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農村

老年人農村

發布時間:2023-06-06 13:39:33

㈠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㈡ 國家對農村老人的政策

法律分析:國家對農村老人的政策:農村老人年齡在60歲以上的每個月都能拿到88元;高齡養老補貼補年齡,自然是和人的年齡掛鉤的,大多數地區都是以65歲為年齡界限劃分。高齡補貼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農民個人社保必須繳納滿15年,否則是不予發放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第二十六條 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標准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未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可以繳費至國家規定年限。

㈢ 農村老人如何居家養老

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老人養老,還是以家庭式養老為主,由子女輪流或者固定一家照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空心村。

如果換在以前,很難想像,一個村子裡面,基本90%的家庭都生了兩個左右的孩子,到現在居然是冷冷清清,沒幾個人的樣子。

換做以前,村裡的小孩早就圍在一起研究著去哪裡抓魚了,而現在,農村的田地大多都租出去了,小孩也沒幾個了,年輕人基本看不到,剩下的大多都是50多歲以上的人,以60歲70歲的老人居多。

這個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人大量的外出打工,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過了,這樣的家庭,子女都不回來了,老人去找什麼子女養老呢?

無非就是自我養老罷了,這也是農村孤寡老人被迫選擇的結果,如果可以,誰不想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

2、子女經濟壓力大。

相對於那些空心村,那種靠近縣城的村子情況會好一點,但也存在著自己的問題。

雖然老人的子女沒有因為打工的事情離家太遠,老人還是可以依靠子女進行養老的,但在農村裡面,大多數家庭,都只能局限於解決老人基本的吃穿住行的問題,其他方面的問題,只是有心無力了。

3、老人與子女不和。

誰都想家庭和睦,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去為這個家努力奮斗,但總有各種問題,讓家裡面的老人與子女與兒媳婦等相處不和睦。

對於老人來說,自己需要靠子女養老,但他們心裡大多都認為這是子女應該做的,子女一句有意無意的話語、一個無意的動作,總會讓這些老人去揣摩其中的意圖,到最後讓自己內心很難受,也讓子女很難受。

㈣ 農村老人90歲補助政策

90歲老人享受政策有:
1、高齡補貼:從1996年起除了百歲以上老人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外,大連首次將90到99周歲的老年人也劃入長壽補貼范圍,每人每月可享受100元的生活補貼。各地百歲老人補貼不同,最低為100元,部分發達城市110 元~200元之間。
2、高齡津貼:高齡津貼發放標准,原則上按照各地低保標准、補助水平和發放對象的年齡實行分類分檔發放,並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低保標准變動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具體的發放標准由各地民政廳、財政廳按高齡津貼原則協商確定。
補貼標准:80-89周歲老年人每人每月 100元;90-99周歲老年人每人每月 150元;10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 1000元。 總的來看,我國的農村高齡老人每月能領50到1000元的補貼,安丘市的補貼金額偏高些。
一、高齡津貼是什麼
高齡津貼是一種兼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性質的社會保障措施。至2009年,中國的高齡老人已達到1800多萬,並正在以每年1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為了解決這部分老年人養老服務的資金保障問題,中國民政部提出: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困難老人、高齡老人津貼制度。2011年7月4日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宣布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份全面建立高齡津(補)貼制度,惠及800萬高齡老人
90周歲以上的老人,國家政策可以享受高齡津貼。
二、高齡補貼辦理流程
1、本人申請。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由本人或委託他人向戶籍所在地的村、社區提出申請,填寫《縣高齡津貼申請審批表》一式三份,同時提供申請人本人身份證和戶口簿原件(復印件各三份),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3張。
2、村(社區)審查。村、社區負責對申請材料進行調查核實,經公示無異議後填寫縣高齡津貼發放匯總表上報各鎮(鄉)。
3、鎮(鄉)審核。鎮(鄉)負責對村、社區上報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和信息錄入,建立老年人高齡津貼信息資料庫,經公示無異議後上報縣老齡辦。
4、縣老齡辦審批。對符合條件的對象以書面形式進行確認;對不符合條件的,將有關材料退回鎮(鄉),由鎮(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5、鎮(鄉)發放。縣老齡辦根據審批情況將津貼劃撥到各鎮(鄉),各鎮(鄉)實行打卡發放。
三、養老保險補貼
這種補貼也是農民可以領取的,領取資格同樣是要達到60周歲的。其中,前幾年的養老保險補貼只有60元/月,從2017年起就變成120元/月了。這兩項補貼的增加,能更好地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生活。
四、農村養老
目前國內的農村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與個人繳費金兩種。在農村,只有年齡達到60周歲的老年人,才能夠獲得養老金。值得一提的,前幾年養老金的補貼為55元/月,今年起正式提高到70元/月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第三十三條國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國家鼓勵地方建立八十周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制度。國家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 第三十四條老年人依法享有的養老金、醫療待遇和其他待遇應當得到保障,有關機構必須按時足額支付,不得剋扣、拖欠或者挪用。國家根據經濟發展以及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等情況,適時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

