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嬴政多少歲離開父母

嬴政多少歲離開父母

發布時間:2022-04-04 07:40:46

『壹』 嬴政是多少歲繼位的

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21年吞並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名異人,後改名子楚。異人原是秦國的公子,曾被作為人質留在趙國,在陽翟被邯鄲大商人呂不韋發現。呂認為立一國之王最為得利,便把自己已經懷孕的妾趙姬嫁給了子楚,同時不惜千金為子楚立為太子而積極活動,終於得到了孝文王後華陽夫人的同意,被立為太子。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死,子楚繼位為庄襄王,呂不韋因「有功」而被封為相國、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還兼任太子政的師傅。嬴政元年(前246年),庄襄王死,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由其母臨朝聽政,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即次父)。朝廷大權盡落入呂不韋手中。此時的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歷經六世,至秦王政時,已經發展為七國之中最強的一個國家。

『貳』 秦始皇嬴政是哪一年被贏異人接回秦國的。多少歲

公元前250年,呂不韋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此時嬴政才得以回秦國 10歲的時候

『叄』 嬴政登基趙姬多少歲

歷史上沒有趙姬年齡的記載。

趙姬的身世記載於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譯文:

呂不韋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懷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

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到十二個月之後,生下兒子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子楚就立此姬為夫人。

並沒有記載趙姬的年齡。

(3)嬴政多少歲離開父母擴展閱讀:

結局: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嬴政來到雍城舉行冠禮,嫪毐趁著秦王嬴政宿雍城,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後璽,調縣卒、官衛士卒官騎攻擊蘄年宮。

嬴政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領咸陽士卒平息叛亂,兩軍戰於咸陽。叛軍數百人被殺死,嫪毐的軍隊大敗,與死黨倉皇逃亡。

嫪毐及其死黨被一網打盡,秦王嬴政車裂嫪毐,滅其三族。太後和嫪毐的兩個兒子,均被一同囊載撲殺。太後被囚居在雍城。

嬴政明示與太後斷絕母子關系,永不再見,並明令朝臣敢有為太後事進諫者,殺無赦。結果,有二十七個進諫大臣被殘酷的處死,並把他們的屍首掛在宮牆示眾。

及至第二十八位諫臣茅焦,以「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為由,打動秦王嬴政將母親趙姬接回咸陽。趙姬最終得以安享晚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姬

『肆』 秦始皇多大從趙國回到的秦國

經過秦昭王的開疆拓土之後,秦國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自己的戰爭成果,然後才慢慢的准備統一大業。

太子質於趙,一方面可以向六國表示秦國想要和平安穩的過日子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住趙國,告訴他你趙國還是很強大,我秦國還是懼怕你的。這樣一來,秦國可以安心的消化自己的食物了,內部問題解決之後。便是秦始皇上台表演了,滅國大戰爆發,公元前221年,秦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

『伍』 秦始皇是在哪年繼位的繼位時幾歲

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47年繼位,繼位時13歲。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出生地在當時的邯鄲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叢台以南,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帶。是秦莊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秦王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

(5)嬴政多少歲離開父母擴展閱讀

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陸』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年齡

39歲統一中國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嬴子楚)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而且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自收黨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但被秦王政先發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

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發出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另外,嬴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內統一度量衡;

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

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

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並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修築成為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為了達到控制人民與加強專制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而有以下的措施:

遷富豪。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富豪遷往咸陽,以方便監視。

收兵器。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運到咸陽,與九鼎一起,鑄成十二銅人與許多大鍾。

焚書坑儒。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布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後世多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統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功敗垂成,反被處死。在秦帝國建立後,韓國名門之後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

『柒』 秦始皇到底幾歲回到秦國,然後當上秦王的

13歲時即王位。 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姓趙氏[1],後世常稱嬴政(正)。生於前25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2](原稱華夏族[3])。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捌』 秦始皇從趙國回到秦國時多大年紀

秦始皇十三歲從趙國回到的秦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玖』 嬴政多少歲

嬴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他在十三歲的時候登上了秦國的王位,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

『拾』 秦始皇的歷史

怎樣評價李斯?

