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人護理發展現狀是什麼樣
簡介
隨著老年人口及所佔比例的不斷增加,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使得社會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要使老年人生活幸福,身心健康,就需要全社會尤其家庭給予特殊的關懷與照顧。本文就我國老年護理現狀與展望綜述如下。
我國老年護理現狀
1.1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中60歲以上(含60歲)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其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1990年以來,我國老齡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0.09%,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推測,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0.00%,2050年將達到25.50%。我國人口結構由成年型轉向老年型,發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之多,世界罕見。老齡人口的增加將給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尤其給健康護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1.2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我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各地老年人健康調查情況表明,無重要臟器疾病的所謂健康老年人僅佔20~25%。老年人患病率高,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炎等。根據我國城市老年人醫療服務調查,老年人2周就診率為23.75%遠遠高於其他年齡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為7.62%,比其他年齡組4.36%高得多。
1.3 人口老齡化對護理服務的需求
老年人是家庭護理的主要服務對象。老年人對家庭護理的主要需求是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幫助。由於傳統贍養模式的影響,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老年人固有的地緣、親緣情結而不能或不願進入養老機構,卻又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現狀不容樂觀,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配偶照料;二是子女照料;三是保姆、鍾點工照料。我國大多數老年人均由家屬照顧,所以家屬的負擔很重。因此,無論從老年人自身還是從照顧者方面來說,都急需來自醫療、社區等方面的服務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國外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和法律制度
據統計,歐洲發達國家和日本的老年人獨居率高達40%,如此之高的比例迫使社會採取措施解決老年人的護理服務問題。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可分為社會保險制和商業保險制兩大類。前者由政府強制實施,以德國、日本等國為典型代表,後者由商業保險公司自願開辦,以美國為典型代表。1986年,以色列成為最先引入保險技術,推出法定保險的國家;德國護理保險制度分為在宅護理和住院護理。按照每日護理的時間長短劃分護理等級,不同等級的服務現金給付標准也不同。
2.1 日本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護理保險是日本政府自2000年4月開始強制實行的保險,旨在保障老齡少子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65歲以上人口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設施、福利用具、家庭護理服務和家庭介護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被保險人無論身體狀況好壞均要參加。籌資來源方面表現出多樣性,一半來自於被保險人交納的保險費,另一半來自於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補貼。日本護理保險一般採用實物(護理服務)給付方式為主,現金給付方式為輔。被保險人需要護理服務時,首先向市町村保險接待窗口提交醫師診斷意見書和護理主管人家庭訪問調查報告,由「照護認定審查委員會」認定是否需要照護服務。經過專門機構審查認定後,護理保險管理機關將根據病人實際身體狀況提供相應內容、相應等級的護理服務。護理服務費用包括:居家護理服務。護理服務費用包括:居家護理服務費(家庭服務、上門看護、日間服務、日托護理、居家療養管理指導、短期入住服務、收費的老人公寓等),個人負擔的上限金額(根據不同服務等級設定)為10%,居家護理服務計劃費、設施護理服務費(特別養護老人之家、老人護理保健設施、療養型護理醫療設施,其基準金額的10%由自己負擔,不包括飲食費)。
2.2 美國的護理保險
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始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2006年約有60%的美國老人(65歲以上)需要不同程度的長期護理服務,其中實際接受護理服務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高達57%,而通常老年人入住護理機構1年所需的費用均在4萬美元以上,通貨膨脹與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使此項費用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一般老人根本無法承受。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長期護理保險,能承保被保險人在任場所(急診部分除外)因接受任何個人護理而發生的護理費用。長期護理保險又稱為看護護理保險,是對被保險人因為因為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護理機構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
美國的商業性老年護理保險由投保人通過購買護理保險合同方式自願參加。護理保險保單可獨立簽發,也可以以終身壽險保單的批單形式簽發,但健康狀況差的人一般不能投保。護理保險資金主要來自於被保險人交納的保險費,保險費除與被保險人年齡相關外,還與投保人選擇的最高給付額、給付期和等待期等因素有關。最高給付額超高,給付期越長,等待期越短,保費就越高,因而,其繳費與給付的相關性很強。
2.3 家庭護理的法律制度
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有相關的家庭護理系列法律及制度,強調每個人都有權享受適當的醫療保障。加拿大設有專門的家庭護理評估與研究中心,研究以家庭為基礎的護理服務。家庭護理服務的費用由多渠道籌集:①政府負責提供(在英國,全民享受免費醫療保健);②由保險金支付;③社會救濟金解決;④家庭承擔一部分。
應對我國社會老齡化的措施
3.1 合理利用我國社區資源,建立有效機制
當前的社區建設建設進一步開發拓展了社區服務資源,在社區建設發展較好的一些大中城市,社區都建有社區服務站,可以介紹保姆、鍾點工;社區衛生醫療站可以方便居民就近看病拿葯;社區老年協會可以組織老年人學習、活動,並開展互助。盡管這些社區組織機構都能幫助解決老年人的一些困難,但都不具備完全、有效地承擔老年人家庭護理服務的能力。合理利用社區資源,就要因地制宜,通過社區資源的優化機制,加上政府的專項資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養老護理不再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證。
