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黨對老年人的政策

黨對老年人的政策

發布時間:2020-12-17 00:15:30

『壹』 在智能化和老齡化矛盾中如何解決老年人繳黨費難

在智能化和老齡化的矛盾中,解決老年人繳黨費難的問題,可以上門手腳或為老年人黨員辦理手機繳費的相關app。幫助老人學習網上繳費。

『貳』 推薦紅歌,老年人喜歡的,和黨有關,好聽的

革命人永遠是年青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我愛祖國的藍天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金瓶似的小山
北京頌歌
祝酒歌
珊瑚頌
紅梅贊
綉紅旗
大海般行靠舵手
萬泉河水清又清

『叄』 發現中國的老年人都愛共產黨,為什麼呢

因為老年人年輕時是在共產黨崛起的時代。

『肆』 馬上就七一建黨節了,有沒有對老黨員有優惠的活動啊,老人家啊,最好是能用的著的

有啊,我知道一家醫療器械專賣店,他們有個活動:7月1日到7月31日憑黨員證,老年證,傷殘證,軍官證去店裡就可以享受歐姆龍血壓計6.9折的優惠,就在jiefanglu正大shidai廣場一樓一零五室。

『伍』 黨和歷屆全會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與今後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能否有效加以應對已經成為關系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老齡工作。200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對做好老齡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態勢極為嚴峻,相比其他國家,還面臨著一些更為復雜的問題,需要下大氣力進行應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絕對規模大,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勢老年人快速增加,養老照料需求巨大。截至2014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7億,是歐盟同年齡總人口的1.4倍。2010年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規模為1904萬人。據預測,2023年將超過3000萬,2033年將超過5000萬,2049年將超過1億,平均不足5年就增加約1000萬高齡老年人,年均增長210萬人。另據「六普」數據顯示,生活在獨居、空巢家庭中的老人高達6200萬,超過老年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有調查顯示,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達70%。
二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增加了應對緊迫性。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平緩的過程。我國受特殊計劃生育政策、生育意願下降等多種因素影響,人口老齡化速度大為加快。據預測,到2025年前後,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14%左右,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說,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算起,中國將僅用2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齡化路程。如此快速的老齡化,使得政策體系和相關能力建設緩沖時間大為減少,從而極大地增加了應對難度。
三是未富先老,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建設受到極大制約。從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歷程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1000美元。應對老齡化能力的提高與財力投入密切相關,既需要政府大量的財政投入,也與老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緊密相關。未富先老的國情,使得我國面臨著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水平不高、養老服務投入不足、老人自身支付能力不強影響服務獲得性等難題。
四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養老問題十分突出。由於農村年輕人大量流向城市,使得農村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農村老人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老年貧困問題更為突出,同時部分農村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有效的服務和照料。
五是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在我國,受特殊計劃生育政策、家庭意識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四二一」結構家庭日益普遍,1人戶和2人戶微型家庭數量快速增加。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戶均人數由1982年的4.41人下降至2010年的3.10人。家庭規模小型化直接導致其原本的代際支持、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人口老齡化是未來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重大問題。根據國家老齡委的預測,2013年至2021年是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年均增加700萬老人;2022年至2030年為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年均增加1260萬老人,接近當前的2倍,2040年前後,我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十三五」時期是應對老齡化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窗口期,必須抓住機會,加快相關制度建設。
第一,順應形勢變化,大力倡導積極老齡化。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國際社會於1999年達成了「積極老齡化」的共識,旨在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壽命、幫助老年人獨立自主,持續參與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活動,力所能及地為國家、社區、家庭作出貢獻,實現「老有所為」。在我國,「積極老齡化」不僅是針對老齡化的嚴峻形勢積極採取舉措,而且隨著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經濟獨立性和自尊自立願望的不斷提高而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追求的目標。因此,應該完善應對老齡化的工作方針,改變簡單將老年人擺在被動「接受」服務位置的思路,將老年人的「自立自強」納入其中。
第二,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支持力度,合理發展養老機構。我國的現實情況和國外經驗都表明,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一些地方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同於養老機構建設,致使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緩慢,大多數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得不到適宜服務,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低下。為此,應該切實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要求,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場所以及適老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投入,建立並完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服務支持系統,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同時,應該發揮好養老機構的補充作用,穩步發展機構養老,弱化養老機構床位數考核,注重服務能力提升。
第三,加快養老保障、醫療以及就業領域的制度建設,以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需要。一是加快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我國的養老保障已經實現了制度上的全覆蓋,但仍存在著資金平衡壓力較大、城鄉居民保障水平較低的問題。未來,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障方面,應該逐步落實「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以及「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的要求,盡快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以平衡地區間養老壓力,並通過完善精算平衡機制以解決贍養率過高帶來的資金平衡壓力。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方面,應該通過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改革完善宅基地和承包地等土地流轉機制、確保農村老人的土地收益、完善社會救助等多種方式,為城鄉老年居民提供基本的經濟保障條件。二是適應老年人的需求變化,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針對疾病模式轉變趨勢,強化對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早期干預和管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康復護理機構;改革服務方式,逐步推進家庭病床和上門服務、即時服務和主動監測。三是以提高大齡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為目標,完善就業政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會從過剩走向短缺,且勞動力年齡結構會逐步老化,人口紅利逐步消減,調動大齡勞動力的工作積極性事關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未來應該通過實施延遲退休、就業補貼、避免就業歧視、加強對大齡勞動力的培訓和就業服務等政策舉措,不斷提高大齡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四,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加快智能化養老發展。互聯網和智能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大有可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養老服務資源整合,能夠很好地緩解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壓力。一是要運用信息和智能技術整合醫療和養老服務資源,促進醫養結合。近年來,智能化產品大量涌現,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例如,在健康領域,各種可穿戴設備快速發展,有些具有健康監測功能,能夠幫助老年人進行健康管理,及時發現跌倒等意外情況;有些可以進行定位和追蹤,防止老年人特別是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信息技術和遠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為老年人就近看病提供便利。二是要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為養老生活服務資源,建立起整合家政、送餐、就醫、出行等各種信息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三是藉助互聯網技術,為老年人打造更廣闊的參與、溝通平台,促進老年人的經濟和社會參與。
此外,還要鼓勵市場力量參與老年服務產業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發展滯後一直是制約我國養老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提出了加快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的要求,國務院也先後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民政部等十部委也發布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對老年服務產業發展作出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這無疑為企業開發和提供養老服務和產品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從事健康養老的企業大有可為。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陸』 65周歲老年人可以入黨嗎