李斯死後二年,大秦帝國也隨之滅亡了。然而,秦的滅亡卻為後人留下一樁爭論不休的公案:如何評價這個15年就滅亡了的短命帝國?一個虎視天下,橫掃六合如卷席般的強大帝國,何以在其功成名就後不久就灰飛煙滅了?如何評價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他的功過是非如何擺?直到今天也是紛紛紜紜,沒個定論。在這里,我們不想參與上述問題的討論,只想就秦帝國的主要設計師之一,我們書中的主人公李斯說幾句話。掩卷之後,我們不能不在腦際縈回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去看李斯這個人物?其人善耶?惡耶?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然要涉及到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

評價歷史人物與評價一切事物一樣,需要有個標准。問題是這個標准怎麼定?很多人說,這個標准一定要盡量的客觀。這似乎無可非議,但這種所謂的「客觀標准」實際僅是人們長期以來一相情願的幻想而已。因為從古到今,標准都是人定的。人既然可以制定它,自然也可以按人的意志和需要改動它,純粹的客觀性何在?一個秦始皇,罵他暴君的有其人,封他為革命家的也有其人,直到今天也沒搞明白。何以會出現如此咄咄怪事呢?這是因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僅僅是一種事實判斷,從根本上說,它應是一種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普遍實用於對物理世界的評價,它要解決的僅是個真偽的問題。如果我們從事實判斷出發去評價人物,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可以說秦始皇是存在的,李斯也確有其人,他們做過的事也是真的,事情到此也就完滿地結束了。然而我們得到了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因為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主要的目的還不是要搞清他的真偽,而是要通過評價人物這種工作,搞清人這種特殊的動物究竟是什麼?它是在什麼樣的動機支配下活動的?這種動機從何而來?他的活動對社會群體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對這種影響應該怎麼看?它是否有永恆的意義?類似的問題接踵而來,要求我們作出回答,然而這就不是事實判斷所能解決得了的了。於是,我們就必須把一個人物放到特定的價值領域中去衡量,在此,我們不僅要確定其真偽,而且更要確定其美醜、善惡,以便還他以社會人之真面目。但是,價值世界可要比物理世界復雜得多,在物理世界中居主導地位的因果律、邏輯律,來到價值世界,基本上就失去了它的主導地位。因為價值世界不僅受到客觀規律的支配,而且更受到人的主觀世界的支配:人的意志、感情、慾望、沖動、直覺在支配著一個人的行為;人的社會地位、財產、聲望、出身、民族、性別、年齡在支配著一個人;人所處的時代、傳統、風俗、文化模式在支配著一個人;而難以捉摸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在支配著一個人。所以找出一個人在歷史上的准確坐標談何容易!說到這里,一定有人會說,那麼評價人物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我們覺得這句話問得似乎沒有必要,因為不管你多麼討厭這種沒有絕對是非標準的相對性,實際它始終在制約著古往今來人們的評價活動。請翻翻建國之後切┒鄖厥薊勢蘭鄣拇蟠笮⌒〉奈惱擄桑�頤遣荒汛又鋅吹角厥薊試諮д咼塹氖種惺僑綰偽淅幢淙サ模�詞故峭�桓鮁д擼�蒼��鞘悸鈧��張踔��踔梁罄從指綽鈧��源巳嗣且丫��植還至恕?/SPAN>

所以,當我們要對李斯這個歷史人物說幾句話時,還是少聽那些頭腦僵化的新經學家們的指手畫腳,走我們自己的路吧。首先聲明,在這里,我們不想對李斯作道德理性的評價,因為從道德律看李斯,他實在一無可取。他自私自利,背師殺友,賣主求榮,欺君枉法,然後自取滅亡,罪有應得,確實應該把他牢牢地釘在道德的恥辱柱上。但是,我們卻打算讓李斯走下道德的恥辱柱,使他復活,給予他我們要作的評價。為此,我們制定了二條評價標准:第一是時代性;第二是人民性。