㈤ 農村70多歲的老人不能耕種土地,應該如何解決老年生活

這是農村70多歲老年人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到了70多歲的時候,種地就種不動了,這就需要給一些養老金,但是國家已經給了108塊錢生活補助,如果自己有三畝土地,實在種不了的情況下,可以轉租他人種植,雖然也能得到一筆租金,現在每畝租金是500塊錢,這是平均的價格,如果種經濟作物,還比這租金高點,就按照500塊錢一畝計算吧,三畝土地一年能有1500塊錢,再加上1200塊錢,一共2700塊錢,平均一個月200塊錢。


假如給七十歲個的老年人增加一些生活補助,我看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假如是不成立的,畢竟現在農村老年人還沒能享受這么多待遇,他們享受每個月100塊錢的生活補助,這些農村老年人,把這些補助當做自己的養老金,每年都盼著這養老金還能漲一些,也許以後還會長很多吧?

㈥ 農村老家的老年人一般都在干哪些事情你知道嗎

農村的老年人一般都在做一些務農工作。有一些農村的老年人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是他們還閑不下來,會選擇在家裡面種一些菜,或者是去摘茶葉,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在春天的時候,很多農村的老人都會選擇去摘茶葉,在播種的時候又會選擇去插秧,還有一些老年人,如果身體情況比較不錯的話,也是會選擇到附近的鎮上去找一些自己能夠做的工作,雖然說工資很低,但是也足夠自己花銷了,農村的老人總是閑不下來,大部分農村的老年人都不太會享受生活。

大部分的農村老年人,他們都很擔心自己會受到孩子的嫌棄,所以說也是會辛辛苦苦的找各種各樣的工作來賺一些錢。那麼在這里,小編也是建議大家可以選擇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這樣不僅能夠賺一些錢,也不會讓自己特別的累。而且現在的農村老年人也是有養老金的,隨便的干一點點的工作,然後領取養老金就足夠自己一個月的花銷了。

㈦ 農村70歲以上老人有什麼養老政策

法律分析:國家針對農村六十歲以上老人出台了相關補貼政策,部分規定如下:1、每年給農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固定養老補貼金,並且是完全免費的;2、自費養老保險,六十歲之後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額,包含固定養老金在內一同領取;3、農村老人高齡津貼,是國家專為70歲以上老人出台的政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第二十二條進一步規定:農村除根據情況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外,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塗等作為養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養老。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㈧ 農村老年人如何養老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

這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它具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短時期內不會被其它養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們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失地、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目前這種養老方式的質量有下降的趨勢。

2、集體養老

這是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養老方式,它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是適合這種養老方式的,只是農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並不能成為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主要形式。

3、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養老保險也是一種好的養老制度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4、儲蓄養老

這種養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農村老年人採用,他們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農村居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錢財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需要時用。

拓展資料:

養老制度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里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徵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㈨ 為什麼農村的老人都喜歡住農村呢

