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往生養老院

往生養老院

發布時間:2022-07-13 00:29:29

1. 渤海雙緣念佛養老院入住費用貴嗎

不貴,念佛有獎。一個月也就600元吧。

2. 吉林市有沒有信佛的養老院在哪一個月多少錢

不知道吉林有沒有,北京的雙緣養老院挺出名的, 在北京海淀區,以佛教養老為特色,用信專仰幫助老屬人們走出死亡恐懼,喜樂度晚年,深受老人們的喜愛。

這家佛教養老院的出現,也為各地興起的養老機構,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的運營模式。另外 在遼寧興城有個 慈光安養院,位於興城東北郊區的寧江河畔,離城區只有2公里左右,那裡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很適合人們休閑生活,更是老人頤養天年人的好地方,也是定弘法師爺爺往生的念佛養老院。

慈光安養院與一般的養老院、托老所不同,它是高檔的園林式的建築,為滿足老人的需要,院內建有一座規模宏大、裝飾精美而且高檔佛寺,同行的人說:「比劉氏總祠還大」。院內還有一些佛教雕刻,園林裡布滿音箱,播放著佛教歌曲,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走在裡面,人們自然忘掉塵世間的煩惱,油然而生清凈心,生念佛之心。走進院內,彷彿進入了如《佛說阿彌陀經》里描繪的極樂世界。

慈光安養院的食堂也整潔、寬敞、明亮,裝飾和用具都非常高檔,牆壁上掛有電視,播放著佛教大師講法的節目。

3. 什麼叫慈濟人

證嚴上人,1937年生於台灣台中縣清水鎮,幼年時代承嗣給親叔父,後隨養父母移居台中縣豐原鎮。生性穎慧又是長女的她,未滿二十歲便能為父親分勞家業,同時亦協助母親處理家務。
佛門因緣
上人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並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葯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1960年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沖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時間里,上人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1962年秋,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發,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1963年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上人於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盡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
回到花蓮後,上人住進普明寺後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1963年10月,移單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眾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眾。後來,上人帶著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上人自立修行清規,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靜思精舍所有的開銷,仍是常住二眾弟子做蠟 、豆粉和出版品來維持的,從沒動用到慈濟基金會一分一毫的善款。
1966年,上印下順導師應台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蘭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蓮數年,平常跟隨他修行的兩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他離開,聯名上書導師挽留。上人陷入兩難的取捨中,但隨著因緣的牽引,終於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會務。

「慈濟功德會」的發源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份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農歷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
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上人又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幹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上人說:「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
「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即幫助一位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上人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上人與弟子們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從事加工品製造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場地實在不敷使用。後在上人俗家母親協助下,於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清凈庄嚴、朴實無華的「靜思精舍」,是慈濟永遠的後循,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一眼觀時千眼觀 一手動時千手動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
「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眾生都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舍,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
上人又說:「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因此,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擴及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成為「一步八腳印」。慈濟人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

4. 興寧慈光安養院收費:老人如要入住至往生雖要什麼費用大概多少費用

第一,長期招年齡六十五歲以下義工,允許其帶一名親人一同入住。義工免食宿費!
第二,將死之人可以免費入住,院內提供食宿!
強調:本院是臨終關懷機構,不是養老院!

5. 廣州市有沒有一個地方既可以念佛又可以養老

你可以在廣東寺廟出家,那裡可以供養你的下半生,而且可以念佛,但是學佛人怎麼能想著養老的問題呢?念佛人當拋下一切念頭去認真念佛,那麼養老的問題不是問題啊。你可以讓你的兒女為你養老,或者去養老院休養。念佛不在於場所為何,念佛人當把一切-場所作為念佛道場,潛心念佛,不念一切俗事,只有抱著這樣堅定的心念,你才能往生極樂凈土啊!
阿彌陀佛,如果對我的話還有疑惑,你可以去附近的寺廟請幾本佛書回來讀讀,可以去看看《念佛往生錄》、《蓮池海會》等,這些書對你念佛的信心都有幫助的作用。