首先講時代性。制定這條標準的目的是要把李斯放到他那個時代去考察,不要使之現代化。李斯生活在戰國時代,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從歷史的表象看,這是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戰國策書錄》)的戰亂時代。但是,問題並不如此簡單。因為,中國的歷史進入到奴隸制國家以後,經過夏、商二代,又發展到西周時代,可以說達到了一個高峰階段。不過,日中則移,盛極必衰,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中國社會陷入到「禮壞樂崩」這一亘古未有的空前混亂狀態中。這意味著什麼呢?從本質上看,它意味著中國的奴隸制社會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然而新的社會模式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這還是個未定之天。春秋時代的大混亂持續了三百餘年,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到了戰國時代,我們則看到舊制度在劍與火的洗禮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曠日持久的暴力斗爭的沖擊和震盪下,已經造成了舊制度的結構性崩解,井田制破壞了,宗法組織瓦解了,大一統的局面消亡了,地緣政治誕生了,小農經濟確立了,貧富分化加速了,新的觀念出現了。這些社會因素,必然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和行為取向普遍發生反傳統的深刻變化。這種深刻變化,一方面使舊的倫理文化無力規范社會生活中新的人際關系,建立新的穩定的社會秩序,致使傳統的權威性和神聖性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之後,由於新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和尚未定型,又使人們的行為陷入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

作者: 以史為友 2005-4-29 19:32 回復此發言

--------------------------------------------------------------------------------

2 怎樣評價李斯?
這兩方面社會力量的結合,就使赤裸裸的厲害關系成了支配人們社會行為的動力和准則,於是爭奪相殺的反理性社會行為成了激化社會各個層面矛盾的一股難以抑制的狂潮;與此同時,在舊文化的廢墟上,這股反理性的暴力狂潮又催生出一種新的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並使之不同程度地在當時各國中確立起來,不僅如此,它還使新的封建生產關系代替舊的奴隸制時代的生產關系的這一過程,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大趨勢。那麼當時的人們如何順應這一時代的大趨勢,在各國紛爭的局面下努力構建起一座嶄新而牢固的封建大廈呢?當時的情況指明,和平之路顯然是走不通的。相反,以暴力為手段,以法律為准繩的集權政治文化模式則是當時人們結束戰亂,實現在新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一統天下的最理想、最實用的武器。而這種政治模式首先在秦國建立起來,於是為新時代開辟道路的重任當然地落到了秦國的肩上。

如果我們把李斯放到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去考察,他身上的很多道德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我們首先應該看到,李斯在入仕之初,抱著急欲脫貧致富,徹底改變自己卑賤社會地位的強烈沖動,正是古老的宗法制度解體之後,那些長期蟄伏於社會低層的貧寒之士的普遍心態,並非李斯一人所獨有。從積極的意義講,這種單純追求個人解放的沖動,標明長期處於宗法集體主義重壓下的個體,終於發現了自身的價值,從而第一次產生了個人的自覺意識,產生了實現個人自身價值的強烈追求,以及對實現自身價值的執著探索。這對於一個處於動亂、變革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種急需的個人品格,因為這種由「私」欲爆發出來的主體精神有助於社會擺脫惡性運行,並逐漸走向良性運行的發展軌道上來。所以,此時的社會是歡迎具有這種品格的人物出現的,戰國時代的歷史有力地證明了這點。

在戰國時代,象李斯這類從社會低層崛起的貧寒之輩,所以被稱為「進取之士」,就在於這些人具有如下的特點:強烈的功利主義追求、強烈的反道德傾向。這些突出的特點恰恰又與戰國時代的大趨勢合拍。這種情況從縱橫家蘇秦與燕昭王的對話中看得很清楚。蘇秦對燕昭王說:「假如我在道德品質上像曾參那樣以孝聞名;像尾生那樣以信聞名;像伯夷那樣以廉潔聞名,即使有攻擊我的人,他能夠不慚愧嗎?」