也許是性格的因素在起著作用,我就是偏愛農村,也喜歡居住在農村的年輕的老人。

首先是空氣清新沒有雜訊污染呀,偶爾的幾聲蟬鳴蛙跳反而印證了環境的優越,喜歡安靜的鳥語花香,城裡的高樓大廈富貴繁華讓我忐忑迷茫,今生註定習慣不了所謂的山珍海味,粗茶淡飯最適應簡單的腸胃。

農村人不是誰都如我一樣,或者有更多的人嚮往著城市裡熱鬧繁華的生活,聽說家鄉哪裡,也出現了許多的空房子,貸款去旗里枝歲住上了樓房,認為實現了城裡人的夢想。

不是因我偏愛,不是因我太固執,己經好久好久沒有喝到家裡剛剛抽上來的井水的味道了,那是任何名牌礦泉水都無法相比的味道,想想都醉了。

如果說農村裡的老人都不喜歡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悄此園,就是很傻愚昧無知的人,我想你完全是弄錯了?純潔無瑕的性格,勤勞樸素的生活習慣,讓他(她)們深深地熱愛上了家鄉的土地,甚至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出門走了三里地,也是離鄉在外人。生啟搭迅人不 閑地賤。人老了到城裡住不慣,享不了大福。在老家自由自在,無人管。

臨家老哥往兒子家城市裡走時說:到哪兒就死到哪兒了。結果死了也沒有回來。

臨家嬸子到兒子家,人老了不覺了尿了一床,看到兒媳婦臉色不好,就不敢多喝水怕尿床,空渴死了。

出門不如在家裡,人老了在家想屙就屙,想尿就尿,自由隨便。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習慣了農村的生活。

農村的老人,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已經習慣了農村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農村,吃的用的大多數都可以自給自足,不像城裡面,吃一點東西就要花錢去買,就連吃水用水都得花錢,很多老人是接受不了的。他們吃的糧食和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己種植的,生活用水,生活取暖都不需要花錢,老人都比較仔細,這一點上他們更喜歡在農村生活。

其次,他們比較喜歡農村那種自由出入家門,鄰里之間相互串門的感覺。在農村出入家門不需要換鞋,想出去溜達了,就東家串串西家走走,要麼三五人或蹲或坐在大樹下乘涼閑聊,自在閑適。在城裡面,有時連對門見面都不說一句話,特別是住樓房,上下樓不方便,進出門還需要換鞋,這都是老人不太適應的地方。

還有就是人人都有的故土情結,老人更是。一輩子生活在這個地方,無論山呀水呀房呀院呀樹呀牆呀,哪一樣都深深地在腦海中留下了印跡,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了?都已經成了身體內的一種慣性,如果突然改變了,很多老人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說,大多數的農村老人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故土的。

你好,要使用一句話來概括老人為什麼不願意離開農村的原因,使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較為有難度,我們使用一段話闡述一下吧。

文化層面

我們中國延續下來的根的思想,大多數人的對自己成長的環境和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地方有一種特別的情結,這種情結可以理解為根,比如葉落歸根的說法。再比如現在大多數在大城市裡打拚的年輕人,如果他們從小是從非城市中長大的,是農村長大的,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自己掙夠錢了,就回家蓋個房子,讓自己後半生在老家環境舒適中度過。再放大一點說,為什麼很多從小在中國長大的人,在國外打拚多年的人物大部分都想回國。其實這個能理解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特殊的家鄉情結,正是這種的情結的文化,對我們國家更加的富強和復興起著催化的作用,其實老人從從小就是在當地長大,結婚生子,孕育子女,慢慢變老,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一種特殊的情結,這種情結只能是感悟,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去度量。

經濟層面

按照目前的時間推算,現在所謂的老人一般都是1960年之前出生的人。也都已經過60歲了,這些人都是經過中國艱苦階段的苦日子,所以他們都對生活有一種感恩,現在的生活能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土豪的方式除外),想想之前的日子,可能一頓肉可能是在過年的時候才能有。有著這樣的感悟老人,進入城市生活後,會發現處處都在花錢,處處都貴,還不如在自己農村的生活,前後庭院種一些按照季節的菜,到什麼時候就吃什麼,雖然沒有城市的種類豐富,但是吃的心安,吃的踏實。這些老人不是省,不是不捨得,而是懂得珍惜,知道當前的生活來之不易,所以經濟層面他們也會考慮不想離開農村。

