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學生與父母關系如何轉變

學生與父母關系如何轉變

發布時間:2022-02-14 17:20:29

❶ 初中學生和父母關系的現狀是怎樣的

初中生處於叛逆期,一般都不會和父母關系特別好。這個很正常。父母不要對孩子約束太多,壓的越厲害,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要注意彼此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

❷ 如何處理中學生與其家長的關系

父母雙親與中學少年子女關系緊張的現象是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少年初中生的父母常常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擔心,少年初中學生也往往為自己不能與父母雙親搞好關系而苦惱。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是一種既親密又復雜的關系,探討其規律對雙方關系的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生與父母關系的變化 少年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急劇發展,使他們的自我意識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願望。他們開始對於父母和老師的無微不至的關照、過細的囑咐和種種限制,表現出強烈的不滿、甚至反抗,他們要擺脫雙親、老師的束縛。根據調查研究,我們把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的青少年與雙親關系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1.依賴階段。這個階段還保持著童年期兒童對父母的依賴,但已經嚮往擺脫父母雙親的束縛。 2.獨立階段。可稱為「擺脫父母束縛的斗爭」階段。這個階段,初中少年學生認為只有擺脫對父母雙親的依附才能成為成熟的人。 3.成熟階段。隨著少年初中學生自身向成熟邁進和向父母雙親爭取獨立的持久沖突,父母往往會逐漸承認其獨立的地位。但在他們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過程中,父母雙親的影響仍繼續起著作用。 由童年期過渡到少年期的初中學生,嚮往獨立的意向,之所以突然高漲起來,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由於身體外形的改變、性機能的成熟、內臟機能的健全,產生了對自己的強烈關注,產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這種成人感的自我意識,對別人的評價和批評極為敏感,也強烈抵抗對個人秘密的侵害。 2.由於身心的發展,應付周圍環境的能力急速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需要父母的幫助。初中生雖然還是靠父母對自己生活的照顧,但遇到緊急情況時,完全有能力單獨處理一些問題。這種獨立性的發展,促使少年初中生試圖擺脫雙親的保護監督。 3.初中生身體一開始成熟,要求他們獨立的社會壓力就驟然增強。老師經常告誡學生「不能依賴父母」;同學常說「我們不是小孩子……」;父母也常常提醒少年子女「你都長這么高了……」等等。初中生的這種特殊的社會期待環境會變成他們自我要求獨立的壓力。 少年初中生與父母雙親的關系是由依賴階段向獨立階段的發展、由依賴關系向平等關系的過渡,在這個時期,舊的關系形式逐漸被新的關系形式所代替,這兩種關系形式共同存在。在少年期開始階段,如果父母對待少年初中生還象對待兒童那樣,那麼就會產生與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這種矛盾是初中生與父母發生沖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接受對初中生的平等態度,那麼沖突就會變得越來越頑固。如果繼續下去,那麼初中生改變舊關系的過程會延續至整個少年期,沖突可能持續到父母改變對初中生的態度為止。如果父母考慮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動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態度,把他們不再看作是兒童,那麼向新型平等關系的轉變就會比較順利。 二、初中生對父母的「反抗性」 所謂反抗,是指在支配與被支配關系中,被支配者對支配者的各種攻擊行為。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少年對雙親的反抗性是普遍存在的。 少年初中生反抗性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簡單地列舉有以下幾個方面:1.強烈反抗父母的監督或干涉;2.批判父母的意見、行動、態度;3.固執自己的意見、興趣、愛好和計劃,拒絕父母的批評或評論;4.要求保障獨立行動的權力,特別是與同學朋友一道活動的自由;5.強烈抵抗對個人秘密的侵害;6.改變童年期培養起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放學回家與父母打招呼,等等。一般說來,初中生對雙親的反抗按其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首先,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對家長不正確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其主要表現是初中生對父母陳舊觀念的不滿,常常與父母錯誤的教育觀念相沖突。許多家長只抓學習分數,不重視初中生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展,限制交往范圍,使子女精神負擔重、生活單調枯燥。不少父母對少年子女交往的指導往往局限於了解子女是否受到壞的影響,至於子女的交往內容、交往水平、交往能力等就不太過問與指導。