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惟其疾之憂、怎麼翻譯
再我看來應該是,子女對於父母最大的憂慮就擔心他們的身體。憂其所憂,痛其所痛。
『貳』 「父母唯其疾之憂」如何理解
這是夫子在別人問孝的時侯回答的。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一、 大意
這三章內容,孔子從述、雍、長三個不同邏輯層面解釋了什麼是愛。
年輕明事的孟武伯問孝到底是什麼,孔子說:「不但要關心父母的溫飽問題,更要能注意到父母到底在想什麼。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問題。」
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
年輕直勇的子夏問孝是什麼,孔子講,如果感覺形勢需要,有事要做,多操操心,勤快能幹一點就行;平常做做飯啦,給老人小孩做做家務什麼的,這樣不同樣也是為人稱道的嗎?
二、 邏輯
1、 順序邏輯
無違於愛——正之以孝愛——事之以愛的禮法禮規——疾其憂——能養——敬的堅持愛——色難,服其勞而先生饌
三、簡釋
這三章內容,孔子從述、雍、長三個不同邏輯層面解釋了什麼是愛。
第六章屬於仁的邏輯域。
一個真正有愛之人,一個真正能愛之人,是不但會顧及老人及孩子的吃飯問題的,而且還要考慮其心理方面的東西,所謂疾其憂,即是這方面的東西,意指不但要關心老人的溫飽問題,還要顧及他們的心理健康。
第七章屬於長及雍的邏輯域,也是考怎麼用愛心糾正自己的行為的。
上一章講了一個很好的孝愛例子----疾其憂,這是從心理上及生活上全方位的講,但人有差別,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沒有那種善養細心的天份,所以這方面做到的數目並非全部,那麼其餘的人做不到疾其憂是不是就不是有道呢?
論語里講,做不到疾其憂的細心與周全,舍其次,而應該做到敬養。敬養即是對老人病人兒童及弱勢群體要有責任心與恆心,對其生活基本就行保障,而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即為敬養。
那麼總是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問題做不到敬養,那最基本的也要實現「能養」。不一定你親身親為的去做,去養,去照料,或是你不一定能有足夠的東西去養,但你要做到能養,能養即為其他形式的撫養,比如出物出錢派人或是其它等。
第八章屬於士的邏輯域。
本章是最基本的東西了,直勇述信,敬老愛幼,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凡事要勤勞,多替老人孩子想想即是。
這個邏輯層的內容大部分是用撫養老人這樣司空見慣的實例,來教我們如何去運用人性真愛的,而不但但是在講敬老愛幼,而且敬是要做到持之以恆的意思,而不是要順著的意思。
四、理性的直覺分析
論語為政篇的第56789實際上處於同一個邏輯段上,第五為首,已經講過,第九壓尾,有著特殊意味,6、7、8三者內容不同但邏輯相同,因此,放在一起來講。其過程是:5知度而無違----(接上一邏輯)為政而孝正------5事之以禮-----6仁而疾其憂------7器而能養------7雍而能敬------8述而服其勞先生巽------9泰而退省其私。
那麼這是一個愛的層次不同的不同處理孝的方法。這三章內容,孔子從述、雍、長三個不同邏輯層面解釋了什麼是愛。
而從這個過程來講,孝並非愚孝的絕對無違,而是一個不同修為人的一個對孝的辯證看待問題。如果你是一個不明人性之愛的人,那你做到物性之直就行了,只要多做事、服其勞且先生巽就沒錯;如果你是一個尚善之雍者,那你就會做到敬的持恆有愛;假如你是一個器者,那你以自然博愛公平之心對待人和事就行;假如你是一個仁者,能愛知愛,那就要學會周到的照顧人,為其身體且健康做點什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假如你是一個智者,還要照顧到老人孩子的社會性心理了,要事之以禮,不要輕易傷他們的心(孝無長幼,孝是真愛,孝老孝幼即為愛老愛幼,不必忌誨那些等級思想的糟粕);假如你是一個賢者,那就要能自然的處理孝的問題,把孝的范圍進行綜合思考。中國人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那做到賢時,就要考慮是忠是孝的大范圍的事了,要做到有主次輕重之分;而做到天人合一,則要求更高,綜合性更強,不但要考慮其事是不是會害理,還要考慮其事會不會傷天。
看來不看邏輯語言,我們對這些層次就不會分清,分不清,不但讀論語沒有用,而且起倒作用。首先這個無違爭議就很大。無違無疑是一種愚忠,歷來受到攻擊,古代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已,現在自由一點了,一些人就不分清紅,破口大罵,一些人則是濫加利用,愚民害民。這就不怪孔子成人話柄了。只是太奇怪了,這些人中竟沒有一個怨自己才疏學淺的。連無違都考慮不清,那讓他從心理上去考慮他人的感受,從健康上去細心照顧長輩小孩,那就不必細說了,至於天人合一,忠孝兩全,不傷天,不害理,更是無從提起。
以上是一個邏輯語言的補充。下面我們從道經太極的文化背景去分析。
上章里,我們講無違是為了遵從自然之度,然後知孝之人文之賢,是為了知孝而做到有禮之智,做到有禮之智而達到仁之人文善救,做到善救即可「能養」,能養而恆,才能舉善而教,舉善而教自身才會在將來被養無棄,人人都老有所養,則善莫大焉。
而本章即是繼無違與事之以禮之後而講「仁之人文善救,做到善救即可「能養」,能養而恆」。
看來不管是從邏輯還是從道德經思想,兩種分析是不謀而合的,這說明我們分析到位。
這幾章內容中,孔子通過孟武伯、 子游、子夏問孝,以本篇中心的「以孝正而賢」為中心,以自然規律的宇宙與天地萬物關系的「博愛」為藍本,詳細講了孔子以愛為背景的孝義觀。當然,其內容過多的涉及了子對母子孝,而對父母的宇宙觀的公平博愛沒有太多的提,這里一大部分反映的是孔子舉例避輕就重,簡明扼要,注重代表性的論述方法,但宇宙博愛公平,萬物也承母愛而對子民博愛公平,分宇宙之母之責任,這是很明顯的、無須講太多的東西,我們也不應該說說就動動,不講的東西就不做,或者乾脆就不提,那這里就少了母之公平的東西,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母之公平忽視了,這就是會成為上樑不正下樑彎的前因了。
