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很多老年人,會著急想要抱上孫子或者孫女
因為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家庭美滿,子嗣齊全,而且人老了會更加喜歡孩子,隔輩人之間的愛甚至比親生父母的都要強烈。所以老年人很多都盼著早日抱孫子。
Ⅱ 老人老喜歡抱著小孩睡,我見了好煩,是我不正常嗎
本來抱著孩子睡就不好,年齡大的人呼出的氣體也不好,對孩子健康有影響,而且孩子自己睡有利於心理發育。
Ⅲ 為什麼老人總要抱孩子,好煩好煩好煩
1古人有報孫不抱子的說法。
2老小老小,孩子的活力能感染老人,老人自然容易寵溺孩子。
如果你覺得老人對孩子寵溺太過,可以溝通。
Ⅳ 老年人抱小孩,與自己的臉湊的特別近,這樣好嘛
其實沒事的,只有不經常這就行了,老年人抱小孩,與自己的臉湊的特別近那是老人愛這個小孩,說明這個小孩很可愛,是吧。
Ⅳ 老人怎麼這么喜歡抱小孩
這很正常啊!有句話叫隔代親,有些看人小時候經常揍自己的兒子,但是有了孫子後格外痛愛!
Ⅵ 一位老人抱著一個小孩看圖寫話
我和爺爺奶奶一起讀報紙 我的爺爺、奶奶都已經70多歲了,他們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可是年齡大了,小字就看不清楚了。 所以,平時,我經常會去奶奶家給他們讀報紙,通過讀報,自己也可以了解一些國家的事情,真是一舉兩得啊! 雙休日,我又來到了奶奶家,在院子里的長椅上,我和爺爺奶奶一起讀報紙,我們一起讀了很多新聞:有果園用上物聯網;有朝暉美麗的銀杏林;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點評……我最關心的是蕭山蘿卜干傳統手藝瀕臨失傳了!我看到這件事想:如果我會這個手藝,我就能教更多的人了。 讀完報紙,爺爺奶奶撫摸著我的小腦袋瓜,直誇我讀得真好啊! 小朋友,你有沒有和爺爺奶奶一起讀過報紙呢?
Ⅶ 老人老抱孩子,還說我不抱孩子走,孩子不哭可以不抱的,說了她們還說我不懂小孩就應該抱著走
孩子一哭,奶奶就要抱,我說不能養成習慣,她奶奶還說現在小孩回一個多月要抱的,我不答讓抱,她奶奶要抱,經常搞得不愉快,誰對誰錯呢?我想把寶寶養成好習慣,不要寵著寶寶,不能由著寶寶性質,對以後也是有好處的,怎麼就不理解我,搞得我成了壞人一樣,我要怎麼做?現在孩子一直都是我一把手照顧的。
Ⅷ 老人家特別喜歡孩子,總是抱嬰兒行不行
視野更開闊。孩子總是躺在床上,視力范圍受到限制,看范圍小,對好奇的孩子來說,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空閑的時候多抱抱,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視神經發育,還能促進眼肌協調。抱著孩子的時候經常改變姿勢,可以開闊視野。
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呆在媽媽的子宮里,對媽媽的身體和聲音很熟悉,所以孩子出生後,得到媽媽的擁抱就能獲得安全感。孩子總是躺在床上,視力范圍受到限制,看范圍小,對好奇的孩子來說,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空閑的時候多抱抱,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視神經發育,還能促進眼肌協調。抱著孩子的時候經常改變姿勢,可以開闊視野。
Ⅸ 老人們喜歡一抱起孩子就晃這樣好么
老人對孩子多表現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能寬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環境極大寬松,沒有壓力,極度,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但從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上並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使幼兒過於&lo;自我中心&ro;,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採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不利於孩子克服&lo;自我中心&ro;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慾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阻礙了幼兒的能力的發展。 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於父輩,試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著趕著喂,這種種做法,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錯過了&lo;自己整理、物歸原位、自己吃飯&ro;的敏感期,導致了孩子動作發展緩慢,能力差,一遇到困難就失去信心,只會叫喊著等別人來幫忙,不會嘗試、鍛煉,只有哭鬧和發脾氣。 3、隔代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老人易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及養育觀念相對滯後,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不出格,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lo;搗亂&ro;、&lo;破壞&ro;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捉來幾只螞蟻要喂養時,當孩子拔起花盆裡的蘭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意識里,玩螞蟻很臟,拔花是成心搗亂,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lo;破壞&ro;的。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必須立即糾正。試想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形成開拓創新的個性呢? 4、老人們的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容易使孩子難以形成友好交往和優良品質(如謙讓、愛勞動)。 5、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囿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等等。 孩子究竟給誰帶好? 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小孩子,大部分都不是由父母親自帶大的。他們有的是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有的是托給其他親戚、鄰居或熟人照看,有的是由請來的鄉下保姆帶大的。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咱們的孩子濫生濫長,照樣個個生龍活虎,誰來帶大孩子又有什麼分別呢? 其實,環境,尤其是早期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早期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傷害,是以後付出百倍的努力也無法彌補的。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嚴重違背人道主認的實驗。他們把幾十個剛出生的健康嬰兒放在一個與人隔離的環境中成長,只是給嬰兒提供足夠的食物、水、空氣。也就是說,這些嬰兒雖然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他們不能接觸任何人。