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護理類論文開題報告
護理類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摘要: 高血壓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病患病率高達39.7%,若不及時治療常導致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並可並發和促進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甚至致殘或猝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當今發病率較高的老年人高血壓病的康復診療及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分析了臨床護理老年高血壓患者較合理的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論文關鍵詞: 高血壓;臨床護理;心理護理;護理對策
1、心理護理、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創建良好環境,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復。發病誘因:過飽飲食、便秘、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大喜大悲、焦慮、憂郁、偏執、孤獨、情緒消沉等,會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緒平衡,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存在的各種思想顧慮進行心理疏導,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煩惱、多疑等情緒,對高血壓的治療及並發症的出現、進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精神因素與疾病形成的關系,教會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應急方式,學會自我心理疏導調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如血壓控制不理想,甚至有並發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為此感到悲觀失望、恐懼。護理員應以誠相待,需耐心深入地了解患者內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並給予其關懷、鼓勵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較脆弱的情感狀態,讓其保持平和樂觀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讓其積極的配合治療,提高自控能力以利於最終戰勝疾病。
2、健康知識指導
加強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並發症的處理、服葯的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進行個性化健康知識教育,並且對患者家屬進行示範、指導,針對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防治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幫助他們建立起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體系,使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性,主動地建立起科學的生活習慣。鼓勵和指導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學習並掌握自我保健、自我護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壓、定期檢查心、腦、腎等臟器功能及眼底狀況等。根據病情堅持長期合理用葯,以減少和延緩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促進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
3、合理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
合理膳食是高血壓病治療的基礎,對控制病情、預防其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意義重大。飲食原則上應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少食多餐飲食為宜,高維生素為主。食物應多樣化,以谷類為主,常吃粗糧、淡水魚、豆製品、禽類、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纖維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紅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蘋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鮮蔬菜、水果食品,適當增加海產品及含鈣高的食物。忌暴飲暴食,適量飲水,戒煙、限酒,保持大便通暢。
4、運動作息護理
積極適當參加有氧運動,結合血壓的變化及自覺症狀,選合適的運動方式及運動強度,要量力而行。運動方式可以採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極拳、放鬆療法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根據患者的自身狀況、在運動中和運動後的感覺,應採取適度的運動量,比如:肥胖者可適當加大運動的強度。避免劇烈的運動後,引起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致使血壓劇增而發生心腦血管意外。鍛煉過程中,除了自身加強安全意識外,最好同人結伴,防止碰傷、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經處於興奮時期,血壓易於波動,因此患者起床時應緩慢,先清醒會兒,然後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腦供血驟然下降致暈倒而摔傷。首先可以讓患者干適度的家務活,鼓勵其參社會活動,如根據其情趣培養個人愛好,如書法、種花、養鳥等;指導其制定個體化作息時間表,睡眠時間要足,以保持運動與休息平衡。
