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後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小明已經5歲了,在家裡,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託。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3歲的小新是家裡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等爸媽回來,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匯報「讀後感」,但由於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 點評:兒童由於抽象思維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在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系製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⑵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如果你的孩子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就是說比較幼稚,那就誘之以利,用獎勵來引導他做出正確的行為舉止,讓他養成好的習慣。如果你的孩子心智成熟,就給予他平等的地位,交心,真正去了解你的孩子的想法。現在的孩子都早熟,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你認為他的想法是對是錯,反正他認為自己是對的,你否認是沒有用的,要跟他剖析事情的根本,讓他真正信服你,而不是勉強接受你的威壓。
⑶ 當孩子叛逆期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學習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就不好溝通。父母要跟著孩子一起對成長。溝通時不能以成人的心態,要以孩子的心態。
⑷ 父母怎樣和子女溝通
一、 什麼是溝通?
溝通是指通過談話或其它方式進行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中難免有碰撞的時候,(包括父母與子女)需要理解與諒解,只有通過溝通才能達到相互原諒,形成共識。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教先從家開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
溝通是人的本能,沒有人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孩子也不是天生就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孩子幼小的時候由於比較幼稚、簡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許多事情都會對父母講,親子間的溝通是順暢的。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如果家長還固守著原來的觀念,孩子在家長面前找不到溝通的快樂,不僅會關閉耳朵,而且,親子溝通的大門也就會關閉。
二、在親子溝通中出現的障礙
1、家長把學習成績看成孩子的唯一。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這沒有錯,但要求孩子的每次考試成績在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孩子的學習成為許多家庭的頭等大事,分數成了家長與孩子嘴邊提到的最頻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也成為許多家庭氣氛好壞的晴雨表。正如一名初中的學生所說:「我第一次考了第一名,父母很高興帶我去吃肯德雞,我發現成績能給父母最大的滿足。一次我考砸了,拿了一張慘不忍睹的試卷回到家,父母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原來,分數才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
2、對孩子缺乏正確的評價。我們經常聽到父母 問這樣的問題「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問話的父母大多是想要尋找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經歷了對孩子的說教、訓斥、打罵絲毫不起作用,感到束手無策而來求助的,然而,卻沒有想到任何一種具體的方法也不可能適應每一個人,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為什麼不聽父母的話,答案很簡單,是父母拿了溝通的絆腳石當方法,指責、埋怨、負面的評價充斥著孩子的耳朵,如:你學習成績這么差,肯定不是讀書的料」「我肯定你什麼是都不能堅持到底,你就從 沒有做好過一件事」等。父母在說話時一開口就已經否定了孩子,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不論父母怎麼說,也無論你正確與否,都難以得到孩子的接納與認可。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孩子也是如此,當他感到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只是負面評價時,就會關閉溝通的大門。
3、父母喜歡揭孩子的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正常的,並且有時孩子對自己的毛病也有願意改正的想法,作為家長應當及時的鼓勵,給予誠懇的提醒,給孩子改正缺點的勇氣和力量,這是因為孩子愈是犯了錯誤,心裡愈是脆弱,愈是需要父母的諒解與安慰。而有的家長則不是這樣,當孩子在改的過程中出現反復時就把孩子的承諾當話柄,來刺激孩子,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雪上加霜。孩子對此不僅懶得聽,而且逆反心裡加重,反正你們把我看死了我就破罐子破摔
4、家長與孩子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識。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威嚴的面孔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與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還會阻斷親子間的溝通,也就人為地形成了代溝了。
5、家長過多地嘮叨,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有關教育專家在對親子的研究中發現有些父母與孩子從早到晚只會說三句話。孩子早上起床時「快點起來,到點了,快點快點「孩子出家門時」上課要注意聽講,不要做小動作,放學早點回家「孩子放學回來時一見面就問」「考了多少分,被老師批評了沒有」教育專家把父母的這些嘮話當作「正確的廢話」和無效的命令「,使孩子十分反感,有的孩子說我們的耳朵起繭了,根本就不想聽。
6、父母不能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父母自己身上存在許多不良的嗜好,打麻將、賭博、酗酒。工作中不敬業愛崗等,使一些不良的毛病感染了孩子。
凡此種種不一而舉,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理所當然不僅關上了耳朵,也關上了心門,日子一長,不但懶得聽,而且逆反心理日盛。
三、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1、父母與孩子要坦誠交心。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出現了問題然後才能對症下葯,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為時,如上網成癮、抽煙等,父母首先要冷靜處理,不要氣昏了頭。要以體貼、諒解的語氣鼓勵孩子說出原因或心中感覺,巧妙地使用沉默與傾聽,領略孩子談話的要點或弦外之音。由於父母的態度誠懇及友善,孩子會毫無保留地宣洩內心的情感,通過聆聽、對話的方式,父母逐漸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問題的核心,共同摸索一個解決的辦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願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幫助他,當然孩子也就會聽父母的話,改正不良毛病。
