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晚上睡覺出汗是怎麼回事
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除與睡眠環境空氣流通狀況、寢具透氣與否有關專外,有些疾病如結屬核病、心內膜炎或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等,都可能出現夜間盜汗的情況;此外,內分泌失調,如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以及有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也都可能在夜間大量流汗。
以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如果是陰虛體質引起,身體出現燥熱症,也會有盜汗的情況,此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改善,
又陰虛火旺的盜汗,五心煩熱,宜滋陰降火,用之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但仍建議由中醫師鑒別診斷後,再服葯改善。
B. 老人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心窩處會有很多汗,吃中葯怎麼調理呢
首先我們要尋找我們是什麼體質,在根據我們的體質來進行調理!下面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吧!
以上就是介紹一些出汗的體質的調理方法,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C. 老人睡覺全身冒汗怎麼回事
從中醫的角度出汗異常可以分為:
自汗和盜汗。自汗是指經常出汗,稍有動作時情況更甚。對於久病體虛者,伴有氣短、面色蒼白,則屬於氣虛自汗。
盜汗是指入睡時則汗出,醒來時則停止汗出,稱為盜汗。
自汗、盜汗既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症狀而伴見於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自汗盜汗以虛證多見,一般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臨床不可拘泥於此,亦有自汗屬陰虛,盜汗屬陽虛者;因肝火或濕熱等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
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其他原發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盜汗或自汗,比如,小兒缺鈣時,容易盜汗,結核病人也容易出現盜汗,但這些一般都有原發疾病的其他症狀,如小兒缺鈣時,可以有串珠肋,出牙遲等,結核病人會有低熱,咳嗽等症狀.
建議,首先要排除各種可能導致盜汗的疾病(建議西醫),而後,在排除上述疾病後,可考慮中醫調理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D. 老年人睡覺起來經常後背出汗,手腳冰涼是怎麼回事
你好,出汗分為兩種:一種出汗是生理的,一種是病理的,比如說我們幹活比較勞累,或者是喝了一些熱水,吃飯的時候出一些汗,當然也包括性生活,如果時間長了,也出一點汗,這是正常的,我們叫生理性出汗。如果晚上睡覺出汗,那可能就是一種虛弱的表現,但是「虛」又可分多種類型,如:腎虛、脾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等,這要結合您的具體情況考慮。還有一點,出汗還跟人的體質各方面有關系,有的人家族性的汗腺分泌的比較旺盛,一動就愛出汗,這樣身體也很健康,不作為病態來看待,有的人一動汗就多,而且出汗以後感覺渾身特別疲憊,那就是病了,對汗的事應該全面的看,如果沒有腰膝酸軟,四肢乏力,不作為病理看待。建議最好是到醫院去檢查一下,明確病因,針對性的治療。
末代戀人。
E. 五十歲男人晚上睡覺時總是出汗怎麼回事
您的情況考慮來是身體自存在著血虛陰虛濕熱的問題導致的症狀表現,可以考慮請有經驗的中醫大夫看一看,選擇中葯如,歸脾湯,六味地黃湯,三仁湯等葯物加減調理治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疲勞,避免熬夜,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運動鍛煉,增強體質,避免吃肥膩煎炸辛辣燒烤類生冷硬的食物,飲食以八分飽為宜。
F. 晚上睡覺出冷汗,是為啥啊~~~特別是老人~~~
出汗為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加,,此屬正常現象。在感受表邪時,出汗又是驅邪的一個途徑,外感病邪在表,需要發汗以解表。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除了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出汗過多外,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肺氣不足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裡,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菅衛不和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慮太過,損傷心脾,或血證之後,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因汗為心之液,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引起自汗或盜汗。
4.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導致盜汗或自汗。
5.邪熱鬱蒸由於情志不舒,肝氣郁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分類分型
應著重辨明陰陽虛實。一般來說,汗證以屬虛者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因肝火、濕熱等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會出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
臨床表現
本節汗證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發熱等)的影響,而以汗出過度為主要表現的自汗盜汗,其臨床特徵是:①自汗表現為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常伴有氣虛不固的症狀;盜汗表現為寐中汗出,醒後即止,常伴有陰虛內熱的症狀。②無其他疾病的症狀及體征。
