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說實話,雖然也沒有認真了解過先賢名著釋義,但是從現在這個時代來講,父母子女的關系不應該約束成為封建時期的延續,為什麼要在任何舊事物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然那麼喜歡用舊傳統,那就女人吃飯不能上桌子,這也是規矩,合適嘛?醒醒吧,大清亡了多少年了???最好的子女關系便是像朋友一般的關系,但這也需要父母極高的素養,活在什麼時代就做什麼時代的事情,當然是積極向上的方面,認同這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前提條件必須且唯一是:父母品性正常,倘若與此相悖,那便是助紂為虐,拿著道德的話語壓迫子女的精神,且在非正常父母的狀態下子女承受著來自父母病態的心理虐待,以及傳統道德的綁架,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會接受如此?而且在一個環境中長期接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心理也會因此變得不正常,或是變成下一個這樣的父母,這樣的死循環就是好?可以去參考西方的心理學著作,既然都喜歡用老東西,外國教育理念的也有精華,中國早期的教育理念都是從西方那邊c借鑒來的,也有更先進的部分,不用把自己局限在論語這個井底,沒有對比就沒有收獲。辯證的去看待論語也是有利有弊,我個認為百善孝當先,但我絕對不會對自己的生父如此,因為這樣的生父便是那百分之一的存在,從小各種暴力虐待我媽媽我哥哥還有我,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是烙下了非常深的陰影,導致現在的人格缺陷,不用覺得是生父,十月懷胎不是他懷的,從小到大各種鬼混游手好閑,付出的沒有我媽媽的十分之一多,對這樣的生父,我覺得這句話從他口裡說出來異常的突兀,自己沒做到最起碼的正常,怎麼會有勇氣,有資格拿著這樣的道德制高點來指手畫腳,只允許自己做盡窩囊事,不允許子女不順其意,這樣的人,簡直就是社會的毒瘤。有那麼一瞬間都會覺得自己身上流淌著這個渣滓的血很惡心,很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想法從有獨立思想以後便有了,到現在為止未曾忘記。總的來說就是辯證的去看待 無不適的父母,且現在的時代不是封建時代,真不知道那些不去參考極端百分之一的人怎麼評論的,也許是你們出生在一個家長素養正常的家庭才會這么講吧,倘若給你換在病態的生父環境中,未見的你會像現在一樣堅持這句話的絕對性,還是很單純,看待問題不全面。你所認知的世界和我們不幸的世界是兩個世界,憑什麼用你們的標准來闡述所有人的標准線?最討厭這種誇誇其談的人。
Ⅱ 天下無不是父母,是什麼意思
"天下無不是父母"意思是父母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兒女要無條件地聽從。
其實這是一種封建社會「愚孝」的思想表現。
Ⅲ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意思是什麼!「七出」又指什麼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是指父母對孩子付出愛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不管怎麼做都是從愛的角度出發是從不會害我們的。 一:父母對我們做的事的起初意願是好的,是關心,是愛護,或許有的父母在關心、愛護自己的兒女時手段和方法有一點不當,但總的來說他們的初意是好的,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們是:不是的父母! 二:父母不是神,由於時代的不同,很多事,父母的理解和我們不同,所以會和我們的意見產生分歧,處理不好就使得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不好了,這也不是誰的錯,著我們說是家庭糾紛而不是說誰的錯,處理不好是你們一家人溝通不好,要錯也是一家人的錯,所以我們不能歸結為父母的不是! 而我們做為晚輩、子女對幕府由於太關心、愛護我們而使用了不當的方法,我門要理解,要溝通,和他們說清楚了不就什麼事都沒了嗎? 七出:封建時代禁錮婦女的說法。 「七出」一詞起於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並解釋不順父母因其逆德,無子為其絕後,淫為其亂族,妒為其亂家,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口多言為其離親,竊盜為其反義。然而,出妻現象早已有之,先秦婦女出嫁和被休同時稱「歸」,被休也叫「大歸」,被出的婦女叫「棄婦」。漢代提出「七出」與「五不娶」(亂倫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惡疾的人家的女兒和沒有母親的長女)有關。這樣就把住婚姻的兩道關口。唐代將「七出」規條入律,當出不出和隨便棄妻都將受律法干預;並將七出順序改變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清律改為:「無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惡疾、多言舌、盜竊」;而對犯淫僻的婦女沒有「三不去」的權變。「七出」次序的變化反映不同時代對婦女要求的標准不同。
Ⅳ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我只能說,天下的父母所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愛孩子,孩子是他們的一切,他們所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對孩子好的,但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不一定都是對的。
Ⅳ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該怎樣理解應該怎樣看待這句話
這句話包含兩層含義,一、天下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二如果父母真的有不是畢竟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長輩。
Ⅵ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你怎麼看
曾仕強(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
曾任台灣智慧大學校長,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著有《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曾仕強以78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我們常說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並不是說父母永遠是對的,而是父母也是人,凡人皆有錯誤,父母也不例外。但是身為子女,沒有資格議論父母,更不應該頂撞或教訓父母。這才是正確的理解。
現代的子女,普遍認為有機會受教育與父母無關,完全是自己奮斗的結果。於是受了教育就開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將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導態度,反過來施與父母。經常把父母當做糾正的對象:這樣不對,那樣會惹人笑話。這樣的子女是不孝至極。
時代背景不同,人的立場、認知、看法就不一樣。【父母的話有道理,子女當然要聽從,因為沒有父母會存心害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話不合理,也不可以講一大堆 道理駁斥他們,因為你沒有資格這樣做。】如果父母因為子女而被迫改變,完全沒有尊嚴,就是不孝。人活著是需要尊嚴的,否則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
老實講,【從我們與親人結緣的那一刻起,相處的時間永遠在不斷減少,】這句話值得大家深思。子女長大以後盡孝都來不及,怎麼能讓父母感到很慚愧、感到很不如你、感到不長進呢?
