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輕度st壓低有什麼危害
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慢性低血壓的患病率約為4%左右,其中在老年人群中高達10%。盡管這些數字在一些臨床醫生看來有待商榷,認為實際上並沒那麼高,但對低血壓的一些基本因素,醫學界一直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專家表示,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和體質瘦弱的婦女以及老人病人比較多見低血壓。很多情況下,這些人往往因為體位發生改變,比如躺在床上忽然坐立、或者長期站立而使血壓下降很多,出現暈厥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也有一些測量為低血壓的人並不表現任何症狀,專家說,這是因為低血壓本身並不能稱為病。所謂標准血壓是在統計學上較大多數人數值而言,也就是說,一些人的正常血壓一直都比一般人高或低,這種情況下,低血壓就不能稱之為病,當然無需治療。專家說,有一些身體瘦弱女性,其低血壓表現為可能長期甚至終生伴隨,這些人不但不會因為低血壓影響壽命,甚至據說其中一些人還有長壽傾向。
檢測:專業檢測排除疾病
只有真正被確定為低血壓病的患者需要治療如服升壓葯等。專家介紹,要看低血壓者是否屬於真正的低血壓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看他是否有不適應症狀,所以,低血壓者在體檢測出血壓低之後需要再到醫院全面檢查血壓,包括不同體位時的血壓變化,弄清楚是否與體位有關。
記者了解到,低血壓伴隨畏寒、性慾減退、閉經、陽痿、皮膚色素沉著者,有可能是內分泌疾病問題,最好再檢查腦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等內分泌功能是否異常;如果伴隨多吃、多喝、多尿現象,則應排除糖尿病;一些中老年人低血壓者,也可能不表現症狀,但還是最好去醫院進行心功能檢查,以了解心臟情況。此外,凡服用降壓、血管擴張、抗震顫、抗抑鬱、抗焦慮、抗心律失常等葯物,都可能導致低血壓。
調理:注意營養 堅持運動
而對於排除了病理性低血壓的人群,一般如果血壓稍微低也不必服用葯物,只要適當注意營養,保證能量供給,很多人血壓都能恢復正常。另外,運動是調整血壓的好幫手,因為持之以恆的體育運動,不但可以改善體質,還可以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功能,同時也可改善和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在中醫方面,理論上認為低血壓患者不少由脾腎陽氣虧損所致,所以治療上要注重溫脾腎升陽氣。因此,日常生活食補也有利於低血壓恢復,一些具有溫脾腎、升陽氣的食物,如鹿肉、狗肉、羊肉、生薑、龍眼,以及濃茶、咖啡都有利於血壓升高。增加營養,多飲水,多喝湯,每日食鹽略多於常人也能幫助低血壓患者恢復。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上述食物和相關中醫葯保健品攝入最好也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因為進食熱性或者過鹹的食物太多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低血壓三大提醒
提醒一:低血壓也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別以為只有高血壓才會引起腦梗塞和心肌梗塞,其實低血壓同樣有這方面問題。這是因為血壓較低時,人體的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本身粘稠度偏高的血液易在已發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實上,大多數腦血栓形成發生在老年人安靜睡眠時,因為這時老年人心跳偏慢,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所以,有低血壓的人也要時時謹慎,如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厥時應檢查血壓。
積極排除引起低血的疾病,同時防治動脈硬化和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和糾正低血壓,預防腦血栓形成。
提醒二:低血壓不等於貧血
貧血可能引起眩暈,低血壓也有眩暈症狀,此外,兩者還有面色蒼白、全身乏力、頭昏等相似之處,所以很多人認為低血壓一定就會貧血,但專家表示,兩者從病因、基本病理變化、病情的緩急以及治療上都有根本的不同,不可混為一談。貧血屬於血液系統疾病,通常是指血液中紅血球計數和血紅蛋白濃度低於同年齡和同性別正常人的最低值。貧血病人的血壓可以正常,也可以合並發生低血壓或高血壓狀,它與血壓的改變並無直接聯系。而血壓是心臟排出血液時對周圍動脈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它主要由心臟的收縮力、血管的彈性以及在循環系統中流動的血液量來決定的。
提醒三:低血壓者患高血壓更「隱蔽」
125/80mmHg,這樣的血壓值看上去很正常,偏偏有人就出現了高血壓的症狀。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人一直以來的血壓值是85/59mmhg,也就是基礎血壓比較低的人,所以,他成為「正常血壓值」的高血壓患者。專家說,所謂高血壓病或者低血壓病不僅僅靠簡單的數據判斷,而是要參考個人基礎血壓以及相關體症,一些人平時血壓(即基礎血壓)本來就比較高或者低,當他們血壓發生比較大的波動,即使波動後反而正常,很可能也是隱蔽的患者。所以留意血壓不但要留心數字,最重要還要留心自己的基礎血壓,並注意變化
Ⅱ 如何跟父母相處,如何壓低情緒
當我們長大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時,就會和父母有越來越多的矛盾,也會對父母有很多的嫌隙,但自己還是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有時候就是抱怨來了擋都擋不住。其實更多的原因在於我們對自己最親的人越來越沒有耐心,我們的心思都放在了同齡人或者是手機等電子產品上,有那麼多時間和虛擬世界打交道,卻總是沒有時間和父母耐心的坐一會甚至是吃一頓飯。
我覺得當我們長大成人了,父母也老了,老人難免會多嘮叨幾句,或者是想要和你多說幾句話,卻總是說的不是你愛聽的,總是讓你感覺到煩。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好好的靜下心來多和父母聊聊在學校的事兒,或者是工作中的事兒,如果是不想談這些,也可以聽聽父母向你講講你不在家的這么長時間家中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村子裡有什麼新鮮事兒,一家人也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兒,父母是怎麼把自己從小到大養大的,往往過去的事兒更讓我們有參與感,更讓我們有興趣去聊這個話題,這樣一來更能找到一家人坐在一起的和諧融洽感,或者是可以一起完成一桌團圓飯,在飯桌上說說笑笑的更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切不可因為一時沖動和父母大吵大鬧或者是出言頂撞父母傷了父母的心,更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或許你待會兒就忘記了不開心的事兒,但是父母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會有多難受我們是不知道的。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的第一性格也是父母造就的,或許父母沒給我們一個好的家境,但是他們已經給了我們能夠給予的一切東西,我們也應該體會父母的一顆心,沖動之前想想父母為我們做過的一切,三思而後行不只是針對別人更是對於親人也應該如此。