這種封閉式、防範式的教育不能滿足初中生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及獨立性的要求,從而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而時常發生沖突。 其次,初中生的反抗性是對父母家長式作風、地位不平等的反抗。 初中生開始產生了成人感、獨立性,他們主觀意識到自己是成人,要求與父母建立平等的關系,要求成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初中生對家長往往不能以身作則、搞特殊十分不滿。同時,由於初中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與渴望理解、得到指導的需要,因而他們時常盼望能與父母傾心相談,聽聽長者的意見。然而往往得到的是長者高高在上的威嚴的壓抑,結果造成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是若即若離,常常對父母的家長式作風表示不滿而發生沖突。 第三,初中生反抗性是對合理、正確的教育的錯誤反抗。 初中生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往往存在偏激和執拗的情況,這是他們獨立性發展還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初中生渴望獨立自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束縛、追求自由散漫的生活,如果目的達不到就好發脾氣,與周圍人、包括父母發生沖突。這種畸形發展的獨立性往往是接受社會不良影響的土壤,其結果,只能是對父母正確的勸告、合理的要求教育也發生反抗。 有些心理學、教育學論著明確認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對成人社會的「反抗期」,從而也是最「難教育的時期」. 這種理論認為反抗是少年期固有的特徵,少年初中學生與父母必然關系緊張。我們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對於少年期學生的「反抗性」,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極的東西,初中少年的「反抗性」實質上是初中生開始的獨立性這個少年期本質特徵的具體表現。正是這種「反抗性」推動著他們從童年期的依賴性中解脫出來。作為父母應該從發展的觀點,把少年期的「反抗性」作為一種積極因素,正視它、滿足他們獨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前面,促進初中生身心的正常發展。如果把少年期的「反抗性」視為消極的危險因素,而予以防範、壓抑,不僅會招致初中學生更大的反抗,使少年子女與自己關系緊張,還會阻礙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初中生與父母關系發展的心理矛盾 盡管初中生強烈地要求獨立,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需要和父母感情溝通。當初中少年的身心急劇變化時,作為父母如果能夠把孩子當作「成年人」來對待,他們在心底里反而會對父母產生親近感,會把父母作為主要的心理傾訴對象。為什麼少年學生會把父母作為主要的情感交流對象呢?這與初中生特有的內心矛盾有關。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與父母的關系處於依賴向獨立過渡,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轉變,他們強烈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成人感的產生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初中生開始不再輕信父母的告誡,也不再滿足於書本上現成的結論,產生了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動的強烈的獨立傾向。然而,初中生心理的不成熟性還存在著心理發展的另一面——依賴性。初中生想獨立,但對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還需要父母和同伴的幫助,特別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惱時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指導。 2.聽話道德與平等道德的矛盾。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少年與成人的關繫上,少年正處於從「聽話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過渡時期[4].在童年期, 父母是孩子崇拜的主要對象,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崇敬、信賴的感情。一上初中,少年對父母的感情從過去一味依賴、順從,開始轉變為要求自立、平等,要求重新協調與父母的關系。盡管初中生希望和父母一樣能獨立地處理和決定事務,但又留戀著父母對自己特殊照顧的童年時代,因此在他們與父母雙親關系協調上常常會發生矛盾斗爭。 3.孤獨感與渴望理解的矛盾。 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質的變化,他們開始不大輕易流露自己的內心活動,喜歡把所謂的「秘密」埋藏在心裡,這樣就增加了初中生內心的孤獨感。初中生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正是擺脫孤獨的手段之一。然而,當遇到苦惱時,少年學生憧憬的最初對象不是同伴、朋友,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說出真心話的年長者,特別嚮往有豐富經驗的年長者的幫助和自己父母的指導。正因為初中生這種閉鎖性與交往需要的矛盾,從而產生初中生與雙親關系若即若離的現象。 