燕昭王說:「當然會感到慚愧。」

蘇秦說:「我用孝、信、廉這樣的道德品質去為大王服務,您會滿足嗎?」

燕昭王說:「當然會滿足。」

蘇秦說:「大王滿足了,我卻不能為大王服務了。試想,我要像曾參那樣以孝聞名,豈能離開父母,跑來為您服務?我要是像尾生那樣不講信用,豈能玩弄欺詐手段,為您去搞政治陰謀?我要是像伯夷那樣廉潔,豈能去鼠竊狗偷,為您搞那些見不得人的政治交易?依我看,講誠信並不能使人達到目的,講仁義與稱王稱霸也兩不相容!」

燕昭王說:「難道仁義道德就不要講了嗎?」

蘇秦說:「怎麼不要講呢?一個人不講誠信也難達到目的;國家不宣傳仁義,您也難當好這個國王。問題你得明白,講仁義干什麼?說穿了,它不過是達到個人目的的工具而已,不是讓您真地為別人考慮。所以,傳統那種修身求善的個人追求,不是今天的進取之道。而我是進取之臣,不事無為之主。」

這段話與李斯在上蔡吏舍中有關人生價值的獨白,以及他辭別老師荀子時關於知識分子應有何種價值取向的議論簡直如出一轍、合若符契。

在戰國時代正是這些只講目的,不擇手段,只講功利,不講道德的進取之士成了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主要角色。李斯為秦始皇實現統一而推出的種種政策,除了用暴力手段消滅敵人,就是用陰謀手段搞垮敵人,別無其他。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手段都是最有效的。因為它使數百年來人們翹首以盼的統一實現了,這裡面不能不說有李斯的一份大功勞,不過我們卻很難用道德的尺度去評價它的意義。我們必須清楚的是,此時的李斯,不管他的動機多麼自私,手段多麼卑鄙,卻由於他畢竟站在歷史的偉大轉折點上,能夠自覺地順乎時代的潮流,所以才作出了難以泯滅的貢獻。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人類很難擺脫的一種兩難處境,即每當歷史的急流奔騰到一個大轉變的關鍵時刻,就好象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逼迫人類在道德方面付出相當沉重的代價!

作者: 以史為友 2005-4-29 19:32 回復此發言

--------------------------------------------------------------------------------

3 怎樣評價李斯?

說到對人物評價的人民性標准,需要闡明的是,我們並不想把古人無原則地拔到「為人民服務」的高度,這個高度即使今人也很難達到。我們在這里確立的人民性,應植根於中國的文化土壤之中。考之中國的文化傳統,有的不是「民主」精神,而是「民本」精神。何謂「民本」?一句古話概括得很好,即「民為邦本,本固而邦寧」。意思是說民雖然不是國家的主人,但卻是國家的基礎,基礎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寧,統治階級才能坐穩江山。我們的人民性標准目前也只能停留在這個低水平上。從歷史看,有些人認識到,當統治階級為了滿足本身的利益而進行統治的時候,也要兼顧到民眾的利益,並且認識到只有兼顧到民眾的利益,他們的切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更有少數的明智之士還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認識到,為了本階級的長遠利益,甚至在必要時還應該暫時放棄本階級的眼前的局部利益,去滿足民眾的一些急切要求。當某些歷史人物有了這樣的仁心仁術時,我們就應該承認他有了「人民性」。我們拿這種「人民性」去評價中國的歷史人物,那是因為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即使最優秀的人物也沒有超乎這個標准之上。