6. 中國有多少念佛養老院一能念佛,能上早晚課。還能在那裡往生

很多,可以到各地凈土寺院逛逛找個有緣的地方,住在哪裡清修,安度晚年。

7. 那些寺廟有居士養老院

靈岩山寺,金山寺,福鼎市資國寺,東台彌陀寺等寺廟里都有。

1、靈岩山寺

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明勝古跡和風景游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

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

2、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沙文鄉陽尖坡。陽尖坡所在地為文筆山脈,海拔,山頂直徑約一百多米,山頂有一股泉水湧出,常年不斷。一千三百多米高。

明末清初之際,吳老金途徑經此地,見山勢奇特,認為是一塊佛門聖地,遂請來一尊觀音菩薩,並就地取材利用亂石木柴茅草搭蓋一小間簡易觀音廟。後來王國衡居士聽說陽尖坡觀音菩顯聖,遂在此搭蓋一間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時在附近地區廣泛宣傳。

信教群眾日益增多,掛功德積資金,新修簡易廟宇。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辦會期間,周圍信眾上山拜佛敬香絡繹不絕。

3、福鼎市資國寺

千百年來資國寺香火燎繞梵音廣播,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於此,鼎盛時期十方賢達雲集,常住僧眾千餘人,佔地數千畝,一直是漢地佛教重要的禪宗祖師道場。自唐代道殷大師入住資國寺起,一直保持著農禪並重、自給自足德古樸道風,是佛教禪宗公認的清修道場。

一千多年來,資國寺歷煉風雨、戰火、天災人禍的侵襲,雖幾經修繕但目前大部分古建築已被破壞殆盡,所余殘垣也風搖雨蔽。

2001年月,當代禪宗大德——青原山凈居寺方丈體光老和尚率領十餘名弟子來到資國寺,為重修資國寺募集善款並親自組織進行修繕工作;先後募得善款幾百萬元,修繕了大雄寶殿、山門殿等,老和尚四方奔走發心重建資國寺,於05年元月圓寂。

4、東台彌陀寺

彌陀寺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北首,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公元1575年),當時名為北極殿。如今,古廟已不復存在,但北極殿彌陀寺不甘百年沉寂,上追祖德之遺風,下思眾生沉淪之疾苦,於佛歷二五五零年開始籌措修復。

彌陀寺建成後將成為十方凈土專修道場,供四眾弟子研究佛法、弘揚佛法、修身養性、臨終助念、持名念佛之活動中心。望十方善信、大德長老、護法檀越發起聚沙尤其塔之志,共襄勝舉。本寺兩序大眾願與十方善信一道,築福田基,耕福田海,共植往生西方之菩提勝因。

5、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東林寺自建造以來,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滄桑歷盡,屢廢屢興。

8. 深圳有念佛養老院嗎

深圳寶安西鄉的彌陀村,常年閉關念佛,期限有七天、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三個月以上、終生直至往生見佛!安心念佛免任何費用!歡迎各位同修報名!並等安排前往閉關念佛!隨喜贊嘆!

9. 我想去慈光安養院往生,但我身體又沒事,怎麼辦,我五十七歲,女

我想去慈光庵養院助生,但我身體又沒事怎麼辦?我57歲。我覺得你想去的話,你可以去看看,如果自己能呆習慣的話就去呆著,如果自己待不習慣,57歲的歲數還不是太老,可以自己先生活幾年以後再說也是可以的。

