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來優秀的孩子,智慧父母都明白哪些事情呢
自律這個詞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能做到的人卻是少數。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者別人身上。
未來優秀的人, 首先做到的就是自律,智慧父母要明白3件事!
『貳』 孩子的未來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嗎,父母什麼樣子對孩子更好
做了父母以後,總是對孩子抱有各種期待:
期望孩子懂事有禮貌
期望孩子成績好
期望孩子學點才藝
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跟父母有直接的關系,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要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你明白了吧,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復印件,每個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都跟父母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不要小瞧了平時的行為習慣,一點一滴都會給孩子留下印象,造成影響,不要總是要求孩子,而對自己無所謂,有的家長常說: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就看你的了!
家長這句話就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只要開始,任何時候都不算晚,樂山83歲的王大康還在學英語,彈鋼琴,所以,你想要讓孩子努力,你就要先努力,讓孩子看到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不是你下班追劇、打游戲,然後告訴孩子:努力的人才有選擇,你要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好工作!
言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教!
『叄』 孩子的未來是父母規劃出來的么
丁媽媽(布春菊)的話—— 高考剛過,有一位朋友帶家裡的小孩咨詢我們去加拿大讀書的事情。 我的意見:「不一定非得去加拿大讀大學,加拿大的大學不好『混』;相反,看高考成績吧,如果高考成績能考入一本,那何必去加拿大遭這個罪呢。中國的大學基本上只要入學了,就可以開始『混』了,國外的大學可不行。所以,實際一點來說,先等等成績再說。」(再者,如果當真想讓孩子出國念書,怎麼能都等到高考成績已經快出來了才上心?) 我跟朋友聊了一會兒(給孩子做職業規劃,最好是清楚孩子自己要的,而不是「家長希望孩子要的」),我忍不住說:「還是聽聽孩子的意見吧。」 孩子小心謹慎地說話,起初詢問的不過就是母親剛剛問過的醫葯學和建築學之類的(期間我有多次示意媽媽不要打斷孩子,讓她繼續說,表達自己的意見)。孩子整個講話的語氣是非常平緩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失生趣」的(盡管我知道這也許並非是孩子自己的意願,但我還是很認真地聽著,並給出自己的意見)。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孩子的,因為很快,她就問我:「我喜歡畫畫,有沒有跟這個相近的專業?」(說這些的時候孩子的眼睛是放亮的,而且我知道此時她是開心的,語調也歡快多了。)誰知孩子剛一開口,母親就表示了反對意見,而且語氣顯得過於急躁了:「她就是那麼不切實際,畫畫能當飯吃嗎?現在就業形勢多麼嚴峻啊,還是好找工作的專業比較好。」 求學不應該只為文憑,而應該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去找份謀生的工作和完成心中的理想,這中間有很大的差異。並且我從不認為堅持內心的理想和當下吃飽飯有任何的沖突。事實證明,那些勇於堅持自己夢想的年輕人,往往也能獲得財富上的巨大成功。當全球的年輕人都在世界各地穿梭,把整個地球當做自己的舞台,當過去的人類留下遙遠的足跡,跋山涉水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當我們的航天員已經漫步太空,向別的星球探索的時候,我們還能把孩子放在只知考試和升學的小框框里嗎?中國是古國,不是老國! 孩子讀什麼專業,不一定將來就業也是同一個專業,可能是相近的,也有可能是完全不搭邊兒的。目前讀什麼專業和未來找什麼工作,兩者之間不是「誰決定誰」的關系。至於什麼工作比較好找,什麼工作薪水高福利待遇好,可能也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但是如果有一份自己喜愛的事業,那麼不論外部的大環境如何轉變,內心的那份對工作的熱情還是在的,這就是最難得的。 針對我那位朋友的孩子,我最後推薦了一個計算機相關專業,跟繪圖相關,孩子喜歡,父母也覺得就業前景不錯,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那個小孩是屬於比較聽話的孩子,如果遇到個性倔強的小孩,說不定會逐漸形成跟父母親的溝通障礙。或許有的時候所謂「倔強」,僅僅是孩子向父母的示威。也許孩子的潛意識只是:請您尊重我。只不過在交流中,孩子採取了「不聽話」作為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中國很多孩子一直補習,五六種一直補,我家麗晴都沒有呀。