那麼,這種人民性的核心是什麼呢?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指人民性就是與暴政相對的「仁政」;有人說人民性就是在客觀上為人民做了好事;還有人說凡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人就是有了人民性。我們認為這些說法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綜觀一部中國史,幾千年來人民的基本願望是什麼?在封建社會中,中國的民眾從來就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和願望,沒有當家做主的權利和願望,也沒有平等自由的權利和願望,在經濟上也沒有公平競爭、發展商品經濟的權利和願望,因為在封建專制政治的重壓下,擺在大多數人面前的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的問題。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孟子抓住了這個問題的要點,他說民眾的最高願望不過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歲免於死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人的生存權。數千年來,中國民眾爭的僅是一個生存權,別無其他!因此歷史人物的人民性只能用生存權這一標准來衡量。我們認為,凡承認民眾有生存權,並為保障人民生存權做過努力的歷史人物就可以說他具有了人民性;反之,就沒有人民性。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切政權的道義基礎,有了這個道義基礎,一個人物,一個政權就立得住,就被大多數民眾所肯定,就能夠被後世所懷念。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用這一標准去衡量李斯,他決不在此列。不錯,李斯是個「進取之士」,但他進去的只是個人的榮華富貴。這從他的起步之日起就是如此。他認為世界分倉中之鼠和廁中之鼠是天經地義的,問題是自己如何避免廁中之鼠的厄運。他經過個人奮斗,確實擺脫了卑賤貧困的悲苦命運,到此,他唯一想到的僅是如何在名利場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至於別人,特別是民眾的死活是決不在他的考慮之內的。尤其是在天下統一之後,秦始皇、李斯,以及當時統治階級中的其他顯要人物,無不被他們一統天下的赫赫武功所陶醉,因而更加迷信於暴力的威力,自認為老子政權在手,有何懼哉!至於民眾的生存權早就被他們拋到了九霄雲外了!他們完全忘記了民眾為什麼能夠忍受如此空前巨大的犧牲,去支持這場史無前例的統一戰爭?忘記了他們所以如此忍辱負重的根本原因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用千百萬的血肉之軀,最終能夠換取一個有利於生存的社會環境,希望看到新政權能夠省刑法,薄賦斂,使民以時,撫老養幼,過上一種沒有戰亂威脅,沒有水旱之飢的太平日子。然而,秦的統一給民眾帶來的卻是一個苦難又一個苦難。這種苦難甚至比分裂時代的戰亂還讓人難以忍受,那麼這種統一還有什麼意義呢?難怪當時人們喊出了「秦始皇死而地分」的詛咒!民眾對這種統一已經完全失望,所以寧願回到過去的分裂狀態中去,因為他們的生存權被徹底否定了!

作者: 以史為友 2005-4-29 19:32 回復此發言

--------------------------------------------------------------------------------

4 怎樣評價李斯?

面對著秦始皇無限膨脹的慾望,李斯又幹了什麼呢?憑著李斯的智慧和理性,他本該像鮑白令之等人那樣,捨身求法,為民請命,為秦帝國的長治久安著想,為民眾力爭生存權。遺憾的是,李斯天生就缺乏道義感,缺乏對自己私利之外的一切事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過去,他不擇手段地對付敵國,時代容忍了他;現在統一了,他把對付敵國的手段用來對付民眾,他誤以為時代還會容忍他,因為在他眼中,民眾看去比敵國更軟弱,更容易對付。此時,他唯一的興奮點就是「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上之得意」,總之,就是想方設法討秦始皇的歡心,以此謀求自己更大的私利。在這點上,,他確實做到了「埋頭苦幹」,「拚命硬幹」,但絕對不是為了民眾的福祉。在他的手中,一項項剝奪民眾生存權的重大決策紛紛出台了,但他始終沒覺得這會帶來什麼惡果。

