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分別稱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1)老年人的雅稱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❷ 100以上的年齡老人雅稱叫什麼
100以上的老人雅稱來期頤不自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❸ 老年人的各種別稱
中國傳統上對於老年人的高齡有些褒義的稱謂。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艾: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中壽:七十為中壽。耄[mào]:民間有「人到七十古來稀」之稱。
◆77歲:喜壽。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傘壽[8]耋[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9] [10][11]中壽:指80歲以上。
◆88歲:米壽
◆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
◆108歲:茶壽: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歲。
注釋
1、《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
2、《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3、花: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從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4、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5、杜甫有《曲江》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6、《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耄。」
7、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9、《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10、《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11、《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
12、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13、《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❹ 百齡老人又叫什麼別稱
年齡的別稱
我國對不同年齡的人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一回般都是古已有之。從這些稱謂中可以知答道大概的年齡。
孩提
幼兒時期
總角
童年時期
及笄
女子15歲
弱冠
男子20歲
花信
女子24歲
而立
30歲
不惑
40歲
知命
50歲
花甲
60歲
古稀
70歲
喜壽
77歲
米壽
88歲
白壽
99歲
耄耄
80-90歲
期頤
100歲
❺ 八十歲老人怎麼稱呼
八十歲老人稱為杖朝之年。但見到這些老人,如何稱呼這些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稱呼這些老人。
自己年齡較小,可以稱呼老爺爺老奶奶或稱呼爺爺、奶奶;自己年齡稍大一些屬中年范疇,可以稱呼他們老爺子,老奶奶,老人家,老大爺。也可以稱呼男性老人為老先生。
(5)老年人的雅稱擴展閱讀:
八十歲,拼音是bā shí suì,是指年紀很大的人。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杖朝之年、中壽。歲,是年齡的計量名詞。語出《漢·曹操·對酒歌》。
其他的年歲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0歲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女子13歲
及笄:女子15歲
弱冠:男子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仗朝:80歲
耄耋:80-90歲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100歲
❻ 我國古代對過六旬的老人的雅稱是什麼
古代年齡稱謂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內,可組成容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耳順之年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❼ 求各種人死的別稱
1、崩:天子死曰崩,例如駕崩、山陵崩等。
2、薨:諸侯死曰薨。
3、卒:士大夫死曰卒。
4、不祿:士死曰不祿。
5、死:庶人死曰死。
6、圓寂:佛教用語,指僧尼死亡。
7、涅槃:佛教用語,指所幻想的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稱(指佛或僧人)。
8、坐化:佛教指和尚盤膝端坐死亡。
生理學死亡如今被看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事件,因為曾經被認為指示死亡的條件是可逆的。在死亡過程中,生死分界線位置的取決因素已經超越了生命體征的存在與否。
一般來說,用臨床死亡來判斷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如果一個病人心臟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經被判定腦死亡,即使臨床死亡還未發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
奇怪的是,隨著科學知識和醫學的進步,對死亡精確的醫學定義反而變得更加問題重重。
1、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zu)」,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3、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捨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常」。
5、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❽ 老年人的各種別稱是什麼
1 老蒼 [ lǎo cang ]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2 花甲[ huā jiǎ ]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3 古稀 [ gǔ xī ]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清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4 耄[ mào]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日耄。」
5 期頤 [ qī yí ]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6 老宿 [ lǎo sù ]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稱之。」
7 老父 [ lǎo fù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8 老丈 [ lǎo zhàng ]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號。《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官僚也。聖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❾ 八十歲老人稱為什麼
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❿ 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古代講究長幼有序,所以對於稱呼的禮儀要求也非常多,長輩們的自稱和稱呼就已經多得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吾、余等,對長輩的稱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對於自己已經逝去的父母的尊稱有先父、先母、先嚴、先慈,從這一個稱呼當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對於別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稱,一般都會稱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對對方的尊稱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對對方妹妹的尊稱。古人對於老師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古人對老師的尊稱有「恩師」「夫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