10. 佛教寺院建立養老院的優勢在哪裡

寺院創辦養老院的思考

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我國養老突出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站在佛教居士的角度,老年居士們的養老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倡導創辦佛教居士養老院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一、為什麼要創辦佛教居士養老院?
據報道,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突破2億人;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12億,一年間全國老年人口增加了1200多萬。在2.12億老年人口中,有一部分信仰佛教的老年居士,一日三餐只吃素食,每日早晚按時誦經念佛。由於他們對飲食起居有特殊的習俗要求,一般的養老院無法入住,他們迫切希望找到一處既能安度晚年,又能念佛修行,臨終時得到助念關懷、安然往生的養老院。
鑒於此,全社會應當關注特殊群體的養老問題,大力創辦佛教居士養老院。近年來,隨著社會養老事業的興起和不斷發展,很多寺院正在嘗試和探索創辦居士養老院。如果在寺院創辦養老院,有哪些特色優勢呢?
二、寺院辦養老院的特色優勢。
1、有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2012年2月16日,國家六部委以「國宗發(2012)6號」文件,聯合發出「關於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該意見為寺院創辦養老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寺院依法辦理養老院的主要依據。
2、可一體化解決念佛、修學、養老的問題。寺院氛圍環境好,創辦養老院是很多老年居士安度晚年的好去處,可使老人們生活有安排,作息有規律,共學共修,心情舒暢。這不僅從生活上解決了老年居士們的實際困難,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可消除他們的一些後顧之憂,滿足了部分老年居士的心願,對老人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3、可提高寺院的資源利用率。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充分貫徹落實,各地恢復、重建、新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涌現。雖然很多寺院建設規模大,老年信眾多,吃住學基本設施均已齊備,但也存在著住寺僧人少,舉辦法會後空置率高,寺院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如果按照「物盡其用、減少投入、優化配置、資源共享」的思路建設寺院和養老院,探索走「一寺兩院」之路也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利國利民的好事情,可提高寺院的資源利用率。
4、可就近解決農村一些佛教居士的養老問題。寺院在古代是教育人的場所,相當於現在的學校,我國凡有歷史的村落,都曾建有寺院。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農村恢復、重建、新建了很多寺院。如果按照「一寺兩院」的模式去探索推廣,可以說未來有很多寺院可創辦養老院,可解決農村一些佛教居士的養老問題。
5、可自我約束管理,實現公益目的。佛教居士修持的重點是消除貪、嗔、痴、慢、疑「五毒心」,修出一念的清凈心。由於居士們注重修持和因果,懂的感恩,所以入住養老院後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可避免和減少普通養老院時常發生的「養管矛盾」和老人兒女找茬鬧事的問題,降低管理成本,實現低收費、高公益的目的。
6、可獲得更多義工們的幫助照顧。寺院舉辦法會或日常節假日時,很多善心的居士義工們可隨時為老人們進行幫助照顧,更好地傳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德。
7、可及時解決臨終助念問題。老年居士追求的最高目標是脫離生死輪回,求生極樂世界;最擔心的是在臨終時能否得到臨終關懷,順利往生。臨終關懷的最佳效果是在臨命終時,發揮集體的力量,由多人現場及時助念,而這樣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入住寺院創辦的養老院後,可及時解決臨終助念問題。
8、可推行厚養薄葬的治喪新風。老人去世火化後,可推行厚養薄葬的治喪新風。按照佛教喪葬儀式,將骨灰統一安放於寺院往生塔中,可減少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三、寺院辦養老院的現狀及問題。