可以。 黨章第一條規定年滿18周歲的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等都可以。沒有最高雲齡限.。

『柒』 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麼嗎

朋友,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嗎?誰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人除了生理健康之外還要心理健康。要保健康,除了老人自我保健以外,需要多方面的重視與關愛,尤其是子女的關愛。老人的健康是孩子們的幸福!在現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就子女對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談點看法。 許多子女學業優異,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但這還不算,出色的子女們,對父母滿懷孝心、愛心,不但對父母的物質生活關懷備至,而且給父母以種種精神慰藉:他們經常同父母促膝談心,問寒問暖,並有意識地勾起老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對老人一生的功績與貢獻給以充分肯定和恰當評價;充分尊重和耐心聽取老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在歡聲笑語中求得共識;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老人的興趣和愛好,並給以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如此等等,都是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處在這樣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可以真正稱得上美滿幸福的晚年。 人老以後,最怕孤獨。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心理極易失調,處於不穩定狀態,常出現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喜怒無常、嘮叨多語、郁悶多疑、自卑傷感、失落孤僻等生理現象,如不加調理,極易患病或死去。長壽學者胡夫蘭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國家心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指出,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就與精神慰藉息息相關。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障作用的總和。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人得病與健康,與心理狀態關系極大。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醫學專家認為,悲觀、憂慮、激動、恐懼、困惑、絕望等情緒會刺激人的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會導致痴呆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病、癌病和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給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有時甚至比給老人以優厚的物質供養還顯得更為重要。當然,少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給以精心照料,會給子女造成經濟上、精神上的極大負擔和壓力,然此乃作為子女的應盡義務。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是:一、生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三、適應社會狀況良好。後兩者無不與精神慰藉有關。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子女以為給父母以足夠的經濟供養即為孝子,其實並不盡然。因給老人物資供養是最起碼的道德准則,也早有法律規定。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贍養」),也是法律所規定,但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老年法》十二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就要求首先對被贍養人具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有些子女長大成人以後,一改少兒時期那種對父母至高無上的親情,變得不願與父母溝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無話可說,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談也只是三言兩語,父母問一句他答一句。不願意與父母拉拉家常、開開玩笑、下棋、打牌等,不能同老年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當然,這與有些父母總是以「尊長」自居,不尊重年青人的個性和特點,慣於用「訓斥」的口吻對待子女有關。這需另文論述),給精神贍養構成障礙。由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多數老年人能夠自尋其樂,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養花、釣魚、逗鳥、遛狗、逛街、會舊友、找同齡人聊天等等;愛好讀書的老人,則自己看書寫作;開明者上老年大學,參加公益活動,發揮余熱。他們就是這樣來充實精神生活,消除自身的寂寞與孤單的。以上這些,無疑不失為「老有所樂」的好辦法,作為子女應當給以積極支持。在當今社會中不乏有對父母懷有深厚感情的孝子、賢媳。例如: 永安市委黨史辦幹部賴承光的母親曾懷岳,因她不願進城居住,在大湖鄉下一人獨居。賴承光退休前每周末回家陪伴,退休後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大湖鄉下老家陪伴照料母親,十數年如一日。現其母已100歲。