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改掉孩子對父母的抱怨

如何改掉孩子對父母的抱怨

發布時間:2022-03-08 17:27:56

① 該如何讓孩子知道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你是怎麼做的

② 父母怎樣應對愛抱怨的孩子

正確引導孩子處理問題。
當孩子遇到一些麻煩問題時,就會出現抱怨的情況,而如果無法解決,那家長要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把注意力從這上面轉移,多去想一些開心的事情。比如孩子在揭開一個死結時,無論如何也弄不開了,就容易皺眉頭,開始抱怨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們還有很多好玩的項目,不要總是在這個繩子上耽誤時間。
通過玩來教育孩子。
孩子都喜歡玩,所以家長多和孩子玩一些游戲,調整孩子的心情,來減少抱怨的不利影響。在玩的時候,家長可以順便的同孩子講一些道理,比如遇事不能鑽牛角尖,不要有太多埋怨,應該自己多想辦法解決。自己做不到的,那就向家長、老師、同學尋求幫助。在玩中,孩子往往比較放鬆,這時的教育也會事半功倍的。
及時鼓勵聽話配合的孩子。 如果孩子抱怨有所收斂,或者聽家長的一番話後不再抱怨很多了,家長別忘了及時鼓勵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孩子都喜歡誇獎的,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所以家長要利用好孩子的簡單心理,多去實事求是的誇獎孩子。
幫助孩子把抱怨性的詞句「變身」。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發牢騷,比如說「真煩死了,真討厭,根本弄不好等等」,這樣的詞彙會讓孩子顯得沒素質,而且讓孩子更加煩躁了。這時,家長可以讓孩子說一些比較中性的詞語,把過激的詞語」變身「。比如像不可理解、有些難度等等,雖然只是詞語的變化,但是同時,孩子的心態就不一樣了。
耐心對待孩子的抱怨。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語,應該慢慢的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孩子根本不會聽家長的話的。
所以對待孩子的抱怨,家長應該有耐性,而且要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過分的對待孩子。
鼓勵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想讓孩子減少抱怨,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問題。比如晚上刷牙這個習慣,很多孩子不想刷牙或者堅持不下來,總是抱怨刷牙干什麼,不知道有多大用處。這時家長可以反問孩子,不刷牙會導致蟲牙,會牙疼,你知道牙疼的難受嗎?讓孩子多去思考思考,慢慢懂得刷牙的好吃,他就能堅持刷牙了。

③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自己心裡不滿意,數落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對父母不理解,不寬容,不愛戴,甚至不孝敬。對父母說怪話,發牢騷,表達不滿情緒。

行為表現

1、抱怨父母錢少、家窮。小斌是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雖然一般,但對家庭生活條件特別在意。看到有的同學穿著時尚的服裝,有的背著高檔雙肩包,有的同學媽媽開著寶馬車接送……自己特別眼饞。回到家裡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麼飯,穿的什麼衣,坐的什麼車?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沒文化、沒地位。小霞的班裡開家長會,老師要求家長發言,很多家長都講了意見和建議,自己的爸爸卻躲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小霞知道爸爸沒文化,不會發言,但自己覺得很沒面子,回到家裡就抱怨爸爸:「同樣是家長,你為什麼不發言?為什麼沒文化?我學習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說話啰嗦。每天上學前,家長都要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別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聽了點點頭,而有的孩子卻抱怨家長說話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煩不煩?」

形成原因

1、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長沒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包括父母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資產等情況告訴孩子,而是礙於面子,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說差。還鼓著勁說:「麵包會有的,大房子、好汽車也會有的。別人家有的,咱家都會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強。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由於引導不利,沒有把著眼點放在學習上,而是放在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給別人攀比的不是學習進步,而是生活享受。

3、給孩子的困難體驗教育不夠。家長打拚創業的艱辛,不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艱難,也不告訴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長更不讓孩子參與;一切都是家長扛著、包著。孩子沒有體驗,自然也不理解家長。

潛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強,特別是錯位的攀比心理,往往會導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觀講條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態不陽光,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過多,不利於培養親情孝心。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艱難,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親情淡漠,很難孝敬父母。

解決辦法

1、耐心對待孩子的抱怨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

2.幫助孩子分析並解決問題。 家長弄清了孩子是為什麼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決的,立即幫孩子解決。不合理或暫時不能解決的,講清道理。鼓勵孩子自立自強,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決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

3.鼓勵孩子客觀全面地看問題。父母就是就是這樣的水平,家庭就是這樣的狀況。要教育孩子面對客觀現實,不要和別人比吃穿、比條件,要和他們比志氣、比學習。靠自己的努力改變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溝通,培養孝心和親情。告訴孩子:「孩兒不嫌母醜,狗兒不嫌家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雖然能力平平,家裡雖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給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養大。這是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恩情和親情。」讓孩子從小知道父(母)愛如山的道理。

