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節包餃子的意義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餃子」又名「交子」,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的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灶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一習俗的由來。
㈡ 小年為什麼要祭灶吃糖瓜,小年為什麼吃水餃
1、小年吃糖瓜的由來
吃糖瓜是為了取個吉利。老人家說,小年這天,會歡送灶王爺上天稟報一年來的工作,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如果哪家人沒有祭灶讓灶王爺滿意,他就會上天說這家人壞話的,讓玉皇大帝懲罰,所以慢慢的人們都會選擇在這一天祭灶。
古代,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
要把舊像揭下,還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即「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所以,在小年吃糖瓜是小年習俗之一。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帖上。
2、小年吃餃子的由來
小年那天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傳說灶王爺在人間待了一年以後回到天上喜歡打人的小報告,所以那天要祭灶王用灶糖封住他的嘴,並全家在一起吃喜慶團員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台。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其他習俗:
1、打掃家裡
其實也就是掃塵,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洗個乾乾凈凈的澡。
過年前洗澡也就是為了過年能穿上新衣服,串串親戚。民間有句話「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3、放鞭炮,燒黃紙送灶神。
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祭灶果,祭祀完畢,然後將貼了一年的「九天東廚司命灶君」神像與紙扎的馬一起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