賴承光堪稱永安有名的孝子。 永安市燕東街道興平村村民葉淑婉,精心照料因車禍癱瘓的家公王桂才達十六年之久(從1988年開始),現王桂才已79歲。禍不單行,1998年,葉淑婉的丈夫王道輝在煤場作業時因煤堆倒塌壓成重傷,致脊椎骨骨折而全身癱瘓,又精心照料丈夫6年多了。她說:「十幾年來,我無怨無悔地一邊照顧公公,一邊照顧丈夫。」她是人人稱贊的好媳婦,也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好榜樣。 永安市文化館幹部俞貴永的母親林秀英,83歲時腦溢血半身不遂,癱瘓卧床不起,由於腦神經受損,失去常態,因而日夜大聲叫喊不停,全家晝夜不得安寧。俞貴永和其夫人陳淑可將母親安置在家中最好的住房內,安裝空調,購置娛樂設備等供其母用,並且日夜照料達一年半之久。陳淑可因精心照料家婆而積勞成疾,堪稱永安有名的賢媳婦。 但是,有些子女不但沒能給父母以精神慰藉,就是物質贍養也不能保證。當然,有些經濟十分困難的子女情有可原。在城市家庭中,一些兒子、媳婦和孫輩們與父母三代同堂,共同生活。父母操持家務,采購做飯,照顧孫輩,忙得不亦樂乎,每月還得支付水、電、汽、電話等費用和往來應酬。父母本來就不高的退休工資,盡管千方百計節約開支,手頭還是覺得緊巴巴的。然而,子媳們卻不願交伙食費或只交點「小意思」,讓老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同時還不時顯現對老人的不滿情緒,嫌老人「太臟」、飯菜煮「太爛」、衣服洗「不幹凈」等等,著實令老人為難。在父母與子孫分居的家庭中,多因子女工作忙,難得回家看看,使父母倍感寂寞。但每逢假節日到來,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內孫、外孫一大幫蜂擁而至,老父母疲於采購做菜,忙得不可開交。子孫們酒足飯飽之後,嘴巴一抹,一窩蜂似地散去,卻不見一人留下「打掃戰場」,更無人同老人促膝談心。而老人還得收拾收拾,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殘羹剩菜還得啃上好幾餐。 在農村的家庭中,老人得不到精神慰藉的狀況更加普遍。雖有一些孝敬父母的孝子賢媳,但多數婆媳不和, 素有「十對婆媳九對鬧」、「娶了媳婦賣了娘」之說。當父母尚有勞動能力、會下田幹活時期,矛盾較少;一旦父母喪失勞動能力,便漸漸嫌棄起來,總覺得老人是個負擔、累贅。一般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也同時喪失了經濟支配權,手頭拮據。這時,一些不孝的媳婦們,指桑罵槐,譏諷老人的弱點、缺點者有之;背後散布流言,詆毀中傷老人者有之;事無巨細,公開頂撞謾罵老人者有之;罵「老不死」,甚至於撕打老人者有之。少數不孝子媳甚至虐待老人,唯恐老人不死,更不必說為老人消愁解悶了。有些老人憤而另起爐灶,各自生活。倘若是喪偶的老人,景狀就更加凄涼了。這樣的老人最低生活可能都得不到保證,何談精神贍養? 說到喪偶老人,一般青年子女不易理解老人喪偶所形成的寂寞之苦。一些子女能積極為老父或老母的再婚創造良好的條件,並給以有力支持,這應當說是孝子;也有一些子女對老父或老母的再婚百般阻撓和非難,這應當說是不孝的表現。因為子女不可能像老伴一樣陪伴老人。再則,老人的再婚是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子女是不能幹涉的。上海一位文壇壽星章克標,在他99歲時,讓報紙刊登徵求伴侶的廣告,他說:「我已經沒有了性慾,所以僅僅是找個伴侶來照顧生活,聊聊天,以解老年生活的寂寞。」他終於與56歲的林青結為秦晉之好。說明他童心未泯,熱愛生命,能夠保持歡樂豁達的思想境界。他現已活到104歲。根據專家的臨床觀察和對世界上數以萬計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發現:所有健康長壽的老人,除了合理飲食、生活規律、適量運動、心胸開朗之外,其共同特徵是擁有恩愛和諧的夫妻生活。歐美現代養生專家指出:「老人獨居易衰老,提倡鰥寡再婚重溫愛情。」因現代醫學證實,即使老年人內分泌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退化,但仍可通過做愛感到性的滿足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和諧的性生活還能反饋中樞神經系統,協調植物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內分泌功能。其機理在於:當人類在做愛時,體內能產生一種被稱為「迪斯」的以基乙胺為主的繳素物質,它能提高肌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強活力,延緩衰老。 無論城鎮或農村,更有觸犯刑律的不孝子媳視老人為草芥。如上海市寶山區85歲的韓李氏被其兒子活活凍死;廣東省78歲的裴金有因不堪忍受子、媳虐待而投江自盡;上海市虹口區60歲的李順英因不堪忍受子、媳打罵而服毒身亡;上海市松江區88歲的邱金英4個兒子共有住房53間,她卻因無房棲身而服毒自殺;廣東省高州縣原副縣長溫某無端打罵88歲老母,致其母懸梁自盡。 以上這些實例,已觸犯了刑律,遠遠超出了傳統道德的范圍,已不在孝與不孝之列了。什麼是孝心呢?廣東某雜志有文說得好:孝心是人生的自然本性。人類的優秀品質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父母的孝敬來體現的。孝心是對生命延續的一種尊重,是對自身歷史的一種愛。一個沒有孝心的人等於漠視自己生命的源頭,等於退化到低等動物的水平。沒有孝心的人通常也是特別自私的人。這種人很會用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不孝和自私。孝心是一種品格,是對人的質量的一種陶冶,它隨時隨地都會從靈魂中流露出來。一個對父母都無孝心的人,肯定不仁不義,無信無愛。 另外,孫輩們對祖父母、外祖父母仍然有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的義務。當父母無力贍養祖父母時,孫輩們應承擔起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行法律所規定的。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曾披露東北某農村一老年人已104歲,其兒子78歲,其兩個孫子均己40多歲。由於孫輩的父親和祖父早已喪偶,父親長期贍養祖父,積勞成疾,陷入困頓,他遂召集兩個身強力壯的兒子開會,勸他們分擔供養祖父。但因祖父每天還須喝酒吃肉,他們認為「養不起」,均不接受供養義務。結果,多病的父親只得艱難也自己承擔贍養義務。筆者認為,祖父能活104歲了不得!縱使每天要喝酒吃肉,該他吃喝!孫輩們應盡量滿足其要求。因為他的長壽是家族的光榮,民族的光榮!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但願人間真情在,多給老年人一點精神慰藉吧!