人情層面

在老家的生活會有很多親人,什麼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這些都是他們長期維系的結果,同時正是有著這些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也能夠變得更加豐富,也許覺得人際關系很費勁,但是這是我們農村生活的一部分,最最關鍵的時候,當你存在困難的時候,不會讓你覺得孤單。而城市生活呢?如果從小就在城市長大的,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城市的,也就無所謂,如果是農村的老人到了城市,找個聊天的人都沒有,內心的孤獨遠比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痛苦的多。再比如說,農村可能整個村莊都是你認識的人,再親一些的話,可能你吃飯的時候你端個碗都可以逛好幾個鄰居。城市鄰居可能很多年,你都不知道對面住的是男是女。所以老人到城市的那種人情層面也是不願意來城市生活原因之一。

但是城市也有城市的好的一面,比如交通,餐飲,特別是醫療對老人非常重要。如果家裡有農村的老人,可以的話,多加強溝通,希望能夠老人們能夠自己生活的開心,而作為子女最最關系是老人的身體,能夠讓老人享受自己喜歡的生活,也能夠享受城市給到老人們的優勢。

這個淡不上什麼喜歡不喜歡,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民早已習慣了那樣的生活方式,這些老人沒有選擇沒有比較就像井底之蛙真的是沒見過大天,因此讓農村老人說他是絕對不會說討厭農村生活的,但是有些非農人硬要說農村老人喜歡住在農村我認為不客觀,我也是農村老人,以前在農村大半輩子也沒覺得農村不好,來城裡住五年了才真正感受到了城裡比農村各方面都好,好的很多很多,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百次我還會選擇在城裡住。

我有一個小堂妹,前些年來城裡兒子家裡住了一段時間。她的兒子是濟南鐵路機械學校畢業的,現在是高鐵的動車司機,他的家就住在機務段整備線的附近。

她在准備回農村老家的前夕,前來找我訴苦:

城裡人的工作,好像是不分晝夜,剛開始的幾天,她徹夜徹夜地都睡不著覺,經常被進出房機車要道的鳴笛聲,驚悚得坐立起來,總是以為哪裡在拉警報。

哪裡像是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間非常安詳靜謐,偶爾也只有幾聲犬 吠和黎明的雄雞的引吭高歌。

她說:城裡人的住房像是一個個的鴿子籠,鄰里之間還老死不相往來,大家全都匆匆忙忙,想要串個門子都找不到地方,上下樓還很不方便,如果一不小心踏空了一個台階,晚年就會不能自理了。

哪裡像農村,天廣地闊,一個村子的鄉親,全部都很熟悉,無論是聊天,還是一起 娛樂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她又說:城裡的空氣,成天都是霧蒙蒙的,不像在農村,蘭天白雲,山清水秀,舉目四望,到處都是綠蔥蔥的一片。

她還說:在城裡生活居住,如果缺少了錢,一天都無法生活下去。

而在農村,即使一分錢也沒有,都可以湊合著過上個一年半載的,因為不會有人來催繳什麼物業費。

平常的生活,可以這樣度過:去房前屋後的小園子里,拔一棵大蔥和幾顆小青菜,去雞窩里掏二個雞蛋,再放上從山坡上揀來的地腳皮(學名「地衣」),就可以做一大鍋鮮美的雞蛋湯了!還有自家出產的有機大米和麵粉。

…………

總而言之,故土難離,老窩難舍,積習難改,富貴難淫。歸來兮,歸故里,他(她)們還是喜歡住在農村!

農村的老人,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對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經有了感情,要他離開熟悉的農村和子女到外面住,他會對農村有留念有牽掛。拿農村和城市相比,老人更願意住在農村。
老人不想跟子女到外面住,是因為老人有自己的考慮:
一、離開農村和子女住一起,白吃白喝,還要子女照顧,怕拖累子女。住在農村,可以種點莊稼,養雞養鴨,既鍛練了身體,又增加收入,減輕子女負擔。
二、和子女住一起,害怕因生活習慣不同,發生磕磕碰碰。在農村住,遠離子女,吃什麼,喝什麼,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三、和子女住一起,陌生的地方,沒有熟人說話,嘮家常。在農村,打牌,下棋,有的是伴兒。

主要就是習慣了!