診斷依據
1.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汗止為盜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他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自汗、盜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該疾病的症狀及體征,且出汗大多不居於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礎代謝、血糖、胸部X線攝片、痰塗片等檢查,以排除風濕熱、甲亢、糖尿病、肺癆等疾病。
鑒別診斷
自汗、盜汗應著重與脫汗、戰汗、黃汗相鑒別。
1.脫汗脫汗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時出現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多在疾病危重時出現,為病勢危急的徵象,故脫汗又稱為絕汗。
2.戰汗主要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表現為突然惡寒戰栗,全身汗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為邪正交爭的徵象。若汗出之後,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氣拒邪,病趨好轉之象。
3.黃汗汗出色黃,染衣著色,常伴見口中粘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滑等濕熱內郁之症。
治療原則
虛證當根據證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此外,由於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干、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
用葯原則
?肺衛不固
症狀: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治法:益氣固表。
方葯:玉屏風散。
本方為益氣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劑,方中以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少佐防風走表散邪,且助黃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固表斂汗。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益氣固攝。兼有陰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
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而症見汗出,惡風,倦怠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弱者,可改用大補黃芪湯以補益氣血,固表斂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風散的葯物外,尚有人參、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氣固攝,熟地、川芎、肉蓯蓉等補益精血,補益之力遠較玉屏風散為強,故宜用於自汗之氣血不足及體虛甚者。
?營衛不和
症狀: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法:調和營衛。
方葯:桂枝湯。
方中以桂枝溫經解肌,白芍和營斂陰,兩葯合用,一散一收,調和營衛,配以生薑、大棗、甘草,助其調和營衛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益氣固表。兼陽虛者,加附子溫陽斂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麥大棗湯之甘潤緩急進行治療。
營衛不和而又表現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氣懶言,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者,可改用黃芪建中湯益氣建中,調和營衛。
由瘀血阻滯導致者,兼見心胸不適,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湯理氣活血,疏通經絡營衛。
?心血不足
症狀: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治法:補心養血。
方葯:歸脾湯。.
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當歸、龍眼肉養血,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甘草、生薑、大棗理氣調中,共奏益氣補血、養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蠣、浮小麥收澀斂汗。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熟地補益精血。
?陰虛火旺
症狀: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葯:當歸六黃湯。
方中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黃芪益氣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
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潮熱、脈數等不顯著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益肺腎,滋陰清熱。
?邪熱鬱蒸
症狀: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葯:龍膽瀉肝湯。
方中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和營,甘草調和諸葯。
郁熱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陳清解郁熱。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盛,面赤烘熱、口苦等症不顯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熱除濕。方中以黃柏清熱,蒼術、薏苡仁除濕,牛膝通利經脈。
預後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後良好,經過治療大多可在短期內治癒或好轉。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治療時應著重針對原發疾病,且常需待原發疾病好轉、痊癒,自汗、盜汗才能減輕或消失。