3.2 提高家庭護理人員素質
護理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家庭養老護理的質量,而養老護理質量有保證的老年人,對晚年生活有信心、有幸福感,能夠延年益壽。老年人在家庭接受護理,不受醫院各種制約,精神放鬆,能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完整性。眼下護理工作還有一個「瘸腿」現象,護理人員幾乎清一色女性,在照男性老年人與重體力活上不是勉為其難就是無法勝任。應當有緊迫感,抓住機遇,找准培養方向,向社會輸送緊缺護理人才。
3.3 重視心理疏導
隨著老齡人口增多,護理工作不僅要提供疾病護理,同時必須提供心理護理。全面了解病人身心狀況,針對老年病人的共性與個性,做好心理護理。對老年人和老年病人單獨強調葯物治療往往不夠,而要把這些與心理援助有機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比身體護理更為重要,尤其在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工作日益重要,護理功能日益擴大,護理工作不僅要提供疾病護理還應重視心理護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對因疾病、衰老引起憂傷、焦慮的病人,介紹疾病治療新進展;對因病退休喪失自尊產生老而無用感的老人,引導他們發揮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作用。
總之,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服務是需要護理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及努力方向。隨著新世紀護理服務的發展和我國醫療保健體系的不斷完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得到更快的發展,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Ⅱ 關於老年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山東省新泰市西洛村調查
劉 洋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1.3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體是我國最大的人口群體,所以農村老年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老年人群體。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因此,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大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所應該做的。
一、現狀描述
山東省是我國的第二大勞務輸出省,所以當年輕人外出打工時,留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就更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也是值得調查的。西洛村位於山東中部、泰沂腹地,北依五嶽獨尊的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它所在的新泰市是山東省的30強縣市之一。西洛村總人口288人,60歲以上老人有36人,佔到總人口的8% 。為了能夠准確地了解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我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調查。調查以訪談形式為主,輔之以問卷。
(一)該村老年人的健康及醫療狀況
調查發現,該村36位老人中,有21位老人身體健康,基本上不怎麼生病,佔到了老人總數的58.3%,有9位老人身體比較差,時有小病發生,佔到25%,而餘下的6位老人有病在身,久治不愈.而這些老人的病主要集中在關節炎,風濕病,高血壓,等。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有近78%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會立即找醫生。這說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健康意識較強,但也有兩成多的老年人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選擇扛不過去時再找醫生。他們中除一部分是自信自己身體很好,頭痛感冒扛一下就過去了,不用找醫生外,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據,現在醫葯費用高,看不起病。有近80%的老年人平時是找村裡的醫生看病,有15.8%的老年人平時在鄉衛生院看病。可見,村裡的醫生和鄉衛生院擔負著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但有近30%的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裡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村裡老年人得了病所花的錢,有80%以上的老年人是自己出一小部分,兒女們出大部分或完全由兒女們出。可見該村老年人在醫療上能夠花多少錢,主要取決於兒女們的經濟狀況。他們自己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但是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近幾年,該村好多人都買了醫療保險,平時看病所花的錢可以報銷近50%,這一舉措對他們好多人是受益非淺的。調查發現,該村老年人買醫療保險的有31人,佔到了老人總數的86.11%,大大提高了該村老人有病及時就醫的比率。
(二)該村老年人住房及經濟狀況
在對36位老年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其中有30位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佔到了70%,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後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有近三成的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當有不止一個兒子時就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他們多則在一個兒子家住一年、半年,少則三個月、一個月。住多長時間由家庭會議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決定。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過因住房問題而挨媳婦罵或看媳婦臉色的經歷。他們中大多數人很想或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不很滿意或不滿意。調查還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基本沒有或有很少的經濟來源.他們生活消費所需的費用,一小部分是自身勞動所得,大部分是子女的資助。