一般的父母親給小孩子補習都是因為當時父母親自己失去了什麼,現在就給自己的兒女什麼。自己沒有跳芭蕾舞,很想跳,但是父母親那個時候窮,沒條件,所以一定要讓女兒跳芭蕾舞。其實是父母親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兒女真正喜歡。幾乎所有的補習都是這樣來的,也包括父母親希望他當醫生什麼的,全部都是這樣。各種補習把小孩子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包括課業的、非課業的,等於讓他沒有任何機會顯示出他真正的能量和潛力。 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長大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為什麼呢?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根本沒有空閑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麗晴還小的時候,我就幾次勸過周圍的親朋,不要整天帶著小孩奔赴各種補習班了。那孩子太可憐了,一點兒自己的時間都沒有。說得太多也怕人家的父母反感,所以,有時我就接親戚家的小孩到我家玩,不做別的,就是玩兒,好好玩兒,好好放鬆一下。但這並不就是說,孩子是可以放縱的,放養和放縱還是有區別。中國孩子們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未免過大,作為父母,是否可以給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一點空間呢? 如果外部的大環境是重視基礎知識教育和基礎技能培養(這有它的好處),那麼當孩子回到家中時,作為家長就應該營造出一個「更有益於創造力生長的」較寬松的家庭教育環境——重個性、講自由、講尊重、講平等。 放養教育精彩語錄: 求學不應該只為文憑,而應該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去找份謀生的工作和完成心中的理想,這中間有很大的差異。事實證明,那些勇於堅持自己夢想的年輕人,往往也能獲得財富上的巨大成功。
『肆』 父母是孩子的未來,為什麼這么說呢
教育是人們揮之不去的核心理念,自最初到現在,至未來全是不能更改的最高境界。每一個人的完成全是通過不一樣時期的文化教育,鑄就不一樣的人生道路。當人的生命一問世趕到這一世界時間,變成誰的孩子,他不顧一切,而在未來世界裡,家就是你人生道路的起始點,父母便是你起跑點的最佳教練。
大家如今的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擔負起過多的義務,泰曼·約翰森說:"取得成功的家庭教育鑄就取得成功的孩子,不成功的家庭教育鑄就不成功的孩子。"由此可見親子教育對孩子的生長有多關鍵。
因而,親子教育是學前教育的基石,父母是文化教育方法的關鍵,一名優異的孩子免不了家庭環境的陶冶,家是爸爸的帝國,母親的全球,少年兒童的游樂園,聰慧的父母會把文化教育變成專業技能,變方式為習慣性,堅信每一位父母都能讓孩子的一生變為一個漂亮而出彩的成功故事。
『伍』 為什麼說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
其實這句話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的。未來永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多做的也只是影響而已,絕不決定只能看孩子自己。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孩子的未來卻是有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影響的。
這就像是很多人軍人家庭的孩子會選擇去軍隊,很多演員的孩子依舊出道當演員。
父母是每個人在小時候接觸時間最長的人,他們身上的習慣,辦事的風格,說話的語氣,接觸的事情,很大程度上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
說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未來,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不能否認,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階級的劃分依舊極為明顯。那些接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有錢的和沒錢的人,這些都是劃分社會階級的依據。
這些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而父母的眼界和地位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農民夫婦的眼界不會很高,他們看到的只是掙大錢,對他們來說百萬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但對於一個來自富人家庭的孩子來說,百萬也許也只是一次生日聚會上收到的一個禮物而已。那麼這個孩子的目標絕不會是百萬這么簡單。他的目標也許就是先掙個一個億。
所以,父母的眼界對於孩子的未來來說很重要,但是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伴隨著孩子接觸的東西層次越來越高,他的追求,以及對自己今後的職業規劃也會有所提升。這就是主觀能動性的一個表現。他會伴隨著孩子眼界的提升而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