宇宙博愛,與萬物以空間和時間,無私且無偏;太陽知恩,分宇宙之責任而領導本系空間,與地月行星以空間時間,無私且無偏;地球無私偏,分宇宙之責任,而引領地球之蒼生,予生命以時間空間及食物,那麼蒼生應象地球一樣,愛護地球而疾其尤;維護地球,持之以恆而敬為之;孝雖不易控,但誠心愛之,真心關心他,這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正名份:
無違: 信仰真理,真愛以孝而無違。不傷天,不害理。
正之以孝:以愛來糾正思想行為
事之以禮:履行反映真愛的禮法禮規。
疾之憂:愛人而周到的關心人。
能養 :器而能養。
敬 :雍尚而持之以恆。
服其勞:述而直信。
『叄』 父母唯其疾之憂里疾和憂各是什麼意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道:「做爹娘的只為孝子的疾病而憂愁。」
疾:疾病
憂:擔憂
『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的意思是什麼呢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什麼是孝?孔子給出一個判別的標准
詳解:通常的解釋大同小異,但都把孝變成了一種行為規范而脫離了實際情感的當下基礎。
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兒子。「父母唯其疾之憂」是「唯其疾之憂父母者」的倒裝與省略,「唯」,縱使;「其」,指代兒女;「之」,結構助詞。孔子這里說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麼是孝?孔子給出一個判別的標准,就是「兒女縱使生病也擔憂父母的那種感情」,為什麼?因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擔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顧,為此不安,因此產生憂愁。這種感情是當下產生、發自內心的,不需要什麼道德規范去約束。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體個體的角度,審視「孝」作為一個具體的個體行為的當下性。孝,不是一種虛無飄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種真切的當下的感情,縱使你生病,也當下產生擔憂父母的感情,這就是孝。當然,平時沒有生病時,當下產生擔憂父母的感情,同樣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極端情況下,依然能當下自然地產生擔憂父母的感情,這種孝才算是經歷考驗的。有些所謂的孝子,平時口比蜜甜,真到緊要關頭,只想著自己,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不用說自己生病等情況了,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注意,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當行為等導致的過患。人間最大的不幸莫過於白發送黑發,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為一些惡習而遭遇意外的兒女,都是世間最不孝之人。另外,因為自己的行為遭受傷殘、牢獄等,道理也是一樣的。為什麼?一個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導致傷殘、牢獄、甚至死亡的,絕不可能在當下真正產生對父母的擔憂,這些人心裡如果真的擔憂父母,就不會容忍自己有任何不當行為而把自己陷入險地。
白話直譯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孝就是)縱使自己生病也擔憂父母的那種當下產生的感情。」
『伍』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的意思
孟武伯問為孝之道.孔子答復,父母唯其疾之憂.「其」是指子而言.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子憂愁.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摘自李炳南教授《論語講要》.
『陸』 父母唯其疾之憂的唯是什麼意思
唯:怕,擔心
『柒』 「父母唯其疾之憂」是什麼意思
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意思: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出自《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捌』 父母唯其疾之憂 意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
『玖』 父母唯其疾之憂里疾和憂各是什麼意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道:「做爹娘的只為孝子的疾病憂愁。」
所以
疾:疾病
憂:擔憂
『拾』 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意思是什麼
父母唯其疾之憂。講「孝心旨在深體父母之心,並盡力解除所擔憂的。」意思就是:孝就是讓父母心安,體悟父母之心,以父母之心為心,以父母之憂為憂,縈系掛念。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殷實或者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