初中生在與父母交往中的心理矛盾性構成了初中生與雙親關系的特點。初中生的這種心理矛盾及動搖行為,不僅與自身的特點有關,也與父母對初中生的態度有關。 1.對於長期以來依附父母而生活的孩子來說,獨立行為的體驗極少。 因此,盡管少年子女想擺脫父母的束縛,但是對獨立行動還缺乏信心,失敗和不安不斷纏繞著他們。正是這樣,使初中生一方面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一方面卻又往往退回到原來的依附狀態中去。 2.父母對少年子女的態度往往是矛盾的。 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早日自立,另一方面又老是擔心孩子會遭受失敗;一方面覺得應該使孩子擺脫自己;另一方面又受不了與孩子分離的寂寞。父母的這種不安會阻礙初中生從雙親的依附中獨立出來。 3.童年時代順從父母是道德的,然而一升入初中,父母和教師都突然開始要求他們獨立。 少年期從依附向獨立轉變使他們感到困難,因而初中生常常表現出矛盾和動搖。初中生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斗爭,與其說是單單與父母的斗爭,還不如說是自己同自己的斗爭更為恰當。 四、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調應注意的問題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調的基礎 孩子進入初中後與父母的關系疏遠了,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開始。作為父母應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強迫少年子女改變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縮小父母與少年子女的心理距離。 2.與初中生平等、民主相處是父母與少年子女關系協調的根本保證 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態,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與初中生交往,就能縮短初中生與自己的距離,緩和、解除初中生對自己的反抗情緒,使他們樂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開他們閉鎖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與民主實際是反對父母的家長式作風、過分的父母尊嚴。他們要求父母與自己平等,如果這種願望得以實現,初中生就會報之以信賴和熱情,這樣,父母的指導教育才能轉化為自我發展的內容。 3.父母要善於和樂於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見 要使少年子女樂於接受父母的指導,有兩個條件:認識的一致和情感的溝通。要達到認識的一致因素很多,作為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採取耐心說服的教育方法。父母與孩子有互愛的基礎,但父母與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溝通。情感的溝通關鍵是要關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們的心理煩惱、興趣愛好、同齡好友。作為父母要幫助他們擺脫煩惱並指出發展的方向,滿足他們正當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更多與朋友獨處的機會。 4.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滿足少年子女獨立性的需要,讓他們自立生活這是與少年子女搞好關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養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讓他們代表父母與親朋好友交往,使他們產生獨立交際的勇氣和長大成人自豪感;學習方面,父母要指導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寫好日記,幫助他們總結學習經驗。但是初中生由於是從幼稚向成熟過渡,父母放手讓他們獨立,卻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時刻注意他們在獨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別是在挫折困難面前產生苦惱時更要給予鼓勵,教給他們處理困難、克服苦惱的方法。 5.父母要採取耐心、說服、疏導的方法對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為了獨立的反抗,這是初中生發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為正是進行指導教育的好機會,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質及原因。如果是對自己家長式作風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導方法的反抗等,父母應該予以肯定和保護,不應該一聽到他們有意見就不問青紅皂白、一概視為缺點加以否定;應該在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指出他們反抗的消極面,引導他們與父母交心談心。這樣不僅不會降低父母在少年心目中的威信,而且還會取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對待他們錯誤的、不接受正確教育指導的反抗,父母不要操之過急,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從愛護、體諒、長善救失的願望出發,同他們共同研究改正錯誤的辦法。這樣做,即使是十分執拗的少年子女,也會體會到父母的一片愛、真情,消除對抗情緒,接受批評教育。

