪者一來即大哭不止,哭聲時斷時續,直至客走為止。夜間有兒子守靈。
五、移靈。移靈過程中,親屬哭泣切忌淚水掉在逝者臉上,移靈過程中打傘擋住頭部。
六、燒轎。出門的頭天夜裡23點至1點(子時),將逝者衣物、紙糊的童男童女、聚寶盆、搖錢樹、現代人還加了電器等,在外邊燒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殯不能走回頭路,去和回要選不同的路線。
八、出殯時孝子執白幡,隔一段時間面向幫忙者跪下謝恩。
九、入土後,不能哭(入土為安),要圍繞墓地轉三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裡辦喪事的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二、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
重喪,重,重復,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習俗講究,舉行葬禮的日子一定要避開重喪日,以免家中再發生親人去世的情形。
三、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四、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五、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六、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民間喪葬風俗習慣有哪些
1、指路 ——人死後要舉行宗教事儀、指路,在此期間,同時舉行系列的活動,讓死者到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2、喪服——死者一般都穿藍褲、白布衫。人們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棉衣。兒女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將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對死者進行告別,但有些區域根據死者的生辰,讓當地的「先生」選適合的日期進行追悼會。
4、出殯——出殯時,親屬批麻帶孝,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均按火化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人壇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牛,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血祭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在西方國家,則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後死者以重疊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時需將先下葬者挖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習俗為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參照最古老的習俗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間常用百年好合來祝福婚姻永恆,但對逝者所指人生的歸宿——永恆的安祥)
8、焚燒——人們傳統焚燒錫箔、黃紙、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等);早時蒙古族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焚燒錫箔等是受漢族的影響。
9、服喪——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室韋傳)載: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設靈堂、祭百日、周年。服喪期間,穿素服、食素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安葬注意事項
(一):在給先人下葬之前,陽世後人如果信仰虛空法界一說,那麼務必要找自己信得過的堂口師傅,做好風水地理查看和擇吉安葬等相關事宜。陰宅風水一說,傳承千年,源遠流長,在虛空法界里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好的龍穴旺地,子時下葬,丑時後人即可沐得福報;壞的凶穴煞地,一日下葬,禍延千年。陰宅風水,務必慎重處理,萬萬不可,自已為是,胡亂安葬,最後不光先人無法安息,後人也霉運連連。
(二):在給先人下葬時,禁忌「熱死熱埋」。無論先人年紀大小,無論死亡原因,均應在死亡12小時至72小時以內妥善安葬為佳,年紀越大的,停放的時間應越長,譬如常說的「大三天」、「小三天」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如遇特殊情況,如客死他鄉、後人未歸等原因則除外。這里還要說一點,就是如非特殊情況,在先人故去後,最好不要放入冰棺,因為這個時候故去先人屬於中陰身期,某些思維意識尚存,冒然的將遺體安放在冰棺內,容易導致先人墮寒冰地獄及餓鬼道。
(三):在給先人下葬時,均應盡早「入土為安」。如有特殊信仰的先人,也可以進行天葬和水葬。現今社會,不光活人住的樓價飆高不下,就連死人的墓地也是價格不菲。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因在故去後很難找到合適的墓地,故皆需要在殯儀館、火葬場等地暫存骨灰。在這里建議所有的陽世後人,在自己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是將先人盡早「入土為安」為萬全之策,大善之舉。
(四):在給先人下葬時,無論土葬或是火葬,均應「打傘遮陽」及「喊山引魂」。「打傘遮陽」就是在下葬時,先人的遺體、骨灰等均不能直接被陽光照見,需由後人打一把黑傘或是席棚遮陽,以免陽光爆嗮先人遺體,導致先人魂飛魄散。「喊山引魂」指的是在下葬之前,後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和死祭,以助於先人魂魄歸來,安於陵寢。
(五):在給先人下葬前,墓穴內,務必暖炕,不可冷穴,不可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見。挖好墓穴後,搭好土龍,擺放七星完畢之後,就要在墓穴內焚化暖炕錢,待燃盡後,方可下葬。挖好的墓穴上方,同樣是需要用黑傘或席棚來遮當日光、月光和星光。
(六):在給先人下葬前,墓穴內,不可留有任何活人腳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了活人的手印、腳印,應馬上用紙錢將印記抹平後,再行下葬。更要注意的是,活人的身影不可映在墓穴中和棺木上,以免氣場沖撞,死人壓活人,導致犯呼不斷。
(七):在給先人下葬時,若有孕婦、產婦、生肖犯沖者必須迴避大吉。這點在先人的葬禮時同樣需要禁忌。犯沖主要以本命沖和六沖為主。本命沖,就是和先人相同生肖的活人在先人穿衣、入殮、開光和下葬時都必須轉身迴避;六沖,就是和先人相差六歲及【六的倍數】年紀的活人,在以上情況時,同樣需要轉身迴避大吉。
(八):再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回家時,均不可回頭。以免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尤其是那些身體虛弱及具備靈異體質的後人,禁忌回頭觀望。
(九):在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回家進門前,務必洗手、照鏡、除穢。洗手之後,一定要照照鏡子,這樣喪氣、晦氣、煞氣等就不會干擾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