5、葯物護理
用葯原則是:控制劑量,緩慢降壓、堅持長期用葯,即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由於老年人多合並有心、腦、腎等器官動脈硬化性疾病,機體整體的循環調節機能差,加之機體的總體液量減少,治療時易出現降壓過度,要平衡機體內環境。為此,老年高血壓患者,葯物劑量應從青壯年用量的1/3~1/2開始,通過觀察其反應逐漸加量,2~3個月後收到滿意效果即可。根據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呈雙峰、雙谷的動態變化,其用葯時間最好在6:00、14:00、 22:00;同時,考慮不同降壓葯物的作用機理。另外,應讓患者及家屬知曉所服葯物的注意事項、不良作用,以便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另外,鼓勵患者發揮自身潛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軀體痛苦和心理壓力,促進其身心的健康。即使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也不能擅自停葯,應及時的與醫生取得聯系,讓其給調整用葯及劑量,以防止停葯後血壓驟然升高,致使病情反復。如果血壓突然變化很大,很容易導致心、腦、腎等的靶器官損傷。應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葯。
6、討論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WTO老年高血壓標准:年齡60歲以上人群,在休息狀態下收縮壓≥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老年高血壓患者是常見的代謝失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應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盡量避免高血壓誘發因素,配合臨床治療來更好地穩定血壓,防治惡化,最終達到健康護理的目的。
高血壓病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康復護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要求護理工作人員不僅要有相關理論知識和相應的臨床經驗,還要充當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進行健康教育,以促進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日康復。另外,要在合理服葯的同時,也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注意以遺傳傾向;另外,指導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達到最佳的療效。醫學的發展已證明了高血壓病除了生物學的遺傳因素外,與心理-社會因素有著密切聯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日漸增多,我國將進入老年化社會。因此,護理工作要從患者的生理、社會與心理等多方面進行護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進膳食結構,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煙、並從兒童時期開始預防高血壓。控制高血壓,應當進行觀念更新和戰略轉變,樹立以預防為主,加強心理護理的觀念,把工作重心前移,從以醫療為重點轉向以預防保健、加強心理護理為重點,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識和保健意識,最終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以上是我整理的護理類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 有關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
如今醫療界越來越發達,很多過去治不好的病都能得到治癒,但還有現如今醫療 措施 不能解決的病患,所以對於臨終患者心理護理也是醫護人員極其重要的任務。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 範文 一:淺談心外科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摘要探討心外科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護理。臨床護理工作中,既要關心病人,也要關心病人家屬的心理問題,尤其是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意外死亡患者家屬心理護理
患者因意外事故或病情過重醫治無效而死亡,將對家屬及親朋好友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應,表現出恐懼、緊張、焦慮、悲傷、失眠等心理變化[1],這是現代護理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我科自2001年—2006年搶救39餘名死亡患者,在積極搶救患者的同時,注重做好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得到了患者家屬對醫護工作的支持,避免了醫療沖突或攻擊性行為的發凳模則生。現 報告 如下:
1 患者死亡對家屬的心理影響 觀察意外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人們認為可大致分為以下4期[2]:(1)否定期:當患者家屬得知這突如其來的噩耗時,表示強烈的否定和懷疑,不敢正視現實;(2)商議期:當家屬看到親人病情危重時,心理焦慮,強烈地希望醫護人員給予最好的搶救治療,對親人的生存寄予希望;(3)憤怒期:當親人突然死亡後,過強的環境刺激會引起人強烈的情緒反應,與之伴隨的生理變化也是極其劇烈的,具有無法預料和難以承受的突然性和超強性;(4)悲傷期:患者家屬面對親人去世的事實,心理難以承受,心情悲痛,情緒激動甚至可能喪失理智。不聽旁人勸說,不相信死亡事實,甚至下跪哀求醫生繼續搶救,有的大聲嚎哭,不能控制自己;有的甚碼空至遷怒於他人, 大聲斥責別人,把自己的憂怨悲傷情緒,投射到與事件有關的人員當中;或者責怪醫院搶救不力,不管醫院怎麼樣積極搶救,都不能理解,埋怨醫生護士沒有回天之力。因而幫助死者家屬和親人適應壓力,應付危機,讓他們在極其痛苦的外環境中,維持身心的內在平衡,是防病治病和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2對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
2.1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給予心理支持 不同的病案,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反應,護士應該因人而異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介紹患者病情、搶救過程。對心理承受能力差者,死者的直系親屬、長輩、年老體弱者,應該暫時撤離現場,穩定親人的情緒,使其有心理准備。同時要注意傾聽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恰如其分予以解答,並主動詢問他們有什麼其他要求。語氣要委婉,態度要誠懇,富有同情心,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忌生硬冷漠。
2.2注重患者家屬與親人的心靈溝通 為死者家屬提供傾訴情感的時間和空間 醫護人員要充分考慮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當搶救患者允許家屬在場時,應盡量讓他們留在親人的身旁。據有關資料表明,國外一些醫院當患者處於搶救或臨終時允許家屬在場已形成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患者家屬在盲目等待時的焦躁情緒,以及患者在搶救過程中隨時可能死亡,而家屬會因一直守候在親人身邊而減少遺憾,同時家屬也目睹了整個搶救過程,對親人的死亡結局有一定的心理准備,減少親人去世後的悲痛。患者死亡後其家屬常以大聲痛哭來宣洩自己的感情,宣洩有助於緩解他們的悲傷情緒,壓抑這些行為反而會延長其悲傷。因此,醫護人員不僅不宜制止,還應主動為他們提供適當的空間;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或以肢體語言表示同情安慰,如輕拍他們的肩部,並引導他們把心理的悲痛傾訴、發泄出來。
2.3讓家屬參與對死者的臨終護理提高對死亡的認識老病死,天災人禍,乃是自然規律,因為搶救無效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無論醫學如何發展,醫生的醫術多麼高明,總有一部分人因為傷勢過重,無論怎麼樣搶救都不可能起死回生,要向家屬講明病情的嚴重性,不可逆性,向親人說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結果。在積極搶救的同時,使他們對死亡有一定的心理准備,正確認識疾病的嚴重性、不可逆性,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配合做好善後工作。護士對患者作臨終護理動作要輕穩,處處體現對患者的尊重,同時還應尊重患者家屬的意願,讓他們共同參與對患者臨終前的護棗棚理,教會他們生活護理技術,使其更好地照顧患者,盡到最後的義務,從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減少不安與自責。另外,患者死亡後,情況允許時,可不必立即移送太平間, 留出適當的時間讓他們與親人呆一會,應鼓勵但不強迫家屬用更多的時間與親人在一起。許多家屬感到握住死者的手或輕吻死者及用語言抒發情感,可降低過度的悲哀。因此,我們應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照顧到家屬的這種心理需求, 給予一定的心理安慰,使其適應壓力,應付危機,引導他們面對現實,不能因為悲傷而失去生活的勇氣,應鼓勵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另外,護士應注重做好屍體料理。屍體料理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做好屍體料理不僅是對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對家屬心理的最好安慰。護士要尊重家屬的習俗,如有的家屬提出要親自為親人更衣等,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
2.4 做好死者家屬的安撫工作親人的突然死亡對家屬來說是悲哀的高峰。面對親人的逝去,家屬由震驚而哀痛、絕望,甚至可能出現頭痛、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失眠、易疲勞、記憶減退、抑鬱等一系列身心反應。因此,做好死者家屬的安撫工作十分重要。長期以來,我們往往只重視護士的職業道德培養,而忽略了撫慰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當面對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時,僅僅有同情心是不夠的,而要給予他們有利的心理支持,必要時要協助其迴避生死離別的悲憤場面。患者死後,護士應積極主動地給予死者家屬安撫疏導,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幫助他們接受死亡的事實,降低其悲傷程度,促進他們的身心平衡,開始新的生活。另外,護士可通過隨訪、電話等方式與他們聯系。但注意不要在患者去世後最初幾天里進行。
參考文獻
1席淑華,同立.香港醫院臨終服務見聞.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46(4):54~55.
2 席淑華,同立.香港醫院臨終服務見聞.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46(4):54~55.