❸ 作為中學生該怎樣處理與父母的關系

應該學著從積極意義上去理解父母的嘮叨和批評,應常提醒自己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時要不斷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抱著寬容態度去理解,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了,另外也要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換位思考、轉移注意力、看書、聽音樂或和自己信任的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發生。

❹ 如何調節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認可,互相欣賞。

引導孩子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從父母身上尋找發光點。

在父母面前多肯定孩子的進步,孩子的優點,孩子的長處。

❺ 「如何處理學生和父母的關系」的目的和意義

處理的學生和父母的關系,使學生和父母和諧相處,可以增加學生的幸福感,任何的關系都比不上家庭關系的和諧,父母可以給學生很大方面的影響;家庭好了,學生才會更有精力去學習,也會更有心思去學習。說大一點,國家,說的就是有家才有國,家庭生活幸福和諧了,才是以後發展的基礎。
在中國,講的都是以孝為先,為了讓學生了解父母生養自己並不容易,要體諒父母,要學會感恩,也是學會做人的其中一步。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片面之解,不過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❻ 大學生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系

大學生已經來是成年人了,有自己自的想法和自主能力
要心平靜氣地和父母溝通,最好是能把父母看成自己的好友。發生了爭執的話,要先想想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對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反省改正錯誤。
如果是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要與其爭吵,要做下來與父母溝通下,相信父母也會接受你的看法。而
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雙方都要冷靜,因為煩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❼ 學生如何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

01
必須記住我們是父母含辛茹苦養大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天底下最愛我們的人。

02
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我們是父母最牽掛的人,所以和同學或朋友外出時要事先告訴父母以免讓他們擔心。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也是孝順父母。

03
要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多和他們說說話,和他們談談學習、學校的事

04
少逆著父母的意願做事。如果父母不是錯的,盡量不要違反他們的意願。

05
盡量克制自己。有時父母啰嗦了一點,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我們不要發脾氣,更不要對他們大吼大叫以免傷害父母。

06
要敢於向父母認錯。不管怎樣向父母認錯也不是丟臉的事,父母也一定會原諒我們,這樣能緩解與父母的緊張關系並使家庭和睦。

特別提示
注意不要發脾氣

❽ 高中生怎樣處理與父母的關系

1.高中生與父母的「代差」

「代差」是代際差異的簡稱,指兩代人在思想、行為、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中,新老兩代人由於年齡、經歷、歷史條件、看問題的角度等有所不同,必然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比如,在思想方面,老一代比較穩重,但有時也容易傾於保守,年輕一代思想開放,勇於創新,卻也容易偏激;在政治方面,上一代人不太造成過多地參與政治活動,而下一代則相反,有著較強的參與欲,希望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上一代人對已有的成績看得比較多,而年輕人則對社會弊端比較敏感;在思維方式上,年紀大的人喜歡縱比,思考問題時喜歡將自己的經歷(特別是過去的貧寒生活和奮斗經歷)聯系起來,容易知足和懷舊,年輕人則喜歡橫比,特別是與條件比自己優越的同齡人和國外的生活狀況比,因而不易知足而常有追求;在行為方式上,上一代喜歡維持原有的行為方式,處事謹慎、冷靜,恪守准則,而下一代則喜歡冒險,行為變化快,講效率,不拘泥於傳統模式。此外,在家庭生活、交朋擇友、服飾打扮等方面,兩代人都有較明顯的差異。在當前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青年人的競爭、自主、獨立、創新、重利等特點就和傳統文化所主張的平和、依附、厚古薄今、重義輕利等觀念有較大矛盾,從而和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成年人有了「代差」。代差的存在給兩代人的交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設法防止、縮小或消除這種差異。當然,這需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父母對子女的寬容,並認識到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意義,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社會化。同時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新舊事物。另一方面,需要高中生對父母的理解,了解傳統文化中值得肯定的價值趨向,認識社會的實際情況,採取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感的行為。只要雙方互相尊重,相互容忍,加強交流與溝通,代際差異所帶來的不協調現象可以不斷減少。我們既不要過分誇大這種差異,也不要否認代差的實際存在。一般說來,隨著高中生的不斷成熟,他們與父母之間的「代差」會逐漸縮小。

2.高中生對父母的態度及與父母的關系。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的劉金花採用句子完成法研究了3–12年級(即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對父母的態度,現把有關高中生的情況摘引如下(表1):

表1 高中生對父母持肯定和否定態度的情況

男 生
女 生

肯 定
否 定
肯 定
否 定










高一
61.9
57.1
9.5
14.3
77.4
67.7
8.1
9.7

高二
71.9
57.8
4.7
14.1
67.2
62.0
15.5
10.3

高三
76.7
55.4
7.1
23.2
68.6
70.0
2.9
11.4

註:中性態度(或肯否態度)未列出:表中數據為百分比。

我們從上表可以看出高中生對父母態度的大致情況:

A.總的來說,高中生對父母的態度是積極的。表現在對父母持肯定態度的比例遠高於持否定態度的比例。除高三男生外,各年級對父親和母親持否定態度的均在20%以下,而持肯定態度的都在55%以上;B.除高三女生外,各年級學生對母親持肯定態度的比例都高於對父親持肯定態度的比例;除高二女生外,其他年級學生對父親持否定態度的比例高於母親,可見,高中生在雙親中更喜愛母親;C.從學生性別方面看,男生對父親持肯定態度的比例明顯低於女生,似乎父女關系要比父子關系更好一些。
《青春期教育調查報告書》上的數據(表2)也表明,大多數中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是融洽的,但也有少數學生反映與父母關系不怎麼好。

表2 中學生與父母的關系

非常好

過得去
關系不太好
關系惡劣
總計

男生與父親
571
44.2
492
38.1
164
12.7
58
4.49
7
0.54
1292

男生與母親
676
53.3
460
36.3
105
8.27
28
2.21
0
0
1269

女生與父親
634
47.2
489
36.4
161
12.0
41
3.05
18
1.34
1343

女生與母親
662
49.2
495
36.8
152
11.3
36
2.67
1
0.07
1346

合計
2543
48.4
1936
36.9
582
11.1
163
3.11
26
0.50
5250

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與母親的關系都優於與父親的關系,這與前面對母親持肯定態度的比例高於父親是一致的。尤其是男生,與母親關系非常好的比例達53.27%,關系惡劣的一個也沒有,這反映了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從我們對五個高中班的調查情況看,高中生與父母的關系也是不錯的,按「非常好」到「關系惡劣」的順序排列,百分比依次為41.7,38.7,14.3,3.9,1.4。前兩項共佔80.4%,後三項佔19.6%。

3.影響高中生對父母態度的因素。

表3 各年級學生對父母的要求

物 質生 活
安 全
關 懷交 往
獨 立自 主
理 解尊 重
民 主平 等
發 展自 我
完 善他 人

小三
187
258
215
44
14
1
5
156

小六
119
216
270
132
109
36
38
89

初二
49
170
187
248
238
112
86
62

高二
40
141
265
278
313
134
103
162

註:每年級取樣400人,男女各半;表內數據為人數。

有些什麼因素會影響高中生對父母的態度?換句話說,什麼情況下高中生對父母持肯定態度,什麼情況下持否定態度?我們先來看看高中生對父母的要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高中生對理解尊重、獨立自主、關懷交往、民主平等均有很高的呼聲。

劉金花的調查表明,高中生對母親最喜歡的是關心體貼、和藹可親和愛子女,最討厭的是啰嗦、發脾氣;對父親最希望的是關心幫助、事業心強和愛子女,最反感的一點是嚴厲和粗暴。一般說,高中生對具有以下特點的父母持肯定態度,反之則持否定態度。

(1)理解尊重子女。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高中生最渴望的,他們渴望父母能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可惜有的父母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關心的只是子女的生活、學習,卻很少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既不理解,也不尊重。如有的高中生反映,父母常偷看子女的日記,私拆子女的信件;有的用惡毒、刻薄的語言罵子女,甚至實行棍棒教育;有的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壞話,說別人的孩子有出息,自己的孩子沒有出息;有的對孩子持不信任態度,孩子回家說要交班費,父母堅持要看班主任的證明;有的對子女的同學和朋友喜歡刨根問底,特別是對子女與異性同學的交往過於敏感,常常無端猜疑指責,將之視為不正當的行為;凡此種種,都是父母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子女的表現,也是高中生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要想把子女培養成自尊、自重、自信、自愛的人,父母應理解和信任他們。

(2)作風民主。在民主型的家庭中,父母與高中生以平等的方式交往,他們絲毫不擺家長的架子,對子女既是保護者,又是知心朋友;他們既尊重子女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同時又對子女施以必要的教育和指導,充滿關心和愛護。這種養育態度是深受高中生歡迎的。對高中階段的子女,父母要少用高壓控制,民主監督才是可行的辦法。要鼓勵高中生自己決定自己的事,當然,父母要當好參謀,要加強指導和提出建議。據學生反映,有的父母蠻橫無理,以為他們的話就是法律,家長作風十足,這是不可取的。