(三)該村老年人養老狀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與訪談,我們了解到,在該村所有被調查的老人中,有97.3%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子女提供生活費用,或者依靠自己微薄的儲蓄與繼續勞作維持生計,而只有2.7%的老人是靠退休金養老的,也就是說只有一位老人不是依靠家庭養老的。由於農村中分家情況比較普遍,子女成立新的家庭後與父母家庭之間在經濟上相互獨立。即使在一些家庭,相當數量的老人與成年子女雖然名義上沒有分家並住在同一所房子裡面,但他們仍然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存。實際情況也表明,,除因身體原因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外,大多數農村老人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以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對老人的經濟上的「反哺」往往只體現在老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病需子女照顧等情況中。前面提到該村有比較高的醫療保險投保率,令我們感到欣慰。但是當對該村老人養老保險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該村投了養老保險的老人只有2.7%,也就是那位以退休金養老的老人,他是西洛村所在鄉鎮礦工廠的退休老幹部,退休前單位里統一買的養老保險。除此之外沒有一位老人投了該保險。這一結果另我們吃驚不已。我們了解到,曾有人上門推銷過養老保險,但是對於該保險,老人們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怕加重他們的負擔。可見,農村養老保險在西洛村還是一片空白。
(四)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調查發現,在36位老人中,幾乎沒有一位老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他們的健身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並不強。只有不到10%的該村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這主要: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志,而村裡訂的報刊雜志主要是給幹部們看的;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並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書上的字。但是他們中看電視、聽收音機的比例達到了91%,這是他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經常打牌下棋的該村老年人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而他們打牌下棋的場所主要是附近某戶人家的大門底下。同時我們了解到,幾乎沒有老年人參加過村裡組織的老年活動。村裡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該村也沒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我們可以看出: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二、啟示與建議
通過上述對西洛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描述和分析,我認為,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必須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從上述的描述與分析中,我們能看得出,不管是老年人的醫療問題還是養老問題,還是精神生活問題,都需要良好的經濟作為支撐、作為前提。經濟搞上去了,農民的生活富裕了,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許多問題也隨之解決了。其次要進一步發揮村委會的作用:多關注村裡老人們的生活情況,不忽略精神生活情況。多舉辦老人們的活動,積極鼓勵老人的參與。而且要有必要的老人活動場所和設施。同時多對村裡中年及少年進行關於孝敬老人的宣傳和教育。讓老人的老年生活真正的幸福起來。最後,要積極地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率,同時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以次減輕子女贍養負擔,同時讓老人在養老問題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也讓老人有病及時就醫,提高生活質量;當然,說了這么多,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的,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說一切都是白話,所以我認為,國家的政策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二十幾天的調查終於結束了,雖然調查的是我的鄉里鄉親,但平日里卻沒有很多的了解,更談不上關心,即使見面了,也只是點頭微笑。然而,隨著調查的逐步進行,給我心裡的震撼也越來越大。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位老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和不同待遇,但他們絕大部分生活地不好,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了解了他們的生活讓我覺得難受和心痛。
調查中曾遇到一位阿姨,當和她談到對公婆的養老問題時,她問我:「當一塊石頭從上面掉下來砸到腳時,你的眼睛是先看下面還是先看上面?」我沒有多想就脫口而出「當然是下面」,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而且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回答。這時阿姨說:「對啊,人人都會這樣,總是先看下後看上,對孩子,對老人就是這樣,總是往下疼,後往上疼。」我無語。
從調查的第一天直到最後一天,我的心都在起伏不平,但是有一點讓我更加地堅定,那就是,我一定會好好地孝敬我的父母。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絕對不會只疼下而不疼上,絕對不會讓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在老年吃任何一點點苦,受任何一點點罪。同時我也非常地希望我村的爺爺奶奶們能盡快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晚年。 雖然多了點,但你可以自己刪,給分吧
Ⅲ 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
我國已提前進入老年型社會。有專家指出,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國已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我國老齡化的速度居世界之首,人數的絕對數也是世界之最。蘭州市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2.43%。
關注老年人生存現狀(主)
我國目前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下,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在調查中發現,思念不能時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盡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蘭州老年人口38.21萬(小)
蘭州1999年即成為老年型城市,佔全市總人口的10%,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又24萬,與全省、全國相比,分別提前六七年。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2.43%。按年均3.6%的增長速度計算,到「十一五」末,蘭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6萬左右,佔全市總人口的14%以上。人口老齡化速度增快。數量龐大,且高齡化明顯,其對家庭、社會的服務需求將不斷增加,對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將不斷加大,必將對蘭州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孤獨是都市老人難言的痛(小)