2、要達到良好的溝通,父母溫和的態度很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威嚴的的面孔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與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還會阻斷親子間的溝通。父母只有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愛和溫暖,才能使孩子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才能達到孩子願意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父母用粗暴野蠻的方式打孩子,就會造成孩子反敢。打孩子是愚蠢的行為,最終只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打出一個小霸王,你打他他就打別人。二是打出一個窩囊廢,他見了誰都害怕。這是家長願意看到的結果嗎?當然不是,所以還是要與孩子講道理,以理服人。
3、平等相處,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與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對他有一種認可的態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無缺的標准,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來要求孩子。否則,就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懼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麼他就會敬而遠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懷的。父母只有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他的意願,孩子才會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憂愁,也才不會壓抑和膨脹。父母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給孩子的愛才能永遠不衰竭,成為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為孩子心靈的永久歸屬。《中學生心理》雜志一篇文章中寫到,94,5%的網癮青少年對父母產生敵意,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陶然主任,在收治641例網路成癮青少年臨床心理分析報告中指出:青少年網癮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其家庭因素的影響為主要的。調查發現:46%網癮青少年在童年期受過重大生活的創傷。94,5%的孩子對父母有敵意,52%的孩子評價父母缺乏溫暖和理解。孩子對父母有敵意怎麼會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呢?
4、和孩子交流時要多傾聽、少說話。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特別是當孩子在某一個問題上申訴時,家長就以翅膀長硬了為理由,堵住了孩子說話的機會,而這樣的交流,實際上是家長給自己設置了與孩子溝通的障礙。如果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就應當多讓孩子說,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傾訴,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一半。這樣做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當遇到任何煩惱時,回到家裡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當然,孩子也更願意在這種安全感中多與父母交談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傾訴給父母。
5、與孩子一起探討教育的方法。不少父母為教育孩子徹夜難眠,到處打聽教育孩子的方法,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如農民種莊稼,知道莊稼最需要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企業家懂得顧客最滿意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孩子最喜歡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家長不妨找孩子一起探討,什麼教育方法才是受孩子歡迎的。家長應當怎麼做才是孩子感到快樂並願意接受的。教育者父母的行為和態度方式最直接深刻地影響教育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什麼,必須先明確他需要什麼?如現在的孩子追星的問題,有一個家長就特別明智,她的女兒偶像是周傑倫,她說作為我個人並不欣賞周傑倫,但因為女兒喜歡,我只好試著去了解,如果父母看不起周傑倫,哪么他必然形成代溝。家長說我搜集周傑倫的資料,他是奮斗出來的天才,青少年喜歡他是有原因的,他生活在單親家庭,對母親非常孝順,這是很感人的,出售周傑倫的書我是見一本買一本,跟女兒學唱他的歌。然後去與孩子有效地引導,理性地對待偶像,母子之間就有了共同的話題。我認為歌唱得不好並不重要關鍵是與孩子溝通,溝通比水平更重要。
6、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個人空間。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們的生活,只希望父母充當顧問或支持才的角色,過多的干涉他們會有一種被監督的感覺,認為失去了自由,便會產生一種不滿情緒,就會躲避家長,並產生隔閡。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個人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設計去獨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實現自己的願望。
7、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看著是自由、獨立、完整、有獨特個性、人格和尊嚴的人。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報負和志向;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判斷及個人的意願。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父母尊重孩子才會激起孩子的自尊。人性最大的悲哀是缺乏自尊。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沒有尊嚴的人等於是一具軀殼。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才能獲得外界對他的尊重。
8、父母要與時俱進,講究教育的藝術。我們經常遇到一些苦惱的家長,殫精竭慮,什麼招都用了,孩子就是不聽話。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家長落伍了。現今社會是個多元的時代,孩子面前的誘惑很多,從客觀上講教育的難度確實是增大了,但我們的家長沒有與時俱進努力學習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國有70%的家長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養育孩子方面的知識,使用的方法多是上一代養育方法的延續,有的則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來培育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難免在教育孩子時力不成心。
⑸ 家長怎樣與孩子溝通
其實我覺的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對孩子的尊重不夠,沒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看待。平時注意點這個就行了,其他的我覺得都比西方成功,雖然對孩子灌輸價值觀很多人反對,但我覺得這個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應該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