一個沒有道義基礎的人,是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的。秦始皇屍骨未寒,他又背叛了秦始皇,與更黑暗的勢力竄通一氣,不僅變本加厲地去敲剝民眾,而且玩弄權術,誅殺異己,大搞恐怖統治。李斯何以會如此毫不猶豫地向罪惡的深淵滑下去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他除了自己的私慾之外,什麼都不考慮。但大思想家老子說得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秦始皇、李斯這幫人組成的魔鬼集團的倒行逆施終於把民眾逼到了忍無可忍的絕境。為了爭生存,陳涉、吳廣帶領著一群手無寸鐵的農民點燃起了反暴政的烈火,,開始與秦的恐怖統治拚命!然而,李斯是如何應付民眾反抗的呢?就在此時,他的一篇千古奇文《論督責書》出籠了,千言萬語,歸根結底一句話,對待不馴服的民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殺!殘暴的秦二世也真的這么幹了!一次緊接一次的殘酷大鎮壓開始了,神州大地出現了「刑者相伴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史記·李斯列傳》)的血腥場面。

但是,當起義的烈火眼看就要燒毀秦帝國這座大廈之際,李斯才恍然大悟,原來鎮壓也好,屠殺也好,只能激起民眾更為猛烈的反抗。面對著滅頂之災,此公才想對百姓作點小小的讓步,建議停修阿房宮,以此來挽救自己滅亡的命運。這就像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為了逃脫正義的懲罰,不得不作點懺悔,然而這點懺悔既不會為憤怒的民眾所接受,也不會為黑暗的勢力所容忍。李斯終於被自己人押上了刑場,處以極刑。臨死前,李斯的價值觀念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回憶起上蔡時的布衣生活,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遺憾的是,這種念頭實在是多餘的,因為死神已經不再允許他去投機生活了。

李斯之死,我們不應僅僅將其看成是個人的悲劇,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個罪惡制度造成的悲劇,一個恐怖政治造成的悲劇,這個制度不僅吞噬了李斯的生命,它也吞噬了更多無辜的生命!這場封建社會初期所發生的悲劇教訓是深刻的。

代替秦帝國的西漢帝國的統治階級,在建國伊始就對秦的滅亡原因展開了激烈的大討論,統治階級在暴力革命成功之後,究竟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才能長治久安?讓我們聽聽漢高祖劉邦與臣下陸賈是怎麼說的。陸賈是個知識分子,常常引經據典講道理,劉邦罵他說:「老子靠騎馬打仗得來的天下,要書本知識干什麼?」

陸賈說:「騎馬打仗得天下,難道騎馬打仗能夠治理天下嗎?過去,商湯、周武王用武功奪取政權後,卻用文治守天下,文治武功兩手抓,這才是長治久安之術呢!歷史上的吳王夫差,智伯迷信武力導致滅亡,秦朝專任嚴刑峻法,不知變通,終於毀滅了自己。如果秦得天下之後,推行仁義,效法湯武,陛下能有今天的江山嗎?

劉邦聽了之後很慚愧,但總算有所醒悟,沒敢履秦始皇、李斯之輩的覆轍。而是對民眾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保障了民眾的生存權,從此社會才算走上正常運行的軌道。

回首這些事情,難道沒有深意存焉嗎?

閱讀全文

與嬴政多少歲離開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老年活動唱歌 瀏覽:22
2017上海養老金計算 瀏覽:960
陝西省養老保險年審 瀏覽:456
日間養老院設計方案 瀏覽:979
體檢最好查哪些東西 瀏覽:605
2016福建退休金調整 瀏覽:700
煙台退休工資咨詢 瀏覽:627
鄭州不交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32
老年人業餘生活活動策劃背景 瀏覽:464
人參怎麼吃才能長壽 瀏覽:47
養老院不交稅 瀏覽:791
那一次我學會了孝敬父母 瀏覽:574
重陽節感恩父母的一封信 瀏覽:244
南昌一家養老機構詐騙 瀏覽:807
退養老保險應該怎麼做分錄 瀏覽:653
深圳養老金具體調整方案 瀏覽:563
六零後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17
社會實踐敬老院調研報告 瀏覽:103
作文孝敬父母370字 瀏覽:663
峨眉山市敬老院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