『捌』 如何提高老百姓積極參加老年人體檢

1:讓老人家或家人信得過的體檢機構
2:給老人免費後低價體檢
3:給老人家足夠內的了解,體檢,和體檢的好容處
4:老人家要的也不多,只求安心,態度誠懇,服務第一的宗旨
5:適當的做些小廣告,點出老年人容易的那些疾病

『玖』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春季人民曰報發表了老人家一聲感嘆「我黨真正懂馬列的人不多。」誰記得那是何月何日

1975年2月22日,《人民日復報》發製表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語錄33條。
然後姚、張開始圍繞這篇文章發表各種「注釋」,
之後,新華社的《關於報道學習無產階級專攻理論問題的請示報告》,經過姚文元審定,報送毛澤東。

4月23日,毛澤東在報告上,寫了批示:
提法似應提反對修正主義,包括反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二者都是修正馬列主義的,不要只提一項,放過另一項。各地情況不同,都是由於馬列水平不高而來的。不論何者都應教育,應以多年時間逐漸提高馬列為好。
我黨真懂馬列的不多,有些人自以為懂了,其實不大懂,自以為是,動不動就訓人,這也是不懂馬列的一種表現。
此問題提請政治局一議。
為盼。
毛澤東
1975年4月23日

閱讀全文

與黨對老年人的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以上賭博 瀏覽:590
潮汕地區重陽節吃補品 瀏覽:864
老人電信手機屏摔了怎麼回事 瀏覽:421
閔行韓湘水博園70歲老人票價 瀏覽:457
廣元去年平均養老金多少 瀏覽:3
老年人無頜 瀏覽:319
50歲了月經沒來怎麼回事 瀏覽:216
陝西農村養老保險計算 瀏覽:229
辦理健康險做什麼體檢 瀏覽:823
江寧老年大學怎麼入學 瀏覽:99
夫妻房間讓父母住犯什麼忌諱 瀏覽:948
企業退休和公務員退休年齡 瀏覽:550
根據學生寫的孝敬老人寫的總結 瀏覽:670
補繳養老保險抵扣個人所得稅 瀏覽:1000
男士全面體檢與常規體檢哪個全面 瀏覽:843
寧波農村基本養老保險 瀏覽:354
老年紅歌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69
胚胎停育染色體檢查費用多少 瀏覽:594
漳州皇宮養生館多少錢 瀏覽:204
長壽花繽紛品種指什麼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