伴隨著老年人數量的驟增,蘭州已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同時,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人際關系日益疏遠、淡薄。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帶著這個問題,昨日下午,記者專門對蘭州市的部分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情感孤獨已成為當今大多數老人的一種通病。
每日咀嚼孤獨的滋味
家住安寧西路,今年70歲的王大媽說:「我現在70歲了,我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一點也不快樂,我活得太孤獨、太寂寞了!」她是蘭州某大學退休的老師,但誰能料到,1995年, 退休回家的李大媽開始品嘗孤獨的滋味。她說。「我現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個人又住著一大套房子,可這些對我真的沒用,我需要的是情感的撫慰和心理的補償。」
過節的日子暗自神傷 (小)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的古訓。然而,當「防老」與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時,更多的都市老人更願送兒女去更適合發展的地方。於是,每逢合家團聚的日子,總會有一些老人因為與兒女不能團圓而黯然神傷。家住小西湖的張老師和李老師夫婦就屬於這樣的老人,他們兩人都是蘭州某中學的退休老師,他們有兩個兒子,均先後考入名牌大學,並相繼留在了外地。兒子有出息,老人無比欣慰,然而當老兩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對寂靜的房子時,一種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每日的生活靠窗俯望 (小)
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68歲的程大媽就因居住在這高樓之中,已靠著窗戶整整度過了兩年時光。程大媽家住七里河吳家園,6年前老伴因心臟病去世後一直過著孤零零的生活。程大媽膝下有兩兒一女,現均已成家,3個孩子也算孝順,共同出錢為程大媽找了一個保姆。因程大媽身體不適,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從高空俯視地面。照顧程大媽衣食起居的小保姆告訴記者:「這城市裡的老人真可憐,一上年齡就連門也出不去了,還是我們農村好,簡單的四合小院,傍晚全家老小圍坐一圈。」
孩子不願陪聊天 老奶奶生氣(小)
「嗚嗚……」1月21日傍晚,蘭州市白銀路某小區內,突然傳來小孩的啼哭聲。他是住在一幢三單元的小陳昊(化名),剛滿9歲,當時正在小區學騎自行車,身後一位老奶奶用拐杖打在他的腿上。「哎呀,老奶奶,你咋按到娃娃打呢?」一旁的居民感到非常吃驚。「我想喊他跟我一起耍,他不幹,還跑!」老奶奶的拐杖在地上戳得「咚咚」響,顯然還在氣頭上。「不同意就算了嘛,娃娃家,何必嘛。」「沒人給我說話,我實在忍不住,憋得慌啊。」老奶奶一臉委屈。今年70歲的老奶奶,老伴去世得早,自從2002年搬到這里來後,就和惟一的兒子分開了,獨自一人過著「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的日子。兒子由於工作忙,有時一兩個月才來看一次。她養了一隻小狗陪伴在左右,每次出門都把它拴在自己腿上,怕它跑遠了,但後來送了人。
「她一個人太孤獨了,脾氣越來越怪,說得不對頭就要亂罵人,經常看見她莫名其妙就把花園里的鮮花掐了,樹葉扯一地,有時還把小區里玩耍的孩子掐哭,我們勸都勸不住,只有讓著她。」小區居民說起這位老奶奶時,帶著幾分無奈和嘆息。老奶奶說,其實她過去不是這個樣子。「領導、同事都說我是一個和善的人。現在老了,退休工資接近1000多元元,完全夠用,就是平時覺得空虛、無聊。」
部分蘭州老年人感到寂寞(小)
據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蘭州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像上面所說的老奶奶這樣因晚年孤獨而導致的尷尬事時有見諸報端。」近幾年來,「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曉的事件年年發生,且呈上升趨勢。記者隨機挑選了10名60歲以上的老人(獨居2人,偶居3人,5人與兒子或女兒居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8%的老人感到晚年寂寞、孤獨、郁悶,精神空虛,沒有寄託;61%的人在失去配偶後還想找個伴;去醫院看病,60%的人稱子女「一般不陪同」,24%的人說子女「有時間才來」,16%的人稱子女「會抽出時間陪同」。閻海明副主任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的發展,更多的居民從平房住進了樓房。由此,許多老年人不得不與同在一個城市的子女分開,形成了一種被稱之為「空巢」的現象。這其中,有不少老人由於喪偶而不得不獨自一人生活。特別是居住在農村的獨居老人,他們不僅要自己做飯,還由於居住條件的不配套,不得不每天承擔著生爐子、倒痰盂等非常不便的生活瑣事。
專家分析 自感「老不中用」導致孤獨(小)
甘肅政法學院馬紅平教授分析認為,許多擔任過公職的人,離退休之前,是披星戴月的拼搏,每天過著快節奏的生活;離退休之後,則是身上無職一身輕,度著慢節奏的清閑日子。遠離社會生活,兒女獨立成家,以及體力衰弱,行動不便,降低了與親朋來往的頻率。在社會上,人家都在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大千世界裡龍騰虎躍,自己則感到已經樣樣無份,孤獨之感會油然而生。好像是被拋棄的人,尤其喪偶老人更是寂寞萬分,難以忍受。由此自感「越老越沒用」,失去了生活熱情,與親屬缺乏良好的溝通,少與朋友來往,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參加任何社會活動。
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馬主任說,「空巢家庭」所引發的「空巢綜合症」非常突出,典型表現是出現失落、悲傷、焦慮和孤獨的心理,情感脆弱、容易灰心、進取心差,嚴重的還會引起老年的精神障礙,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心情不好,心理的壓抑就會在潛意識中轉移到身體的某個部位,具體表現在有些老人感到心慌氣短、關節痛、便秘等,而這種軀體形式障礙通常又是醫院的儀器所檢測不出來的。
「空巢老人」養老幫扶是目前主要工作(小)
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高齡老年人數量的不斷提高和增加,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正在逐漸成為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此事,在全市城鎮和農村分別開展了對「空巢老人」及家庭生活狀況的調查工作,內容包括他們的經濟收入狀況、生活自理狀況、生活照料狀況及對社區服務的要求等事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各縣區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模式,對「空巢老人」居家養老幫扶這一全新的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大膽推行政府埋單,進行市場化運作,為「空巢老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日常看護、物質幫助、生活照料及相關家政服務,精神慰藉也列為服務內容之一。蘭州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幫扶服務工作尚處初級摸索起步階段,從事一般性勞務如打掃衛生、煮飯、購物、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多,從事保健、心理咨詢、思想疏導的少;在各種節假日集中服務的多,堅持經常性為老年人服務的少。各區縣發展不平衡,對「空巢老人」的服務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尚未形成體系,特別是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設、資金來源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不感到孤獨(分主)