3年後,這個實驗被曝光,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譴責,科學家們不得不終止這項實驗。但是這些嬰兒已經全部都不會說話了,而且智力相當低下。於是這些科學家們又擔負起了把這些早期經驗被完全剝奪的弱智嬰兒恢復為正常人的任務。但是,不論科學家們怎麼樣努力,這些嬰兒中已經沒有人能恢復成正常兒童了。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沒有活過10歲。這個實驗說明,兒童的早期經歷對他們一生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吃得飽,穿得暖,不跌著,不傷著,不生病就足夠了。其實,對孩子的早期培養遠遠不止這些。越年幼的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就越不完善,模仿性,可塑性也就越強。因此,經常同孩子接觸的成人,總是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造成影響。成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乃至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等,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試想一下,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接受的大多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教導和影響;而在年輕媽媽的照顧下長大的孩子,媽媽的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這就是說,在老一輩照料下長大的孩子,其所受的早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無形中比在父母的照料下長大的孩子落後了一代。3歲以前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誰和他們一起長大是至關重要的。年輕的父母們一定要注意,不管工作多麼繁忙,都要盡量由自己親自培養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戲、玩耍。 隔代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年輕的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 由於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寶寶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寶寶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讓他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會給寶寶更多的約束。在教育寶寶的事情上,兩代人要盡量平心靜氣多一些溝通,只有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在寶寶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祖輩,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盡量多向祖輩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祖輩們最好利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尋找合適的平衡點 祖輩在養育寶寶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並不能幫助寶寶獲得更好的發展,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輩和父輩之間很容易爭搶寶寶的愛,出現親子嫉妒的現象。寶寶本質上是一個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因此,無論祖輩還是父輩都要冷靜地看待寶寶,積極創造機會,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盡可能多接觸家庭里其他的成員,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3.承擔必要的責任 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量多抽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如果父母忽視寶寶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這種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寶寶可能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和人缺乏信任,並且,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 專家特別提醒: 當父輩與祖輩之間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發生沖突。寶寶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就會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沖突,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對他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快要去幼兒園的寶寶,可以這樣建議撫育的老人: 1、告訴老人寶寶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園里有許多小朋友,來自不同的家庭,大家性格不一樣,你要讓寶寶從現在起就開始適應和不同性格的小朋友相處,等到他上幼兒園就不會出現問題了。假日里讓媽媽請些朋友或同事帶著寶寶來串門,你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寶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如果出現他在玩的時候對別的小朋友不夠友好的事時,你一定要鼓勵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發現他對別的小朋友不夠友好、不拿出玩具來,就要好言相勸,幫助他和小朋友一塊兒玩他的玩具,讓他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次數多了,他也會改的。 2、和老人談談獨生子女環境單調,與人交往少的問題,理解寶寶將來還是得走上社會的,不能太保護,要逐漸鍛煉寶寶的性,讓他到集體生活中能盡快地適應。 3、讓老人家帶他到朋友家去串門,在比較陌生的環境中,鍛煉他的社交能力。有時他會受到小朋友的熱情接待,會使他回過頭來想自己的問題(不借玩具給別人玩),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他就會改了。 4、請老人家給寶寶講有關合作、分享、同情的故事,對寶寶的社交行為會有好處。這些故事老人可能是有的。如果沒有,你可以為他編一些。 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孩子,拒絕老人帶孩子,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中,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系,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積極解決矛盾糾紛,爭取隔代教育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