有關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範文二:淺談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臨終護理【關鍵詞】 臨終護理
臨終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也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現實。臨終護理學是一門以臨終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及相關的社會、倫理等問題為研究對象,將醫護的專業化及科學化知識互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
1 老年患者臨終護理模式的內涵探討
對老年患者臨終護理,不僅停留在醫學層面上,而應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護理學、倫理學等學科,它涵蓋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的需要護理。這就要求我們在護理模式上由過去的單純生物模式轉變為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由過去單純的診斷、治療、護理觀點轉向從生理學角度去關心患者,減輕患者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裡過得舒適、有意義;從心理學角度緩解、解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使其從容地面對死亡;從社會學角度指導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彌留之際生存的意義;從生命倫理學角度使患者認識到生命的價值,體會到在瀕死之際受到了社會和親人的關注。
2 老年患者臨終護理應採取的主要措施
對於人來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認為,老年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後仍無生存希望,直到生命結束之前,這段時間稱為“臨終”。臨終老年患者一般經過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抑鬱期、接受期,難免會產生對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懼,難免會產生巨大的悲傷和痛苦,為了讓其樂觀地面對,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提供舒適環境 臨終老年患者應安排單人房間,室內要清潔、安靜、光線充足、溫濕度適中、空氣新鮮、避免噪音。房間的布置應該符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同時,對老年患者室內東西不要做過多的限制,其目的是讓老年患者安靜舒適的休息,最大限度地為老年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治療環境,讓老年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最後時光。
2.2 做好基礎護理 除完成常規的基礎護理內容外,還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幫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動,以預防褥瘡、肺炎及其他並發症的發生。密切配合醫療,及時准確地完成各種治療和護理任務,如輸液、吸痰、吸氧和採集各種化驗標本等,不隨意終止各種維持生命的措施。根據患者食慾下降的特點,護士應和家屬以及營養師共同制定老年患者的飲食,以保證患者營養的供給量,老年患者因胃腸功能減弱,表現有吞咽困難、口舌乾燥或口腔里有痰液蓄積而無力咳出者,應及時清除並加強口腔護理,清楚的患者讓其漱口,有義齒的應取下。對於便秘者,可用雙手在患者腹部依結腸的走向做環節按摩,也可使用緩瀉劑或開塞露,必要時應戴手套挖出大便,保持患者大便通暢。
2.3 實施心理疏導 臨終老年患者的心理極為敏感、復雜,心理護理是臨終老年患者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要及時了解老年患者真實的想法,隨時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根據各自不同的職業、心理反應、社會 文化 背景,有針對性地進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幫助老年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生命和疾病,從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中解脫出來,以平靜的心情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較舒適地度過臨終過程的各個階段。如對處於“否認期”老年患者,要認真傾聽談話,經常出現在患者的身邊,讓他感到人們的關懷;對處於“憤怒期”的老年患者,要諒解、寬容、安撫、疏導;對處於“協議期”的老年患者,應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需要,即使難以實現,也要做出積極努力的姿態;對處於“憂郁期”的老年患者,應允許其訴說他的哀情,鼓勵與支持老年患者增加和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對處於“接受期”的老年患者,應尊重患者的信仰,延長護理時間,讓老年患者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
2.4 切實做好臨終老年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 家屬是老年患者的親人,也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家屬的精神痛苦會影響老年患者的情緒變化,使老年患者症狀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家屬的工作,促進家屬的心理適應。要理解老年患者家屬的心理活動,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使他們積極配合臨終老年患者的護理工作。要動員家屬與社會成員多探視老年患者,促進家屬與老年患者之間的溝通及了解,消除以往的積怨及減輕過分的自疚與哀傷,使他們在這珍貴及有限的時光中,能彼此支持,互相諒解,讓老年患者生活在溫暖和希望中。
2.5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融洽的護患關系有助於減輕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痛苦。護理人員應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體察他們的需要,並運用敏銳的洞察力,適當地將患者內心的情感反映出來,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納。要根據老年患者的需要能隨時給予幫助,讓老年患者感受到被關心和愛護,從而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使老年患者的心境處於治療的最佳的狀態,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臨終老年患者生命結束以前仍享有與其他人的同等權利,正因為他即將告別人生,許多要求對他來說僅僅是最後一次。所以要尊重臨終老年患者的權利,使老年患者感覺到自己仍然在被人們所關注,幫助其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離開人間。
2.6 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臨終關懷護理需要運用醫學、護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因此,護理人員要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並掌握多學科的知識;要具有解除臨終老年患者及其家屬軀體和精神心理痛苦的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夠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要接受死亡 教育 ,對死亡和瀕死的迴避和恐懼程度較低,能夠與患者及其家屬坦然地討論生命和死亡的意義;通過提高護理人員素質從根本上提高臨終護理的質量。
總之,做好臨終老年患者的關懷護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只有醫生、護士、家屬和社會各方面共同配合和支持,才能真正使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在生命的最後一站安靜、舒適而又有尊嚴地渡過。
有關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相關 文章 :
1. 病人心理護理論文
2. 有關癌症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
3. 患者心理調查論文
4. 護理綜述護理論文範文
5. 對眼科患者的心理護理進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