針對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的凸現及其現實原因,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該從個人、家庭、社區、社會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全社會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以求真正實現老年人的健康老齡化。由於觀念限制,不少老人還總是幫助子女操持家務,會安排自己生活的不多,而老年活動場所也相對較少,活動方式相當單一,這與目前社會老齡化狀況相比遠遠不夠,這是致使老年人孤獨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老年人更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類型轉變的標志,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社會對年輕人的道德培養和尊老教育方面還得重視,社會應該從各個方面來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晚年。
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小)
對於老年人而言,社區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空間。而社區所具有的鄰里互助、情感交流、組織協調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滿足了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求,這就使得由社區來實現養老中的精神慰藉成了可能。然而,當前社區服務還遠未發揮出它本能發揮的積極功能,活動室多為麻將室。因此,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應當成為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實現其健康老齡化的最基本的戰略措施之一。喚回離退休人員漸趨衰退的他尊感,實現較高層次的精神慰藉。
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小)
目前市場上專為老年人開發的產品特別是精神產品的匱乏令人擔憂,針對老年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機構更是稀缺。我市僅有的一條「老年知心熱線」主要內容多為調解家庭糾紛。有專家建議,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應提上議事日程,給老人們一個傾訴的機會。
兒孫「常回家看看」(小)
同時,子女要「唱主角」。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安寧高新區的王先生說,老年孤獨比貧窮更可怕。自己一直牢記著父母的生日,一般都盡力趕回家。萬一趕不回去,至少打個電話。他說,許多人在父母健在時,總以忙事業、忙家庭為由沒時間孝敬老人,等忙出個名堂,自認為有錢孝敬老人、有時間陪伴老人時,老人多半已不在了,後悔都來不及。他呼籲,全社會都應關愛老年人的生存現狀和精神世界。
老人要會自我調節(小)
省附屬醫院的馬主任認為,幫老年人擺脫孤寂的困擾,固然需要有全社會的關注,但更需要老年人自身學會調節,要有業余愛好,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鍛煉對緩解孤獨感是有幫助的。學會從苦中求樂,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得到自我滿足的快樂。同時保持一定的社會交往,切不可長期呆在家裡與電視為伴,要試著走出去。
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小)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據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建校多年來,學員年年都在增加,由當初的幾十幾百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餘人24個專業,棋琴書畫、普通話、英語一應俱全。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他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完成學業後,還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
四大難題困擾老人(小)
據老齡委辦公室閻副主任介紹,這幾年的老人投訴案件中,房屋侵權案件比較多,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個別子女法律意識淡薄,倫理道德觀念落後,私慾膨脹,敬錢不敬老,不擇手段地與老年人爭住房。而贍養糾紛多的原因是,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極易受到損害。他說,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視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這就要為他們多提供精神關愛和情感呵護。現在「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區、街道要主動去留意,經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們聊聊天,使他們的心靈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勸導他們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針對老年人的情緒變化比較大,心理問題比較多的實際,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服務,使他們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還要注意鼓勵老年人老有所樂,組織他們參加諸如棋、牌、書畫、球類、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美好的精神樂園。
Ⅳ 老年產業國內外-現狀分析。
供求落差利好因素 投資老年公寓市場前景樂觀
一則外省新聞吸引了記者注意力:一位老人因突發腦溢血在家中死亡,由於早年喪偶,又不與子女同住,其屍體在近10天後才被發現。回顧近年,上海也曾有類似事件發生,而事件發生的地點從老公房發展到高檔公寓,當事人從普通市民到高級教授。試想,如果這些老人居住在專門為他們度身定做的老年住宅內,如果小區有針對老人的各項服務措施,那麼,這類悲劇就可能不會發生。
標准「老年公寓」為零
提起「老年公寓」,人們會直觀地認為在上海已經有很多這類物業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公寓就是老年公寓。事實上,「老年公寓」在國際上有一個通行定義,即是「專供老人集中居住的、採用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模式的住宅。與敬老院、福利院不同,它不屬於社會福利設施,而是由社會投資並按市場化運作的商品住宅」。
上海的老年公寓普遍存在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問題。現有的老年公寓多為政府投資,房地產開發商開發、營運的幾乎沒有。在運營管理上,目前上海的老年公寓基本上都是微利或者不盈利,員工工資也由政府部門支付。這類老年人居住的場所根本不是國際上認同的「老年公寓」概念。