(3)父母感情融洽,彼此尊重。這是家庭幸福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子女對父母態度的重要因素。父母感情好,彼此尊重,學生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氣氛中,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情感陶冶,從而心情愉快,心理健康地發展,對父母持積極肯定態度;相反,則持否定態度。

(4)關心而不溺愛。關心子女,這是父母的共同心願。至於關心什麼,怎樣關心,有的父母並不十分清楚。表4是我們調查的父母關心高中生的情況。

表4 父母對高中生的關心情況(多重選擇)

課 餘生 活
穿 著打 扮
閱讀的書刊
待 人接 物
朋 友往 來
學 習成 績
身 體健 康
其 他


15.4
3.4
23.5
31.5
41.6
89.3
67.8
9.4


23.5
17.3
33.3
37.0
49.6
85.2
79.0
13.6


18.3
8.3
27.0
33.5
44.3
87.0
71.8
10.9

註:表中數據為百分比

父母主要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和前途問題,其次是健康狀況。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家長除了關心子女這三方面的情況外,別的方面很少過問或從不過問,特別是對子女個性的全面發展關心不夠,這是很大的缺陷。如有的學生在外面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父母竟一無所知。對子女結交的異性朋友,父母常存戒備之心,甚至不問情況就強行要求「斷絕關系」,這無疑會引起子女的反感,要是父母多關心,多了解高中生的交友情況,並對他們加以指導,接納他們的朋友,自然會得到子女的肯定。調查表明,目前普遍存在家長對子女溺愛過多的現象。對女兒的溺愛尤甚。其實,父母的過分遷就和溺愛只會引起子女的不滿,嚴重時還會使子女形成驕橫任性、目空一切的性格。

(5)嚴而有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的父母不顧子女的基礎和實際能力,對子女提出過高的要求,通過各種方式給子女施加壓力,這是不可取的。在我們的調查中,70%的高中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是適中的。但也有30%的學生反映父母對自己期望過高,子女的壓力很大。對於尚未成熟的子女,為了使他們行得正,走得穩,嚴格要求是必要的。但凡事都應有「度」,嚴而無度就不好了。現在棍棒教育已不多見,但變相的施加壓力和懲罰並不少見,有的學生因承受不了這些壓力而逃學甚至輕生。可見,嚴而有度才是父母應有的態度。

❾ 關於中學生如何與父母之間的溝通

與父母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生活閱歷不同,很多時候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會很不同,這一點不不論是你還是我或是很多人,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就不應該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其實父母的很多看似老套或是討厭的話或做的事情,也是經過他們考慮過後才做出來的啊。況且,父母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啊。其實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很容易的。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如果能站到對方的角度,能夠用心去交流,那所有代溝或是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問題也會很好解決的。加油啦,你是個懂事的孩子,相信你能處理好這些問題的。

閱讀全文

與學生與父母關系如何轉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後養老金是哪給發 瀏覽:301
如何讓父母生三胎作文 瀏覽:971
公安文職體檢都檢查哪些 瀏覽:222
瞞著父母去上班的孩子怎麼辦 瀏覽:363
老人家的宅基地沒有房怎麼辦 瀏覽:339
福建省2017年養老金 瀏覽:574
昆蟲記里什麼叫長壽 瀏覽:135
二級建造師養老保險證明 瀏覽:246
孝順爺爺奶奶是家風嗎 瀏覽:408
廣東養老機構公建民營 瀏覽:739
在家沒有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395
第一次做父母需要什麼 瀏覽:723
扁桃體檢查正常結果怎麼寫 瀏覽:633
長壽花這個季節還有黃葉什麼原因 瀏覽:541
市客運站重陽節到敬老院 瀏覽:137
老年痴呆初期症狀嘴角抽搐 瀏覽:842
這世上怎麼會有這么笨的父母 瀏覽:868
國外農村養老哪個地方好 瀏覽:547
浙江社工面試完一般多久體檢 瀏覽:714
劉文正60歲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