我拿的學位比我爸爸高,我會笑我爸爸嗎?當然不會。我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爸爸很高興,他說了一句從來沒有說過的話:「你真有辦法,這么困難的事情都能突破。」我說:「爸爸,不是這樣,如果沒有全家人支持的話,我想都不要想。」如果我跟我爸爸說「我拿了博士學位,你有嗎,」那我算什麼兒子呢?我一直從心裏面認為,如果生在我爸爸的那個時代,我一定不如他,因為我沒有他那麼堅強的毅力,所以我一輩子都不會講「我比我爸爸成就高」這種話,這才是懂得什麼叫做「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後來我的兒子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只是打電話告訴我說論文通過了,其他的什麼也沒有講。因為弟弟還沒有拿到,他不能傷弟弟的心。【中國人始終都很謙虛,不敢把內心的話完全說出來,就是因為要顧慮每一個人的感受,這根完全欺騙沒有關系。】中國人講求的是周全,講求的是圓滿,講求的是面面俱到,而不是只要高興愛怎樣就怎樣。
還有很多人把子女與父母的隔閡,歸罪於代溝,好像兩代人之間有一條橫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兩代之間會不會有代溝,完全取決於個人腦海里有沒有代溝的觀念。】我爸爸比我大20歲,我60歲時,我爸爸已經80歲了,但一直以來我習慣了任何事情,都要打電話問問我爸爸的意見。很多人都笑我:「你60歲了,還在問你爸爸?你爸爸80歲了,他很少跟外面接觸,你問他有什麼用?」我說:「沒有關系,這表示我做子女的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我爸爸告訴我的話,我不一定聽。但是我不請教他,他就會有失落感,認為兒子長大了,什麼都行了,心目當中沒有爸爸的存在了。把老人家當廢物是最殘忍的事情,老人會覺得自己已經不值得活下去了,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只要我有時間,就回家跟我父親坐在一起問他很多事情。
家人的樂趣在於溝通良好,只有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才能使家庭中充滿溫暖的感覺。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不是當作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人要把握好自己的觀念,而不是讓別人的觀念來控制你自己。
現在很多子女都忙於自己的事業,與父母天各一方。雖說功名事業很重要,但我們也要做到承上啟下。當父母年紀大了,開始生病了,應該把自己的事業暫時放一放,拿出更多的時間照顧父母才是。因為可能功成名就的時候,父母就不在了,再想回來服侍父母已經來不及了。天大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先把父母陪好,這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走了以後再出去工作,也來得及,為什麼非要為了事業而置父母於不顧呢?
現代的子女,說起來只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心中沒有父母的存在。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以自我為中心,一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派頭,實在很糟糕。父母心心念念教養子女,他們努力工作,他們看人臉色,他們忍辱負重,都是為了子女。但父母從來不強求子女要做什麼,只在乎子女心中有沒有自己。
所以,子女長大了,對於父母的年齡,應該時刻放在心上。隨著父母年齡的增加,要加倍關注父母的健康。一方面多多了解老年人的保健知識,從旁調節父母的飲食和勞逸,或者實時對父母提出勸告,使父母保持愉快健康的身心。同時父母生病時,子女更應該用心照顧,盡量使父母寬心,以期早日康復。千萬記住,【無論何時何地,只有心中有父母,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Ⅶ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是這句話嗎 什麼意思 怎麼深切地理解
這里的「不是」是指父母的出發點和心願是不好的。全句可這樣理解:從古到今,全天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心願沒有不好的。絕對沒有父母要子女學壞或無能。最多隻可能出現教育方法上的不正確。用以告訴天下做子女的,不要懷疑父母的心對不對。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他們能跟自己作對嗎?
Ⅷ 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人們生兒育女,然後辛辛苦苦的把他養大成人,既是希望兒女們有出息,也是想要自己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一個沒有出息、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是沒有能力贍養父母的。總體而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
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於正確的就一定要堅持,無論孩子怎樣的倔強,都要想法設法的讓他聽從自己的教誨。對於自己某些不妥的做法就要及時糾正,並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唯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Ⅸ 農村老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什麼意思
有句老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意思說的是為人父母者就沒有不對的。這句話已經很久遠了,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子女對父母盡孝心,在古代被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成為一個人立足的根本,被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所謂,百善孝為先,古人對於孝順看的非常非常重,不孝順的人會被人看不起,甚至仕途都不順, 所以在科舉制度以前,進入仕途就有舉孝廉這一政策。
Ⅹ 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是什麼意思
從古到今,全天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心願沒有不好的。絕對沒有父母要子女學版壞或無權能。最多隻可能出現教育方法上的不正確。用以告訴天下做子女的,不要懷疑父母的心對不對。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他們能跟自己作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