在發達國家,營利性的老年公寓起步較早,在發展初期採用了市場化的操作模式,政府又對這一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產業提供支持,准入門檻較低,發展已經十分成熟。這些國家根據功能不同將老年公寓進行了細化分類。以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老年公寓市場發展較好的美國為例,該國的老年公寓一般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自住型,為那些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設計,公寓不提供與日常生活、葯物醫療相關的服務,而只是提供一個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的居住社區,它不僅僅為老人提供食堂、洗衣房、公共交通等生活設施,還提供豐富的娛樂設施,包括游泳池、健身房、圖書館、俱樂部等。大部分公寓每天至少組織一次集體活動;第二種為協助型,這是目前老年公寓中最流行的一種,在美國有55萬的老人住在這種公寓中。協助型老年公寓是為那些日常生活需要幫助,但是不需要專業醫療護理的老人設計的,公寓為老人們提供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服務,包括穿衣、洗澡、吃飯、喂葯等等。在紐約,住一個檔次比較高的協助型老年公寓,每月要支付2850—4800美元的費用。在這些高檔老年公寓,身體好的老人可以出去購物、旅遊或探視親友;而那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則有專人看護,公寓還提供一些舊物品來幫助老人們恢復記憶;第三種為持續護理型,不僅提供各種日常生活服務,還提供護士服務、康復護理、健康監控服務等。
上世紀90年代,老年公寓投資空前高漲,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美國三類老年公寓的投資回報情況已經十分明了,持續護理型老年公寓已經飽和,並出現空置狀態;協助型老年公寓的投資回報也呈下降趨勢,只有自住型老年公寓還具有較好的投資回報率。
市場供求失衡
在幾個月前的秋季假日樓市上,一個名為「江南太陽城」的嘉興樓盤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詢問,這正是一個以「關注老人」為主題的特色樓盤。它的高吸引力顯現老年公寓這一獨特類型的物業正以強勁的後市潛力躋身房地產市場。
早在1999年的資料統計就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佔全國總人口10%,上海更是早已進入老齡化高速發展期。目前,上海60歲到80歲的老人已佔全市人口20%以上。另據上海房產經濟學會老年用房專業委員會的城市調查統計:2000年,只有1.9%的上海老人有意入住老年公寓,到2004年這一比例已經基本上升到60%。以2003年本市1300萬戶籍人口統計為准,記者粗略估算,本市願意居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已經達到了160萬人之巨。
說起老年人對入住老年公寓態度的改觀,有社會專家表示,這一方面與近兩年火爆的二手房租賃市場有關,現在略有裝修的房子,獨立成套租金至少達到每月五六百元,而不獨立成套的房屋,因為大部分地處市中心,租金也不便宜,很多老人或其子女算算貼上請保姆的錢,也差不多可以支付入住老年公寓的費用了;而另一方面,市民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對老年公寓的接受程度也大大增加。
想住老年公寓的如此多,那上海老年公寓的樓盤又有多少呢?據記者調查,雖然上海市政府已經連續10年投入大量資金,新建、擴建各類老年住宅,從10年前的1.2萬張床(占老年人比例的0.5%)發展到2003年年底的3.79萬張床(占老年人比例達到1.6%),但這些床位與市場需求相比,顯然還是杯水車薪。況且,這其中還包括了很大一部分養老院。到目前為止,真正進入上海市政府「老年公寓」統計系統的只有14家、1700多張床位,這些「老年公寓」大多規模較小。就拿目前在上海規模最大、層次較高的位於嘉定區南翔鎮的「眾仁老年公寓」來說,也只有3幢住宅樓、492張床位。最小的「老年公寓」甚至只有幾張床位。
「江南太陽城」雖然遠在嘉興,但「老年公寓」的定位還是吸引了眾多咨詢者。據該盤的發展商透露,展示僅4天,就有1萬多市民詳細觀看了樓盤的介紹和模型,其中6000人詳細詢問了項目情況,130組客戶表示出購買意向。如此熱烈的反響也正是老年公寓市場供求嚴重不平衡的表現。
市場前景樂觀
供需之間的巨大落差催生出一個巨大的老年人住宅市場,也決定了老年公寓將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熱點。應該說,老年公寓作為未來熱點已被許多開發商看到,那麼在每年新建住宅2000多萬平方米的發展勢頭下,上海為什麼會出現老年公寓的缺門呢?
「上海的地越來越少,地價越來越高。」這是近幾年人們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共識,而土地成本的上升導致了房價的居高不下,絕大多數老人連改善一般居住條件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購買帶有服務性質、價格更高的老年公寓了。而對開發商而言,即使有心,最終還是會發現在經過開發、平價或低價銷售、專業服務營運之後,贏利對他們來說幾乎難以做到。有一位開發商對記者感嘆:「現在最關鍵的是缺少相應的優惠政策,開發老年公寓本身是一件帶有社會福利性的事,但目前沒有任何政策表示可以對老年公寓的開發過程提供若干優惠,拿地、建設,一切都按照常規的市場程序來進行,開發商不用算就知道這是個虧本買賣。」
記者了解到,由於市場需求大,從去年開始,已有10多家開發商有意進入這一市場。由於開發成本高,售價卻不能高,這筆賬該怎麼算?嘉興市的江南太陽城項目佔地32萬平方米,他們將目標客戶鎖定在上海老人身上。目前江南太陽城正在制定優惠的銷售計劃,包括一次性收取10萬元,出租20年居住權,允許入住老人作為二房東出租公寓等。該項目目前已經動工,一期預計今年年底竣工。上海住宅科技有限公司正著手准備在浦江鎮開發老年公寓,專門解決當地動遷老人的居住問題。他們打算在老年公寓旁造別墅,別墅較高的銷售價格與老年公寓低廉的銷售價格形成總體盈虧互補。
看來還是有很多開發商看好「老年公寓」這個巨大的市場。金豐易居的丁祖昱先生也認為「老年公寓」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他分析說,「如果要制定至2010年老年公寓發展規劃,入住人數可按老年人口總數3%的比例考慮,全市入住老年公寓人數將達72500餘人,需老年公寓36200餘套,約200萬平方米,其中市中心區的需求總量在150萬平方米以上」,而作為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相應的措施來支持該市場的發展。他認為,上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拓一些實驗基地,如對滬上一些滯銷樓盤進行改造,注入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功能;或者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小區中設置幾幢老年公寓,使一些家庭從三代同堂變成三代同區,從而更適應現代人的居住需求。從發展趨勢看,老年公寓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大,這將是很有潛力的朝陽產業。
Ⅳ 老年人精神生活現狀綜述