1、發展模式模糊。寺院創辦養老院是一項新生事物,如何經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模式,大家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相對於社會上的養老院還有一定的差距。
2、管理體系不清。多數養老院法人或負責人由寺院住持擔任,組織架構、人事財務管理與寺院融為一體,存在管理體系不清,形式上寺院走公益慈善之路,實質上制約了養老院的發展。正如有的老人提出,自己入住養老院是否是享受了眾善人的供養,如果是這樣,或者難以說清楚時,他們就不敢再入住寺院創辦的養老院了。
3、看法認識不一。對寺院創辦養老院的做法,有人贊成,有人置疑,看法認識不一。
4、養老規模不大。多數養老院屬於後期改造,養老規模不大。
5、服務范圍有限。多數養老院只能入住全自理老人,對半自理、全護理老人無法接收,服務范圍有限。
6、整體入住率不高。多數老人以短期入住為主,入住時間不穩定,往往是舉辦法會時入住的多,夏天比冬天入住的多,農閑時入住的多。對於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們,養老院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小家庭,想念牽掛兒女親人使老人們不願長久入住,在半自理和全護理老人無法入住的情況下,養老院整體入住率不高。
7、服務人員難聘。由於養老院招聘的服務人員基本是居士信眾,居士們相信因果,在管理體系不清,發展模式模糊的情況下,很多居士認為當義工可以,如果掙寺院的錢不應該,他們寧願在外面多幹活少掙錢,也不願意到養老院來打工。因此,養老院很難招聘到穩定的管理人員和護理員。
8、發展後勁不足。多數入住老人家庭不富裕,如果收費過高,老人們難以承受,將無法入住,執行低收費標准,養老院又難以繼續發展。因此,多數養老院維持現狀,發展後勁不足。
四、寺院辦養老院的幾點建議。
為使寺院辦養老院能服務更多老年居士,堅持公益性發展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建議:
1、管理體系要分明。首先,由寺院組織,成立「養老院管理領導組」。其次,養老院管理體系要與寺院明確分開,自成一體,獨立運行。養老院應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公益性法人機構,自覺接受「養老院管理領導組」的監督管理,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領導組安排的財務審計。
養老院管理服務人員宜面向社會招聘,當然基本條件之一是佛教居士信眾,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隻穩定的盡職盡責的管理隊伍。
2、思想認識要轉變。寺院辦養老院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但是好事要辦好,要量力而行,既不能給寺院增加負擔,又不能讓入住老人使用寺院財物有所顧慮,免得大家擔負因果責任。
居士信眾無論布施多少錢物,都是供養寺院的,養老院不能與寺院共享共用。養老院所用寺院房屋、設施等,可按租賃方式補償寺院,也可簽定一份內部協議,比如養老院定期從所獲利潤中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費用,上交寺院作為租賃費。
3、服務范圍要擴展。養老院要一步到位,全面接收全自理、半自理、全護理的老人,在擴展服務范圍的同時,要保證養老院有獨立的廚房、活動室,滿足老人們喜軟食、熱食的習慣和日常娛樂活動的需求。
4、前期策劃要到位。雖然廣大老年居士希望有一處既能安度晚年,又能念佛修行的養老院;但是不可盲目開辦,前期策劃要到位,要考慮好每一個細節,包括各項管理制度均要做到細化可操作。否則,半途而廢或未達預期目的時,易引發各種雜念爭議,造作因果責任。
5、居士信眾要關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辦好佛教居士養老院是廣大居士信眾的期盼,關注養老院的發展變化更是廣大居士信眾的義務。廣大居士信眾應當出主意、想辦法,群策群力完善寺院創辦養老院的發展模式、管理制度。
聲明:筆者寫這個「思考」,只起拋磚引玉之作用,如與現有寺院做法有沖突時,不當之處,拜請批評指導。

閱讀全文

與往生養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昌60歲招聘 瀏覽:696
泰康的養老社區在全國有多少家 瀏覽:657
老年人摔斷胯骨 瀏覽:396
養老金異地認證認證意見怎麼寫 瀏覽:391
算命的說我有錢不孝順 瀏覽:484
重陽節可以寶寶宴 瀏覽:622
上海體檢有哪些預約平台 瀏覽:653
珠海昆明哪個城市養老好 瀏覽:629
新型地暖對老年人有什麼好處 瀏覽:527
有哪些星二代成就遠超父母 瀏覽:425
父母先後過世接受不了怎麼調節 瀏覽:781
養生酒怎麼找 瀏覽:594
被父母賣了是什麼感覺 瀏覽:901
學校重陽節大屏 瀏覽:394
女管理崗退休年齡 瀏覽:939
老人帶孫子有什麼樣下場 瀏覽:637
農村殘疾人如何養生 瀏覽:961
山東榮成養老保險 瀏覽:594
關於現代孝敬母親故事 瀏覽:489
為什麼父母錯了總是不承認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