④ 誰知道如何看待孩子對父母的抱怨:父母皆罪人

文/張茵萍 [導語] 我們抱怨父母沒有如我們期待的那樣愛我們,殊不知,絕對完美的父母只存在於幻想中,長大就是一個接受失望、拋棄幻想的過程。 「父母讓我的生活變得一塌糊塗,難道我不該抱怨父母嗎?」「我指責他們教育的失責給我人生帶來的打擊。他們毀了我的一切,我恨他們!」「你們是我的父母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悲哀!」……在網路貼吧的「父母吧」里,充斥著把父母推上審判席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以至於有人感嘆「我的天,有那麼多怨恨父母的!」。 抱怨父母是一種需要 也許網路匿名的形式會讓人更無顧忌地傾吐心聲,不過生活中對父母的抱怨也絕不缺乏。王朔在《致女兒書》中坦誠了他與母親希望親密卻又互相傷害的矛盾情感。一次與母親的爭吵中,他說,「你知道你會給人一生造成什麼影響嗎,看看我,最像你。你對我好過嗎,我最需要人對我好的時候你在哪兒」。 的確,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父母的過分關注或責罵,都會給我們留下隱秘而深刻的傷痕。這些痕跡在我們心裡種下憤怒、怨恨甚至仇視。我們指的還不是父母的虐待或暴力,可能不過是「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的玩笑,或者對其他兄弟姐妹稍有偏袒……這些記憶不斷重復地傷害我們,甚至能使我們終生不忘。 為何父母有時微不足道的錯誤就能令我們如此懊惱與憤怒?為什麼有些人對父母彷彿有刻骨仇恨?為什麼要一遍一遍咀嚼那些痛苦的記憶?當然,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治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過誠實地說,埋怨父母似乎是一種需要。兒童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師卡羅琳·埃里柴夫(Caroline Eliacheff)說:「很多人吃過父母的苦頭。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會帶來快感,受苦最終成了當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他/她因此樂此不疲。」只要把錯推到爸爸媽媽身上,我們就能原諒自己在工作和人際關繫上的無能。但是,這樣我們也永遠不會清醒地看明白,總是愛上不合適的人只因老想著討好媽媽或者要跟爸爸對著干。如此,我們就用無休止地指責維持著對父母的孩童式依附關系。 「孝」字當頭 還是在「父母吧」,我們也會發現很多類似於「怨恨父母就是忘恩負義」、「他們是愛你的,只是愛的方式……」的論斷。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都是「孝為先」,「親情是最偉大和無私的」是掛在很多人嘴邊的話。不過,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卻提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這個世界上無數謊言中的No.1」。他說,很多時候,這句話會成為一個障礙,讓人們看不到真相。 很多人會說「我知道我作為孩子應該孝順我的父母」,或者說「現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們,父母這樣做實際上是為我好。」當一個人這樣說時,往往是內心對於父母有負性情感,但是由於傳統「孝」的觀念影響,他們壓抑下來,不敢表達。武漢市心理醫院門診部主任李小龍主張直接、正面地表達自己的悲傷、怨恨之情,他說:「我們在宣洩的同時,也有了修復的機會。壓抑對所愛對象的憤怒,僅僅強調愛的一面,這種愛是靠不住的。表面看來是寧靜平和的,其實是疏遠了。只有建立在一種真實了解的關繫上的愛,才是穩定的愛。實際上,表達之後可能會與父母相處得更融洽。」他還補充:「表達,不是說我們成年了,就要去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學會容納我們的感情,把自己的情感——不論是愛的還是恨的——整合起來,變成對父母,甚至是對人性的理解,真實的對自己和對父母的接受。」 接受自己的父母並不是要求我們否認負面的東西,而是允許孩子接觸父母完整的內心深處。家庭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認為,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父母的一方或雙方,他們就會感到空虛和不完整。當孩子拒絕按父母的現實接受他們,會讓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能夠克服童年時代所受的痛苦,學會快樂地、滿意地生活,他們的父母就會感到欣慰。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就不會緊緊抱著對父母的怨恨不放。 成長就是接受現實 成長就是「接受自己」,馬麗絲·瓦揚(Maryse Vaillant)這樣說。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達到成熟的途徑之一,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從最初依賴的繭中掙脫出來。切斷這些聯系的成長過程往往充滿痛苦,不過我們不可能永遠留在溫情脈脈的童年,終生在父母的懷抱中生活。27歲的林丹丹說:「我非常愛我的父母,但是我卻害怕與他們相處。在他們面前,我就變得特別沒有主見。我討厭自己那樣!我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 接受自己的父母,需要放棄對理想父母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樣,父母也不要指望擁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父母不管怎樣做,都是錯的。我們應該「從父母命運的背景下看他們」。那些說「他們沒有資格做父母」的人忘了,世上並沒有教授做父母這門職業的學校。人們無法學習做父母,一切取決於他們與自己父母的關系,好也罷壞也罷。每個人只有在家族血脈的代代相傳中,在生兒育女、並受他們指責的過程中,才能學會接受。只有尊重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成為自己。 「作為父母,也應該接受兒女的指責。」