預防
汗出之時,腠理空虛,易於感受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後,應及時用干毛巾將汗擦乾。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並注意保持衣服、卧具乾燥清潔。
療效評價
自汗
邢氏報道以當歸六黃湯治療29例婦女更年期煩熱自汗症,病程1-3年,辨證屬於陰虛火旺,經治後全都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狀消失,服葯最少9劑,最多27劑[河北中醫1992~(3):35]信馬氏以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葯,另用五倍子粉少許敷臍,治療1例自汗嚴重(稱為漏汗)病程達1年的患者,服葯10劑後,基本治癒[四川中醫1991;(12):28L俞氏報道新加龍萸止汗湯(生龍骨、生牡蠣、山萸肉、何首烏、酸棗仁、黃芪、金櫻子、烏梅)對風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齊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盜汗)有良好療效[中醫雜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證的治療中漸受重視,如陳氏治療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換衣5-6次,已病10餘日,西醫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療無效,以血府逐瘀湯加味收到良好效果[中醫雜志1993;(10):633L辛氏及呂氏分別以血府逐瘀湯治癒2例黎明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醫1991;(2):19]。
盜汗
盜汗以陰虛導致者為多,但亦有由陽虛所致者。如鍾氏謂,對於陰盛於內,陽浮於外,迫津外泄的盜汗,用附子為主,引火歸原,可獲較好效果[中醫雜志1992;(11):6L周氏對1例43歲的男性,盜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經辨證後採用真武湯治療,4劑汗止,繼以原方出入服葯10劑,隨訪2年未復發[四川中醫1991;(12):27L江氏對1例夜卧則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湯、桂枝龍骨牡蠣湯、牡蠣散3方的基礎上加補腎之品,療效優良[中醫雜志1991;(6):353]。
止汗方葯
余氏對汗證妙用仙鶴草,其經驗是:仙鶴草配白術療自汗,仙鶴草配紫丹參治盜汗,仙鶴草配藿膽(藿香加適量豬膽汁拌)治頭汗,仙鶴草配黃芪治半身出汗[中醫雜志1992;(9):517]。魏氏等用止汗錠(何首烏、五倍子、黃芪等量制粉,過120目篩,加入葯用基質,製成每粒含生葯1g的錠劑)治療168例汗證(其中自汗48例,盜汗66例,自汗兼盜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總有效率為94.05%。在無效的10例中,有肺結核4例,腫瘤化療期5例,更年期綜合征1例。止汗錠的用法是:將臍部洗凈擦乾,放1枚葯錠於臍內,上蓋塑料薄膜,外敷紗布,周邊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葯1次,連用8日為1療程。療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顯效果[中醫雜志1991;(6):4l]。
不因天暑、衣厚、勞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晝時時汗出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營衛不和;盜汗多因陰虛內熱;由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滋陰降火、清化濕熱,是治療自汗、盜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證方葯的基礎上酌加固澀斂汗之晶,以提高療效。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
G. 60歲男人晚上睡覺總出汗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晚上睡覺總出汗是陰虛.冬春轉季是中青年「盜汗」的高發期,原因多為病人「陰虛」所致,用通俗的話講,即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儲存在人體內的「精氣」已不足,當體質下降時,就會出現盜汗症狀,如潮熱顴紅,心煩盜汗,失眠,乏力等現象.而中青年人群,面臨工作,家庭壓力較大,體力,精力透支明顯,極有可能導致人體植物神經紊亂,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補「氣」,則必然受到盜汗症的「垂青」.
指導意見: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生活護理:
加強體育鍛煉,經常運動,比如打籃球,踢足球,運動量從小一直到大,這樣,你身子就沒有那麼虛了
H. 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出汗,這是為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晚上都會經歷睡眠和出汗,但白天不會,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全身都是汗,這是盜汗的一種症狀。經常夜間出汗的患者要注意,需要及時治療緩解。我們來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盜汗。
晚上睡覺經常出汗?十有八九是這五個原因造成的
一、風濕熱、惡蒸
出汗和身體素質有一定的關系。每個人的體能不一樣,出汗量也不一樣。中醫發汗通常是氣陰兩虛,腎虛所致。要加強鍛煉,少勞多坐,作息要規律,要充分
第四,氣虛和陰虛
這種情況多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入睡後,半夜或黎明時,胸部、背部、大腿等部位出汗,睡覺時出汗,醒來時停止出汗,中醫就成了「盜汗」。這多半是腎陰虛,肝火旺所致。建議少吃辣,不喝酒,注意勞逸結合。
現在是三伏天,天氣又干又熱,沒日沒夜的輪班大家難免會出汗。但是,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或者如果他們晚上經常睡覺出汗,有可能是身體狀況不正常。朋友可以把自己的情況和文中介紹的盜汗四大原因進行對比,判斷自己有哪些症狀,然後對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