提供一些資料,供參考。 健美操運動員心理變化的因素及心理訓練規則的變化對競技健美操發展趨勢的影響及對策我國競技健美操科研現狀及分析從新規則變化看競技健美操創新亮點普通高校健美操課改革初探談健美操教學中的一點見解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發展現狀及教學改革初探淺談健美操教學組織形式對健美操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思考健美操團體動作的編排與創新淺談健美操美感意識的培養對師范院校女子健美操教學的分析與研究論學習健美操的興趣培養對影響競技健美操運動員表現力困素的探討不同時間和強度的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高校競技健美操運動員腕部損傷的原因及康復手段中外競技健美操三人操項目難度動作比較研究健美操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念動練習法在健美操課教學中的運用健身健美操對女性形體的影響淺談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選材的美學要素淺談競技健美操比賽中個人表現力的培養健美操對女生身體形態與身體素質影響的探析健美操專業學生非語言交流運用能力的培養健美操技術教學網路運行課件的研製影響我國競技健美操項目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健美操教學的重心轉移淺論大眾健美操指導員應具備的素質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試論大眾健美操與高校女生終身健身意識培養健美操教學中運用遞加式教學法的研究論健美操運動的美學特徵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考核方法探析對老年人從事水中健美操的分析心理因素干預對健美操等級達標成績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競技健美操跳躍類難度動作生物力學概析普通高校競技健美操隊伍培養策略初探關於健美操教學中舞蹈訓練的幾點思考提高大學生健美操美感意識的對策試探女生健美操教學中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在高校中實施健美操創新式教學法的探究高校女子健美操選修課學習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健美操運動對Th2細胞誘生IL-4的影響淺談青少年健美操的教學方法健美操對女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影響新周期規則下我國競技健美操的發展趨勢健美操運動員比賽時心理障礙成因及調控女子大眾藝術健美操的運動價值論大眾健美操在我國全民健身運動中的優勢對新規則下競技健美操訓練方法的對策性研究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課運動量的統計與研究淺談健身健美操對大學生情感健康的影響論健美操音樂文化的演變健美操基礎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實踐研究淺談健美操教學方法健美操專業示範課的教學設計及特色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普修課教學方案的研究競技健美操青少年人才梯隊建設的重要性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教學人才培養的文獻綜述與分析影響我國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基本步伐技術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論健美操教與學的文化創新健美操處方教學法對大學生健康素質的影響
Ⅵ 我要寫關於社區老年人心理狀況分析的論文,請各位提供些資料給我呀,謝謝啦!!!!!!!!!!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評價模式研究
摘 要 在已有研究證據和理論框架基礎上,本文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PWB) 的理論構念及其多指
標評價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從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擺脫、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以
及自尊感四個核心領域對PWB 進行綜合評價的模型與社區老年人(N = 220) 測評數據的擬合度良好。研究
結果也表明,根據該模型而建立的量表具有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的信度和效度,能夠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
康狀況進行有效評價,並可用於老年心理疾患的篩查。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 心理健康狀況 多指標評價模型 驗證性因素分析
1 引言
據最近調研數據,現今上海社區老年人群中,至
少有30 %者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1 ] 。
這些心理問題困擾著老年人,導致他們對養老生活
難以產生滿意感或幸福感,身心健康受損,而且還可
能發生各種行為問題,給家庭甚至社會造成憂患。
由於缺乏心理健康狀況監測,許多老人的心理疾患
被忽略,更得不到必要的治療,導致病症嚴重化而難
以康復。因此對社區居家養老老人心理健康狀況作
科學的評估,及時鑒別、干預和預防其心理障礙和精
神疾患,是社區老年保健三級預防的關鍵環節[2 ] 。
現今我國醫療保健系統比較側重老年人生理機
能指標的檢查,尚缺乏系統、可靠而有效的老年人心
理健康狀況測評體系。國際上關於老年人心理健康
的研究是大量的,主要涉及生活滿意感(life satisfac2
tion) [3 ] 、信心( morale ) [4 ] 、情感平衡( affect bal2
ance) [5 ] 、自尊(self2esteem) [6 ]等,眾多研究比較一致
地表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包括情感狀態
(涉及幸福感、負性情感) 、願望與目標達成的符合程
度( congruence between expected and achieved
goals) 、以及年齡相關自我概念[729 ] 。由此可見,關
於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評價,迄今已有基本理論框架,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一個多指標評價模型,並采
用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CFA) 予以驗證。
2 方法
211 評價模型假設
基於已有理論框架以及研究證據,社區老年人
心理健康狀況( Psychological Well - being , PWB) 理
論構念所包含的核心領域為:正性情感(positive af2
fect) 、負性情感(negative affect) 的擺脫、願望與實際
所得的符合程度( congruence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attainment) 以及自尊感[10 ] 。由此本研究提出評
價社區老年人PWB 的L ISREL 同源測量模型(con2
generic model) [11212 ] ,在此模型中,PWB 是四個指標
的綜合評價,即PWB 為潛變數(latent variable) ,幸
福感(happiness) 、抑鬱擺脫(f ree of depression) 、願望
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自尊感為觀測變數,該模型
如圖1 所示。根據這一模型設計量表對社區老人
PWB 進行測評。
212 量表
本研究編制的量表包括四個分量表,測評條目
源於國際上著名的標准化量表,包括生活滿意度指
數2A(LSI2A) [3 ] ,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 [13 ]流行
病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S2D) [14 ] ,費城老年學中心
信心量表( Philadelphia Geriat ric Center Morale
Scale ,PGC) [4 ] ,老年抑鬱量表( Geriat 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15 ] ,少量條目根據研究目的自編(見表
1) 。各條目的答問方式均為「是/ 否」選擇,相應記分
1/ 0 分,各分量表所包括的各條目評分之和為該分
量表分,即測評模型中各個觀測變數值。
213 被試
上海市社區居家老年人248 名,採用隨機整群
抽樣法進行問卷測評。受訪老人年齡為60 至
90 歲,平均年齡為70185 歲(SD = 6185) ,全部具有理
566 心 理 科 學 2001 年 第24 卷 第5 期
X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科學研究項目資助。
圖1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PWB) 的L ISREL 同源測量模型