⑤ 父母怎樣應對愛抱怨的孩子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愛抱怨應該是父母也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孩子深受父母的影響。當然這只是有一部分原因,還有其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本身比較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總把錯誤歸到對方或者是其他人的其他方面。所以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是自己的不足不要怨天尤人應該去想辦法解決。

⑥ 小孩子經常抱怨,父母的哪幾點不重視影響了孩子

⑦ 孩子總是抱怨父母這該怎麼辦

每天都應該給孩子念經文迴向 普門品 就行······
迴向文 請菩薩加持 (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農歷生日)
不哭、不鬧、好養活!
實病、虛病、都沒有!願孩子聽話安樂易養

⑧ 如何正確地應對孩子的抱怨

作為家長,當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用「完美」的標准來衡量孩子,一旦孩子身上有一丁點的不盡人意之處,一旦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有不為我們接受的言語或行動,就要忙不迭時地去糾正、去批評或訓斥。每當這時,父母和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斷碰撞,就容易激起情緒風暴,產生負面影響。

我想說的是,面對孩子的抱怨,我們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立刻糾正孩子的價值觀,教孩子學會吃苦;也不是批判孩子的懶惰和怨氣,期望以此激發孩子勤奮學習的動力。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穩定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思考。
譬如:「作業這么多,怎麼能完成啊?」這是孩子情緒的回應,這種回應告訴我們家長,他們在發泄自己內心的情感。很多時候,孩子的這種抱怨只是想要說一說,只是希望被理解,讓孩子感受到這種理解和支持。其實,很多時候,說完了,他們的情緒壓力就緩解了許多。很多家長朋友們說,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和家長交流,和同學總有許多話說。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梁是怎麼斷掉的?不是孩子長大了不願意和父母交流,而是很多時候父母用自己一廂情願的居高臨下的「教育」和「指導」把橋梁給毀了。
孩子很多時候需要鼓勵和支持,需要從情緒化中走出來,進行自我省思。這時,孩子更容易從感性的情緒走向理性的分析,考慮問題的解決策略。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解決方式的時候,父母不要試圖強迫孩子用你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既然孩子有能力去預期和安排自己的問題,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呢?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肯定,也是對孩子的要求,父母這樣的信任,孩子是很難拒絕的了。

⑨ 如何面對父母的抱怨

我父母老是嘮叨我不中用,什麼沒出息.有時想努力學習時,見他們那樣我就很不想了.還有他們會抱怨,說那錢給我花是一種浪費!!!而且是那種很認真的說.我不知道活在著有什麼用?他們還說什麼永遠支持我,但一氣起拉就什麼承諾都不是拉.他們好的時候愛對我說一些很關心的話,不好呢?則叫去死.我十分苦惱.很受不了.現在,他們又那麼針對我.還是應該不和他們溝通呢?
家庭和我都已接近崩潰的境界.我不知道我怎麼去做,怎麼去和他們接近.我和朋友傾訴的時候,他總會罵.有什麼用?有誰會疼你???你在妄想吧!!還說總有一天會掐死我的...他總說了解我了解我,卻對我一無所知.到頭來,只會說我可怕.我怎麼那麼可怕?這一天,是誰造就的?後悔有用么?我還能回頭,但父母還能回頭嗎?他會明白嗎?還是只會對我冷嘲熱諷?對我歇斯底里?我做的不好,但我也是個孩子啊!!!父母親何必呢?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嗎?

閱讀全文

與如何改掉孩子對父母的抱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爹和娘啊 瀏覽:413
孝敬主題班會結束語 瀏覽:173
江蘇退休金2015新政策 瀏覽:553
退休年齡河北省 瀏覽:680
鶴壁市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303
例假來了體檢什麼 瀏覽:324
養老金退休後每個月領多少 瀏覽:312
長壽花曬蔫了 瀏覽:510
老人家氣管炎能吃羊奶 瀏覽:469
50歲生日要准備什麼菜譜 瀏覽:378
傳統文化重陽節ppt 瀏覽:494
四平社保退休 瀏覽:733
長壽魚手繪 瀏覽:502
體檢多久有腹肌 瀏覽:542
祝老人家生日快樂幸福長壽 瀏覽:67
身體檢查二氧化硫指什麼 瀏覽:165
賈建平老年痴呆共識 瀏覽:933
狗狗定期體檢多久一次 瀏覽:252
老年人脊柱腫瘤怎麼治 瀏覽:129
老年痴呆醫學上的名稱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