主要是長期在一個地方生活,習慣、環境、人際圈子形成了,在他們的眼裡,這個地方是世界最好的地方,哪也不想動了。

深度貧困的山區農村,由於多石少土閉塞,脫貧的最好辦法,就是遷移到其它地方安置生活,可有些老年人的工作是非常難做,就是在搬遷的那一刻,還有反悔的,面對多年生活的地方,痛哭流涕,就是不想離開!

在抗洪搶險救災中,有的農村老人生命受到了嚴重威脅,在救援人員施救時,怎麼也不肯離開,手抓住門窗,硬不讓搬東西,嘴裡喊著:"就是死也死在這里,我就是不走!″


有些農村老人,進城給子女看孩子,著急上火,好多天大便不解,吸支煙怕孩子嗆著,大聲咳嗽怕把孩子嚇著,出樓買菜怕找不到家,見人說話怕人家笑話,精神有壓抑,行動受限制,渾身覺得不舒服,在城裡呆上一年兩年,覺得過得很慢很長。可一旦回到農村,如魚得水,又變成了原來那個人,看哪都順眼,想幹啥幹啥,大便也正常了,吃得香,睡得好,身體也沒有不舒服感覺,踏實了,安穩了。


故土難離,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不管居住在哪裡,時間長了,都不願意離開,這可能是人的一個本性吧!

農村那種寧靜優美的環境、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烀苞米燉小雞的芳香、東家走西家串的民風、光著大膀子喝小酒的樂趣,更加吸引人,誘惑人,粘住人!

你說對不對?

很多原因。

1、故土難離,自己生活了這么多年的地方,有很多的朋友,而且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們熟悉的,所以他們還是習慣於這種環境。而且很多老人都習慣於落葉歸根,所以故土是難以離開的。

2、和子女的關系,即使子女對父母很好,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大城市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有很多的不習慣,並且沒有在家裡住的習慣,所以他們還是不喜歡去城市,那個充滿鋼筋混泥土的地方。還有就是他們和子女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也害怕給子女帶來麻煩。

3、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他們生活在農村很久了,而且他們也知道自己的思想以及一些信息跟不上年輕人了,而且城市的生活可能並不適合他們,他們習慣了這種小農村,這種自給自足,而且還能隨便地逛個小超市等等,等到了大城市,一切是更方便了,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則是充滿了各種不習慣。

其實以上都是幾個小原因,還有很多原因,但是大多的都是有以上幾種原因的,還有更多的原因根據每一個家庭有關系的。

但是每一個人老人也有沒一個老人的願意,也有他們內心的祈求和希望,所以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多一分的理解和寬容。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怎麼說 瀏覽:483
踮腳尖養生的方法多少次合適 瀏覽:228
關於重陽節的書法作品5年級 瀏覽:132
退休年齡最新規定連續繳費多少年 瀏覽:820
鄧州吧養老院 瀏覽:27
50歲有必要開始買社保 瀏覽:274
對父母撒謊了理由怎麼說 瀏覽:937
哈市退休社保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32
低保養老金每年都會漲嗎 瀏覽:386
駕照體檢自己怎麼去體檢 瀏覽:920
退休年齡以那個為准 瀏覽:949
遼事通上怎麼查個人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455
家裡老人偏心怎麼回事 瀏覽:618
老人比孩子大55歲一共多少歲 瀏覽:942
杭州幼兒園為什麼要體檢 瀏覽:493
充錢被父母發現但又不想說怎麼辦 瀏覽:134
體檢復檢不過關怎麼辦 瀏覽:460
老人心臟發燒是什麼原因 瀏覽:308
到衢州老年大學坐幾路車 瀏覽:454
安陽老年大學有幾個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