注:H(幸福感) ;FD(抑鬱擺脫) ;C(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SE(自尊感)
表1 社區老年人PWB 四個測評分量表的條目構成
測評分量表條目來源條目數
幸福感
LSI2A 2
自編1
抑鬱擺脫GDS 30
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LSI - A 3
自尊感
SES 2
LSI - A 3
CES - D 2
PGC 1
智能力,能夠完全理解問題並作出回答,男女性別比
例為1 :1117 。
214 數據分析
採用SPSS 910 for windows 將經篩選的有效數
據(N = 220) 輸入計算機以建立資料庫,進行預初分
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等。
運用L ISREL VIII[11 ]對測評模型進行驗證性
因素分析,模型中各觀測變數與潛變數間的關系通
過L ISREL 程序作指定參數極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估計,同時生成整體擬合優度(goodness -
of - fit) 指標以顯示實際數據是否與預設模型相斥。
3 結果
各個分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以及各觀測變數
的平均值、標准差呈現於表2 。從中可見,幸福感與
抑鬱擺脫兩個分量表顯示令人滿意的內在一致性信
度,其它兩個分量表的信度指標處於中等水平,符合
心理測量學要求。各觀測變數值為各分量表所含條
目評分總和,表3 所示為這些變數的相關矩陣。
L ISREL V Ⅲ程序對本研究提出的PWB 測評
模型進行測試,所生成的整體擬合度指標為:χ2 (2 ,
N = 220) = 18. 76 ; GFI = 0. 96 ;AGFI = 0. 81 ; RMR
= 0. 0043 ;NNFI = 0. 85 ;CFI = 0. 95。分析數據表
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良好,其標准化解答( standard2
ized solution) 呈現於表4 。
表2 各分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各觀測變數
的平均值和標准差(N = 220)
分量表測評條目數KR20系數平均值SD
幸福感3 0181 1168 1124
抑鬱擺脫30 0192 18159 7183
願望與實際所
得的符合程度
3 0160 1176 1108
自尊感8 0160 5142 1184
表3 各觀測變數間的相關矩陣(N = 220)
觀測變數H FD C SE
H 110000
FD 017122
3 3 3 110000
C 014145
3 3 3
012426
3 110000
SE 015998
3 3 3
016730
3 3 3
013117
3 3 110000
注:H = Happiness (幸福感) ; FD = Free of depression (抑鬱擺
脫) ;C = Congruence between expextation and attainment (願望
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SE = Self2esteem(自尊感) 。
3 :P < 015 ; 3 3 :P < 0. 01 ; 3 3 3 P < 01001
表4 PWB 測評的單因子標准化解答
觀測變數PWB 因子負荷(λ)誤差變異量(δ)
幸福感0183 0132
抑鬱擺脫0186 0126
願望與實現所得的符合程度0138 0185
自尊感0176 0142
注:表中所列因子負荷與0 的差異均為顯著(P < 0101) 。
4 討論
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
點,文獻報告內容豐富,范圍寬廣。綜觀該領域研究,
眾多學者從諸多側面對這一問題不斷探討,但大多是
第5 期 張衛東: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評價模式研究567
在不同專業領域,使用各自術語的單維度研究,不可
避免地造成不同術語或概念的含義界限模糊,相互間
既有所區別,又存在某種程度的重疊,因此以往研究
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單一指標評價是不充分的。
本研究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對此理論構念予以澄
清,其次是如何賦予其操作定義以便進行可靠而有效
的科學評價。在分析已有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
提出,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的
理論構念,涉及四個核心領域,即正性情感、負性情
感、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和自尊感。
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是彼此相反的主觀體驗,但
並不能簡單地將兩者歸並為一個維度的兩極,Bradburn
的研究顯示,這兩種情感成分實際上具有相對獨立
性[5] 。這一結論存在其大腦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研究
發現,產生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的大腦機制是不同
的[16] ,因此本研究將兩者區分為不同的領域。
正性情感以幸福感(happiness)為指標,反映個體對
生活現狀以及內心狀態(internal state) 所作的整體自我
評價,由此產生高低不同的生活滿意感(life satisfac2
tion) 。對於主觀幸福感的產生機制,心理學上存在缺
口/ 比值學說,認為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高低取決於其
所持期望值與成就感兩者之差,其差值越小,幸福感水
平越高;或者取決於成就感與期望值的比值,比值越
高,幸福感越高。這一學說可以解釋諸多老年心理學
橫斷和縱向研究中關於主觀幸福感個體差異的似非而
是的結果。本研究採用的願望與實際所得的符合程度
這一觀測指標反映了這一學說的理論概念,也代表老
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側面。
抑鬱作為一種具有病理心理學意義生理心理反
應,在老年人群體中普遍發生,是導致老年人自殺的
一個明顯、高危、獨立的因素,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損害嚴重[17 ] ,本研究選擇其為評價老年人負性情感
的典型指標,具有篩查這一老年期最常見精神障礙
的社區二級預防意義。
關於自尊感的研究發現,個體心理問題和負性
情感的產生與其自尊感的異常明顯相關。Hav2
ighurst 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心理發展的一項中心任
務是從工作崗位退休後的生活轉型,在此期間老年
人需要對自我價值重新評估,需要重新確定自尊源
(sources of eslf - esteem) ,即從晚年生活的其它方面
尋求自尊感,生活轉型比較成功的老年人其自我價
值感較高,行為調適能力較強[18 ] ,因而老年人自尊
感顯然是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
基於上述理論分析而提出的測評模型獲得實證
研究支持,其中四個觀測變數被眾多研究認為是從
不同側面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最為重要的部
分。研究結果也表明,根據這一模型而編制的量表
具有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能
夠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科學有效的評
價,可用於老年心理疾患的篩查。
5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老齡科學中心,』99 上海市老年人口信息發布會
11999
2 張衛東1 社區老年保健的理論構想與實際研究1 見:馮
貴山主編1 老年學文集之七—邁向二十一世紀老齡問題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