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應該怎樣去愛孩子
友友這個提問非常好,而且你的觀點我非常贊成,只有時常使喚一下孩子,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才能激起孩子內心那份小小的責任感,才能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總會掉進一個愛的誤區:太愛孩子了,捨不得讓孩子做一點臟活、累活。
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地面對未來的風雨,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20歲還斷不了奶的巨嬰」。
② 家長應該怎樣去愛孩子
孩子的教育主要分為下幾個階段:
0-2歲,初識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和你剛剛見面,並不了解你,所以孩子就會出現不要你抱抱的情況,建議你給孩子買一些玩具,買一些繪本,只要孩子喜歡,孩子就會放下戒備,能夠接受你,只有孩子對你有了認可,你才能帶孩子。
2-3歲,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孩子剛剛建立自我意識,所以他有可能不聽你的,我建議你如果孩子這樣做對他沒有太大的影響,你可以考慮放手,讓他多多體驗,體驗多了他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應該怎麼做等等,這個階段對男人的耐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你一定要沉住氣,冷靜思考孩子這么做原因在哪裡,冷靜分析,對症下葯,切不可盲目謾罵,這樣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不僅達不到效果,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3-10歲,玩耍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可以說話了,雖然並不能清楚表達每一個詞,但你能從他只言片語中退出他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個階段是關鍵,尤其是三歲,這個階段過得好不好將直接決定第四階段即第二個叛逆期能不能順利通過,如果這個階段陪的時間少,那麼等孩子10歲到15歲的時候就會容易跑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所以我建議你這個階段多拿出一些時間和孩子交流,多陪陪她,學會和孩子交朋友,讓孩子能夠對你進一步信任,這之間會經歷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就是7-9歲,你不用慌,按原計劃繼續進行,當他遇到什麼事情都想和你分享的時候,證明你已經足夠應付接下來的叛逆期了。
10-15歲,第三個叛逆期,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當然,有的孩子13歲才會進入叛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要你前一階段過得很順暢,這個階段應該不用太過擔心,這個階段孩子的作業開始增加,玩的時間就很少了,我建議你和孩子商量一下,每次孩子從學校回來讓孩子和你分享一些學校發生的事,不管是好是壞,只要孩子講你就認真聽,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一舉多得,很好的,假期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出去轉一轉。
16-18歲,等過了叛逆期就意味著孩子成年了,接下來就要面對社會,需要你結合你自己工作是如何打拚,遇到困難如何解決,等等和孩子分享你的工作經驗,讓孩子從你身上學到東西,直到他走向職場,當他邁向職場的大門,領回屬於他自己的另一半的時候也就預示著帶孩子已經告一段落了,最後你只需要享清福終其天年就可以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那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怎樣對孩子的
沒有父母那些不愛孩子的父母,你會說我所做的一切都適合孩子。那是對的,你非常愛,為了愛,你可以在真相中犧牲自己,我們不能否認父母必須愛孩子。根據經驗,我們發現父母是對這個詞的理解,這是無知的。父母無意識地愛著他們的理想和期望。越來越突出的愛和仇恨糾結的親子關系,讓我們仔細反思:父母真的是如何愛孩子的?
在非常困難的父母上,他們非常有意識地試圖擁有一個情人,他們在失去知覺中逃脫。由於真正的愛情,它是無條件地接受,但「缺點」在孩子中,父母是多彩的,那是,無意識地愛你,「如果你不正確,我會不喜歡你。」,我不知道這是在這些明麗的黑暗中是「條件」,孩子保留或產生劣勢。許多父母的心臟病是「錯誤」,這是非常展開的,這是非常罕見的,將繼續養殖父母討厭孩子,討厭的情感,而這種情緒情緒,可能會抑制,也許爆發,但拒絕的所有原因都是拒絕的當然接受孩子,父母關系的劍。
當然,到達這種方式與人一起,只是面對你的愛的動力,是真愛還是只是逃避真愛。
至少我們應該反思:愛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詞,這要求我們學習;真正的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測試人類,這要求我們參加一生的課程。
④ 家長應該如何愛孩子的呢
現在農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兩個小孩。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家長心頭上最珍貴的寄託。作為親生父母、「代理家長」,我們都疼愛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樣疼法,並不是所有父母、家長都明了的。在現實生活裡面,受傳統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間的影響,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誤區,比如重物質給予,輕精神給予;重智力投資,輕品德教育;重身體健康,輕心理疏導;重「共性」培育,輕「個性」發展;特別是在隔代監護的家庭。他們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麼都順著孩子的心意。這可以說是過分寵愛或愛不到點子上,甚至出現了溺愛孩子的現象,這樣的「疼愛」,會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學統計資料,對目前心理行為問題兒童(自閉症、多動症、抑鬱症)的增多很是擔憂。某縣曾對8000名小學生進行體檢,發現心理行為異常者佔5%,可疑心理行為異常者佔8%。醫院對50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鉛中毒佔70%,竟無一例達到國家標準的「0」鉛水平。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許多家長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夠重視,主動給孩子做血鉛檢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學習成績下降,非打即罵,卻不知有時候是血鉛升高的後果。
有專家建議,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理性地疼愛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識,如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營養學、嬰幼兒喂養等,還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合議制的營養需求和心理活動規律。教育孩子時,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個性」,對孩子要有全面的認識,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現了毛病及時糾正,勿使其養成習慣。
家長還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讓孩子不偏食,不暴飲食。有的家長喜歡投其所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吃,不喜歡的就不吃,這是好心辦壞事。有的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導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會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現低齡化趨勢,少兒患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心臟病等,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飲食規律和環境因素所致。
家長該怎樣疼愛孩子呢?
最好的疼愛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長自己不學無術,擅搞歪門邪道,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積極上進,這是徒勞。有的農民家庭出幾個博士,並非父母的遺傳,而是父母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誠實堅毅的品格影響了孩子,給了他們信念和動力,這是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專家提出:責備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責任和行為,想讓孩子進步,先要自己進步。
同時,家長要善於與孩子交流。據有關報道,有40%的父母難於與孩子溝通。兒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創造力及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極其重要。兒童是社會的未來,科學地疼愛孩子,既可滿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又可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每個留守兒童家長,都要好好想一想。
⑤ 父親應該怎樣愛孩子
年輕父母在孩子面前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連過馬路也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但對孩子也不能太嚴
⑥ 好父母你該如何愛孩子
我以前覺得父母愛孩子,就是,給她我能給的,給她我認為好的。可是,前幾天學習了天子學情商十二項父母課之後,我才真正了解並且意識到,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當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選擇相左時,只要不違反安全原則,需要適當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